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三上·重庆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一段时间以来,文艺批评不怎么受大众待见,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的言说方式: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缺少可读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文艺批评出现这样的问题,的确值得文艺评论界认真思考。如果评论者老在一个小语境里兜圈子,说话弯弯绕,尽用些别人看不懂的文字“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拒人于千里之外,显然难以与作家、读者、其他批评者平等交流。长此以往,文艺批评又如何起到介入和推动文艺发展的作用呢?改变文艺批评风气,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内容要“活”。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也积极作用于内容。文艺批评的对象是文艺作品或文艺思潮,评论者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批评,告诉大家批评对象的可能性究竟有多丰富,而这种可能性往往不止一种。因此,评论者必须综合应用哲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通过对文艺作品或文艺思潮的具体评析,挖掘和揭示出审美现象“能指”与“所指”所包孕的多重意蕴。换句话说,文艺批评“活”不“活”,取决于评论者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素养。

    形式要“活”。文艺批评原本可以不拘一格、多种多样,除各种专题性、综合性的长篇论文外,还可以有随笔式、评点式、对话式、赏析式等多种文体的评论文章。古今中外许多真知灼见,不仅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而且传之后世的文论、诗论,并非都出自“大块论文”,而是出自各种样式。如中国古代众多诗话、小说评点,现代鲁迅、陈望道、朱光潜等的文艺批评,都是以杂文、对话体、随感样式写成的。有的虽然每篇只有几百字,但言精意赅,提出新的观点,切中文学要害,读者每看一篇,都能受到一点有益启示。

    语言要“活”。文艺批评作为一种理论样式,有其自身严肃性、逻辑性和抽象性,我们不能要求它完全具有小说、诗歌那样的艺术魅力,但实践表明,文艺评论文章完全可以做到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文采。上述我国古代文论便渗透着审美情趣、形象感。许多文章读起来如同欣赏一篇篇优美的散文、一首首隽永的诗歌、一则则生动的故事,读者既得到理论启示,又能获得艺术享受,大大缩短了评论与读者的距离。新时代的文艺评论注重社会性影响,它需要一种大众化的语言符号,必须通俗易懂、明白如话。

    总之,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呼唤文艺批评的新作为。评论者要深入广阔的文艺现场,不断提升敏锐的感受力、精准的判断力,注重把抽象的观念、概念转化成具体丰富的文艺话题和内容,转化为个性化、专业化的学术语言,去除说“大话”“空话”凌空蹈虚的坏习气,找到评论和作家、艺术家的交汇点,努力建构接地气、有活力的文艺批评体系。

    (摘编自马忠《让文艺批评“活”起来》)

    材料二

    文艺批评是一把“利器”。新媒体时代,打磨好这把“利器”,需要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文艺批评生态,构建有诚意、有见地的网络文艺批评体系,为专业批评提供强有力支持,开创新时代文艺批评的新局面。

    伏尔泰曾将“健康的批评”列为第十个缪斯,派她守在趣味神殿的大门前。他对批评寄予的期盼不可谓不厚矣。健康的批评应是多元力量共同对话的产物。一个理想的文艺批评场域,既应坚持批评的自主性,也应包容他者和具有反思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用全新的眼光、全新的政策和方式方法,团结凝聚好文艺批评队伍,应充分尊重网络文艺批评者作为文艺批评重要方面军的作用,充分激发其积极参与文艺批评活动的主动性,锻造其成为新时代文艺批评事业的有生力量。

    有诚意、有见地是实现文艺批评有效性和价值性的关键。批评家是社会品位的守护者和指导者,必须心怀最基本的责任。伟大的批评,需要的是感情投入而不仅是经济投入。真正的文艺批评必然发乎真心,抵达读者的内心。这是文艺批评的生命力所在。福柯说,他所梦想的批评是能给一部作品、一本书、一个句子、一种思想带来生命,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

    建设有诚意、有见地的网络文艺批评,能为专业文艺批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网络文艺批评与专业批评彼此借力,才能相互砥砺。短评、微评、段评、短视频、弹幕等新形式,是扩大文艺批评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应该好好加以利用。一方面,在网络文艺批评的激发与带动下,专业批评的话语越来越“接地气”,有“人气”。另一方面,随着新媒体用户文化涵养的提升,网络文艺批评也逐渐呈现出专业化趋势。有诚意、有见地的网络文艺批评建设,不能以业余的思维剪裁专业的审美,而应积极促进网络文艺批评与专业批评形成良性互动、相互补充。

    总体而言,网络文艺批评仍是当前文艺批评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尚未受到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在构建新时代文艺批评理论与话语体系进程中,文艺批评要跟上全媒体的时代步伐,需要进一步建设与利用好网络文艺批评这一重要阵地。网络文艺批评是形成文化共识的重要地带。正视与建设有诚意、有见地的网络文艺批评,亦是打通文艺批评走进生活、走向大众的“最后一公里”,从而让文艺批评在互联网时代更好地发挥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颜桂堤《构建有诚意有见地的网络文艺批评》)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艺批评作为一种理论性写作,无论内容还是形式,一直以来因缺乏可读性、吸引力、感染力而备受诟病。 B . 文艺批评是对文艺作品或文艺思潮的评论,可以选择不同角度进行评论,使人感受批评对象的多种可能性。 C . 文艺批评可以不拘于形式,短小的随笔式、点评式、对话式、赏析式都可,并非都要长篇大论。 D .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团结凝聚文艺批评队伍,尊重网络文艺批评者,激发他们的主动性,使之成为生力军。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文艺批评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但两者的侧重内容并不相同。 B . 材料一中的“三活”的理论,可以作为材料二网络文艺批评“有诚意、有见地”建设的理论指导。 C . 材料二用伏尔泰“健康的批评”这一事例,引出了有关“有诚意、有见地的网络文艺批评”的话题。 D . 文艺批评要去除坏习气,忌“大话”“空话”,就需要短评、微评、段评、短视频、弹幕等创新形式。
    3. (3) 下列选项是“2021中国电视剧艺术评论高峰论坛”上的讲话,最适合做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
      A .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徐粤春认为:“新文艺评论群体是文艺评论队伍中重要的新生力量。新媒体给予许多有望成为专业人才的评论者展现的机会和平台,使更多并非专门从事文艺工作的评论者也能进入作者队伍。” B .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俞虹认为:“媒介生存环境的变化导致媒介传播所生成的生态环境的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专家和主流媒体的声音相对弱化了,整体的诉求或导向被混淆了。” C . 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认为:“主流文艺评论一方面要广泛地听取、借鉴、参考评价的声音,同时也应该坚守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艺术标准,在众声喧哗中保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彰显主流文艺评论的专业态度。” D . 《中国电视》杂志高级编辑陈芳认为:“在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文艺理论精髓的同时,也应不断创新提升。积极关注当下的各种社会思潮,甚至借鉴运用一些易于被年轻人接受的流行语言,让评论更接地气。”
    4. (4)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整体论证结构上有何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5) 文艺批评是一把“利器”,新时代该如何打磨好这把“利器”,才能更好地为文艺服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