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省级联测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01-27 浏览次数:6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 1. 下图为安阳殷墟考古站绘制的手工业作坊布局图。手工业作坊这样布局(   )

    图:殷墟手工业作坊布局图

    A . 助推手工业技术领先于世界 B . 便于政府对手工业生产监管 C . 说明经济活动服从专制王权 D . 提升了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
  • 2. 学者冯天瑜指出,东亚大陆跨入文明门槛以后,大略经历了“宗法封建社会”和“宗法皇权社会” 两大阶段。在这一转型中,王与宗亲共治天下的“众治”向“君治”转化,“君一民”关系成为基本 的社会关系。在这一过程中(   )
    A . 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B . 君主的家事和国事逐渐分离 C . 嫡长子继承制渐趋制度化 D .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
  • 3. 河西走廊地区有许多魏晋十六国墓葬,墓中壁画遗存有诸多“牛耕”图像(图2,图3)。图像艺 术表达方式夸张,体现了西域风格与中原文化的进一步融合。据此可知,当时 (   )

    A . 农业生产技术向西北地区拓展 B . 中原人口大量迁往边疆地区 C . 中原和西域经济交流条件成熟 D . 农牧互助缓解了人地间矛盾
  • 4. 《唐六典》记述了唐代中央的集议制度,“朝之疑事,下公卿议,理有异同,奏而裁之”。龙朔二 年,唐高宗希望下诏规定天下僧人道士都要礼拜君亲,经过朝廷官员讨论表决,主张出家人致 拜君亲的是354人,主张不拜君亲的有539人,最终唐高宗放弃了该主张。唐代这一制度(   )
    A . 推动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B . 使行政权与决策权开始分离 C . 有利于避免君主独裁造成的失误 D . 推动了三教并立局面的形成
  • 5. 宋代,“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农民“轻去乡土,转徙四方,固不为患”,“自农转而为 士、为道、为释、为技艺者,在在有之”,其中还有不少“转客于市,佣力以食”。这反映出宋代 (   )
    A . 安土重迁的观念已经瓦解 B .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趋向分离 C . 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D . 城市的商业功能逐步得到增强
  • 6. 明太祖认为,“蛮夷在前代多负险阻不受朝命,今无间远迩,皆入朝奉贡……古之王者待远人, 厚往而薄来,其各加赐文绮袭衣以答之。”《明史・西域传》记载:“自成祖以武定天下,欲威制万 方,遣使四出招徕。由是西域大小诸国莫不稽颡称臣,献琛恐后。”明朝此举 (   )
    A . 冲击了传统的夷夏秩序 B . 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C . 奠定了朝贡秩序的基础 D . 使中国辽阔版图最终奠定
  • 7.  19世纪上半期,东印度公司派遣“孟买海军”在中国沿海开展了长达15年的调查。其测量员哥林森在回忆录中提到,清廷军民完全没有阻止英军测量水道,甚至在军事重地吴淞口也是如此,“当我们在距离吴淞炮台400码处放下最后一个浮标时,中国人却向我们欢呼了三次。”这 反映了(   )
    A . 中国与英国间爆发战争具有必然性 B .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形成 C . 清朝军民国家主权和安全意识淡薄 D . 闭关锁国政策受到民众抵制
  • 8. 图4为1860-1894年中国近代工业密度分布图。影响这一时期近代工业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图4 1860-1894年中国近代工业密度分布图

    A . 外贸中心的转移 B . 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C . 洋务新政的开展 D .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 9. 表1为中国纱厂盈利情况统计表(1914-1922年)。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年份

    棉价(每担/元)

    成本(每包/元)

    纱价(每包/元)

    纱盈利(每包/元)

