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0·丰台模拟)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方舱医院是指以医疗方舱为载体,医疗与医技保障功能综合集成的可快速部署的成套野外移动医疗平台。它一般由医疗功能单元、病房单元、技术保障单元等部分构成,是一种模块化卫生装备,具有紧急救治、外科处置、临床检验等多方面功能。

    2020年2月,为了应对武汉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国家卫健委及相关单位在武汉建立了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以及13座新型的“方舱医院”,初步统计可增加床位上万个。

    (材料二)

        3月11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在武汉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新华社记者:武汉的“方舱医院”有别于传统的方舱医院,是中国首创。您认为方舱医院在建设和使用上取得了什么经验?

        王辰:方舱医院确保了三项基本功能:一是隔离,把病人收到隔离场所,切断和家庭、社会的接触所造成的传播;二是治疗,对轻症病人给予符合疾病特点和规律的医疗照护;三是监测,及时发现病人病情加重并迅即转送到定点医院接受强化医疗。方舱医院的建设有三个特点:一是大容量。使用会展中心、体育馆、厂房、仓库等大空间场所,能迅速收治大量病人。最初启用的三家方舱医院即提供了4300多张床位,仿佛“吸引机”一样,把大量滞留于家庭的患者一下子都“吸”到方舱里来了,显著减少了社区传播,可以满足一般医疗要求,加强了患者救治。二是高速度。运进基本的医疗设施,方舱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高效建成。方舱划分出污染区、缓冲区和非污染区,达到“三区二线”的医院感染控制要求。三是低成本。利用现有场所,仅增加床板、隔板、床头柜等,改造好临时厕所、盥洗池等,接入基本设施即可。其他花费,亦低于或至少绝不高于普通医院。

    (材料三)

        3月13日,美国《纽约时报》“科学与健康”首席记者唐纳德·麦克尼尔接受了微软全国广播公司主持人蕾切尔·马多的采访。

        马多问麦克尼尔,在没有检测的情况下,美国只能采取避免人群聚集、感染者居家隔离等措施,对此怎么评价。麦克尼尔认为这种思路是完全不正确的,美国可以借鉴中国的做法。他解释说,中国采取了看似糟糕的“封闭隔离”措施,其实是为落实“主要措施”做准备——这些“主要措施”就是“检测,检测,再检测,然后找到病毒”。

        他说,当中国发现发热患者时,患者会被直接送至定点医院的发热门诊。患者在发热门诊测量体温,然后进行白细胞检测,半小时后即可判断是否得了细菌性肺炎;再接着做流感检测,以便诊断是否得了流感。如果病因是上述两类,患者就被排除了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如果病因并非上述两种,患者还得拍个肺部CT,通过肺部的CT片子,医生可以初步研判患者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如果双肺有磨玻璃影,患者就会被安排做核酸检测,确诊后将很快被带到方舱医院等地方接受治疗。

        对于方舱医院,麦克尼尔给予高度评价。麦克尼尔认为方舱医院能有效隔离患病人群,将疑似、轻症病人与医院里的重症病人分类管理,这一体系也竭尽所能地确保了医疗系统不致崩溃。

    (以上材料来源于长江日报、新华网、文汇报等媒体,有改动)

    1. (1) 依据(材料一)中示意图和(材料二),说说为什么选择这13个地方建“方舱医院”。
    2. (2) 请你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对画线句“方舱医院”的定义进行修订。
    3. (3) 结合上面三则材料,说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中国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哪些经验。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 1. (2022·六盘水) 阅读

    书法的守正与创新

    钱念孙

    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书法湍流在蜿蜓起伏的传统山脉中激荡前行的历史。如果先贤不注重继承传统,不尊重汉字的结字原则和书写方式,就不会形成源远流长且底蕴深厚的书法传统及其规范法度;如果先贤只是一味恪守传统遵循古法,不敢越雷池一步,书法史上就不会涌现那么多个性卓异、各呈异彩的书法家,我们今天也不会看到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名家碑文法帖。

