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2·江北) 现代文阅读

    对岸

    高鹏程

    站在萧山围垦区的塘坝上,陪同我们的当地朋友指着钱塘江说:对岸是盐官。心里一动。倒不是因为盐官是著名的观潮胜地或者出了徐志摩、金庸这样的文学大家。真正让我一动的,恰恰是盐官前面的“对岸”两个字。这一路下来,我所关注的一直都是江面上的事物,是此岸的事物。

    什么时候,我开始忽略对岸的呢?

    幼年时的北方家乡,一条河穿村而过,宽大的河床上面,流水几近干涸。多数时节村民们可以自由蹚过。两岸的人家大致雷同,土黄的屋舍,土黄的锅灶,土黄的脸色。人们都在默不作声地生活。并不关心彼岸的事物。

    整个青少年时代,我都停留在北方老家的小城里读书、成长,不再见过另外的河流,也无从想起彼岸的生活,仅有的对于彼岸的想象,都是建立在书本上阅读。掀开《诗经》的第一页,就有一条河流阻挡住了我们的行程。然后,诗三百篇中,总是传来河水的汤汤之声。在一条又一条有名或者没有名字的河流两岸,记载着最古老的农事、祭祀和爱情。这些水气淋漓的诗句,勾起了我对彼岸的向往。但是,因为年少,因为生长在相对干旱的黄土高原之上,我无从进入这种文字背后的生活。

    而现实中真正有关彼岸的经历,只是在少年时期,跟随母亲去了一趟陕西,看到了渭河和泾水交汇时的景象。彼时我站在渭水此岸,惊异于浊流和清流的相交。遥想着对岸的情境,该是怎么样一个清朗世界。但河水阻隔,终究没有机会到对岸去看一看,留下的,仅仅是一个少年对外面世界的惊鸿一瞥。

    直到毕业那年。经历了一番艰难的抉择之后,我踏上了前往南方某地谋生的旅程。站在一列绿皮火车的对面,和家人挥手道别时,忽然有了身处彼岸的感觉。列车启动、加速的期间,生活了20余年的小城熟悉街景,忽然变得陌生。往日厌倦了的生活忽然变得亲切起来,但这已不再是我的了,目送渐行渐远的小城和自己21年的成长岁月,泪水忽然就涌了出来。

    此后数年,我一直借居在东海边的一个渔港小镇。记得刚刚来到渴慕已久的海边,我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兴奋。教书之余,我都会沿着通往海边的村道,走到海边远望,而脑子里始终盘旋着一个古老的问题:海那边是什么。就像少年时期,坐在家乡门前的矮坡上想过的山那边是什么一样。

    一段时间以后,初来时的新鲜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日复一日单调、雷同的日子。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再去海边,原因仅仅在于那个古老的问题,其实早已有了答案,山那边依旧是山,海那边依旧是海。仅此而已。

    如果不出意外,我也会像一条河流一样,被命运的岸线挟持,辗转、流逝,度过波澜不惊的一生。

    是的,难以回返的上游,可以预见的下游。除此以外,是否还有第三种可能?

    我要去对岸,要踏上江边停泊已久的船

    去远方

    我为什么要热爱远方

    整整一夜我辗转反侧

    “做一个任性的孩子”。我闭上眼时

    所有幻想都是一种相同的底色

    ——《黑》

    在经历过无数个苦闷的夜晚之后,我读到了这样一首诗,眼前忽然一亮。是的,对岸。一个水声闪亮的词,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我开始写诗了。仿佛《诗经》里的那个人,在暗夜里循着水声向彼岸摸索。

    在此后一个时期的行走中,我都会有意识地接近一些河流。一段时间后,我开始检视我写下的有关河流的文字。奇怪的是,对于河流的抒写,我依旧把视角放在了对它的流淌、流速的观察上,对它的上游和下游的想象上。我甚至会专注于水面上的一个漩涡,一堆看不清楚的漂浮物,但却对对岸视而不见。

    我真的是丧失了对彼岸的想象力了吗?或者,我的日渐昏沉的思绪,已经丧失了内心仅存的一丝对于理想生活的祈盼?

    2014年的初夏,我有幸参加了一次采风行动,沿着一条江的源头,一直走到它的入海口。一路下来,我有幸参与了一条江自始至终的流淌。通过体察它的前世今生,我感受到了一条江生命的节律和跃动。我有幸目睹了一条江在它的源头诞生、泉涌的瞬间,也有幸目睹了它在入海口从容无言的告别。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回来以后,看见一同参与采风的马叙兄以此为题写了一篇散文,回顾了早年的一次盐官之旅,一个少年的漂泊史和中年男人的沉思跃然纸上。而我,若非那一句醍醐灌顶的唤醒,我想,时至今日我依旧会忽略对对岸的探究与想象。

    “其实也差不多。盐官能看到的一字潮,萧山同样也能看到。”陪同的当地朋友说。

    但我想,毕竟还是有不同的,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我想起了幼年时因夏雨暴涨的家乡的河流,那些被阻隔在对岸的村民,那些想回家的急切的眼神。想起早年离家时的光景。想起火车启动时突然看清楚的我生活了21年未曾看清楚的事物。

    我们的一生要经历多少漂泊?要经历多少河流的阻隔?而那些构成阻隔的河流,也许并不一定都是水声喧哗,它也许就是我们的一段经历,一种想法,一种欲望。它甚至就是一面镜子:流水,青铜,别人,从中照见了另一个你,一个你自己不曾轻易看清楚的你。

    也许彼岸,同样并没有我们想要的生活。但是,你可以站在对岸,用来观测自己此岸的生活,你会看清楚自己的生活和需要。

    “隔江人在雨声中”。就算大河改道,就算河水泛滥淹没津渡,你必须给自己一只想象中的舟楫,一只始终停泊在江边等你的船,以便去彼岸建立那个观察点。只有这样,你才能看清自己的流速和流向,才能明白你所要的生活、你要珍惜的人,而不至于迷失。如此,即可信由人生如河,任其拐弯,也不会慌张。

    【注】①高鹏程: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宁波市奉化作家协会主席。

    1. (1) 【任务一:梳理脉络】

      阅读全文,根据作者关于“对岸”的经历和感受,补写思维导图。

    2. (2) 【任务二:品味语言】

      下面语句中“有幸”一词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回答。

      2014年的初夏,我有幸参加了一次采风行动,沿着一条江的源头,一直走到它的入海口。一路下来,我有幸参与了一条江自始至终的流淌。通过体察它的前世今生,我感受到了一条江生命的节律和跃动。我有幸目睹了一条江在它的源头诞生、泉涌的瞬间,也有幸目睹了它在入海口从容无言的告别。

    3. (3) 【任务三:分析写法】

      文章中作者两次提到《诗经》是否有深意?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①掀开《诗经》的第一页,就有一条河流阻挡住了我们的行程。然后,诗三百篇中,总是传来河水的汤汤之声。在一条又一条有名或者没有名字的河流两岸,记载着最古老的农事、祭祀和爱情。这些水气淋漓的诗句,勾起了我对彼岸的向往。

      ②我开始写诗了。仿佛《诗经》里的那个人,在暗夜里循着水声向彼岸摸索。

    4. (4) 【任务四:探究主旨】

      “难以回返的上游,可以预见的下游。除此以外,是否还有第三种可能?”根据全文阅读,说说作者所指的“第三种可能”是什么。第三种可能对人生有什么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