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下·遵义月考) 文言文阅读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  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 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  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 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 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 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 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 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 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 自求多福。 ”

    (节选自《孟子 ·离娄章句上》)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B .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C .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D .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2. (2)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士,先秦时期贵族最低等级,地位低于大夫。文中指有道德操守的官员,以区别百姓。 B . 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弟姊妹为悌。孟子重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C . 弑,古代统治阶级称儿子杀父亲、臣子杀国君为“弑” 。文中的“弑”指百姓杀君王。 D .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后用社稷泛指国家,反映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特色。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选文甲孟子在分析“恒产”与“恒心”关系基础上,进而提出推行王道的关键在于先解 决人民的生计问题,然后进行教化。 B . 选文甲思路清晰、说理透彻、气势磅礴。“则盍反其本矣”是孟子对齐宣王的呼告,如 见其色,如闻其声,富有感染力。 C . 选文乙中孟子认为君臣都应该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尧、舜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国君应该向 尧、舜学习,实行仁政以保天下。 D . 两则选文都体现了孟子核心政治思想:仁政。选文甲侧重正面阐述行仁政的措施,选文 乙多从反面论说行仁政的重要性。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②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5. (5) 经过孟子的游说,齐宣王表示“请尝试之”,接着孟子提出了“保民而王”的施政纲领,其具体 举措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