    书法界许多有识之士,近些年来不断呼吁继承传统,强调传统修养的重要性,这主要是针对“现代书法”等在尝试寻找书法表现的新手段和新天地时,有误入歧途或失之迷路的表现。简要说来,这种歧途和迷路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画字”。这种探索以“汉字象形说”为根据,写“石”字就要像块石头、写“山”字就要有山的姿态、写“水”字要有水流的意味、写“牛”字要有些牛头的样子。张仃、黄苗子等原有此类试验,后来接踵效颦者络绎不绝。可是,汉字形成虽然与象形有关,但多数并非象形字,许多文字由会意、形声、转注等手法构成,根本无法以象形笼而统之。张仃、

    黄苗子等老一辈艺术家此类创作虽有给人新颖之感的作品,但只局限于精心安排的字数很少的对联和小品,字数稍多便茫然无措,因而也无从寻觅。今人若以此作为书法创新的门径,不是落入用字捉襟见肘的穷途,就是陷入生拼硬凑的泥沼。

    其二,“书法画” 。这在“现代书法”和“学院派”书法中都有明显表现。如曾有人以“行”的篆体象形字写画出十字路口,再以重墨在路口画上两个脚印,仿佛用书法传达一种犹疑、彷徨的情绪。再如,有人将古代最具代表性书家的名款,逼真临写和精心铺排在一张染色做旧的纸上,同时钤盖不同书家的仿制印章造成古味盎然的效果,以体现作者精到的临写能力和高超的拼接技巧。这类作品与其说是书法创新,不如说是利用汉字书写及篆刻印章等书法元素为构件,围绕特定主题而设计制作的现代艺术品。

    其三,“乱书”。此类书法探索,如有人用墨笔在纸上多次重叠书写,造成一堆乱麻或一片重叠乱码的效果,根本无法识读。文字的辨识度没有了,那还是在写字或从事书法创作吗?这不仅违背中国书法创作以汉字为材料单向时空推进的原则,而且也失去书法通过书写之美传情达意,给人以审美享受的功能。

    当今书法的探索创新,关键要在遵循书法本体审美规律的基础上尝试建构,而不能违背书法本体审美规律去花样翻新招摇过市。所谓“书法本体审美规律”,就是书法书写本身的规律——即在继承书法传统既定程式化和规定性的基础上,通过笔法、墨法、结体、布局的有机变化配合,对汉字材料进行富有个性化和艺术美形象塑造的规律。

    从古至今,中国书法风格发生很大变化,其中每一种书体在不同书法家的笔下往往都会呈现各不相同的面貌,但书法本体的书写方式及审美追求却恒久未变,这就是中国书法都要以汉字为书写对象,在笔法、墨法、结体、布局等方面殚精竭虑,穷极或多或少打破审美疲劳却又符合审美规律的变化创造,从而凸显富有自己个性色彩的审美风貌。王義之的《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姨母帖》《丧乱帖》等,与汉魏之际的隶书相比可谓相距甚远,与先秦的篆书相比更是颠覆性的变革。唐代书论大家张怀瓘在《书议》中曾批评其行草书说:“逸少草有女郎材, 无丈夫气,不足贵也。”可历史却证明,王義之开拓和树立的刚柔相济、妍美流便的新书体,“不激不厉, 而风规自远”,对中国书法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依照书法本体审美规律而进行的探索和创造。

    当代书法开拓创新,要坚定维护书法以汉字为载体、为书写对象的基本立足点,离开这个基石,就会像“乱书”那样奢谈线条构成及情绪表达,像刻意拆解汉字随意拼接做空间分割,像“书法画”那样仅以汉字为构成元素来制作现代艺术品,就会动摇书法艺术殿堂的根基,从而导致书法传承的错位、断裂甚至倾危。当代书法开拓创新,核心要立足“守正”的基点进行,要围绕书法本体审美展开,要把时代审美情绪变化和自己独到感悟,融化到笔法、墨法、结体、布局之中而创造汉字书写的新形象和新境界。

