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二上·上海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国家有界,贸易无疆

    霍伟岸

    ①一波三折的贸易争端以及日益迫近的贸易战威胁,只是人类在商业社会时代频频上演的、换演员不换剧本的一出经典政经大戏。如今,这一幕之所以看起来格外引人注目,只不过是因为它发生在当代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而且我们自己也碰巧成为主角之一。其实大约从十七世纪起,这种因贸易利益纠纷而引发的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制裁、政治冲突,其背后都有一个相似的政治经济复杂纠缠的逻辑,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就叫作“贸易的猜忌”。

    ②“贸易的猜忌”本来是休谟一七五八年首次发表的一篇政治经济评论的篇名,被剑桥大学学者洪特借用来,作为他那部研究十八世纪欧洲商业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的思想史名著的主标题。

    ③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并迅速流行起来并不是偶然的,因为从十七世纪开始的一个大趋势到十八世纪已经变得很显明,那就是国际贸易成为至关重要的国家事务,“全球市场竞争作为基本国家活动的时代”正徐徐拉开大幕。

    ④“贸易的猜忌”是个经济与政治的复合词:贸易指涉的是其经济含义,而猜忌则指涉的是其政治含义,这两重含义分别遵循了不同的逻辑。

    ⑤一方面,贸易遵循的逻辑是互惠基础上的盈利,这个逻辑决定了贸易的范围可以不断扩大,本质上是没有边界的,势必要扩展到全球市场,因此,贸易的竞争最终要表现为国际竞争。另一方面,猜忌遵循的逻辑是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国家理性,也可以说是自然状态中不同个体间的深刻疑惧,这个逻辑是以国家的边界作为权衡利弊的基本尺度,国界以内的利益在整体上完全优先于国界以外的利益,“X 国第一”的口号其实从不新鲜。于是,猜忌的行为最终体现为民族国家的政治甚至军事行动。

    ⑥当休谟把这看起来充满张力的两重含义凝结在同一个语词结构之中时,他首先传达了一种批评的意味:贸易的猜忌代表了     。休谟实际上认为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别国的贸易和工业发展是一种“狭隘的、有害的观点”,他坚信各国君主和大臣们如果把消极的贸易猜忌转化为积极的经济竞争,那么将会创造一个共赢的繁荣局面。但是,这并不是说,像休谟和斯密这样的对战争和商业问题有着敏锐洞察力的思想家,不能理解“猜忌”宰制“贸易”的客观必然性与现实合理性。

    ⑦洪特指出,事实上,对于贸易之猜忌的两重逻辑间的紧张关系,十九和二十世纪的论者往往倾向于选边站队,坚持经济逻辑优先的人坚信商业和评论的自由主义,他们在今天的继承人就是那些致力于破除一切自由贸易障碍的世界主义全球化论者;而坚持政治逻辑优先的人则坚信国家军事和政治生存至上的现实主义,他们在今天的继承人就是各种热衷于贸易战的民族主义者。

    ⑧然而,这两种依据单一逻辑构建的理想型理论以及经由相应理论剪裁而成的“隧道历史”,却忽略了政治和经济的交叠地带,亦即“贸易的猜忌的天然家园”,而且,他们那种把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分离的做法,也使我们无法对经济的政治化问题做出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探究。洪特认为,与其后两个世纪的论者相比,休谟、斯密及其同时代人反而能够更好地把严谨的概念与严格的历史研究结合起来,避免“隧道历史”的单向度见解,从而揭示出“战争的逻辑和贸易的逻辑是如何在十七世纪合而为一的,以及为什么此后想把它们拆分开来是如此困难”。

    ⑨因此,对于理解我们今天的政治经济困局来说,回到十八世纪才是更好的选择。

    ⑩洪特当然不认为十八世纪的思想家能够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这从来都不是历史研究的任务,但一项好的历史研究,可以给我们揭示出在贸易猜忌的问题上有哪些反复出现的争论模式,这样我们就不必盲目地、经常是低水平地重复提出在历史上早已得到深入讨论的类似问题,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当代政治经济困境的理论意义。

    (选自2018年9月号《读书》杂志,有删改)

    1. (1) 第①段划线短语“换演员不换剧本”在文中指的是
    2. (2) 作者为何要在第②段特别点明“贸易的猜忌”是源自于休谟的政治经济学批评?
    3. (3) 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⑥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贸易的猜忌代表了( )。
      A . 政治逻辑与经济逻辑的互相渗透 B . 政治逻辑与经济逻辑的复杂纠缠 C . 政治逻辑对经济逻辑的不当压制 D . 经济逻辑对政治逻辑的不当压制
    4. (4) 通读全文,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贸易的边界大小在于遵循的是经济逻辑还是政治逻辑,后者的边界相较于前者更小。 B . 对于贸易猜忌之两重逻辑间的紧张关系,十九和二十世纪的论者总要分出何者优先。 C . 研究贸易的逻辑,论者至少需要兼顾两条历史“隧道”:一条政治的和一条经济的。 D . 洪特不认为研究十八世纪的政治经济思想史能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的政治经济困境。
    5. (5) 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