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下·遵义月考) 现代文阅读 Ⅰ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 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 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 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 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 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 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 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 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 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朝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 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 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 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 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 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 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朴, 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 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 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 、“保合” 、“中和” 、“太和” ,孔子讲“合而不同” 。道家也讲 “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  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 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  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  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 。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  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  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   新儒家的旧途径” 。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 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  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 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 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 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 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 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 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 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 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 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 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 (1)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 儒、道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 互相吸收。 B . 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 C . 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 ,都讲和则生万物。 D . 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 . 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 . 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 ,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D . 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 (3) 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 ,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 )
      A . 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 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 .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 气质与风度。 C . 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 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D . 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 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4. (4) 材料二的论证方法有哪些?请举例简要分析。
    5. (5)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 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 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