    古人进行这类创造,一般都是长期研习多种书体和法帖,对各种书体形象了然于胸后,结合自己个性和审美倾向自然而然地写出具有自家风貌的作品。今天一些人进行书法探索和创新,往往并不花费许多时间沉潜下来临习和研究书法经典,而是在书法日益展厅化呈示的背景下,吸取和搬用西方“现代派”抽象艺术的理论及经验,以别出心裁,搜奇抉怪的办法肢解和颠覆书法以汉字为载体的根基,达到哗众取宠、博取眼球的目的。沈鹏前些年在《书法的环境变化与持续发展》一文中谈书法现状时特别指出:“认为书法已经是陈旧的货色,必须用新形式赢得观众,彻底推倒重来,这种认识是肤浅的、模糊的。”为此,他提出要“警惕表面的热闹竟可能成为消解书法的异化势力”。这应该引起书法界足够重视。

    书法与生俱来即与古老悠久的中国文字结伴而生并相伴而行。当代书法的发展,需要艺术家真正沉下心来,潜入书法古老而悠远的深山,在传统经典绵延起伏的峰峦中发掘浑朴玉石,然后匠心独运琢玉成器,创造和化育出一种扎根传统而有时代风貌、古韵盎然而具个人风采的书法新形象。

    [注释]①钤: qián, 盖的意思。

    (选自2022年4月12日《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 (1) 下列内容在阅读文章后无法了解到的是(    )
      A . 书法界误入歧途或失之迷路的表现。 B . 当今书法探索创新的关键点是什么。 C . 当代书法开拓创新的基本立足点。 D . 如何沉下心来潜入书法世界提升自我。
    2. (2) 下面这则材料最适合放在文中甲处还是乙处,请简述理由。

      颜真卿的颜楷,在欧、虞、褚、柳等楷书之外别树一帜,重要之点是把带有弧形的线条,或者说内方外圆的造型创造性地融入楷书,使楷书形态由方正变得圆厚,为当时也为后代铸造了崭新的楷书形象。

    3. (3)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守正”与“创新” 之间的关系。
  • 2. (2022·介休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6题。

    材料一:【回望文明之源】

    《说文解字》云:“勤,劳也。”“勤”与“劳”的意思是相通的,甚至可以说,“勤”的主体意义就是“势”。勤于劳动、热爱劳动是根植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越人发明钻木取火开创了华夏文明,位列“三皇”之首;后稷因勤劳能干、教民稼穑,开创农耕文明,成为五谷之神;大禹风餐露宿,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患,定九州,成为夏朝开国君主。劳动不仅促进人类智力发展,也更易于培养创新品质。中国先人的发现和发明,都是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他们在创造生活的同时,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灿烂文明。在建筑、科技、手工业、天文地理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无可比拟的成就。万里长城、天文仪、龙门石窟、都江堰、大运河以及素纱禅衣、榫卯结构、记里鼓车等,无一不是凝聚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伟大成果。

    材料二:【吟诵劳动颂歌】

    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用劳动创造了生活、创造了灿烂文化,在劳动中培养互助和团结精神,培育勤俭节约的美德。诗以言志,歌以咏情;和诗以歌,经典永传。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王禹偁《畲田词》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布袋和尚《插秧歌》

    乡间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翁卷《乡村四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材料三:【铭记劳模精神】

    劳动创造价值,劳模引领风尚。劳动模范简称劳模,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勿忘人民,勿忘劳动”的山西平顺县全国劳模申纪兰,耄耋之年仍然坚持劳作;“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被誉为油田铁人;从蹲田培育“东方魔稻”的袁隆平,到焊接火箭“心脏”的高凤林,从脱贫攻坚中“最美扶贫人”到抗疫前线“最美逆行者”,劳动模范青春许国的光辉壮举,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祖国不会忘记,人民永远铭记。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弘扬勤劳关德,为创造幸福生活而不懈奋斗。

