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二下·舟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1.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依靠 B . 其无,有车之用      当:当作 C . 埴以为器            埏:揉和 D . 者不长           矜:夸耀
    2. (2)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下皆知美之美      为:动词,是 B . 前后相随,恒       也:语气词,表判断 C . 不行         者:代词,……的人 D . 不失所者久         其:指示代词,那些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 . 《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C . 《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D . 《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
    4. (4)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我国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秦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B . 《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共有八十一章传世,尽管其作者是否为老子尚有争议,但基本能反映老子的思想。 C . 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是八十岁,下寿是六十岁。 D . 牖,指室与堂之间的窗子。秦代以前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秦时多用牖,而窗少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