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成都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人文思想的文字表述里,出版的文字被赋予的权威性和真实性远远超过口头语言,因为人们说的话比他们写下来的话要随意。书面文字是作者深思熟虑、反复修改的结果,这样的文字更加便于核对或辩驳,并且具有客观的特征。波兹曼指出,“书面文字的对象从本质上来说是客观世界,而不是某个个体。书面文字可以长久存在,而口头语言却即刻消失,这就是为什么书面文字比口头语言更接近真理”。

    书面文化的到来曾经使古人的口语思维方式发生重大的变革,今天,电子和数码时代的来临似乎使口语文化以新的形态—次生口语文化—得到复活。然而,原生口语文化是没有受到印刷文字浸染的文化,而次生口语文化则已经受到这种浸染。所以,互联网时代的次生口语文化兼具口头文化和文字文化的特征,但又是不充分和不足够的兼有。它既比不上文字文化的那种深入思考,又比不上口语文化的那种实在的集体感和统一感,它的集体感和统一感是虚拟的。

    文字阅读是一种孤独的个体行为,只要有一本书,没有旁人就能完成,要深入思考,最好是没有旁人。口语传播不同,它经常是一群人一起听,就像看现场球赛或音乐会一样,它需要有伙伴听众才有气氛,所以,“听”能产生一种“读”所没有的群体同伴感觉。在次生口语文化里,即使你在家里一个人听音频节目,也会因为有同一时刻的其他听众而有群体在场的感觉。网上网下的“现场提问”或“弹幕”技术刻意营造的就是这样的感觉效果。

    互联网时代的一些传媒话语形式改变了以往的知识观念和知识性质,娱乐性的《奇葩说》或《吐槽大会》就是其中之一。有人认为,同一个思想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体得到相同的表达,表达思想的方式同思想的真实性无关。这是错误的。譬如,根本不可能在《奇葩说》或《吐槽大会》这样的电视—网络节目中分节连续播放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更不要说是像斯密《道德情操论》这样的著作了。即使在音频节目中尝试这么做,效果也一定不会好。那么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简化,再简化。就像我们在许多知识性音频那里所看到的,介绍的知识是经过极度简化的。因为有简化和口语表述的需要,所以断章取义、寻章摘句、语录式处理、警句妙语代替论述等等经常会成为明显的问题。

    这样的媒体话语形式实际上已经改变了关于经典著作的知识观念:错误地以为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充分精炼化,并可以简单概述的东西。经典著作太啰嗦,是一种理应被淘汰的知识形式,就像18世纪启蒙淘汰文艺复兴时期向君主进言的“鉴书”一样。而且,《奇葩说》或《吐槽大会》这样的传媒话语形式形成了一种新的“权威知识”,即一种“貌似深奥的普及性知识”。就像流行歌手成为大众传媒时代的“音乐家”一样,普及知识成为大众传媒时代的“哲学思考”。这与其说是音乐或哲学的失败,还不如说是大众传媒的胜利。

    (摘编自徐贲《互联网大众文化时代的启蒙和知识传播》)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波兹曼认为书面文字比口头语言更接近真理是因为书面文字的本质是客观世界。 B . 次生口语文化伴随着电子和数码时代的到来而产生,与原生口语文化截然不同。 C . “现场提问”或“弹幕”技术能够营造群体在场的感觉效果,增强群体同伴感。 D . 普及知识成为大众传媒时代的“哲学思考”,是大众传媒的胜利和哲学的失败。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由人文思想的文字表述与口头语言的不同,引入对大众文化时代知识传播的讨论。 B . 文章分析了次生口语文化存在的问题,表现出对断章取义等过度简化知识的传播方式的忧虑。 C . 文章以《奇葩说》《吐槽大会》为例,否定了表达思想的方式和思想的真实性无关的观点。 D . 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先厘清概念,再指出特点,然后论证分析,论述脉络清晰明确。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深入思考方面,次生口语文化既比不上文字文化,也不如原生口语文化。 B . 简化的知识不能替代经典作品,因为作品的阐述方式会影响它的思想内容。 C . 文艺复兴时期向君主进言的“鉴书”,不属于本文作者所理解的经典作品。 D . 次生口语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貌似深奥的普及性知识”也有其存在的价值。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