     “五一劳动节”前夕,班里召开主题为“精彩生活劳动创造”的研讨会,你收集并整理了以上材料。

    1. (1) 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说说劳动有哪些重要作用。
    2. (2) 阅读材料三,把小刘同学板报中空缺栏目名称补充完整。
    3. (3) “美好生活劳动创造”研讨会上,有几位同学对参加班级日常劳动发表了不同看法。作为班长,针对儿位同学的发言,该说什么?请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写作提示:①观点要鲜明具体;

      ②从材料中筛选有用信息;

      ③思路清晰,语言得体;

      ④不少于100字。

  • 3. (2022·江北) 现代文阅读

    对岸

    高鹏程

    站在萧山围垦区的塘坝上,陪同我们的当地朋友指着钱塘江说:对岸是盐官。心里一动。倒不是因为盐官是著名的观潮胜地或者出了徐志摩、金庸这样的文学大家。真正让我一动的,恰恰是盐官前面的“对岸”两个字。这一路下来,我所关注的一直都是江面上的事物,是此岸的事物。

    什么时候,我开始忽略对岸的呢?

    幼年时的北方家乡,一条河穿村而过,宽大的河床上面,流水几近干涸。多数时节村民们可以自由蹚过。两岸的人家大致雷同,土黄的屋舍,土黄的锅灶,土黄的脸色。人们都在默不作声地生活。并不关心彼岸的事物。

    整个青少年时代,我都停留在北方老家的小城里读书、成长,不再见过另外的河流,也无从想起彼岸的生活,仅有的对于彼岸的想象,都是建立在书本上阅读。掀开《诗经》的第一页,就有一条河流阻挡住了我们的行程。然后,诗三百篇中,总是传来河水的汤汤之声。在一条又一条有名或者没有名字的河流两岸,记载着最古老的农事、祭祀和爱情。这些水气淋漓的诗句,勾起了我对彼岸的向往。但是,因为年少,因为生长在相对干旱的黄土高原之上,我无从进入这种文字背后的生活。

    而现实中真正有关彼岸的经历,只是在少年时期,跟随母亲去了一趟陕西,看到了渭河和泾水交汇时的景象。彼时我站在渭水此岸,惊异于浊流和清流的相交。遥想着对岸的情境,该是怎么样一个清朗世界。但河水阻隔,终究没有机会到对岸去看一看,留下的,仅仅是一个少年对外面世界的惊鸿一瞥。

    直到毕业那年。经历了一番艰难的抉择之后,我踏上了前往南方某地谋生的旅程。站在一列绿皮火车的对面,和家人挥手道别时,忽然有了身处彼岸的感觉。列车启动、加速的期间,生活了20余年的小城熟悉街景,忽然变得陌生。往日厌倦了的生活忽然变得亲切起来,但这已不再是我的了,目送渐行渐远的小城和自己21年的成长岁月,泪水忽然就涌了出来。

    此后数年,我一直借居在东海边的一个渔港小镇。记得刚刚来到渴慕已久的海边,我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兴奋。教书之余,我都会沿着通往海边的村道,走到海边远望,而脑子里始终盘旋着一个古老的问题:海那边是什么。就像少年时期,坐在家乡门前的矮坡上想过的山那边是什么一样。

    一段时间以后,初来时的新鲜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日复一日单调、雷同的日子。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再去海边,原因仅仅在于那个古老的问题,其实早已有了答案,山那边依旧是山,海那边依旧是海。仅此而已。

    如果不出意外,我也会像一条河流一样,被命运的岸线挟持,辗转、流逝,度过波澜不惊的一生。

    是的,难以回返的上游,可以预见的下游。除此以外,是否还有第三种可能?

