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记叙文阅...

更新时间:2022-12-09 浏览次数:229 类型:复习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2九上·潜山月考) 阅读

    我给您鞠一躬

    ①他叫陆魁。他的手突然有了毛病。他的手不拿东西没事,一拿东西就胡乱颤抖, 包括吃饭写字。多亏 他已经退休在家,可以慢慢吃饭,可以不握笔写字。

    ②今天陆魁的心情很不好,大庭广众之下生了一肚子气。

    ③早晨起床以后, 他去小区附近的菜市场买菜。太阳冉冉升起, 桃花艳艳开放,走在灿烂的霞光和春天 的芳香里,他精神愉悦, 脚步轻快,一边走一边哼着戏。他精选细挑,终于从一位女摊主那里买了二斤成色 好、价格也合适的西红柿。可是等他把西红柿拿回家里, 上秤一称, 那东西只有一斤八两,再称一遍,还是 一斤八两。陆魁皱了皱眉头,提了那兜西红柿,顺原路返了回来。

    ④他把那兜西红柿甩手扔给那位女摊主:“请你把钱退给我,快!”女摊主歪着头看了他两眼, 说:“大哥 你刚刚把东西买走, 现在又来退货, 这是为啥?”他有些激动:“为啥?为啥你不知道吗?我买了你二斤西红 柿, 到家里一称只有一斤八两, 你坑人不坑人, 合适不合适? ”女人笑了:“大哥, 你告诉我, 你从哪儿又重 新称了的? ”他依然理直气壮:“我从我家里呀, 我家里有秤!”女人突然变了脸:“你把我的西红柿拿回你家 里去称,那还有公道吗? 谁来证明这就是我的东西?谁来证明你没有作弊? 谁来证明你手脚是那么干净? 谁 来证明你为人表里如一? ”

    ⑤他被这个四十多岁的女人问住了, 一时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

    ⑥女人怒了,指手画脚地斥责他:“你坑人不坑人?你合适不合适? 你在家里做了手脚,又跑过来找我的 后账!”他涨红了脸,义愤填膺地反击:“你造谣, 你陷害, 你( )!我一个堂堂正正的退休干部,能做 那样的埋汰事?卑鄙事? 你赶紧把钱退给我,我今天还有事!”两个人争吵起来,马上引来了不少围观的人。 有好几个老同志认识他, 把他劝了回去, 还让他提上了那兜西红柿。

    ⑦他闷闷地吃了早饭,闷闷地放下碗筷,闷闷地走出门来,闷闷地到了浴池。陆魁说他今天有事, 指的 就是泡澡的事情。

    ⑧泡在热腾腾的浴池里, 浑身上下都很舒展,他的心情渐渐开朗起来。回想起早晨发生的事情,感到年 途花甲的自己幼稚得像个孩子: 你把菜拿回自己家里去称,谁能证明你的清白?谁能证明你的公正? 难怪那 个女老板跳着脚闹腾,她也有她的道理!

    ⑨穿好衣服之后, 陆魁看见自己的脚指甲长长了, 应该剪了;而衣柜旁边的桌子上,就放着一把剪刀。 因为手抖,陆魁这两年剪指甲, 多是老伴儿帮忙, 但是今天他咬着牙拿起了那把剪刀,坚强地伏下身来, 坚 强地去剪脚指甲。他不信自己这么无能,这么依靠别人! 结果那把闪着寒光的剪刀在他的脚趾上调皮地乱抖 乱晃。他找不准目标,想把剪刀放到哪里, 偏偏放不到哪里。他尝试着把右手换成左手, 仍然如此。他头上 的汗水淋淋漓漓淌了下来。一气之下,他“啪”的一声扔了手里的剪刀。

    ⑩有个声音在他耳边响了起来:“爷爷, 您好, 我为您剪指甲可以吗?”声音很亲切,很真诚, 他抬头一 瞅, 一个年轻人站在了他的身边:小伙子 20 岁左右,细身条, 高个头, 已经是洗过澡了,看样子正准备离开 浴池。他轻轻地摇了摇头:“谢谢,还是我自己来吧,还是我自己来!”小伙子( )地又把剪刀递给他。 有人在他跟前看着, 他的手抖得更厉害。

    ⑪小伙子拿起那把剪刀说:“爷爷,我是在咱们这座城市上大学的学生, 我是您的晚辈。晚辈给长辈剪剪 指甲, 不是应该的吗?”他点了点头,意思是应该,应该。小伙子说:“爷爷,今天能在浴池遇见您, 这是缘 分。您就给我这次机会, 让我孝敬孝敬您。人,谁能不老呢?”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小伙子手脚麻利, 贴 着他坐好, 弯下腰去,抱住了他一只脚。小伙子很认真, 很细心, 很耐心, 剪刀掌握得恰到好处, 很有分寸; 剪刀过处,他感到很舒服,很享受。他( ) 地动了动身子,很感动地问:“孩子,你叫什么名字,哪里人?” 小伙子说:“爷爷, 您别动。能够帮助您做点儿事情我很高兴, 您不用问我姓什么, 叫什么, 哪里人。”他说:我问错了吗?小伙子说:“爷爷您没问错, 但是我不想告诉您。”

    ⑫从浴池出来陆魁的心里暖暖的,甜甜的。他特地绕道去了菜市场,见了那位卖菜的女人, 对她说:“对 不起, 请原谅, 我早晨态度不好,有些冲动。”

    ⑬女人笑了,说:“老哥哥,没关系, 我的态度也不好,我给您鞠一躬, 再送给您两个西红柿。”

    1. (1) 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空穴来风    诚惶诚恐      不由自主 B . 无中生有    毕恭毕敬      不由自主 C . 无中生有    诚惶诚恐      身不由己 D . 空穴来风    毕恭毕敬      身不由己
    2. (2) 阅读“他”拿着西红柿返回菜市场与卖菜女人理论的相关段落, 根据提示,补全下面内容。

      他:甩手扔菜, 催促退钱→①→理直气壮, 据实直告→被问懵后,不知所措→② 卖菜女人: 歪着头看,不明缘由→女人笑了, 询问地点→③_→④     

    3. (3) 根据要求,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 太阳冉冉升起, 桃花艳艳开放, 走在灿烂的霞光和春天的芳香里, 他精神愉悦,脚步轻快, 一边走一边 哼着戏。(说说这段描写有哪些作用? )

      ②结果那把闪着寒光的剪刀在他的脚趾上调皮地乱抖乱晃。(从修辞角度赏析)

    4. (4)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5. (5) 作者以卖菜女人的话“我给您鞠一躬”作为小说题目, 有什么用意?
  • 2. (2022九上·奉贤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最后一次蹲守

    朱卫国

    ①公墓,秋叶纷纷,老梁身穿保洁工作服,挨着一辆垃圾车,一边观察着不多的扫墓

    人,一边清理小径的落叶。时间过去一年了,他又在这里等她。

    ②今天,是她儿子十周岁的生日,儿子长眠在此,那么孤单,她一定会来。

    ③老梁赌她一定会来,一年前,就在此地,他和她近在只尺,尽管她乔装打扮、谨慎小心,他还是认出了她 , 他应该一跃而上,结束多日的蹲守,但他却让一个女逃犯从眼前平静地离开了。

    ④这是老梁单独执行的任务,尽管没有受到处分,但蹲守必须继续。尤其是他再过几天就要正式退休了,他不想留下遗憾。

    ⑤一年了.她凌乱不堪的眼神让老梁无法平静,一个三十四岁的女人,却如一片枯黄干涩的落叶,凄惶憔悴,看得出痛失爱子的折磨已经深肌入骨。老梁看见她眼中浑浊的泪水,像一根雨线倾注而下,身子剧烈抖动着,她跪在儿子的墓前,轻轻抚摸着孩子的相片,完全忘却了身边可能存在的危险。此刻,她凝视着儿子定格的面容。很久很久,渐渐地,她脸上露出了轻微的笑意,或许,她想到了:人间与天堂的距离不过是一块墓碑。

    ⑥老梁没有冲上去,设计好的种种抓捕细节已经忘得无影无踪,他甚至不忍心靠近去打扰她,不知怎的,心底有一种力量拉着他继续隐藏.他看着她哭完后摆出了祭品,有巧克力,玩具,然后,她平静地离开了墓园。

    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梁并不后悔放走了她。

    ⑧—阵秋风把老梁从思绪中拉回,他紧了紧上衣,瑟瑟寒意让墓园更显寂寥,远远的暮霭中开始闪现零星的灯火。

    ⑨他再一次在脑海中回溯起她的经历,原本她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尽管被丈大抛弃了,母子俩还可以相依为命的,她发誓要好好带大儿子,她的确做到了,成了一位不折不扣的女强人,赚了很多钱,如果儿子没有突发那场疾病,一切都是美好的,医生那一句“我们已轻尽力了”带走了她所有的希望。

    ⑩绝望的她执拗地认为医生治死了她的儿子,她要报复,她私买了一些炸药,特意藏在郊外租来的屋子里,哪知骤起的高温让炸药自爆,炸伤了从这里经过的路人,看到有关爆炸的新闻后,她开始逃匿,过着地下人的生活,无法见到阳光。

    ⑪慢慢地,老梁开始后悔自己的所为.他觉得自己就是罪人,是他让她继续着不幸与痛苦,是的,抓住她,让她有一个结束,也有一个新的开始,才是对她最好的怜悯。秋雨似有似无,老梁在落叶间凝神注视,她一定会来的,他坚信。他再次设计种种抓捕细节,安排好了同事在外围配合。他只想,这是他最后一次的蹲守。

    ⑫他的预测没有错,下午五点五十,一个人影闪了过来,往十九号墓地走去。是她,就是她,老梁一眼认出了,他假装推动垃圾车,观察着她的动静,同时给外围的同事发出了信号,心想,该结束了。

    ⑬她从包里掏出一大堆零食,放在儿子墓前,温情地说:“儿子,妈妈来看你了。”

    ⑭老梁靠近她,只有四米了,三米,两米,必须要行动了,他向同事发出了行动信号。

    ⑮突然,她转过身,对他平静地说:“我知道你们是警察,让我再看一会儿孩子吧!进去后,孩子就看不到妈妈了。”她化了精致的妆容,仍掩不住满脸的风霜。

    ⑯半个小时后,她抚着墓碑上儿子的相片,缓缓起身,对老梁说:“是该结束了。”

    ⑰“嗯,是该重新开始了。”他给她戴上了手铐。

    1. (1) 第③段划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错字是,正确的是

    2. (2) 阅读第⑨⑩段,这两段从叙述顺序上看是,其作用是
    3. (3) 文中老梁一年前放走那个女人是因为 ,一年后,他决

      定逮捕她是因为

    4. (4) 第⑫段划线句中“该结束了”指 ,第⑯段划线句中“该结束了”指
    5. (5)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文中多次描写公墓秋景,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B . 女人对儿子的爱是造成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    C . 老梁是一个有恻隐之心、对自己的错误有清醒的认识、做事有情有义的警察。 D . 文中结尾处表现女人对儿子过世已无奈接受,对自己的逃亡生活已疲倦。
  • 3. (2022九上·招远期中) 现代文阅读III

    苦恼

    契诃夫

    ①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飘飞。车夫姚纳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不动,那匹小马也一动不动。他们在午饭以前就从大车店里出来,至今还没拉到一趟生意。

    ②“赶车的,到维堡区去!”姚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

    ③姚纳猛地哆嗉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穿带风帽军大衣的军人。他坐上了雪橇,车夫伸长了脖子,微微欠起身子,挥动一下鞭子。那匹瘦马也伸长脖子,弯起它那像棍子一样的腿,迟疑地走动起来……

    ④“你往哪儿闯,鬼东西!”姚纳立刻听见那一团团川流不息的黑影当中发出了喊叫声。“你连赶车都不会!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⑤姚纳在赶车座位上局促不安,他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⑥“什么?”军人问。

    ⑦姚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⑧“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⑨姚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

    ⑩“赶你的车吧,快点走!”

    ⑪车夫又伸长脖子,他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了眼睛。

    ⑫到了以后,他把雪梳赶到一家饭馆旁停下来,湿雪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⑬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

    ⑭“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⑮姚纳抖动缰绳,吧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一个卢布也罢,五戈比也罢,只要有乘客就行。

    ⑯“好,走吧!”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你到底赶不赶车,老不死的!你抽它一鞭子!唷!使劲抽它!”