    1914

    29.37

    119.58

    139.16

    19.58

    1915

    32.17

    130.95

    126.57

    -4.38

    1916

    33.71

    136.45

    144.06

    7.61

    1917

    43.71

    175.66

    212.59

    36.93

    1918

    51.75

    200.25

    221.68

    21.43

    1919

    47.90

    209.16

    279.72

    70.56

    1920

    47.20

    206.64

    271.61

    64.97

    1921

    45.45

    200.28

    210.49

    10.21

    1922

    50.14

    217.13

    196.50

    -20.63

    A . 一战期间美、日加紧对华经济侵略 B . 一战结束后中国棉纺织业即刻衰败 C . 实业救国思潮使民族工业摆脱困境 D . 中国棉价和纱价深受国际环境影响
  • 10. 图5为漫画《新式五味瓶》。在一张“国民政府”的餐桌上,摆放着几个佐料瓶,瓶上分别贴有“苏俄”“工人”“学生”“军人”和“妇女”等标 签。漫画所反映的事件(   )

    A .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B . 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C . 坚定了国民对苏俄道路的选择 D . 适应了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需要
  • 11.  1931年10月,鄂豫皖根据地正式提出了红军公田制度。即苏区政府为这些战士在土地分配 过程中提留一部分土地作为红军公田,这些公田的耕作由基层苏维埃安排人代劳,而土地上 的收获则归红军所有,从而吸引了非苏区的群众向苏区跑反,白军士兵向红军哗变。可见,该 制度的实施(   )
    A .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力量 B . 基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 . 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D . 改变了“八七”会议的革命方针
  • 12.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提出,“由农村转变到城市,由游击战转变到正规战,由减租减息转变到耕 者有其田,这些都是民主革命阶段中因形势变化而产生的。不能设想我们党永远没有大城 市,没有工业,不掌握经济,没有正规军队,还能存在下去。所以,我们一定要解决这些问题。” 这一论述 (   )
    A . 推动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B . 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理论基础 C . 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D . 顺应了中国人民和平建国的愿望
  • 13. 中共八大后,一些“地下工厂”“地下商店”纷纷出现,对此,毛泽东指出:“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 策结束得早了……到现在社会物资还不充足”,“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 开私营大厂,订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毛泽东旨在(   )
    A . 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展 B . 加速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C . 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D . 反思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 14.  1964年到1980年期间,国家在三线地区共审批了1 100多个中大型建设项目,在“备战、备 荒、为人民”的号召下,人们前往三线地区搞建设。1984年,国务院三线办公室确定一批企业 陆续迁出,并对迁出的企业实行改制。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 . 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 . 国家工业的均衡分布 D . 西方大国的经济封锁被打破
  • 15.  1982年,邓小平把中国外交政策总结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和中国永远属于第三 世界;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进一步强调实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21世纪初,中国特色大 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主要基于 (   )
    A . 和平共处五原则的提出和实施 B . 维护国家利益和推动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 C .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 D . 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政治地位上升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8分,共 55分。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其年八月,宰相杨炎上疏奏曰:国家初定令式,有租赋庸调之法。至开元中,元宗修道德,以宽仁为治本,故不为版籍之书,人户寝溢,堤防不禁,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租庸之法,弊久矣。迨至德之后,天下兵起,人户凋耗,四方 大镇,又自给于节度团练。朝廷不能覆诸使,诸使不能覆诸州。四方贡献,悉入内库,权臣猾吏,缘以为奸,或公托进献,私为赃盗者,动以万计。正赋所入无几,科敛之名凡数百。百姓受命而供之,旬输月送,无有休息,吏因其苛,蚕食于人。凡富人多丁,率为官为僧,以色役免,贫人无所入,则丁存,故课免于上,而赋增于下。是以天下残瘁,荡为浮人,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炎遂请作两税法。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土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幸。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摘编自《唐会要》卷八十三

    1. (1) 概括材料中“杨炎建议推行两税法”的原因。
    2. (2) 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唐朝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并说明理由。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2“中国”内涵主题演变表