    我要去对岸,要踏上江边停泊已久的船

    去远方

    我为什么要热爱远方

    整整一夜我辗转反侧

    “做一个任性的孩子”。我闭上眼时

    所有幻想都是一种相同的底色

    ——《黑》

    在经历过无数个苦闷的夜晚之后,我读到了这样一首诗,眼前忽然一亮。是的,对岸。一个水声闪亮的词,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我开始写诗了。仿佛《诗经》里的那个人,在暗夜里循着水声向彼岸摸索。

    在此后一个时期的行走中,我都会有意识地接近一些河流。一段时间后,我开始检视我写下的有关河流的文字。奇怪的是,对于河流的抒写,我依旧把视角放在了对它的流淌、流速的观察上,对它的上游和下游的想象上。我甚至会专注于水面上的一个漩涡,一堆看不清楚的漂浮物,但却对对岸视而不见。

    我真的是丧失了对彼岸的想象力了吗?或者,我的日渐昏沉的思绪,已经丧失了内心仅存的一丝对于理想生活的祈盼?

    2014年的初夏,我有幸参加了一次采风行动,沿着一条江的源头,一直走到它的入海口。一路下来,我有幸参与了一条江自始至终的流淌。通过体察它的前世今生,我感受到了一条江生命的节律和跃动。我有幸目睹了一条江在它的源头诞生、泉涌的瞬间,也有幸目睹了它在入海口从容无言的告别。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回来以后,看见一同参与采风的马叙兄以此为题写了一篇散文,回顾了早年的一次盐官之旅,一个少年的漂泊史和中年男人的沉思跃然纸上。而我,若非那一句醍醐灌顶的唤醒,我想,时至今日我依旧会忽略对对岸的探究与想象。

    “其实也差不多。盐官能看到的一字潮,萧山同样也能看到。”陪同的当地朋友说。

    但我想,毕竟还是有不同的,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我想起了幼年时因夏雨暴涨的家乡的河流,那些被阻隔在对岸的村民,那些想回家的急切的眼神。想起早年离家时的光景。想起火车启动时突然看清楚的我生活了21年未曾看清楚的事物。

    我们的一生要经历多少漂泊?要经历多少河流的阻隔?而那些构成阻隔的河流,也许并不一定都是水声喧哗,它也许就是我们的一段经历,一种想法,一种欲望。它甚至就是一面镜子:流水,青铜,别人,从中照见了另一个你,一个你自己不曾轻易看清楚的你。

    也许彼岸,同样并没有我们想要的生活。但是,你可以站在对岸,用来观测自己此岸的生活,你会看清楚自己的生活和需要。

    “隔江人在雨声中”。就算大河改道,就算河水泛滥淹没津渡,你必须给自己一只想象中的舟楫,一只始终停泊在江边等你的船,以便去彼岸建立那个观察点。只有这样,你才能看清自己的流速和流向,才能明白你所要的生活、你要珍惜的人,而不至于迷失。如此,即可信由人生如河,任其拐弯,也不会慌张。

    【注】①高鹏程: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宁波市奉化作家协会主席。

    1. (1) 【任务一:梳理脉络】

      阅读全文,根据作者关于“对岸”的经历和感受,补写思维导图。

    2. (2) 【任务二:品味语言】

      下面语句中“有幸”一词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回答。

      2014年的初夏,我有幸参加了一次采风行动,沿着一条江的源头,一直走到它的入海口。一路下来,我有幸参与了一条江自始至终的流淌。通过体察它的前世今生,我感受到了一条江生命的节律和跃动。我有幸目睹了一条江在它的源头诞生、泉涌的瞬间,也有幸目睹了它在入海口从容无言的告别。

    3. (3) 【任务三:分析写法】

      文章中作者两次提到《诗经》是否有深意?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①掀开《诗经》的第一页,就有一条河流阻挡住了我们的行程。然后,诗三百篇中,总是传来河水的汤汤之声。在一条又一条有名或者没有名字的河流两岸,记载着最古老的农事、祭祀和爱情。这些水气淋漓的诗句,勾起了我对彼岸的向往。

      ②我开始写诗了。仿佛《诗经》里的那个人,在暗夜里循着水声向彼岸摸索。

    4. (4) 【任务四:探究主旨】

      “难以回返的上游,可以预见的下游。除此以外,是否还有第三种可能?”根据全文阅读,说说作者所指的“第三种可能”是什么。第三种可能对人生有什么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