    ⑰姚纳感到背后驼子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回过头去,嘟嘟哝哝:“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⑱“得了,你赶车吧!”驼子咳了一阵,叹口气说,“什么时候才把我们拉到啊?”

    ⑲“老不死的,你听见没有?我要接你的脖子了!”

    ⑳姚纳与其说是感到,不如说是听到他的后脑勺上啪的一响。

    ㉑“赶车的,你有老婆吗?”高个子问。

    ㉒“我?我的老婆早就成了烂泥啰……现在我的儿子也死了,可我还活着。死神原本应该来我……”姚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

    ㉓姚纳收下二十戈比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人的背影。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他受不住了。他想,“回大车店去!”

    ㉔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姚纳在一个航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鼾声四起,空气又臭又闷。

    ㉕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往水桶那边走去。

    ㉖“你想喝水吧?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这个星期在医院里死掉的……竟有这样的事!”

    ㉗一转头,姚纳发现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老人就叹气,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

    ㉘他走到马房里。“你在吃草吗?”姚纳问他的马,看着它发亮的眼睛。“好,吃吧虽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只要他活着就好了……”姚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姚内奇不在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㉙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1. (1) 小说中开篇用大量笔墨进行景物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 (2)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请你简要分析这种视角的妙处。
    3. (3) 小说结尾写道“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 4. (2022九上·资中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最好的孝顺,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①千百年来,世人都在说要如何如何孝顺父母,但过程怎样才算到位?

        ②以前觉得,相比金钱,父母在意的还是你对他们的态度。后来经历生活的种种,觉得还应该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只有对自己人生负责的人,才能对父母、对他人负责。父母从不奢求荣华富贵锦衣玉食,他们只要你平安幸福。你安好,他们的岁月才静好。

        ③许多年前的一个腊月,随朋友去山区看雪,途经一个村落时,见一位老奶奶坐在古杏树下发呆。

        ④她的头发全白了,像夜里那场肆虐而下的雪,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僵在一起,也毫无血色。风一吹,松弛的肌肤轻微摇摆,似残冬里那截枯木,不带生机。她的眼神死死落在远处一群孩子的身上,看孩子们嬉笑着和父母追逐做游戏,发出童真的笑声。她看着看着,想站起来,但双脚沉重,又跌坐回那把发黑的木凳上。嘴里却念念有词,说:罪孽啊罪孽。

        ⑤那时,我不是很懂她嘴里“罪孽”的意思,就向朋友打听她的故事。原来老奶奶那年81岁了,是村里年纪比较大的老人,生养二子一女,最大的算起来也是做爷爷的年纪。本是子孙满堂笑逐颜开的晚年,却因家中诸多变故,只剩她孤寡一人度过余生。

        ⑥她的大儿子四十几岁时,因赌博伤人造成一死一伤,锒铛入狱,以命抵命。大儿子走后,老伴伤心欲绝,生了场大病也走了。

        ⑦她的二儿子还算争气,娶妻生子后去了远方做生意。生意一度做得很大,然而人就飘起来了。跟着一群狐朋狗友圈钱享乐,最后被人联合设套,欠下巨额借款,一败涂地。几处房产卖了,老家的田地卖了,还远远不够。婚自然是离了,孩子跟着妈妈远走他乡。他自觉丢人,再也没有回到故乡来。

        ⑧至于那个最小的女儿,曾经一直是老人的贴心棉袄,陪她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后来一意孤行嫁给一个浪子。浪子带她走天涯,却不给她爱。婚姻的不幸,加剧了女儿心中的痛苦,开始还会偶尔买些滋补品回山里来看看老母亲,但自顾不暇的生活最终令她丧失了孝顺的能力。

        ⑨当年听罢故事,我就哭了,觉得太凄惨。许多年后,老奶奶早已离开人世,入土为安。但那座大山里的人都清楚,她是带着遗憾走的。

        ⑩老人的子女不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把自己推向罪恶的深渊,推向命运的低谷,推向苦难。而这苦难,不仅仅是自己受尽摧残,还连带父母陪着煎熬。

    ⑪你连自己的人生都经营不好,怎么孝顺父母?这样的故事无独有偶。我一个远房亲戚的儿子,小时候聪明伶俐,成绩优秀,也曾谈过梦想和远方,想要做一名医生、老师和科学家。想在读大学的时候去青海湖看星空和晚霞,憧憬着有一天带父母去南极看企鹅,去挪威看极光。当年,是真真切切的愿景。多纯真多简单啊!

    ⑫可后来,他不仅迷恋上了赌博,还借高利贷赌,挥霍百万,遭人恐吓,躲在家里不敢出门,连带父母终日担惊受怕。他不负责任地出走了,把所有的问题留给父母。一对老人替他还钱,替他养孩子,一下子苍老了十岁。那个对自己人生不负责的他,终于在轮番的事件面前意识到了这些年的荒唐。

    ⑬孝顺不是口号,是行动;不是金钱,是心意。不是只有山珍海味洋楼汽车才能让父母安享晚年,更应该是在父母有生之年,让他们看着你慢慢成长,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人。

    ⑭你平安,他们才心安。你幸福,他们才幸福。

    ⑮把自己的人生过好,尽量不给父母制造麻烦。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给予。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文本二】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还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树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才能由此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有这种爱,所以尽责任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一个不爱自己人生的人怎会爱他人、爱事业?一个在生活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会坚定地负起人生的责任?这样的人常常把尽责任看成是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周国平《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节选)

    1. (1) 文本一作者围绕“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写了哪两件事情?
    2. (2) 请结合文本一上下文,赏析文中第④小节划线句子

      她的头发全白了,像夜里那场肆虐而下的雪,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僵在一起,也毫无血色。(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3. (3) 文本一⑥-⑧小节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 (4) 文本二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
  • 5. (2022九上·滁州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长庄稼的马路 

    庞  滟

    ①天空飘着细雨。我赶了最早的公交车,去单位弄昨天被领导驳回的报告方案。路面黑漆漆的,车辆和行人泅渡一般移动着。

    ②换乘另一辆公交车时,我撞上了路边环卫工人的手推车,衣服像块白雪被糟蹋了。刚要抱怨,一个钟盘大的七彩风车在头顶上方“哗哗哗”地快乐旋转。这破旧的推车,像个随时等待冲锋的斗±——左面插着一把随风飞舞枝叶的竹扫帚,右边立着一把闪亮的平板锹,都笔直地冲向天空。我四处寻找——这个车的主人是什么样的人啊,喜欢把这么招摇的彩色风车绑在装垃圾的车上。

    ③一个驼背的老人拎着一个装垃圾的口袋,在不远处的树下认真地清扫杨树枝和杂物垃圾,无视擦身而过的豪车靓女。他戴着一副长套袖,红色帽子和橘色工装都比裤子和鞋干净,驼着的背与地面快成了直角,花白的胡子有几天没刮了。

    ④嗨,张骆驼,我家里有事,你右边这段剩下的,帮我扫一下啊。一个胖大妈过来告诉驼背老人,蹬车匆忙离开了。好好,俺干完这段,就去帮你干啊老人干脆地应着,皱巴巴的脸上荡漾着笑容。接着,又有几个环卫工人来找他帮忙,他都乐呵呵地答应。

    ⑤老人家,不能这样干活,他们在欺负你,知道吗?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气愤地说。没事没事,这点儿活比侍弄庄稼轻巧多了。老话说∶吃苦就是吃补,吃亏是福。老人咧开嘴笑着说

    ⑥我无言以对,上了另一辆公交车,心里滚动着难以平复的怨气——今天要炒领导鱿鱼。我讨厌领导的刁难、同事的排挤,厌烦每天重复没完没了的工作,半辈子都在度过内容相似的无意义的同一天,自己和刚才扫街老人有什么区别呢?

    ⑦好长时间,我都不想再看到那个驼背老人,他让我讨厌懦弱的自己和叫我忍气吞声的父亲。

    ⑧梅雨季来临,马路两边的积水多了起来。只见一个佝偻的橘色身影,没穿雨靴的脚泡在水里,舞动比他还高的扫帚把低洼处的积水推向下水道入口,小心翼翼地避让行人。

    ⑨喂,张骆驼你怎么又跑到别人路段干活啊,显你勤谨吗?还有,这清理积水是集体干的活,你又擅自行动,这条路线其他人都没干呢,被领导看到,我们都得倒霉挨批。怎么不听管呢?再这样显能耐,告诉队长开除你。一位穿着整洁的中年女人双手叉腰,对驼背老人厉声训话。

    ⑩郑组长,俺,俺没有……显自己,就想早点儿把水扫干净,别弄脏走路人的鞋子。老人垂下头,努力解释着。

    ⑪不行,你得听统一安排。不要一整天都在这儿干活,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组欺负你呢。

    ⑫组长,俺知道错了,别开除……俺听话,俺不想走,俺想做个有用的人。老人声音哽咽,蹲在地上,用湿袖子抹脸。

    ⑬唉,真怕你这样。中年女人瞪了老人一眼,看着旋转的风车,摇头叹息。

    ⑭中年女人离开后,我走到老人面前,不解地问∶大爷,受了这么多欺负,为啥还不想离开这儿?

    ⑮老人摇摇头,说一年前,俺在村里的房子和地都被征收了,闺女把俺接进城,回不去了,俺想做个有用的人。这大马路就是俺侍弄的土地啊,你看看,上面走的人啊、车啊,都是多好看的庄稼啊。老人用手指着,这几个人像玉米,那些人像高粱、像花儿,那些车像土豆……

    ⑯太阳出来了,照着驼背老人。马路上的“庄稼们”按各自的轨迹移动着。驼背老人像一棵熟透的向日葵,努力仰起低垂的头,看闪亮的太阳,看旋转的七彩风车,看马路上的土地。此时,我的心口也仿佛被老人注入了一股热流……

    (选自《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22年第2期)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年女人厉声训斥张骆驼的原因是他跑到别人路段干活会让其他人倒霉挨批。 B . “旋转的风车”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是故事的重要细节,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C . “吃苦就是吃补,吃亏是福”是一处语言描写,表现张骆驼憨厚质朴的品质。 D . “张骆驼”这一称号既表明老人驼背,又暗示老人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
    2. (2) 在小说中,“我”对张骆驼的态度是如何转变的请仔细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梳理。

      →不想再看到张骆驼→ →被张骆驼做个有用的人的想法感动

    3. (3) 第②段画线句子对推车的描写,有何作用?
    4. (4) 选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5. (5) “我”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 6. (2022九上·武威月考) 阅读《倾斜65度的阳光》,完成下列小题。

    ①阳光穿过云层,越过前面大楼的楼顶,闯进了我们的办公室.连续阴雨了十来天,天终于放晴了。

    ②他急匆匆走到我身边,向我请假,说要回家一趟。我看看时间,下午两点一刻。每次,只要天

    气晴朗,他都会在这个时间,请上半个小时假,回家转转。我对他的家庭情况了解并不多,只知道他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他是个孤儿,是奶奶将他一手带大的。如今奶奶年纪大了,一个人在家不安全,常回去看看,是对的。好在单位离他家不远,骑车十来分钟就到,所以,每次我都会准假.我只是不太明白,他为什么总是选在这个时间回去。

    ③正好要到他家附近的一个单位谈一笔业务。我说,那我们一起去吧,你顺便到家里转一下,然后我们一起去谈业务.

    ④骑着车,穿街过巷,阳光时而温暖地洒在我们身上.拐进一条小巷,在一幢灰旧的居民楼前,我们停了下来.四周都是高楼大厦,这幢老楼显得特别矮小,前面高楼的影子,像笼子一样,将老楼罩住。他说,我家就住在这里,进去坐坐?我点点头。走进楼洞,眼前骤然一暗,眼睛一时难以适应.

    ⑤二楼。他掏出钥匙,打开了门。屋里很暗,里屋传来一个老太太的声音:“是彬啊,你回来啦?"彬是他的名字。他大声应道:“奶奶,是我,还有我的领导,也顺路来看看你.”他招呼我在客厅坐下,便匆忙走进房间,抱了一床被子,走到阳台上,然后又回到房间,搀扶着一位老太太,慢慢走了出来。我站起来,向老人问好.老人颤巍巍笑笑.

