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1八下·未央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看夏(有删改)

    安黎

    ①“看夏”,并非如字面呈现的那样,不是“看夏天”,而是“夏天看”“夏”在这里,仅是一个表达季节的定语,而非实语。

    ②看谁呢?看亲戚。

    ③收麦,碾打,颗粒归仓。一番近乎苦役般的高强度劳作,总算可以暂告一段落。稍微松弛下来的农人,在歇息之时,女儿来父母家走走看看,父母到女儿家走此看看,姐姐去妹妹们走走看看,妹妹往姐姐家走走看看...久而久之,使固化为一项的约定俗成的民俗。凡民俗,就带有不可忽略性,凡到此节点,每个人都会遵照执行。该民俗,谓之日“看夏”。

    ④看亲戚的什么呢? 一看身体是否安然无恙,二看今夏的收成如何。

    ⑤在“出外靠走,通讯靠吼”的洪荒年代,散居于不同村落的亲成,想要了解彼此的真实状况,并非容易。大事小事,甚至哪怕仅说一句话,仅见其一面,都要亲赴亲戚家。对沾亲带故者的牵挂、思念、担忧,以及需要排遣和诉说自己的无聊、苦闷等,皆会成为去往亲戚家的理由。

    ⑥农事,是按节令渐次而为的,时而紧张,人像被抽打的陀螺,高速旋转,一刻都不得停顿;时而相对松懈,人像迷迷瞪瞪的敲钟和尚,无精打采,敲几下算几下。如果把一年的农活,比作绵延的群山,那么,夏收就是其中最高的喜马拉雅山。翻越过夏收,个个都精疲力竭,于是他们就给自己放假,找个借口闲散几日,用以身体的休整和心理的调适。

    ⑦农人的交际圈极其对闭,只与熟人发生关系,而罕与陌生人交谊。所有的交集,不是邻居,就是亲戚。比邻而居的邻居,本为世代相伴的伴侣,但因墙根地盘之类极易挑起纷争,于是时常陷入“以邻为壑”的冷战或热战之中。相比之下,唯有亲情的纽带更为牢国。于是走亲戚,就化为农人传递爱意的行为艺术,又化为农人消除寂寞的精神娱乐项目。

    ⑧利用“看夏”,放松放松自己,与亲戚拉拉家常,一则让亲戚感觉到你眼里有他心里亦有他,从而促进亲戚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而热乎。亲戚像镰刀一样,镰刀越磨越快,亲戚越走越亲。镰刀持久不磨,就会生锈; 亲戚疏于往来,就会陌生。懒得走动的亲戚,即使在血缘上无比贴近,也难却心理上的遥远;二则享受清闲却不必心怀歉。用农人自己的话说,他们天生就是“下苦的坯子”,似乎一日不去地里流汗,就是失职,就是有错有罪,就会被外人狠戳脊梁骨。而走亲戚,却能让自己的负罪感,有所解脱。

    ⑨手腕上挎个提盒子(走亲成专用的木匣,用以放置礼品),里面搁着两个花卷馍,就主“看夏”。今天你到他家,过三两天他到你家。早晨赶到亲戚家,吃过早饭,坐聊一大晌,聊收成的厚薄,聊猪羊的肥瘦,聊村里东家的小伙子三十多了还尿床,聊西家的疯婆子腰弯成弓了......聊到太阳西斜,午饭完毕,便起身踏上归程。那个年月,再远的路,都有赖于腿脚的辛苦。当然,有个别家境稍好的人家,也可以省却远足之劳,或骑毛驴,或坐驴车,或骑自行车。

    ⑩“看夏"之所以盛行,还有另一个难以言说的隐衷,像窗户纸一样,被人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人人皆心知胜明,但都又装得一本正经,不肯将其捅破。隐衷为何?答案是蹭饭。粮食刚归仓,再穷的家庭,至少暂时都锅里有来。能吃饱一顿就好受一顿,能吃别人一顿就能给自己节省一顿。挨饿,或半饥半他,唯有亲历者,才深知其中的刻骨铭心。

    ⑪后来“看夏“越来越不被人重视,及至于彻底从民间悄然消隐。“看夏”的陨落,显示的,既有生活富足的一面,也有亲情实用化的一面。要吃有吃,要穿有穿,一顿饭,再也吊不起人的胃口。人际间的相互需要减弱了,依存度也会随之降低,从而也使亲戚间原本的紧密关系,变得越来越松弛。这样的态势下,致使“看夏”这一民俗,犹如初春的积雪,经不住日晒,很快就消融蒸发。

    1. (1) "看夏”的真正含义是
    2. (2) 选文的第②自然段与第③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关系?这样的行文结构有什么好处?
    3. (3) 结合上下文,揣摩第⑥自然段画波浪线一句,体会其表达的妙处。
    4. (4) 作者为什么说“看夏”这一民俗“很快就消融蒸发”?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