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19高一上·信宜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一)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孔雀东南飞》节选

    (二)黄生

    后黄生妻卒,生遂入山不归。是时,牡丹已大如臂。生每指之曰:“我他日寄魂于此,当生卿之左。”二女笑曰:“君勿忘之。”后十馀年,忽病。其子至,对之而哀。生笑曰:“此我生期,非死期也,何哀为?”谓道士曰:“他日牡丹下有赤芽怒生[1],一放五叶者,即我也。”遂不复言。子舆之归家即卒次年果有肥芽突出叶如其数道士以为异益灌溉之。三年,高数尺,大拱把[2],但不花。老道士死,其弟子不知爱惜,斫去之。白牡丹亦惟悴死;无何,耐冬亦死。

    异史氏曰:“情之至者,鬼神可通。花以鬼从[3],而人以魂寄[4],非其结于情者深耶?一去而两殉之[5],即非坚贞,亦为情死矣。人不能贞,亦其情之不笃耳。”

    ——节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之《香玉》

    【注释】 [1]怒生:茁壮地生出。怒,形容生气勃勃。

    [2]拱把:指树干盈握。

    [3]花以鬼从:指香玉死后为"花之鬼",仍然相从黄生。

    [4]人以魂寄:指黄生死后魂灵依附于香玉之侧。寄,依附。

    [5]一去而两殉之:一去,指黄生死后所生成的不花牡丹,被道士弟子斫去。两殉之,指牡丹和耐冬相继死去,像是殉情而亡。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子舆之/归家/即卒/次年果有肥芽突出叶/如其数/道士以为异/益灌溉之 B . 子舆之归家/即卒/次年果有肥芽突出/叶如其数/道士以为异/益灌溉之 C . 子舆之/归家即卒/次年/果有肥芽突出叶/如其数/道士以为异/益灌溉之 D . 子舆之归家/即卒/次年/果有肥芽突出/叶如其数/道士以为异/益灌溉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B . 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这里泛指儒家的经书。 C . 鸡鸣:是古代时辰的名称。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鸡鸣是丑时(相当于现在的1点至3点)。 D . 结发:文中指成婚。古礼,新人成婚时行并坐束发合髻之礼。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采用了民歌常用的起兴手法,统摄全篇,营造哀怨缠绵的气氛,引起下文诗中采用了托物起兴的手法,借飞禽的离散相依,暗示了焦、刘两人婚姻的破裂,给全诗奠定了缠绵悱恻的抒情基调。 B . 从选文看,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的根源是焦仲卿对母亲的言听计从。 C . 仲卿、兰芝二人凄楚话别时,兰芝赠物于仲卿,赠物之美,衬托了兰芝的才德,也表现其对仲卿的挚爱之情。 D . 从刘兰芝这段“自白”中,可以看出她具有勤劳善良、孝顺婆婆、忠于爱情等优秀品质。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②其子至,对之而哀。生笑曰:“此我生期,非死期也,何哀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