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 , 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元和元年,对制策乙等,调盩厔尉,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 , 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度支有囚系閺乡狱,更三赦不得原。又奏言:“父死,絷其子,夫久系,妻嫁,债无偿期,禁无休日,请一切免之。”奏凡十余上,益知名。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岁满当迁,帝以资浅,且家素贫,听自择官。居易请如姜公辅以学士兼京兆户曹参军,以便养,诏可。明年,以母丧解,还,拜左赞善大夫。河朔复乱,贼取弓高,绝粮道。于是,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坐视贼,无能为。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复拜苏州刺史,病免。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 , 毋请谥。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至数千篇,当时士人争传。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 B . 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 C . 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 D . 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未冠,不满二十岁,还未行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体格未壮,故称弱冠。 B . 制策,皇帝有事情写在竹简上以询问臣子,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 C . 宰相,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一君之下仅设一人。 D . 薄葬,古代丧葬文化之一,指人去世后埋葬时使用的葬具和随葬品节俭,丧葬仪式简单。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白居易极富才华,受到人们称赞。顾况倚仗才华很少推重称赞别人,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却大加称赞,白居易的数千篇文章在当时被士人争相传诵。 B . 白居易见解深远,维护皇帝声誉。白居易反对李师道进献私钱为魏征的孙子赎回旧宅,主张大臣不当掠君之美,应当由皇上做这件事,受到皇帝认可。 C . 白居易心系百姓,上奏赦免囚犯。有囚犯拘禁在狱中,经三次大赦没有得到宽免,白居易上奏说父死子囚妻改嫁,债务无偿还日,请求赦免该囚犯。 D . 白居易刚正耿直,获得同僚支持。白居易在殿中辩论时刚正鲠直,触怒皇帝;大臣李绛认为这有利于开启言路,此劝谏稍稍缓和了紧张的君臣关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

      ②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