    ⑥他将老人搀到阳台上,我赶紧帮忙,上前将阳台的门拉开。很逼仄的老式阳台,摆着一张躺椅,躺椅上铺着一床棉被,几乎将整个阳台占满了,边上放着几盘花草,他将奶奶扶到躺椅上。我看到,一束阳光正好洒在椅子上,那是从前面两幢高楼的间隙照射过来的。老人眯着眼睛,笑着说:“老天终于放晴了,今天的太阳真好啊!"他帮奶奶压好被子,说:“天气预报说,后面几天都是晴天呢。”

    ⑦老人用手遮在额前说:“那敢情好哇。好了,彬,你快去上班吧."他附在奶奶耳边轻声说:“那等会儿你自己回房间时,小心点啊。”

    ⑧告别老人,走出门,他忽然站住了,和我聊起来.他说,因为前面的楼太高,阳光都被遮挡住了,每天只有下午两点半到三点半这一个小时,才能透进一点阳光,照到阳台上.这个时间的光线,与地面正好处在65度角。他说,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腿脚也不方便,不能下楼晒太阳了,所以,只要是晴天,有太阳,他就会回家,帮奶奶在阳台上放好躺椅,铺好被子,然后把奶奶搀到阳台上,躺着晒晒太阳。

    ⑨原来是这样。我重重地拍拍他的肩膀。曾经有段时间,我对他上班中途请假,还有点看法呢。难得他这么孝顺,这么细心,这么周到。

    ⑩他叹口气,告诉我,小时候,他家前面的大楼,就一幢幢矗起来了,惟独他们这幢老楼,一直未拆迁.高高的大楼,将他们家整个笼罩在阴影中,晾晒的衣服,其实都是阴干的。时间一久,整个老楼,都散发着一股霉味。但是,很奇怪,冬天,他盖的棉被,却总是暖暖的,蓬蓬松松的,弥散着一股阳光的气息。后来他才知道,只要天气晴朗,有太阳,奶奶都会准时赶回家,将他床上的棉被,拿到阳台上晒。太阳能照到他们家阳台上的时间,只有那么短短的一个小时,所以,奶奶拿去晒的,总是他的棉被.

    ⑪他的眼睛湿湿的。他说,小时候,他穿的衣服,总是干干净净的,从他身上,几乎嗅不到老楼霉旧灰暗的气息。他说,奶奶把所有能照到他们家的阳光,都收到他的衣服和被子上了,他坚定地挥挥手说,现在,我最大的目标,就是尽快买一幢能经常沐浴阳光的房子,让奶奶在阳光下安享晚年。

    ⑫回头,前面大楼的影子,已经笼罩了这幢老式居民楼,但我却隐约看见,另一束阳光,一直照射着它,温暖,明亮,持久。

    1. (1) 文中的“彬”为什么总选择下午二点一刻这个时间回家?
    2. (2) 开头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 (3) 请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我"作为线索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感动

    4. (4) 第⑩段采用了哪种记叙的方式?有什么作用?
    5. (5) 体会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奶奶把所有能照到他们家的阳光,都收到他的衣服和被子上了.

    6. (6) 文章最后一段说的“另一束阳光"指什么?
    7. (7) 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受和体会。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喀布尔人

    [印度]泰戈尔

    ①我五岁的女儿敏妮在我书桌旁,用手轻轻敲着膝盖玩。我正专心地写小说的第十七章。忽然敏妮跑到窗前,喊道:“一个喀布尔人(喀布尔是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人在印度多做小贩)!”街上果然有个喀布尔人走过。他穿着宽大污秽的喀布尔服装,裹着高高的头巾;背着个口袋,拿着几盒葡萄干。

    ②我不知道我女儿看到这个人有什么感想,但是她开始大声叫他:“哎!”那个喀布尔人回过身来抬头看。她看到这光景却吓住了,跑到妈妈那里躲起来。她糊里糊涂地认为这个大个子背着的口袋里也许有两三个和她一样的孩子。这时小贩已经走进门微笑着和我打招呼,我也停下来买了一点东西。他要走的时候,问道:“先生,那个小姑娘在哪儿呢?”

    ③我想到敏妮不应当有这种无谓的恐惧,就叫人把她带出来。

    ④她站在我的椅子旁边,望着这个喀布尔人和他的口袋。他递给她一些干果和葡萄干,但是她没有动心,只是紧紧地靠近我。这是他们第一次会面。

    ⑤可没过几天,我意外地发现敏妮坐在门口长凳上和那个坐在她脚边的大个喀布尔人又说又笑。她小纱丽(印度妇女传统服装,丝绸制的连衣裙)的角上已经塞满了杏仁和葡萄干——喀布尔人用这种有力的贿赂,使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⑥他们常说些玩笑。敏妮满脸含笑地坐在喀布尔人面前,小大人似的低头看着这大高个:“呵,喀布尔人!你口袋里装的什么?”他用山民的鼻音回答:“一头象!”也许这并不可笑,但是这两人多么欣赏这句俏皮话!

    ⑦喀布尔人也不放过开玩笑的机会:“那小人儿,你什么时候到公公家去呢?”

    ⑧敏妮对这问题有点莫名其妙,但她不肯显露,却机灵地回答:“你到那去么?”

    ⑨可在喀布尔人这一阶层中间,“公公家”有双关的意思,还能指监狱。“呵,”他向幻想中的警察挥拳:“我要揍我的公公!”听到他这样说,想象到那个狼狈不堪的“公公”,敏妮哈哈大笑。

    ⑩敏妮的母亲恳求我留心那人。她是个极胆小的女人,只要一看见有人向我们的房子走来,她就立刻断定他们不外乎是盗贼、醉汉、疟疾菌。她对这个喀布尔人也充满了疑虑。我总是笑笑,辩解说拐卖一类的事多半不会发生。喀布尔人和敏妮的亲密友谊便不受约束地继续着。

    ⑪有天早展,我听见街上有吵嚷声。往外一看,拉曼被两个警察架住带走了。我赶紧跑去问怎么回事。原来是有个街坊欠了这小贩一条围巾的钱,争吵中拉曼把他刺伤了。这时在盛怒之下,这犯人正在乱骂他的仇人。忽然间在凉台上,敏妮出现了,她照样喊着:“呵,喀布尔人!”拉曼回头,脸上露出了笑容。今天他胳臂底下没夹口袋,所以她不能和他谈关于象的问题。她立刻问:“你到公公家去么?”拉曼说:“我正要到那去!”看到他的回答没有使孩子发笑,他又举起手说:“可惜我的手被铐住了,不然我就揍那老公公了!”

    ⑫拉曼被判了刑,再无消息。时间一天天过去,敏妮也长大了,总和朋友们一起,不像往常那样到她爸爸的房间里来了。又一个秋天,我们把敏妮的婚礼筹备好了。我们家的光明要到她丈夫家去,把她父亲丢到阴影里。

    ⑬我的敏妮今天要出嫁了。

    ⑭从清早起,房子里就充满了婚礼的嘈杂和忙乱。院子里,要用竹竿把布篷撑起来;每一间屋子和走廊里要挂上叮叮的吊灯,真是没完没了的忙乱和热闹。我在书房查账,有个人进来恭敬地行礼,原来是拉曼,那个喀布尔人。起先我不认识他,他没有了口袋,没有了长头发,也失去了从前的那种生气。但他微笑着,我又认出他来。

    ⑮“你什么时候来的?”我问。

    ⑯“昨晚,”他说,“我从监狱里出来了。”

    ⑰我觉得这话听起来很刺耳。碰巧他今天来,这不是个好预兆。

    ⑱“这正在办喜事,”我说,“我正忙。能不能过几天再来?”

    ⑲他迟疑地说:“我可不可以看看那小人儿呢,先生,只一会儿?”他相信敏妮还像从前那样,会像往常那样跑来,叫着:“呵,喀布尔人!”为纪念过去的日子,他带了一点杏仁葡萄干,好好用纸包着。

    ⑳我说“家里正在办喜事,你谁也见不到。”

    ㉑这人露出失望的神色。他走近递过他的礼物说:“先生,我带了这点东西来,送给那小人儿。您有一个小姑娘;我在家也有一个这么大的小姑娘。我想到她,就带点果子给您的孩子——我不是想赚钱的。”

    他伸手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小心地打开,在桌上用双手把它抹平。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手印。这个墨迹模糊的手印平平地捺在纸上,当他每年到加尔各答卖货时,自己小女儿的这个手印总在他心上。

    ㉓眼泪涌到我的眼眶。我忘了他是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一不,我又哪比他强呢? 他也是个父亲啊。

    ㉔我把敏妮叫出来。她穿着红绸衣,额上点着檀香膏,打扮成新娘的样子,含羞站在我们面前。看着这景象,喀布尔人显出惊讶的样子,他不能重温他们过去的友谊了。他只微笑着:“小人儿,你要到公公家去么?”

    ㉕但敏妮现在懂得“公公”的意思了,她不能像从前那样回答他。她脸红了,在他面前把脸低下去。我想起他和敏妮第一次会面的那天,感慨万千。

    ㉖她走后,拉曼长吁一口气坐下来。婚礼的喇叭吹起来,秋天温煦的阳光倾泻在周围。拉曼坐在加尔各答的小巷里,却冥想着阿富汗光秃秃的群山。在悠长的岁月里,他的女儿一定也长大了。我递给他一张钞票,说:“回到你的家乡、你的女儿那里去吧,拉曼,愿你们重逄的快乐给我的孩子带来幸运!”

    ㉗送了这份礼,婚礼的排场就须节省些。我不能用我原来想用的电灯,也不能请军乐队,家里的女眷们感到很失望,但我觉得这婚筵格外光彩。因为我想到,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久出不归的父亲,要和他的女儿重逢了。

    (冰心、倪培耕译,有删改)

    1. (1) 梳理小说情节,根据提示将图表补充完整。

    2. (2) 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角度,揣摩文中画线句的含意。

      ①我们家的光明要到她丈夫家去,把她父亲丢到阴影里。

      ②他伸手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小心地打开,在桌上用双手把它抹平。

    3. (3) 这篇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讲述一段忘年交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4) 在小说正文之前,可以用“题记”来揭示作品内涵。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我相信你的爱“,这句短诗是否可以作为本篇小说的题记?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 8. (2022九上·登封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暖心的秘密

    ①那年我刚从师范学院毕业,在一所小学当老师,教三年级数学。班里有个叫子纯的女生,性格内向,上课经常神游,数学成绩很差。我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她补课。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又把她留在了办公室,给她重讲了一遍例题,讲完后我和她一起锁门离校。

    ②第二天一早,对桌的女老师告诉我,她放在桌子上的表不见了。我知道那是一块小象造型的电子表,带语音功能,隔一小时就能自动报时,她一直把它放在我们俩桌子夹缝处的台历上。昨天她离开学校时就我和子纯还在,她怀疑是子纯偷走了。我其间去过一趟洗手间,留子纯单独在办公室待了一会儿。

    ③放学后,我问子纯,老师可不可以把你当成最好的朋友?看她点了一下头,我就对她打开了话匣子:我想给你讲我的一段经历,我从未对任何人说过,因为很难启齿。在我像你这么大时,家里很穷,穷到一年吃不到几次白面馒头。邻居家的女儿和我同岁,我经常去她家里玩,一次看到她家饭桌上放着一碗鸡蛋,我趁她家人不注意偷拿了一个,躲在我家大门后吃。没吃完就被下班回家的父亲看到了,问谁给我的鸡蛋。我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父亲生气了,要把这事儿告诉学校老师。我被吓哭了,承认是偷邻居家的。

    ④父亲并没有发火,而是把家里积攒多日想拿去集市上换钱的鸡蛋拿出来给我煮了锅。那天我记得父亲对我说,犯错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避免不了的,人就是在犯错与改正的过程中成长的,知错能改是不可多得的优点。

    ⑤我小时候也和你一样,不爱说话,没有朋友,孤独的恐惧感让我没法集中精力听课,学习成绩非常差。父亲那次开导我之后,我有了自信,开始认真学习,成了一名人民教师。老师认为我能做到的,你也一样能。

    ⑥我说完这些后,她没有说话,我也没再问。第二天一早,她把我叫到一边,从书包里掏出了那块小象表对我说:“老师,表是我拿的,我那天听到它能说话报时间,我就想送给我爷爷,爷爷眼睛不好看不见,我想送给他一块会说话的表,他就不会寂寞了。”

