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 1. (2022高三上·河北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2“中国”内涵主题演变表

    西周

    王室以姬姓宗族英原的远近为标准,来确认诸侯的"中囵"身份,"中国"指的是以周王室为被心的“诸夏”候国及其活动区域。

    春秋

    孔子主张舞夏可以互通互变,夷狄可遗为中国,中国亦可退为尧狄。孔子作《春秋》,主张“大一院”,强调一统于周礼。

    秦汉

    秦的统一创造了各民族共为一体的"华身一统"的现实,多民族国家内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伦理等方面建向统一。汉武帝将儒学确立为大一统王朝的正统意识,中央官学不仅让精荚知识分子皆奉懦家思想为正朔,还通过士人群体的交往推动了不同地城文化的交流和大一统意识的形成。

    隋唐

    国家疆域辽阔,“前王不辟之土悉请衣冠,前史不载之乡,并为郡县”。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绝入君关皆来朝贡,九尧重译相望于道”的壮观景象。

    辽宋  金元

    辽朝认同中华,自称“北朝”,称宋为“南朝”。金接受汉文化,以中华正统自居。全海陵王完颜亮明确表示"自古帝王混一天下,然后可以为正统",试图恍一全国。元朝统治者以"中国”自居。"时天下晏然,国富民足,远夷有古春通中国者皆朝贡请吏。”

    明清

    康雍舵时期“中国”意识和“中国"认同在大一统进程中不断强化。

    近代

    1931年以后。“中华民族"之称谓得到全国各民族的认同,史学家傅斯年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这是信念,也是事实”。

    ——摘编自李克建《“天下”与“一统”:认识中国古代国家观的基本维度》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组或几组材料,以“中国内涵”为主题,自拟论题,进行阐释。 (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