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一下·深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八年二月,复拜相,安石承命,即倍道来。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上益厌之,罢相。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文本二: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 (1) 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 B . 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 C . 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 D . 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
    2. (2) 下列对文本一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用,文中指敢于按照自己的意见办事,意同成语“师心自用”中的“自用”。 B . 通知,文中指后世学者不能完全明白了解先贤之道,现指用书面或口头告知。 C . 常数,指规定的数量,也指一定的规律或一定的次序,文本中取第一个义项。 D . 倍道,字面意思是兼程而行,文中指王安石接受诏令立即加速赶赴京城任职。
    3. (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安石励志改革,治国有道。他提出,治国要以择术为先,效仿尧和舜这样的圣贤,施政时最迫切的是改变风俗,建立法度。 B . 王安石直面危机,重视人事。国内旱灾严重,王安石提出治理人事来应对,皇帝对此表示赞同,并说自己也正为人事而忧虑。 C . 王安石两度为相,两度被免。第一次被免,与变法招怨、被人诋毁有关;第二次被免,与自己心境变化、皇帝不再信任有关。 D . 王安石胸怀坦荡,不惧毁谤。他向司马光申明,自己决不学苟且媚众之徒,而以迁都的盘庚为榜样,为了变法,甘受毁谤。
    4. (4) 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②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己,则非某之所敢知。

    5. (5) 在王安石看来,“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一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