    ⑦“孝顺的好孩子,老师会替你保守这个秘密的,谢谢你对我的信任。”说完后我对她竖起了大拇指。

    ⑧回到办公室,我对那位女老师说:“给,你的表,那天我装资料时把它夹在里面带回家了,要不是这表会报时,我还真发现不了。”

    元旦那天,我买了一块有语音功能的卡通表,包装好后在上面留了张字条:“送给我最欣赏的朋友——子纯。”

    ⑩现在这事已经过去多年,如今那个叫子纯的女生已经是省医学院的大学生了。我每年元旦都会收到她的贺卡,祝福的话年年更新,但最后的落款都是:“谢谢您当年替我保守秘密,您永远的朋友﹣﹣子纯。”

    (摘自《江阴日报》。作者:李秀芹。有删改)

    1. (1) 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我”和子纯之间的故事。
    2. (2) 品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加点词语表现的人物心理。

      ①元旦那天,我买了一块有语音功能的卡通表,包装好后在上面留了张条:“送给我最欣赏的朋友——子纯。”

      ②我每年元旦都会收到她的贺卡,祝福的话年年更新,但最后的落款都是:“谢谢您当年替我保守秘密,您永远的朋友——子纯。”

    3. (3) 文章第③~⑤段写“我”小时候的事,有什么作用?
    4. (4)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标题“暖心的秘密”的理解。
  • 9. (2022九上·南京月考)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庄严的军礼

    李春雷

    ①音乐缓缓响起,灯光骤然雪亮。偌大的影院里空空荡荡,只有一位瘦高的老年观众,直挺挺站立着。这时候,电影《长津湖》屏幕上出现一行大字:“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永垂不朽!”老人庄严地举起右侧残臂,敬了一个军礼……

    ②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他17岁,他主动报名参军。17岁,首次远行,前方是战场。在丹东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军事技能和时事培训,他完成了从一个山村娃到一名志愿军战士的转变!他个子高、力气大,肖班长让他负责背运炮架和炮弹。战争期间,朝鲜平原地带的房屋,几乎全被炸毁。冬天,冰雪覆盖,气温低于零下30摄氏度。部队只能露天宿营。在雪地上铺一块油布,两人一组,躺倒睡觉。战士们穿着棉衣棉裤,挤在一起,相互取暖。即使这样,每躺下两三个小时,站岗的哨兵就要叫醒大家起来活动,搓手踢腿,蹦蹦跳跳,等到身上回暖,嘴里哈出热气,再躺下。如果不这样,就会被冻僵甚至冻死。作战时,他扛着炮架和炮弹,顶着枪林弹雨,在战场上飞奔着寻找最佳炮位,一次次在生死边缘徘徊。12月轿岩山阻击战时,一枚炮弹在身边爆炸,他两眼一黑,昏了过去……

    ③从此,他失去了右眼和双前臂,被民政部门评定为一级伤残军人,被送进荣军院疗养,吃饭有人喂,衣裤有人穿,便溺有人帮。但他不想这样,他要像保尔那样去生活,替逝去的战友坚强地活下去。

    ④他开始练习自己吃饭。两只残臂太短,均从肘部炸断。他让工作人员在右臂残端系上手帕,将勺子插入,再用牙齿勒紧、固定,而后哆哆嗦嗦地向着嘴巴方向靠近。最初,无论怎么努力,饭菜也送不到嘴里,反而弄得桌上一片狼藉。医护人员心疼他,说:“您是英雄,我们的工作就是照顾您。”他说:“保尔双目失明、全身瘫痪,还能坚持写作呢。”继续练习,10次、100次、1000次、1万次……10多天后,当他把第一口饭菜送到自己嘴里时,他激动得泪流满面。信心大增的他,接着练习穿衣服、洗漱、上厕所等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基本自理后,他又有了新的目标——脱盲。1956年1月,他用颤抖的右臂,工工整整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不久后,他光荣入党。

    ⑤在荣军院里,伤残战友们有的种菜和养猪,有的缝纫和绣花,有的修理三轮车和皮鞋,大都找到了继续奋斗的“战场”。自己才20多岁,虽然缺少两只手和一只眼,但嘴巴还能说话,双腿还能走路,难道让国家养活一辈子吗?不能,绝对不能!

    ⑥不久,他再次做出一个不后悔的决定。他用颤抖的右臂,工工整整地写出了一份申请书——回家种田,支援农业!这出人意料的举动,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因为国家有明确规定,像他这样的一级伤残军人,由民政部门设置专门机构,供养终身。他,完全可以过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生活啊。但他,决心如磐

    ⑦他回到了中漕村。耕田时,牵牛的绳子只能缠绕在断臂上。牛骤然发力,把他的断臂拉出了血。耙冬水田最难。没有手去牵牛鼻绳,就套在一只秃肘上。没有手去掌耙尾,就套上一个圈圈,把另一只秃肘穿进去。开始时,踩不住耙,常常摔在泥水里,冷得直颤抖……千百次地练习,他的动作逐渐熟练,他终于学会了各种农活。

    ⑧战场归来70年,老兵的他用自己仅存的左眼,看着新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强盛。作为一个久历世事、饱经沧桑的老者,他要把自己80多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讲给后人听。在学校里,他讲感恩,讲珍惜。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孩子们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只有好好学习,努力成才,才能回报父母,回报国家。对机关干部,他讲勤政,讲敬业,鼓励他们拼搏奋斗,勇于担当……讲这样的课,他分文不取。他说,我是志愿军老兵,国家有优厚抚恤。我决不收费,我只尽义务。每逢宣讲,他总是身穿老式军装,他用残臂致敬的军礼,更是让现场听众热泪盈眶……

    ⑨党史学习教育时,他在烈士陵园讲战争故事。工作人员为他准备了椅子,他不坐,站着讲。讲了一个小时,仍然笔直站立着。他说,面对烈士,面对战友,我怎么能坐下?平时走路,他总是昂首正视、步履稳重。从背后看,虽然袖管空空,但劲风吹过,更加威武。路人会说,这是一个军人,标准的军人。路人不知道,这还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一级伤残军人!

    ⑩当电影里的志愿军战士们集合时,他也不自觉地站直身子,举起右臂,大声地报出了自己的部队番号和姓名:“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35师105团3营7连4排60炮班战士李化武!”

    ⑪他直挺挺站立着,泪流满面。

    ⑫向战友致敬!向岁月致敬!向历史致敬!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本文回忆了抗美援朝战士李化武“保尔式”的一生,请结合文章情节,完成填空。

      ①抗美援朝战场,他英勇作战受伤,失去右眼和双前臂。

      ③回到中漕村,他回家种田支援农业,学习了各种农活。

    2. (2)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老人庄严地举起右侧残臂,敬了一个军礼……

      ②结合语境,谈谈你对第⑥段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但他,决心如磐

    3. (3) 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一下③段的作用。
    4. (4) 本文在叙述顺序有何特色,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 10. (2022九上·广水月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

    满目青山有新姿

    牛旭斌

    ①黄家山是黄土高原上别具乡韵的一座村庄。庄在山上。过去,风一吹,秃秃的黄土坡尘土飞扬,遮天蔽日,满山的黄土地里,基本只种粮食,收成差。现在种得最多的是核桃、药材,还养蜜蜂,养牛羊。

    ②去黄家山的半路上,青青小麦拔节生长,雪白梨花缤纷一地,满野的核桃树抽芽,开花,坐果,春光芳菲又明丽。

    ③雨后墒饱,山里人趁机铺地膜,种玉米。阡陌间,地气回暖,水渠叮咚,田间地头热火朝天。园子里,几十名妇女躬腰蹲身,在移栽万寿菊。她们从二月初就开始整地、薅草,育苗、耘苗。一株株菊苗被整齐移栽进田垄,然后扶正,壅土,压实,浇水。那葱嫩的秧苗,一株株,一行行,一片片,赛过春风十里的画图。

    ④黄家山曾经黄土冒烟,雨阻雪封,祖祖辈辈上山下山都穿林而过,年轻人又大多外出打工,村庄一度荒凉寂寞,修路的事更是提都甭提。后来,县里的工程队来了,他们实地勘测,群众们自发投劳,背石背砂,先垫平泥泞坑洼,再砌筑桥涵护坡。为了不砍树、不炸山,路顺着草坡弯绕进村。若是挖掉一棵小树,也要栽回林里。半年后,这条从河谷钻进沟岔、又穿溪爬坡的路,旋转着上了村梁。

    ⑤条条大路连通山前岭后,太阳能路灯在夜里为行人照亮。告别烂泥路后,乡亲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但户户接通自来水的事情办起来确实愁人。人在高山上,水在山谷里。找寻到旺盛水源后,挖渠铺埋管网,建设提灌,引水上山。通水那天,人们把水桶举过头顶,把扁担挂起,掬起水花捧在掌心,脸上充满喜悦,燃起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⑥盘过山腰,一座古村映入眼帘。山坳的院落里,欢声笑语。有黄姓人家在娶媳妇、办酒席,果盘瓜子,菜碟丰盛,酒香满院。两个年轻人用手机直播婚礼民俗,主人家为送亲的小孩们派发红包。新郎新娘自由恋爱,他们放弃异乡的工作,回到家乡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⑦盘到山顶,似乎离天更近,感觉能把流云拥揽入怀。成县机场的航班,不时从这片旷野飞越,机声轰隆作响,机翼闪烁银光。坐飞机从高空看黄家山,只见深谷幽幽,山山披绿,林海茫茫。

    ⑧一座山的春意盎然,离不开村里来的帮扶队。青瓦白墙的是新房,黄绿相间的是田园,沿途怒放的是樱花。驻村帮扶队进村时,正是黄家山人盘腿暖炕的时节,山中白雪皑皑。他们迎着风雪,挨家挨户走访,第一件事就是弄清楚乡亲们难在哪儿。他们向村组干部和老人们请教前人曾经尝试过哪些生计,摸准脉后,又盘算乡亲们缺些啥。起早贪黑种药材、搞养殖、卖山货,走家进户拆危房、改厨灶、建厕所,种菜园、栽果树,带着乡亲们把生活领到温煦的春天里。

    ⑨帮扶队有位小杜,是一家菌业合作社的创办者。大学毕业的他,从城市返回家乡后,建起了山里第一座木耳大棚。许多人跑来看,摆着手不相信他能种出木耳。经过三年努力,如今七座大棚里,密密麻麻的菌棒已经点种。这些黑木耳、玉木耳,正纷纷探出软乎乎的小耳朵。他帮带过的上百户贫困人家中,有不少人学会了种木耳。他全程无偿服务,最后把各家各户的木耳照单回收。尝到甜头的乡亲,团结起更多亲邻纷纷种起了木耳。他今年扩建了加工生产线,通过一年两茬的春耳秋耳,就能让不少人稳稳当当奔小康。

    ⑩青泥河、羊八河涓涓流淌。山里人依托四季山花,办起蜂蜜加工厂。油用牡丹、药用芍药正次第盛开,山谷变成了花海。一度以挖药、砍树、狩猎为生的山里人,走上了新时代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⑪离开黄家山时,蓝莹莹的天边,山坡潮润,一片片花海,美极了。春天从山河醒绿的泥土里抽芽,春天从汽车奔跑的大路上山,春天把孩童的风筝放飞,春天让半开的群花烂漫……草莓园吸引着游人采摘,开心农场的柴火鸡正炖得烂香,农家客栈刚刚又住进一车游人,压弯枝头的满树樱桃由翠变红。

    (摘编自《人民日报》)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过去的黄家山自然环境恶劣,山里人只以种粮食为生,没有其他的谋生途径,收入也单一。 B . 第④段,“若是挖掉一棵小树,也要栽回林里”说明村民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 C . 第⑥段,新郎新娘“回到家乡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上文“田间地头热火朝天”景象相呼应。 D . 通过此行,作者领悟到,每一寸田土,都孕育葱茏,一座座青山就是一座座养人的金山银山。
    2. (2) 文章第④⑤段运用了插叙的写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起早贪黑种药材、搞养殖、卖山货,走家进户拆危房、改厨灶、建厕所,种菜园、果树,带着乡亲们把生活领到温煦的春天里(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句子)

      ②春天从山河醒绿的泥土里抽芽,春天从汽车奔跑的大路上山,春天把孩童的风筝放飞,春天让半开的群花烂漫。(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

    4. (4)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章标题中“新姿”的寓意。
  • 11. (2022九上·日照开学考) 现代文阅读,阅读《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完成下列题目。

