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二下·泗县期末)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2021年2月10日19时52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最实施近火捕获制动,环绕器3000N轨控发动机点火工作约15分钟,探测器顺利进入近火点高度约400千米,周期约10个地球日,倾角约10°的大椭圓环火轨道,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实现“绕、着、巡”第一步“绕”的目标,环绕火星获得成功。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由地火转移阶段进入火星捕获阶段后,“天问一号”环绕器携带的中分辨率相机、高分辨率相机、磁强计、矿物光谱分析仪、离子与中性粒子和能量粒子探测仪等载荷将陆续开始工作,对火星开展多维度探测。后续“天问一号”还将经过多次轨道调整,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开展预选着陆区探测,计划于2021年5月至6月择机实施火星着陆,开展巡视探测。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02.15)

    材料二

    “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据介绍,“太空多面手”环绕器“一器分饰多角”:飞行器、通信器和探测器。在近7个月的飞行过程中,环绕器首先作为飞行器,将着陆巡视器送至火星着陆轨道。待成功释放着陆巡视器后,环绕器作为通信器,为着陆巡视器建立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链路。通信工作结束后,环绕器作为探测器对火星进行科学探测。

    为了克服地球的强大引力、奔向火星,“天问一号”探测器总重量不能超过5000公斤,但为了到达遥远的火星,它又至少需要携带2500公斤的推进剂,除去着陆巡视器占去的1300公斤重量份额,环绕器自身干重被严格限制在1200公斤以内。

    环绕器结构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中心承力锥筒十内部贮箱下探十外部六面柱体”的深空探测结构构型。该创新构型在中国航天结构系统中的应用尚属首次,它可以使环绕器在发射段负荷的重量相对减少。为了继续“减重”,环绕器结构团队还把目光投向重量最大的结构核心部件一些 中心承力筒,并创新采用了“全复合材料主承力结构”,在材料上下分文,使得环绕器在苛刻限重的条件下实现高效承载。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021.02.10)

    材料三

    北京时间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中国首个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出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英媒《卫报》称,近几十年来,中国的航天航空项目发展迅速,中国尝试通过“天问一号”任务加入到征服火星的“精英俱乐部”。据《俄罗斯报》网站报道,由着陆巡视器和环绕器组成的“天问一号”,将围绕火星进行轨道飞行并利用安装太阳能板的火星车研究火星表面。该探测器预计将在2021年2月11日至24日进入火星轨道。中国将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完成火星漫游的国家。德国媒体也纷纷以“中国开始首次登陆火星任务”为题进行报道。法新社报道则指出,这是中国太空探索计划的又一个里程碑。对于中国这次历史性发射任务,路透社报道称,这是中国首次独立开展行星探测任务。而且,如果任务取得成功,“天问一号”将使中国成为首个一步到位实现环绕、着陆并部署火星车的国家。

    据合众国际社报道,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行星地质学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参加美国火星任务的雷蒙德·阿维森说,最危险的行动是让一台着陆器完好无损地抵达火星表面,因为火星大气层太薄,无法让航天器减速太多,但大气又足以引发摩擦,产生巨大的热量。法新社也引用专业分析人士的话说:“只要‘天问一号’能在火星表面安全着陆并发回第一张照片,这次任务就是一次巨大成功。”

    《科学》杂志指出,如果火星探测任务顺利,将预示着中国在太空项目上的惊人进步,将中国置于太空领导者的行列。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07.29)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成功发射,于2021年2月10日19时52分实施近火捕获制动,后环绕火星获得成功。 B . “天问一号”探测器是中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它的环火轨道为椭圆形,近火点高度约400千米,周期约为10个地球日,倾角约为10°。 C . “天向一号”探测器目前已经实现“绕、眷、巡"第一步“绕”的目标,后续还将在完成一系列任务后,择机实施火星着陆,开展巡视探测。 D . “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其中环绕器堪称“太空多面手”,它所具备的功能比着陆巡视器更多,发挥的作用也更大。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问一号”环绕器在对火星进行科学探测的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先是在近7个月中作为"飞行器,再作为通信器,最后作为探测器。 B . “天问一号”探测器总重量不能超过5000公斤,其中推进剂不少于2500公斤,着陆巡视器为1300公斤,故环绕器必须少于1200公斤。 C . 为了给环绕器“减重”,环绕器结构团队创新性地采用独特的深空探测结构构型和“全复合材料主承力结构”,这些举措取得了良好效果。 D . “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成功后,世界各国媒体广泛关注并一致作出高度评价,《科学》杂志甚至预言中国将因此进人太空领导者的行列。
    3. (3) 请简要概括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