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沧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鲁 迅

    ①普洛美修斯偷火给人类,总算是犯了天条,贬入地狱。但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却似乎没有犯窃盗罪,没有破坏神圣的私有财产——那时候,树木还是无主的公物。然而燧人氏也被忘却了,到如今只见中国人供火神菩萨,不见供燧人氏的。

    ②火神菩萨只管放火,不管点灯。凡是火着就有他的份。因此,大家把他供养起来,希望他少作恶。然而如果他不作恶,他还受得着供养么,你想?

    ③点灯太平凡了。从古至今,没有听到过点灯出名的名人,虽然人类从燧人氏那里学会了点火已经有五六千年的时间。放火就不然。秦始皇放了一把火——烧了书没有烧人;项羽入关又放了一把火——烧的是阿房宫不是民房(?——待考)。……罗马的一个什么皇帝却放火烧百姓了;中世纪正教的僧侣就会把异教徒当柴火烧,间或还灌上油。这些都是一世之雄。现代的希特拉就是活证人。如何能不供养起来?何况现今是进化时代,火神菩萨也代代跨灶的。

    ④譬如说罢,没有电灯的地方,小百姓不顾什么国货年,人人都要买点洋货的煤油,晚上就点起来:那么幽黯的黄澄澄的光线映在纸窗上,多不大方!不准,不准这么点灯!你们如果要光明的话,非得禁止这样“浪费”煤油不可。煤油应当扛到田地里去,灌进喷筒,呼啦呼啦的喷起来……一场大火,几十里路的延烧过去,稻禾,树木,房舍——尤其是草棚——一会儿都变成飞灰了。还不够,就有燃烧弹,硫磺弹,从飞机上面扔下来,像上海一二八的大火似的,够烧几天几晚。那才是伟大的光明呵。

    ⑤火神菩萨的威风是这样的。可是说起来,他又不承认:火神菩萨据说原是保佑小民的,至于火灾,却要怪小民自不小心,或是为非作歹,纵火抢掠。

    ⑥谁知道呢?历代放火的名人总是这样说,却未必总有人信。

    ⑦我们只看见点灯是平凡的,放火是雄壮的,所以点灯就被禁止,放火就受供养。你不见海京伯马戏团么:宰了耕牛喂老虎,原是这年头的“时代精神”。

    十一月二日

    [注]①本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12月15日《申报月刊》第2卷第12号,署名洛文后收录于《南腔北调集》。

    文本二:

    火光

    [苏联]邦达列夫

    ①森林里笼罩着一片秋天落日时分的火红色的寂静。

    ②我能听到树叶从白杨树上掉落的声音。这些树叶在渐趋昏暗的空气中久久地飘荡着。

    ③后来我沿着已沉没在傍晚黑暗里的低地走着。前方,在陡峭的铁路堤岸上黑黝黝的货车车厢一动不动地站立着,在车轮空隙之间透光的地方,最早出现的星星讥刺般地闪烁着丝丝光芒。

    ④当我登上路堤高处,尽情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的时候,由于那即将来临的旷地之夜的气息,以及那红色车厢壁寒气瑟缩暗淡的反光,和扳道员岗亭里熄灭了灯的窗子,我突然感到一阵寒冷。十月的落日暗下去了,但它熄灭得很遥远。下面,在大地的边缘,在凹地上玫瑰色的河流弯道处,森林一直延伸到地平线上,消失在远方的雾中。森林上空堆满了煤炭似的巨块乌云,它们满载着明天的阴雨。

    ⑤突然,在这暮色渐浓的深处闪出了一个火光,它漂浮在密林中,放射出光线,像一颗温暖的星星悬挂在那里,是那样地出乎意料,那样地使人迷惑不解……

    ⑥在这里,在铁路路堤上,越来越急地吹来入冬前的寒风,冰冷的落日反光已经完全在货车车厢外壁上熄灭了(这车厢仿佛是永远凝固了似的),风在电话线里发出惊心动魄的呼啸,引发起一种不可避免的秋夜的忧愁。而那远方的火光在向人眩晕地招手、呼唤,对人们许诺着家庭的舒适、爱情、忠实的朋友和真诚的友谊。这是我在从前的某个时候向往过的,我还没有到有“许多伤心事”的年岁,还没有到失落和失望的时期。

    ⑦我呆然不动,哆嗦着翻起了雨衣的领子,肩靠停立的车厢,又开始注视起刮着风的暗处,但前方哪儿也没有火光……

    ⑧或许,这火光是我的幻觉。我焦急恐惧地等待着它蓬勃的点点火星在密林中燃起。我克制着自己的怀疑,热切地渴望,这火星如在我的青春时代一般,用爱情、希望,以及无论谁和什么都不能代替的对生活的信心来召唤我。但同时我也渐渐明白了,我正在度过自己一生中那个在宁静的冬天之前的愁闷的秋季,在这一时期再也不会有臆造的思想、操心和毫无价值的虚荣。

    ⑨但在这样的时刻,我很想自我欺骗,渴望火花在夜里燃起,可它并没有燃起。

    (刘同英  译)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开头以与火相关的普洛美修斯与燧人氏入题,写他们造福人类却被遗忘,接着写火神菩萨作恶却受祭奠,这样写旨在批判国人的愚昧。 B . 文本二开头两段从视、听角度描写“我”亲见的森林秋日暮色图,突出环境寂静等特点,以动衬静,景中融情,渲染了“我”忧郁的心绪。 C . 文本一举秦始皇焚书、项羽火烧阿房宫、罗马皇帝火烧百姓、中世纪正教僧侣火烧异教徒等史实,讽刺这些“一世之雄”行径之反动、暴虐。 D . 文本二第⑧段集中描写“我”突然看见密林中浮动的一个火光后的心理活动,写出了“我”心理的复杂状况,这段描写起到揭示主旨的作用。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结尾用马戏团“宰了耕牛喂老虎”这个浅显易懂的现象,印证“点灯就被禁止,放火就受供养”的论断,可谓深入浅出。 B . 文本二第④段结尾写森林上空阴云密布,第⑤段用“温暖的星星”比喻密林中漂浮的“火光”,写出了“我”豁然开朗的心情。 C . 文本一画横线句用一般否定句和双重否定句,以及“你们”的称谓,模拟现代“火神菩萨”的口吻,写出了其禁止百姓点灯的丑态。 D . 文本二末段中“渴望火花在夜里燃起”与“可它并没有燃起”构成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这样结尾,使文章留白,耐人寻味。
    3. (3) 简要分析两篇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
    4. (4) 简要分析两篇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