    ①温丝果特是一个美丽的英国小姑娘。她有着一头金黄的卷发,粉嫩的脸蛋上长着一双大大的蓝眼睛,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她的嗓音柔婉甜美,非常动听。她一笑起来脸上就像绽开了一朵花。街区的人都亲切地称她为“雷丁市的安琪儿”。

    ②雷丁市是伯克郡的一个辖区。那里花木繁盛,风景如画,气候舒适宜人。经常有外地人来到这里定居。这年春天,温丝莱特家的左邻新搬来了一位老妇人一珍妮芙太太。她是一个寡妇,无儿无女,只有一个侄子,也不在身边,固而显得:很孤单。大人们都很忙,没有人愿意在她家门前驻足片刻。老妇人却吸引了温丝莱特的注意,因为她跟老妇人一样孤寂。温丝莱特的父母都是职业演员,忙碌是他们的生活常态。每天放学后,温丝莱特就会到老太太那里去,和她玩一会儿。她给老妇人讲幼儿园的趣事,老妇人给她讲好听的童话故事。尤其是周末,老少两人常常在一块儿共享快乐的时光。

    ③这个春天,珍妮芙太太感觉异常明媚。

    ④有一次,珍妮芙太太问起了温丝莱特长大后最想做什么。温丝莱特毫不犹豫地回答,像爸爸妈妈一样做演员。不过,她要成为大明星,拿奥斯卡奖。珍妮芙太太一边为小女孩梳头,一边赞许地点点头。

    ⑤在早春的花草开始卖弄风姿的时候,不如意也悄然降临了。温丝莱特的脖子上长出了一个肿块儿,足有鸽子蛋大小。父母急忙把她送到伯克郡最好的医院治疗。医生说那是一个良性肿瘤,尚处在早期,只要一个手术问题就解决了。不过,主刀医生的手术排得太满,温丝莱特的手术要在下一周进行。温丝莱特回到家中,变得沉默自闭了。她不愿去幼儿园,也不再去珍妮芙太太那儿。了,她害怕手术。一个黄昏,珍妮芙太太来到了温丝莱特的家。她问了问关于手术的一些情况,摸了摸温丝莱特的头,鼓励她坚强一些。接下来的两天,珍妮芙太大再也没有来过。温丝莱特有点想她了。可是,珍妮芙太大家的门一直紧闭着。

    ⑥温丝莱特的手术很成功。她在医院疗养了一周后,到了自己的家。可是,她依然没有见到珍妮芙太太。两天后的傍晚,温丝莱特放学回家后,欣喜地发现珍妮芙太太家的门敞开着!她三步并作两步跑了进去。可是,她没有见到珍妮芙太太。在房间忙着收拾东西的,是一个男子。仔细看,竟是马休医生—她手术时的主刀医师!温丝莱特惊奇地问:“您怎么会到这里来?”马体医生说他是珍妮芙太太的侄子。温丝莱特于是急切地同珍妮芙太太到哪儿去了。马休医生的眼神黯淡下去,他轻声说道:“她去世了!”

    ⑦原来,当珍妮芙太太得知是自己的侄子为温丝莱特主刀后,便赶往柏克郡,找到了马体。她向马休提出一个建议,一定要按颈部皮肤的纹路横向切口。因为温丝莱特脖子上的肿块是竖着长的,马休原本的方案是纵向切口,那样手术难度最低,风险最小。所以他显出了为难的样子。可姑妈不依不饶,非要他改变方案不可。她说:“如果刀口是纵向切的,那么将来就会留下一道醒目的疤痕,她做大明星的梦想也就被这一刀给割掉了。”马休医生答应了。可就在次日,珍妮芙太太在回雷丁市的路上不幸遭遇了车祸。

    ⑧温丝莱特听着,哭成了一个泪人。时光的脚步永不停歇。转眼,温丝莱特出落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美貌女孩,顺利地成为一名演员。凭借世纪之作《泰坦尼克号》中女主角罗丝这一角色,她创造了电影史上的一个神话,并一举获得第XX届奥斯卡影后的桂冠。

    1. (1) 第三段中为什么珍妮芙太太感觉这个春天“异常明媚”?
    2. (2) 选文第②段加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 (3) 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在早春的花草开始卖弄风姿的时候,不如意也悄然降临了。

      ②温丝莱特听着,哭成了一个泪人。

    4. (4) 第⑦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5. (5) 结合选文内容,为温丝莱特写一个简短的获奖感言。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封迟到五十年的信

    金建军

    ①那是1943年冬,天真是寒冷,对正在斯大林格勒城下作战的德军来说,更是苦不堪言。

    ②士兵米涅刚一动,腰部被地弹炸伤的伤口就剧烈地疼病起来。“帮帮我吧,我要回国,!我要去见米丽亚。”米涅向正忙着搬退的连长求敏,连长轻蔑地看他一眼,冷冷地走了。来涅躺在雪地上,绝望和希望一同飞向那片明霾的天空,只有米丽亚美丽的容颜在他眼前闪动。

    ③他和米丽亚同是柏林大学的学生。他深深地暗恋着米丽亚,可是米丽亚却钟情于另一位帅哥德克。

    ④一阵枪响,"扑通”一声,一个人倒在身边。米涅仔细一看,原来是德克,他的胳膊断了,流了很多血。德克也看到身边的米涅,他苍白的脸上现出一丝苦笑:“伙计,这下咱们谁也走不了了。”

    ⑤米涅看着德克的样子,心里一阵紧缩:不能让德克死,米丽亚不能没有他。想到这,他忙对德克说“你的包扎带呢?我给你包扎。你还可以走路,一定要回到德国,回到米丽亚的身边。”德克失塑地摇摇头,说:“早就给班长包扎用了,算了吧,让我和你一起到天堂。”米涅摸了摸腰上的包扎带,一狠心解了下来。顿时,他的伤口露出来,血如泉涌。德克大吃一惊,上前按住,“你疯了,你这样很快就会死的。”

    ⑥米涅淡然一笑:“我不是在帮你,我是在帮米丽亚,因为她爱的是你,你能回到她的身边,就是她最大的幸福。”他边说边移到德克身旁,包扎起来。米涅又把干粮分一大半递给德克:“你快走吧,苏军快来了。”德克接过干粮袋,满含热泪地看了一眼米涅,转身向北撤去。

    ⑦看着德克渐渐消失的身影,米涅掏出钢笔,找到一张还没烧尽的文件纸,在背面写起来。

    ⑧亲爱的米丽亚:

    ⑨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死亡随时都会向我走来。可是如果我现在不说,到了天堂,我更没机会对你说。现在,我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最想见到的就是你。可是,我不可能再看到你那美丽的眼睛和金黄色的头发,不能听你优美的呤诗和动人的歌唱。我后悔为什么不向你表白,即使遭到你的拒绝,我也无悔。

    ⑩我再也不相信希特勒的鬼话,我最想要的就是你的爱情。我不想死,真的不想死,我曾经想过打完仗一定向你求婚,可是等不到这一天了。

    ⑾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你,想像你会和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婚,怎样度过你美好的青春。只要你过得好,我到了天堂也会开心的。

    ⑿一切的一切都没有了,他们已经看到我,上帝呀,能再给我五分钟吗?让我把心里话向我的爱人说完吧,让我安心地到天堂吧。到了天堂,我会等着你的,无论等多少年,我都会等,一直等到你去的时候,我再向你求婚。

    ⒀来不及了,我已经看到黑乎乎的枪口正在瞄准我。永别了,我会永远爱你的。

    ⒁一个苏联红军战士发现米涅。他对班长说:“看,一个德国鬼子,我打死他。”说着,抬手对准米涅就是一枪。米涅回头看了看,手臂把信举得高高的,身体突然倒下。

    ⒂战士上前把米湿手里的信取下,交给班长。班长看了一遍,很感动地对战士说:“这确实是一份很重要的文件,你去交到司令部。”

    ⒃很快,这封信转递到朱可夫元帅手上,朱可夫元帅看完后,动情地对随从说:“战争毁掉多少俄国人和德国人的生命,毀掉多少年轻人的幸福,我们应该永远记住战争带来的教训。”他命令道:“把它包好,交到档案局。”

    ⒄1993年,苏联解体,这个档案得以解密。米丽亚看到这封信时,已经七十多岁,苍老的她犹如一只伤心的天鹅,泣不成声。

    (选文有改动)

    1. (1) 把小说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①为了回国见米丽亚,米涅受伤求救。→②→③米涅给米丽亚写信,表达想念之情和求婚的愿望。→④→⑤战士等人受感动,信件辗转交给米丽亚。

    2. (2) 第③段运用了叙述方式,其作用是
    3. (3) 小说中的米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 (4) 第②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何作用?
  • 13. (2021九上·杨浦期末)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纸上的时光

    ①雨越发大了,瓦楞上飘起一缕缕青烟。

    ②我大步跑向一户人家。看到一个男人正站在四方的水泥池子前,池子里盛着面糊一样的东西,我一眼便看出那是捣碎的纸浆。男人双手抓着一张吊着的竹帘,斜着往池子里一舀,随即轻轻晃动两下,纸浆均匀地布满了整张帘子,随后把帘子往高处一扬,顺势一翻,接着一抖,一张半成品的手工纸落在了压榨台的纸堆上。纸堆已有二尺来高,方方正正,淡淡的米黄色,水还在纸上流动,边沿嘀嘀嗒嗒地掉着水珠。

    ③这样的画面熟悉而亲切,仿佛把我带回了童年。我二姐夫就是做手工纸的,我经常跟着他去纸棚里玩,他告诉过我这个环节叫抄纸,是所有工序中最富技术含量的一环。抄薄了,烘焙后一揭就烂了;抄厚了,等到焙干,纸就烧糊了;抄得不均匀,厚的地方纸浆堆成疙瘩,薄的地方一揭就穿孔。如何做到厚薄适度,平整均匀,没有别的窍门,靠的是一种感觉,就像炒菜一样,只有通过不厌其烦的练习,才能掌握好火候。

    ④这里是湘赣边界的一个小山村。做纸的师傅姓黄,五十多岁,当地人。他告诉我,这里盛产楠竹。做手工纸的原材料是楠竹,从一根竹子变成一张纸,要经过足足二十九道工序。需要大半年的时间,考验的是手艺人的匠心,坐下来和时间不慌不忙地相处。

    ⑤湘赣边界做手工纸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元代,到清乾隆年间,一度被列为贡纸,民国时期更是远销武汉、上海,出口到日本。那时候,湘赣边界到处都是做纸的作坊,几乎家家户户以此为生。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机器造纸的轰鸣声里,手工纸作坊接二连三地退出了乡野。这些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手工纸再次受到人们的青睐。

    ⑥雨还在下着,黄师傅点起一支烟,深吸了一口。他慢慢地说道,当初他也想过要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忍受着孤独与寂寞,惨淡经营着作坊,像一个战士独自坚守着最后一方阵地。他坚持的理由朴素、简单,就是担心这门古老的手艺失传,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

    ⑦雨慢慢小了,我转到另一间屋子,看到桌上堆着焙干的纸,质地匀细,白里泛着浅黄,凑近闻一下,隐隐飘来竹子的清香。黄师傅告诉我,这种纸最大的特点是不上潮,韧性好,不易碎,不渗墨,不褪色,便于长期保存。机器生产的纸很难达到这个要求。

    ⑧我想到在当地图书馆看到的明版县志,也是用这种手工纸刊印的,几百年了,字迹一点也不模糊,纸张也跟新的差不多。时间这位无情的老人,他可以摧毁世上很多东西,让一代又一代的人消失和诞生,但他没能撼动纸上的一横一竖,一撇一捺

    ⑨做纸匠人不由得让人心生敬意。摩挲着光洁的纸张,我想起老祖宗发明了造纸术,用智慧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文明的种子。这种古法制作的手工纸,遵循的正是这种传统的工艺。它带我们触摸到时间枯瘦的筋骨,感受到那些遥远的年代业已逝去的花开花落,涛走云飞。我得感谢这场雨,让我有了一次美丽的邂逅。

    ⑩雨停了,山林青翠欲滴,空气清新如洗。山那边,传来几声清脆的鸡啼。

    1. (1) 第⑧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2. (2) 对第⑤段插叙作用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补充交代当地做手工纸的历史悠久。 B . 补充交代当地制作的手工纸曾广受欢迎。 C . 说明从90年代起,当地手工纸作坊已逐渐消失。 D . 表明传统文化的复兴带来了传统做纸工艺的复苏。
    3. (3) 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
    4. (4) 联系全文,第⑨段中“做纸匠人不由得让人心生敬意”的原因是:

