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二下·大庆期末) 论述类文本阅读

    造园讲究节用,是中国造园家们的共识。王禹偁《黄冈竹楼记》云:“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袁宏道《园亭纪略》比较徐庭的裸园和王元美的小祗园,前者“画壁攒青,飞流界练,水行石中,人穿洞底,巧逾生成,幻若鬼工,千溪万壑,游者几迷出入”,经营之精可谓巧夺天工,却被评为“微伤巧丽”。后者“轩豁爽垲,一花一石,俱有林下风味”,朴素自然,反在前者之上。李渔生活在明末清初的江南,时风“羞质朴而尚靡丽”,弥漫着世俗浓厚的享乐主义情调,他在很多情况下也未能免俗,但一涉及造园,却极力推崇节俭。

    中国园林高度成熟于中唐以后至两宋,当时其实已定下以朴素为美的基调。譬如白居易的庐山草堂,“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坊而已,不加白”。屋宇简陋,量力而为;装修朴素,本色为主。正如《论语·子罕》中所记:“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园林的目的在于游心适意,户庭狭窄,而山林深趣,又岂在人工的雕镂藻饰。

    中国园林将因借作为基本原则,中国艺术以意境为最高追求,其实都可在“俭约”

    这一思想背景下加以理解。因是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借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目的都是全天逸人,保全自然的同时也节省了人工;园林审美推崇意境而淡化物质,重视想象的真实大于感官的真实。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我们实在不可能找到比这更俭约的方式。

    李渔在《闲情偶寄·居室篇》中写道:“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当崇俭朴,即王公大人亦当以此为尚。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凡人止好富丽者,非好富丽,因其不能创异标新,舍富丽无所见长,只得以此塞责。”这个批评一针见血,既指出了奢靡的浅薄,也指明了俭朴的意义。此外李渔并没有停留在“俭约”这一道德层面上,而是延伸到“简约”这一艺术层面,化俭约之德为简约之美,求廉、求省、求俭与求真、求朴、求雅在园林中被完美地统一起来,凸出了中国艺术的美学标准,最好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理想与选择。

    当然,在中国园林中,建筑成就的高低最终要以是否得体合宜为准,并非一味追求简陋。譬如门楼,《园冶》中认为应“门上起楼,象城堞有楼以壮观也”。书中“宜”字共出现79次,次数最多。“堤湾宜柳”、“风窗宜疏”、“宜杂假山之间”、“宜植立轩堂前”,处处以“宜”为准。在郑元勋的影园中,“一花、一竹、一石,皆适其宜,审度再三,不宜,虽美必弃。”合宜作为标准,使园林既不会失之宏丽,也不会失之寒陋,从而有别于欧洲园林及同属于东方文化的日本园林。勿过勿不及,正是儒家中庸思想的准确体现。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黄冈竹楼记》中,竹楼以竹代陶瓦,体现了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因借原则。 B . 明末清初江南享乐主义盛行,但不乏李渔这样坚守质朴反对精巧靡丽之风的人。 C . 《论语·子罕》中,孔子的回答可以反映出其淡化物质、重视精神追求的思想。 D . 追求“简约”凸显了中国艺术的美学标准,是中国文化理想与选择的最好体现。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引用袁宏道《园亭纪略》中的评价,意在通过比较批判徐庭裸园的经营之精。 B . 文章第四段通过对李渔观点的评论和阐释,将文章论述引向深入,提升内容深度。 C . 篇末有关建筑成就高低的评价标准,有助于避免人们对中国园林风格追求的误解。 D . 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证古代造园标准,突出其节用朴素的特点,同时兼顾辩证态度。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唐以后至两宋,因为定下了以朴素为美的基调,所以中国园林进入高度成熟期。 B . 园林的目的在于游心适意,因此中国园林追求山林深趣,主张摒弃人工雕镂藻饰。 C . 郑元勋的影园“不宜,虽美必弃”,可见中国建筑成就的高低不以美为评价标准。 D . 欧洲园林及日本园林,或宏丽或寒陋,而中国园林可看作是介于其间的平衡之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