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1九上·杨浦期末)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纸上的时光

    ①雨越发大了,瓦楞上飘起一缕缕青烟。

    ②我大步跑向一户人家。看到一个男人正站在四方的水泥池子前,池子里盛着面糊一样的东西,我一眼便看出那是捣碎的纸浆。男人双手抓着一张吊着的竹帘,斜着往池子里一舀,随即轻轻晃动两下,纸浆均匀地布满了整张帘子,随后把帘子往高处一扬,顺势一翻,接着一抖,一张半成品的手工纸落在了压榨台的纸堆上。纸堆已有二尺来高,方方正正,淡淡的米黄色,水还在纸上流动,边沿嘀嘀嗒嗒地掉着水珠。

    ③这样的画面熟悉而亲切,仿佛把我带回了童年。我二姐夫就是做手工纸的,我经常跟着他去纸棚里玩,他告诉过我这个环节叫抄纸,是所有工序中最富技术含量的一环。抄薄了,烘焙后一揭就烂了;抄厚了,等到焙干,纸就烧糊了;抄得不均匀,厚的地方纸浆堆成疙瘩,薄的地方一揭就穿孔。如何做到厚薄适度,平整均匀,没有别的窍门,靠的是一种感觉,就像炒菜一样,只有通过不厌其烦的练习,才能掌握好火候。

    ④这里是湘赣边界的一个小山村。做纸的师傅姓黄,五十多岁,当地人。他告诉我,这里盛产楠竹。做手工纸的原材料是楠竹,从一根竹子变成一张纸,要经过足足二十九道工序。需要大半年的时间,考验的是手艺人的匠心,坐下来和时间不慌不忙地相处。

    ⑤湘赣边界做手工纸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元代,到清乾隆年间,一度被列为贡纸,民国时期更是远销武汉、上海,出口到日本。那时候,湘赣边界到处都是做纸的作坊,几乎家家户户以此为生。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机器造纸的轰鸣声里,手工纸作坊接二连三地退出了乡野。这些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手工纸再次受到人们的青睐。

    ⑥雨还在下着,黄师傅点起一支烟,深吸了一口。他慢慢地说道,当初他也想过要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忍受着孤独与寂寞,惨淡经营着作坊,像一个战士独自坚守着最后一方阵地。他坚持的理由朴素、简单,就是担心这门古老的手艺失传,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

    ⑦雨慢慢小了,我转到另一间屋子,看到桌上堆着焙干的纸,质地匀细,白里泛着浅黄,凑近闻一下,隐隐飘来竹子的清香。黄师傅告诉我,这种纸最大的特点是不上潮,韧性好,不易碎,不渗墨,不褪色,便于长期保存。机器生产的纸很难达到这个要求。

    ⑧我想到在当地图书馆看到的明版县志,也是用这种手工纸刊印的,几百年了,字迹一点也不模糊,纸张也跟新的差不多。时间这位无情的老人,他可以摧毁世上很多东西,让一代又一代的人消失和诞生,但他没能撼动纸上的一横一竖,一撇一捺

    ⑨做纸匠人不由得让人心生敬意。摩挲着光洁的纸张,我想起老祖宗发明了造纸术,用智慧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文明的种子。这种古法制作的手工纸,遵循的正是这种传统的工艺。它带我们触摸到时间枯瘦的筋骨,感受到那些遥远的年代业已逝去的花开花落,涛走云飞。我得感谢这场雨,让我有了一次美丽的邂逅。

    ⑩雨停了,山林青翠欲滴,空气清新如洗。山那边,传来几声清脆的鸡啼。

    1. (1) 第⑧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2. (2) 对第⑤段插叙作用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补充交代当地做手工纸的历史悠久。 B . 补充交代当地制作的手工纸曾广受欢迎。 C . 说明从90年代起,当地手工纸作坊已逐渐消失。 D . 表明传统文化的复兴带来了传统做纸工艺的复苏。
    3. (3) 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
    4. (4) 联系全文,第⑨段中“做纸匠人不由得让人心生敬意”的原因是:

    5. (5) 联系全文,请写出文章结尾段的妙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