    5. (5) 联系全文,请写出文章结尾段的妙处。
  • 14. (2022九上·陈仓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挺直的脊梁

    ①夜色凄冷,江风如刀,我不禁打了一个寒战。

    ②父亲病了,躺在病床上,脸色蜡黄。人缩成一只虾公,瘦得只剩一把筋,可是他却吵着闹着坚持要回家。“你回家?你回家那不是让村里人笑话我吗?”我很是生气,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

    ③一直以来,我们想要他和我们一起住,但是他却始终不愿意,说一个人习惯了。这在平时没什么,但有个头痛脑热的,那就是一个问题。我们再三劝说,可是他就是不回头,还把脊梁挺得笔直,挥舞着臂膀,嚷嚷着,我能养活自己。能说什么呢?就是到现在,他还种着两亩多田地,经常给我们送米和油呢。

    ④父亲的脊梁一生都是挺直的。小时候,经常在父亲的肩头骑大马,拍着父亲的肩膀“驾驾驾——”。父亲呢,昂着头,直着脊梁,追得那些小伙伴们抱头鼠窜。记忆里,最深刻的是上初三的那年冬天。天下冻雨,雨滴砸在脸上针刺一般的痛。父亲骑着自行车来接我回家。父亲穿着雨衣,我打着伞。面对着“呼呼呼”刮来的风,伞上“啪啪啪”的雨滴声,心底的一点热气都被抽空了。突然,觉得风小了些。一抬头,是父亲挺起了脊梁——它像门板一样立在了我的身前。一种踏实的温暖涌上来,我一把抱住了父亲的腰,紧紧地。

    ⑤上高中那些年,奶奶的身体垮了,整天躺在床上。为了给奶奶治病,父亲带着她到处求医问药。本来家底就薄,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折腾,还没一两年,家里就一贫如洗,还欠下一屁股债。父亲为了撑起这个家,跑到山里给人炸石头,钻到黑煤窑里给人挖煤——只要是能想到的赚钱路子,他都会一头钻进去。没日没夜地劳碌,就是铁打的钢钉也会折啊。看着日渐消瘦的父亲,我说不读了,但是他却突然暴怒起来,挥手就给了我一巴掌——家里不要你操心!老老实实给老子读书,你小子要是不给我争气,看我怎么收拾你!

    ⑥一个巴掌把我打蒙了!从小到大,父亲连一根手指都没有上过我的头,今天他这是怎么啦!不就是一句话吗?“他指望着你光宗耀祖呢,你成绩那么好,不能再有三心二意。你爸一个人每天忙得脚不沾灰,你可不能再添乱。”听着奶奶的话,我点了点头,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我回家不也是想给家里减轻一点负担吗?有什么话不能好好说,上来就是一巴掌!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竟不能完全体察父亲的心。

    ⑦再次注意到父亲脊梁的时候,是在我的升学宴上。那天,家里来了许多人。父亲不再像平时那样一个人跑前跑后地忙碌,而是穿上压在箱底的西服和皮鞋,喜气洋洋地站在门前迎接着客人。

    ⑧“老章,腰直起来,胸挺起来!对,这才精神嘛!”三爷的一声炸雷后,我看到了父亲的身影。他尽管想努力地把腰直起来,可是脊背僵硬着,还是有些驼,就像反着放的桑树扁担一样,恍若再一受力就会发出痛苦的呻吟。也许是真的不自然,三爷一过,父亲的头就低了下去,身形成了一张松下弦的弓,矮小而委顿。望着一脸笑着的父亲,我的鼻子一酸,眼泪流了下来。

    ⑨工作之后,我们不希望他太劳累,可他就是固执着——我肩能挑,手能提,还没有到要你们照顾的时候。等到我做不动了,你们不说,我也会找上你们。到时候,你们逃也逃不了。可是,现在,已经病成了这样,他还是不愿意低下骄傲的头颅。

    ⑩“要不,我回你家吧。医院里吵,我睡不着。”第二天,父亲又叨叨。想想确也如此。

    ⑪来到楼下,父亲迈开大步,就往楼上走去。“爸,你慢点,我来牵你!”我拎着包裹,急忙赶上去,父亲却推开了我。这时,我又看到父亲的脊梁——它已然弯成了一把曲尺。走到四楼门口,父亲停了下来,“你看,我一口气就走了上来,气不喘心不跳,你还不如我。”

    ⑫那一刻,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

    1. (1) 阅读文章,梳理情节,完成下列表格。

      事件

      “我”的情感态度

      生气

      父亲冒着风雨,接“我”回家

      埋怨

    2. (2) 作者为什么要通过“我”的眼光来讲述父亲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
    3. (3) 请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词句。

      ①父亲为了撑起这个家,跑到山里给人炸石头,钻到黑煤窑里给人挖煤——只要是能想到的赚钱路子,他都会一头钻.进去。(品味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②父亲的头就低了下去,身形成了一张松下弦的弓,矮小而委顿。(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这句话)

    4. (4) 文章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请你说说其作用。
    5. (5) 文章两次写到“我”的眼泪,请结合文章分析“我”流泪的原因。
  • 15. (2021九上·石景山期末) 阅读《田纳西的新闻界》,完成问题。

    田纳西的新闻界

    马克•吐温

    医生告诉我说,南方的气候可以增进我的健康,因此我就到田纳西去,担任《呼声报》的编辑职务。我去上班的时候,发现主笔先生斜靠着椅背坐在一把三条腿的椅子上,一双脚放在一张松木桌子上。他皱眉瞪眼,样子很可怕,我估计他是在拼凑一篇特别伤脑筋的社论。他叫我把几份报纸大约看一下,写一篇《田纳西各报要闻摘录》。

    于是我写了下面这么一段,交给主笔先生。

    我们发现《晨声报》的同业认为范·维特的当选还不是确定的事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他当然是受了不完全的选票揭晓数字的影响而作了这个不正确的推断。

    有一个可喜的消息:布城正在设法与纽约的几位工程师订约,用新型铺道材料翻修那些几乎无法通行的街道。《每日呼声》极力宣扬此事,并对最后成功似有把握。

    他看了一眼,脸上显出不高兴的神气。显而易见,一定是出了毛病。他一下子跳起来,说道:“哎呀哈!你以为我提起那些畜生,会用这种口气吗?你以为读者会看得下这种糟糕的文章吗?把笔给我吧!”

    【甲】我从来没有见过一支笔像这样恶毒地连划带勾一直往下乱涂,像这样无情地把别人的动词和形容词乱划乱改。他正在进行这项工作的时候,有人从敞开的窗户外面向他放了一枪,把我的一只耳朵打得和另一只不对称了。

    “呵,”他说,“那就是史密斯那个混蛋,他是《精神火山报》的——昨天就该来了。”于是他从腰带里抽出左轮来放了一枪。史密斯被打中了大腿,倒在地下,他正要放第二枪,可是因为被主笔先生打中了,那一枪就落了空,只打中一个局外人——那就是我。还好,只打掉一只手指。

    于是主笔先生又继续进行他的涂改和增删。正当他刚刚改完的时候,有人从火炉的烟筒里丢了一个手榴弹进来,一声爆炸,把火炉炸得粉碎。幸好只有一块乱飞的碎片敲掉我一对牙齿,此外并无其他损害。

    “那个火炉完全毁了。”主笔说。我说我也相信是这样。“唉,没关系——这种天气用不着它了。你看,这篇东西应该是这么写才对。”我把我的稿子接过来。这篇文章已经被删改得体无完肤,假如它有个母亲的话,她也会不认识它了。现在它已经成了下面这样:

    我们发现《晨声报》那个昏头昏脑的恶棍又照他的撒谎的惯癖放出了谣言,说范·维特没有当选。新闻事业的天赋的使命是传播真实消息,铲除错误,教育、改进和提高公众道德和风俗习惯的趋向,并使所有的人更文雅、更高尚、更慈善,在各方面都更好、更纯洁、更快乐;而这个黑心肠的流氓却一味降低他的身价,专门散布欺诈、毁谤、谩骂和下流的话。

    布城要用新型铺道材料修马路——它更需要一所监狱和一所贫民救济院。一个鸡毛蒜皮的市镇,只有两个小酒店、一个铁匠铺和那狗皮膏药式的报纸《每日呼声》,居然想修起马路来,岂非异想天开!该报的编者卜克纳这下贱的小人正在乱吼一阵,以他那惯用的低能的话极力鼓吹这桩事情,还自以为说得很有道理。

    “你看,要这样写才行——既富于刺激性,又中肯。软弱无力的文章叫我看了心里怪不舒服。”

    大约在这个时候,有人从窗户外面抛了一块砖头进来,我赶紧移到火线以外——我开始感觉到自己对人家有了妨碍。

    主笔说:“上校来了。我等了他两天了。”上校一会儿就到了门口,手里拿着一支左轮枪。他说:“老兄,您可以让我和编这份肮脏报纸的胆小鬼打个交道吗?”“可以。请坐吧,老兄。当心那把椅子,它缺了一条腿。我想您可以让我和这无赖的撒谎专家德康赛打个交道吧?”“可以,老兄。您要是有空的话,我们就开始吧。”

    两支手枪同时砰砰地打响了。主笔被打掉了一撮头发,上校的子弹在我的大腿上多肉的部分终结了它的旅程。上校的左肩稍微削掉了一点。他们又开枪了。这次他们两人都没有射中目标,可是我却遭了殃,胳膊上中了一枪。放第三枪的时候,两位先生都受了一点轻伤,我被削掉一块颧骨。于是我说,我认为我还是出去散散步为好,因为这是他们私人的事情,我不便参与其中。但是那两位先生都请求我继续坐在那里,并且极力说我对他们并无妨碍。

    【乙】然后他们一面再装上子弹,一面谈选举和收成的问题,我就趁机捆伤口。可是他们马上又开枪了,每一枪都没有落空——不过我应该说明的是,6枪之中有5枪都光顾了我。另外那一枪打中了上校的要害。他很幽默地说,现在他应该告辞了,因为他还有事情要进城去。他探听了殡仪馆的所在,随即就走了。

    主笔转过身来向我说:“我约了人吃饭,得准备一下。请你帮帮忙,给我招待一下客人。”我一听说叫我招待客人,不免稍觉畏怯,刚才那一阵枪声还在我耳朵里响,我吓得魂不附体,因此也想不出什么话来拒绝。他继续说:“琼斯4点钟会到这儿来——赏他一顿鞭子吧。莱斯也许还要来得早一点——把他从窗户里摔出去。格森大约4点钟会来——打死他吧。我想今天就只这些事了。要是你还有时间,可以写一篇挖苦警察的文章——把那警长臭骂一顿。鞭子在桌子底下,武器在抽屉里,子弹在那个犄角里,棉花和绷带在那上面的文件架里。要是出了事,你就到楼下去找外科医生吧。他在我们报上登广告——我们给他抵账就是了。”

    他走了。我浑身发抖。后来那三个钟头里,我经历了几场惊心动魄的危险。莱斯光顾过,他反而把我摔到窗户外面了。琼斯来到,我正预备赏他一顿鞭子的时候,他倒给代劳了。还有一位不在清单之列的陌生人和我干了一场,结果我被他削掉了头皮。另外还有一位名叫汤姆的客人把我的衣服撕成了碎片儿。后来我被逼到一个角落里,被一大群暴怒的编辑、赌鬼、政客和横行无忌的恶棍们围困着,他们大声叫嚣和谩骂,在我头上挥舞着武器,空中晃着钢铁的闪光,我就在这种情况下写着辞职信。

    正在这时候,主笔回来了,带着一群兴高采烈的、热心帮忙的朋友。于是又发生了一场斗殴和残杀。人们被枪击、刀刺、砍断肢体、炸得血肉横飞……随后就鸦雀无声了,只剩下血淋淋的主笔和我坐在那里,察看着地板上到处铺满了的一塌糊涂的战迹。

    他说:“你慢慢习惯了,就会喜欢这个地方。”

    我说:“我不得不请您原谅。文章写得有力量,当然能够鼓舞大家的精神,可是我究竟不愿意像贵报这样,引起这样的风波。这个职务我十分喜欢,可是我不愿意留在这儿招待那些客人。我喜欢您,我也喜欢您对客人解释问题那种不动声色的作风,可是您要知道,我不习惯这些。南方人的心太容易被感情冲动,南方人款待客人太豪爽了。今天我写的那段话,原本毫无生气,经您大笔一挥,把田纳西新闻笔调的强烈劲势灌注到里面,不免惹出一窝马蜂来。那一群乱七八糟的编辑们又要到这儿来——【丙】他们还会饿着肚子来,恐怕要杀一个人当早餐吃哩。我不得不向您告辞了。我到南方来,为的是休养身体,现在我要回去,而且说走就走!田纳西新闻界的作风太使我兴奋了!”