    西周

    王室以姬姓宗族英原的远近为标准,来确认诸侯的"中囵"身份,"中国"指的是以周王室为被心的“诸夏”候国及其活动区域。

    春秋

    孔子主张舞夏可以互通互变,夷狄可遗为中国,中国亦可退为尧狄。孔子作《春秋》,主张“大一院”,强调一统于周礼。

    秦汉

    秦的统一创造了各民族共为一体的"华身一统"的现实,多民族国家内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伦理等方面建向统一。汉武帝将儒学确立为大一统王朝的正统意识,中央官学不仅让精荚知识分子皆奉懦家思想为正朔,还通过士人群体的交往推动了不同地城文化的交流和大一统意识的形成。

    隋唐

    国家疆域辽阔,“前王不辟之土悉请衣冠,前史不载之乡,并为郡县”。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绝入君关皆来朝贡,九尧重译相望于道”的壮观景象。

    辽宋  金元

    辽朝认同中华,自称“北朝”,称宋为“南朝”。金接受汉文化,以中华正统自居。全海陵王完颜亮明确表示"自古帝王混一天下,然后可以为正统",试图恍一全国。元朝统治者以"中国”自居。"时天下晏然,国富民足,远夷有古春通中国者皆朝贡请吏。”

    明清

    康雍舵时期“中国”意识和“中国"认同在大一统进程中不断强化。

    近代

    1931年以后。“中华民族"之称谓得到全国各民族的认同,史学家傅斯年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这是信念,也是事实”。

    ——摘编自李克建《“天下”与“一统”:认识中国古代国家观的基本维度》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组或几组材料,以“中国内涵”为主题,自拟论题,进行阐释。 (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代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根据,往往出现刑讯逼供。近代以降,中西方法律不断发生接触,中国的司法刑讯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强烈批判。1874- 1875年,《申报》陆续发表了多篇抨击刑讯的政论文章,指出,刑讯制度不仅会对案件当事人造成伤害,实际上已经严重危害到中国自己的司法主权,致使洋人不愿接受中国的司法审判。因而欲求国家振兴,收复主 权,必须从根本上废除刑讯制度。1905年4月沈家本、伍廷芳二人联名上奏“删除律例内重法”,得到最高当局首肯,将枭首、凌迟等残酷刑罚在制度上予以废止。然而,一些地方官员受 到传统习惯的影响,以“民俗谤张习为诈幻,非有严刑峻法以临其上,断不能穷真相而成信讞” 为借口,违抗此令。 

    ——摘编自孙家红《帝制中国晚期的废除刑讯运动(1870- 1905)―以<申报>为起点》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废除刑讯运动兴起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废除刑讯运动产生的影响。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统治者为维护“根本之地”,对东北地区实行全面封禁的政策,封禁下的东北行政 组织与军事组织合二为一,社会处于清政府严密的军事控制之下。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从增 加财政收入和抵御沙俄侵略的需要出发,对东北的封禁逐渐松弛。由此,内地人口大量迁入,耕地迅速增加。1861年,牛庄(营口)开港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开始向东北渗透,东北粮食生产迅速被纳入世界市场中。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资本竞相进入东北,设厂开矿。东北传统手工业逐渐采用新工艺和新设备,近代产业开始形成。随着粮豆贸易的发展,工业的勃兴,东北金融资本和商业资本也日趋活跃。 

    ——摘编自咚冬 《中国东北史》等 

    材料二:建国初期,东北地区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苏联向我国提供援建项目 42个,其中30个设于东北,投资总额达34亿元。“一五”期间,全国共安排156个重点建设项目,其中东北地区占56项,占全部投资总额的37.3%。此外国家调集了10余万专业官兵、荣复军人进入垦区,同时,从山东、北京等省、市组织了10万多支边青年以及数以万计的随迁家属,开垦“北大荒”。东北初步改变了伪满时期殖民地战争基地的军事工业结构,转向了面向全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轨道,加强了技术更新,强化了基础原材料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东北地区工业化的起飞为以后的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

    ——摘编自吴祖鲤《论东北地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清朝时期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生的主要变化,并分 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大力发展东北的原因和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