    我说完这些话之后,我们便分手了,我搬到医院去,在病房里住下来。

    1. (1) 这篇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和用第三人称叙事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2. (2) 讽刺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从三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 , 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其妙处。
    3. (3) 夸张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不真实。请结合本文具体内容和下面材料,谈谈作者是如何运用夸张手法的。

      材料一:根据美国枪支暴力档案网站统计数据,美国每年无辜遭到枪击人数约10万人,每年死于枪口下的人数超过 3万人,平均每天有100多名美国人被枪杀,200多名美国人遭枪击受伤。

      材料二:在西方社会中,私有制使新闻事业几乎被垄断财团所控制,各财团之间为了政治、经济等利益展开激烈斗争,媒体之间也一直在相互争论、攻讦、揭短甚至谩骂,他们丧失了公正、独立、客观的原则,不能履行对公众承担的社会责任。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

  • 16. (2021九上·东莞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一寸都不能少

    阎秀丽

    ①爹拄着镐头,背靠着地头上的一棵杨树,磕了磕鞋里的土,然后眯着眼睛,看着面 前一排排笔直的垄沟,延伸到炊烟的最深处。

    ②他的眉头忽然皱了一下,用手在眼前上下比量一番,又在地头来回走了几遍,越走 眉头皱得越紧。

    ③我纳闷儿地看着爹,低声问娘: “我爹怎么了? ”

    ④”谁知道抽的哪门子风。 ”娘说。

    ⑤”这都快中午了,我饿了,喊我爹回家吧。 ”我咽了口唾沫,看了看爹的背影,对 娘说。

    ⑥爹性子急躁,还保留着在部队的作风,做什么事都极认真、讲原则,差一点儿也不行,他不发话,我可不敢擅自“离队”。

    ⑦娘看了看头顶的太阳,又看了看我,回头喊了一嗓子,爹没应,又喊了声,爹还是 没理, 自顾自地在地头上走来走去。娘生气了,拉着我的手就往家走。我回头,发现爹正 猫着腰,似乎在一条垄沟里寻找着什么东西。

    ⑧我和娘回到家,吃了午饭,便又去了地里。还没等到地方,就发现我家的地里站着 一群人,有很大的吵架声从人群里传出来。

    ⑨吵架的,竟然是爹和老瓦叔! 爹和老瓦叔怎么能吵吵起来? 他们俩可是从小一起长 大的!

    ⑩听说爹当兵走的时候,老瓦叔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说你就放心去部队吧,家里 有我呢。即使后来他们都成家了,我家的农活儿老瓦叔还是像以前那样,没少帮忙干。爹 也很感激,每次回来都会和老瓦叔喝两盅,唠上好一阵子。

    ⑪我和娘钻进人群,看到爹拎着镐头,额头上青筋暴起,指着离他不远的老瓦叔,高 一声低一声地吼着。

    ⑫ “弟妹你来评评理,你说说你家人,非得说我占了你家的地,这怎么可能? 你家的 地这些年都是怎么种的? 还不是每年开春我帮你们家种? 他说地不对劲儿,这不是埋汰我 吗? ”老瓦叔涨红着脸,横在娘的面前气哼哼地说。

    ⑬我心里也有些生爹的气,狠狠瞪了爹一眼。老瓦叔虽然爱占点儿小便宜,可平时没 少帮我家忙。他家的日子比较紧巴,但也不会干占地这样的事啊!

    ⑭娘赶紧笑着说: “别听他胡说,你怎么能占我家的地呢? ”爹几步跨到要离去的老 瓦叔面前,两手一张吼道, “把地的事儿整明白再走! ”

    ⑮ “哎,我看你是没完没了啊,谁稀罕占你家地咋的? 当初分地的时候是有文书的, 你这块地有多少条垄沟,你数数,看少没少! ”

    ⑯ “垄沟是一条没少,界石也在那儿埋着,看哪儿都没毛病,但是垄台儿变窄了! 当 初分地的时候,界石正对着这棵小树。 ”父亲指着地头儿的杨树说, “当时我是不是还开 玩笑说不用埋界石,用这棵树当界石得了。你说树要是死了咋办,还得以界石为准。这你 都忘了? 要不咱们拿上尺,按照文书重新量一下? ”

    ⑰ “我……我……”爹的话让老瓦叔忽然结巴起来,他看了看爹的眼睛,又看了看地 头的那棵树,赤红着脸说不出话来。

    ⑱ “行了,不就是半条垄的事吗? 至于吗! ”娘赶紧拽着爹的袖子,低声说道, “他 家地少人多,算了。 ”

    ⑲ “绝对不行! ”爹转身离开,声音很大。

    ⑳打那以后,老瓦叔看到爹和娘的身影,都会讪讪地躲开,满脸的不自在。爹在县里  工作,忙起来根本没空回家。家里有什么农活儿,娘自然也不好意思再去麻烦老瓦叔帮忙, 只能自己干。我心里不由得对爹多了一丝怨气,就因为那半条垄,好好的两家人倒变了仇  人一样。

    ㉑燥热的夏天,一个跟斗跳进了秋天的谷香里。爹弯着腰,身子前倾,飞快地挥舞着 镰刀,随着有节奏的刷刷声响,他用脚一勾,镰一挟,谷子便成一抱……爹把收割下来的 粮食装了满满两大袋子。他望着我说: “走,去你老瓦叔家一趟。 ”我虽然纳闷儿,但还 是跟着爹去了老瓦叔家。

    ㉒”送给你啦。 ”爹将粮食从独轮车上卸下来说。看着爹和满满的两袋粮食,老瓦叔 的脸,红得像猪肝。

    ㉓爹“扑哧”一声笑了,就像石子儿投进潭水里,脸上荡漾着欢乐的波纹,挠了挠头,似乎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来,拉着我走开了。我蹦跳着跟在爹的身后,看着阳光被树叶 剪碎,落在心里成了点点滴滴的疑惑。忍不住问爹: “辛辛苦苦打下来的粮食,给他送去 干什么啊? ”爹说: “他家人口多,粮食不够吃,要不能占咱们家地吗? ”

    ㉔”既然你这么想,那他占就占了呗,还急赤白脸地要回来干吗? 咱们挨着累收了粮 食又给人送去,图啥呢? ”

    ㉕”两码事。我当兵的第一天,班长就告诉我,有一句话,每个人一定要牢记在心。 ” 爹的眼睛蒙上了一层雾气, “这不仅成为渗进骨子里的习惯,也成了每名军人一生的誓      言。 ”

    ㉖”啥话? ”

    ㉗爹放下手里的独轮车,身体站得笔直,看着眼前广袤的土地,声音铿锵有力。 “ 于我们自己的土地,一寸都不能少! ”爹的话在蓝天下轰然作响。

    (选自《辽宁日报》 ,有删改)

    1.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爹和老瓦叔”之间发生的事情。
    2. (2) 选文第⑩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 有什么作用?
    3. (3) 文章第㉒段中老瓦叔的脸,为什么红得像猪肝? 请结合选文,以“老瓦叔”的身份 (用第一人称) 回答。
    4. (4) 选文结尾画线句子别具深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 17. (2021九上·偃师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各 题。

    十四双红棉鞋

    ①这几年,我在本地区的一个边远海岛小学支教,已近三年.学校坐北朝南,只有一座四层教学楼,东面靠山,背面临海,南面有一个小型操场。

    ②去年冬至后的一天,寒风凛冽,云被刮得翻滚着往东跑.青灰色的山石更显冷硬,枯衰的草在风中乱舞,几点松树的墨绿还露着一点生机大家厌憎这寒冷天气,一迭声地抱怨着.忽然,一对七自老人敲门进来,裹挟着一股寒风.老爷爷手里提着两个袋子,老奶奶紧跟在后面.老奶奶笑眯眯地说,数九寒冬的,学校靠海边,冷,人民教师不容易,她给每位教师做了一双棉鞋.两位老人把棉鞋一一摆到了地上,地上就像开了鞋子花,一共十四双,正是全体教师的人数。

    ③我们一时间怔住了,不知如何是好。

    ④这个海岛学校,全校只有一百多名学生,我们在那里支教,很有点与世隔绝的味道.教室外,二三十米处就是大海.春夏两季碧海蓝天,小孤山忽隐忽现,帆船儿来回穿梭,浮映在窗口,怎么都看不够.冬季呢,风急浪高,寒气逼人,看一眼就浑身打战,大家开玩笑说.冬天不看海,看海吓破胆,教室没有供暖设备,冷气从脚下冒上来,下课要悟暖手才好改作业.气温零下好多度的时候,身体弱的教师,就会受凉感冒或冻坏肚子,好在本地的孩子都适应了寒冷气候。

    ⑤老爷爷说,棉鞋是老太婆做的,他是专门负责提鞋的,说得大家都笑起来.他接着又说,为了这百十个小孩,老师们风里来雨里去,老太婆一直记挂在心上,在家常常念叨.校长闻声来了,她看到两位老人大冷天来看望大家,非常过意不去,推辞着不收.爷爷幽幽说道,老奶奶病七八年了,至今还没治好,大家就成全她的心意吧!我们的表情凝重起来,校长也不再固执了。

    ⑥大家迟疑着,各自上前拿了一双,一迭声地夸鞋好看,赞奶奶心灵手巧.棉鞋的花色真多,紫红,橘红,棕红,朱红……每一种都离不开暖乎乎的红.张老师递给我一双朱红色的棉鞋,我拖起来仔细端详着,发现鞋面是用细毛线钩织的.正中排列着一朵朵小红花,像一颗颗爱心,四周环绕着一道道斜纹,精致又喜气.衬里是细软的红色拉绒布,填着柔软厚实的丝绵.鞋底红、白、黑三色相间,暖和又好看.难得的是,鞋面的毛线绳是配上各色金线钩织的,看上去像无数颗小星星在闪烁.奶奶真是太用心了。

    ⑦我捧起鞋,脚小心地伸进去,轻轻走上几步,让鞋子的暖灌满全身.窗外的阳光爬过山头照进来,脚下这一株火红,和天上的太阳一个颜色,火焰一般消融着酷寒的海岛气候两位老人头发花白,清瘦的脸上挂满笑意,乐呵呵地看我们试穿棉鞋,眼里堆满了患爱.码数正好啊,正好……奶奶不停地响响着,皱纹像三月的海波,轻盈地荡漾开去……

    ⑧我想,一个生病的老人,从选料钩织,到做帮上底,要花费多少工夫才能完成?假如做一双鞋需要五天的话,十四双就要两个多月.大概自秋天起,她就不顾老眼昏花,每日坐在海风吹拂的院子里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针一线……终于做好了一双,她细心地用红线穿起来.那种满足和快乐,让她忘了身上的病痛.

    ⑨校长觉得老人带病给我们做鞋,这份情太重了,想要请人采访报道一下,老奶奶连连摆手摇头,坚决不同意,她说只要我们的脚暖和就行了,她做鞋是自愿的,如果那样就伤她的心了,说着眼圈都红了。

    ⑩大家又一次怔住了,不知如何是好。

    ⑪也许,她觉得她做这些事,就像为家里织渔网,给孙女做饭一样平常.校长只好作罢,于是请两位老人和我们合个影,没想到他们也不愿意.校长解释说就是留个纪念而已,没有别的意思,说了好几次,老人才同意。

    ⑫没有人暗示,老师们自发地把鞋摆成了一个弧形,大家站在弧形后面,就像站在一道艳丽的彩虹里,更像是对着十四双棉鞋致敬……女教师围着奶奶,男教师靠着爷爷,没有人扭呢作态,大家笑得很开心,两位老人也笑了.我不小心碰到了奶奶的手—那像沙砾一样粗糙的手,想起她用这双划船桨、拉渔网的手,敲海蛎、晒虾皮的手,带着病痛捏起了细针……泪突然就涌上了眼眶,怕她看见,我又使劲.咽,了回去,夸张地傻笑着。

    ⑬两位老人怕耽误学校上课,很快向我们告别了,校长将他们送到了操场外。海风吹起了老人的白发,吹起了老人的围巾,我们默默祝福他们。

    (作者:李明。有删改)

    1. (1) 文章是如何刻画老奶奶的感人形象的?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2. (2) 大家两次怔住的原因是什么?  这两个句子在文中独立成段有何妙处?  请结合文章 内容具体分析。
    3. (3) 文章多次描写海边的环境,揣摹下面的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

      ①寒风凛冽,云被刮得翻滚着往东南跑.青灰色的山石更显冷硬,枯衰的草在风中乱舞,几点松树的墨绿还露着一点生机.

      ②窗外的阳光爬过山头照进来,脚下这一株火红,和天上的太阳一个颜色,火焰一般消融着酷寒的海岛气候.

    4. (4) 文章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 18. (2021九上·柯桥月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

    袁隆平

    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②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③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④还记得吗?1957年前,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⑤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

    ⑥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⑦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⑧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⑨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⑩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哔啵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此文摘自《杂文选刊》2020年,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八十岁生日晚会上的致辞,略有改动)

    1. (1) 请说出选文采用第二人称“您”来表达的好处。
    2. (2) 文中作者说“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请根据第⑨节的内容,概括出母亲对作者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3. (3) 根据文章内容,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

      ①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②我知道,这粒种子 , 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4. (4) .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蕴含了作者对母亲哪些丰富的感情。
  • 19. (2021九上·萧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母亲的报复

    张丽钧

    ①这次回家,跟母亲拉呱,说到“深泽庙会”,母亲又提起了“菏泽丐帮”:“好多年不来赶庙会了。也不知道他们咋样了……”我听了大吃一惊,问母亲:“你还惦记着他们呢?我真服了!”

    ②1978年深泽庙会期间的一个傍晚,一个瘸腿的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开口就喊我母亲“姑”。他对我母亲说,他是山东菏泽人,胡乱吃东西,吃坏了肚子,看能不能给他找几片黄连素。母亲不但找来了药,还给倒了一茶缸子热水,嘱那人吃下。“帮主”看我母亲是个和善的人,就提出在我家柴棚里借住一宿。母亲自然应允……

    ③就这一声“姑”、几片黄连素,掀开了我们家与丐帮交往的伟大历史!丐帮一个传俩、俩传仨,一大群人呼啦啦都跑到我家柴棚来住;他们若是讨要来了饮料、水果,居然要孝敬“姑”;A有一回,我可爱的小侄子飞奔回家,激动万分地告诉家人:“我在街上看到我要饭的爷爷他们了!”;有时碰上我父亲、弟弟干活缺人手,他们也会七手八脚地帮忙;1993年,我家翻盖了房子,柴棚成了厢房,帮主他们舒服地住在里面,风雨不动安如山;2003年,我弟弟、弟媳大手笔,拆了旧房,起了四层大楼,“帮主”他们见此光景,知趣地走开了,但是,母亲不依不饶,非要让他们住进来——在三层阳面,特意给他们预留了一个大房间……

    ④我跟母亲说:“那个帮主,虽说叫你姑,可实际年龄比你都要大吧?你想想,你都是80岁的人了,他们怎么还能跑得动?再说了,这些年日子越来越好过,他们很可能已经过上了富足的生活,用不着到处跑着要饭了。”母亲说:“也是。可年年一到庙会,这心里头就想起他们来了。唉,你说,挂记他们干嘛?”

    ⑤——我明白,劝也白劝,母亲的心中有一个位置,就是专给“帮主”他们留的。她对“丐帮”的惦念,差不多是一种难以违逆的宿命。

    ⑥我外祖母生了6个孩子,我的一个小舅舅在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家境困难到令人无法想象。母亲说,她和我那几乎要饿晕了的二舅去到一户富裕人家讨饭,一个恶汉在大门口叉腰道:“走吧走吧,没有吃的了!”可是,母亲分明看到他家窗户下面有一笸箩高粱,母亲就提出要点高粱,恶汉说:“给了你们,猪吃什么!”在饿得实在扛不住的时候,母亲居然和二舅每人吃了两瓣蒜(家中唯一可吃的东西),喝了一点水……每当母亲跟我们姐弟讲到这段往事,她眼里都会转动泪花;而我,被那兄妹俩“喝凉水、就蒜瓣”的惨景一次次击中,心头的苦辣蛰痛了双眼。真恨不能穿越回岁月深处,带那可怜的兄妹俩去吃一顿大餐。

    ⑦一直想问问母亲,当年,她给“帮主”找药倒水的时候,是不是想到了自己在恶汉家门前遭受的冷眼和羞辱?母亲会不会有一丝庆幸——她终是寻到了“报复”那不堪回首的往事的一个好机缘!于是,她温柔地对待“帮主”他们,就像对待自己失散多年的亲人。每次翻盖房子都事先想到如何安置那些每年秋天候鸟般飞来的“穷亲戚”。母亲多么善于“报复”啊!B她跟每个脏兮兮的乞丐都热络得要命,听着年龄跨度至少有20岁的一伙子人争先恐后地“姑”“姑”地唤她,她内心的喜悦都跳到脸上,开出花来。

    ⑧——在远离母亲的城市,每当听学生们背诵《弟子规》中“勿谄富,勿骄贫”的时候,我都会在心中说:我的母亲,为“勿骄贫”给出了一个满分+的答案呢!命运曾那样亏待母亲,但母亲却有能耐将吞下的苦悉数酿而为蜜,再用这蜜去慷慨滋养他人。母亲的“报复”,竟是这般高妙!身为她的长女,我叩问自己:我该怎样修心,才配得上做她的女儿?

    1. (1) 概括两次“讨饭”,填写在横线相应处。

      1978年庙会期间的一个傍晚, ;

      家境困难,母亲和二舅

    2. (2) 给文中划横线的两个句子分别写一段批注,分析其用词和表达效果。

      A.有一回,我可爱的小侄子飞奔回家,激动万分地告诉家人:“我在街上看到我要饭的爷爷他们了!”

      B.她跟每个脏兮兮的乞丐都热络得要命,听着年龄跨度至少有20岁的一伙子人争先恐后地“姑”“姑”地唤她,她内心的喜悦都跳到脸上,开出花来。

    3. (3) 本文的记叙顺序引起了同学们的讨论,请做探究并完成下面对话(原创)

      :文章开头写本次回家,母亲提起“特殊的亲戚”,设置悬念,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接着按时间顺序回忆我家与“丐帮”交往的历史,刻画了母亲的形象。

      :第六段为插叙,在文中极为重要,

    4. (4) “母亲的报复”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20. (2021九上·新抚期中)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回家

    ①火车像一条长龙,穿行在连绵不断的山脉中。雪花零零散散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像飞絮,像蝉翼,清澈洁净,晶莹剔透。

    ②肖锦云坐在靠窗的座位,怀里抱着一个大大的包裹,她表情淡漠,甚至有些木然,她的眼睛里流出一种奇妙的神色,是喜悦也是忧伤,她一动不动静静地坐着,像一尊雕塑。

    ③她的对面坐着一对年轻夫妻,好像刚结婚不久,女人依偎在男人的怀里,甜甜地睡着了。从她嘴角露出的微笑,足以证明,她正做着美梦。男人一手搂着女人,一手拿着手机,拇指不停地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着,女人动了一下,盖在身上的衣服掉了下去。男人放下手机,捡起衣服盖在女人的身上。

    ④肖锦云看着他们,脸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说不出是羡慕还是嫉妒,男人抬起头,刚好与她的目光相撞,便问道:“大姐,你去哪?”肖锦云显然没想到男人会跟她搭讪,怔了一下,淡淡地说:“回家。”男人还想说话,肖锦云把目光移向了窗外。

    ⑤火车转过一个弯儿,“呜呜”地鸣叫着,钻进一个隧道里,闹哄哄的车厢里安静了许多。肖锦云的脑子里开始翻江倒海了。

    ⑥六年前一个飘雪的日子,肖锦云接到男朋友打来的电话,筹备了大半年的婚事又要推后。这已经是第三次了。肖锦云知道男朋友的工作性质特殊,她决定自己去南方把婚事办了。【A】下了半个月的雪,就像涌在念头里奔赴于他的冲动一样,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终于,肖锦云被两家的父母送上了南下的火车……

    ⑦下吧,就让这雪尽情地下吧。“呜——”火车发出一声长鸣,咣当咣当地跑出隧道,外面的雪似乎有些大了,山坡上、树枝上落满了白茸茸的雪花。

    ⑧女人醒了。她揉了揉眼睛,惊喜地叫道:“老公,雪下得好大,雪花真美。”【B】男人轻描淡写地说:“这算什么,我们回家,家里的雪比这漂亮多了。”女人撒起娇来,接着男人的脖子说:“老公,我想吃鸭脖。”“你就是个馋猫。”男人从背包里拿出一个袋子,又拿出两瓶红茶。女人像饿狼一样自顾自地吃起来。

    ⑨男人抬头看了看肖锦云,试探着问:“大姐,你喝点儿水吧。”肖锦云摇摇头说:“谢谢,我不渴。”“喝点儿吧,坐了几个小时了。”男人把水硬塞给肖锦云。肖锦云推辞不过,只好接住。她没有打开瓶子,只是怅然地望着窗外。

    ⑩女人吃了几口,好像要吐的样子,男人急忙拍看她的后背问:“老婆,怎么了?是不是吃得太猛了?”女人喝了口水,娇嗔地说:“傻瓜,你要当爹了。”“真的?!”男人高兴得有些忘乎所以,一下子紧紧地抱住女人。肖锦云听看他们的轻声私语,闭上了眼睛。

    ⑪男人紧握着女人的手,温柔地说;“你说,咱儿子长得像谁?取什么名呢?”女人说:“我生的,当然像我,姓也得跟我的。”男人不服气地说:“凭什么?孩子都跟爸爸的姓,”“既然跟爸爸的姓,那爸爸怎么不生呢?”女人一副蛮不讲理的样子。男人气呼呼地说:“真是不可理喻。”

    ⑫肖锦云听他们吵完了,问道:“刚结婚吧?”男人说:“是的,结婚半年,”媳妇还是个孩子,挺任性的。肖锦云看着女人想。

    ⑬男人笑了笑,问道:“大姐,你怎么一个人?”肖锦云长长地叹了口气说:“我跟先生一起来的,我先生是一名缉毒警察,常年奔走在边境线上,我们结婚六年,先生第一次回家,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可以好好地陪我了。”

    ⑭男人好奇地问:“那你先生呢?”

    ⑮肖锦云指着怀里的包裹说:“在这里,他太累了,睡着了。”男人瞪大眼睛怔怔地看着肖锦云半天;“大姐,对不起。”肖锦云微微一笑说:“没什么。”

    ⑯“老公,”女人眼眶里溢满了泪水:“大姐,你……,我们……。”男人看了看女人,把她揽进怀里,也抹了抹自己的眼角。肖锦云看着他们,又轻轻拍了拍怀里的包裹,心想:回家,都能回家,就好!

    ⑰火车进了一个小站,缓缓地停下了,肖锦云说:“我到站了。”肖锦云抱着包下了车。【C】不远处,两位老人无助地等在风雪中。

    1. (1) 分析选文以“回家”为题有什么好处?
    2. (2) 选文第⑥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 (3) 赏析选文第⑯段画线的句子。
    4. (4) 分析下面几句中的“雪”,除指自然中的美景外,还有什么作用?

      【A】下了半个月的雪,就像涌在念头里奔赴于他的冲动一样,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B】男人轻描淡写地说:“这算什么,我们回家,家里的雪比这漂亮多了。”

      【C】不远处,两位老人无助地等在风雪中。

    5. (5) 选出对选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     )
      A . 选文第②段中“是喜悦也是忧伤”,结合全文分析,“喜悦”的是肖锦云的丈夫终于可以回家歇歇了,“忧伤”的却是以这种方式回家。幸福的新婚。 B . 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将文中的“女人”塑造成一个单纯、善良女子形象。 C . 肖锦云夫妇是中国千万缉毒警察家庭的一个缩影,小说以小见大,歌颂了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D . 小说塑造的一对小夫妻形象,目的在与肖锦云形成对比,突出了小夫妻的恩爱与肖锦云的孤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