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佛山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4-05-20 浏览次数:7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荀子以主张“人性恶”而著名,这与孟子所主张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表面上看,荀子对人性的评价很低,而事实上恰好相反,荀子的理论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哲学。他的理论主旨是认为,一切良善和有价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创造的。价值来自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的创造性成就。因此,在宇宙中,人和天地同等重要。

    荀子认为,天、地、人构成宇宙的三个力量,它们又各有自己的作用。“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这是天、地的作用。至于人的作用,则是运用天时地利以创造自身的文化。

    按照荀子的看法,人性也应当受到教养,没有经过教养就不可能成善。在《性恶》篇中,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正好相反,但是他也同意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自己也说过“涂(途)之人可以为禹”,即路上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禹。这种一致,让有些人认为这两位儒家并无根本的不同,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在孟子看来,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善端”,人只要充分发展这四善端,就能成为圣人。而荀子的看法是:人生来不仅没有善端,相反地倒是具有恶端。在《性恶》篇中,荀子一方面认定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另一方面也肯定人生来又有智性,可以使人成善:“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荀子认为涂之人皆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有智性。

    沿着荀子的思路,势必要引导出这样一个问题:人怎样才能够在道德上达到善呢?既然人生来就有恶端,那善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荀子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首先,荀子指出,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若没有在社会组织中的合作和互相支持,人就无法改善自己的生活。荀子认为,从个人生存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靠各种行业的物品供养,但是一个人不可能兼通各种技艺,一个人也不可能同时管理各种事物,所以人不能脱离社会,否则就会陷入困境。荀子还从人需要在竞争中求生存的角度指出,人们需要联合起来,才能制服其他动物,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由于这两种原因,人们需要社会组织。为了使社会组织起来,人们需要有共同的行为准则。这就是“礼”。儒家一般都重视礼,荀子则特别强调礼。“礼”是由何而来的呢?荀子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这就是说,先王制定礼(个人行为准则)义(道德),就是为了杜绝社会和思想的混乱。

    荀子还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在这里,荀子指出人类社会各种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人们所爱的和所恨的都是同样的东西。假如有一个人喜欢征服别人,而另一个人喜欢被征服,那么这两个人和睦共处便不成问题;或者人们所喜爱的东西十分丰富,如同空气那么多,那也就不成问题;又或者人们在生活中隔得很远,互不相干,彼此之间的问题也会简单得多。但是,世界并不是如此理想。人们必须在一起生活,又无法避免竞争,于是对每个人的欲望都不能不加以节制。“礼”的作用就是规定应有的节制。有礼,才有道德。遵“礼”而行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违“礼”而行的人就是没有道德的人。

    荀子还提出了另一方面的论证。他认为禽兽有父子,有雌雄,这是自然。在人类社会里,有父子关系、夫妻关系,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产物。这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人类的精神成就。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异于禽兽。从这个方面的论证看来,人的道德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于人的需要。

    在儒家思想中,“礼”的含义十分广泛,它可以指仪式、礼节,也可以指社会行为准则。在上述有关荀子的论证中,“礼”更多的是指后者。这时,“礼”所起的是规范作用,在人满足欲望时,对人的行为加以规范。而在用于礼节、礼仪时,“礼”有另一种作用,就是文化教养,即净化人的情感,使它纯洁、典雅。在这一方面,荀子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荀子的人性观对人性给予了很低的评价,但却比孟子的人性观更有文化哲学上的价值。 B . 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禹那样的人,但他们观念的立足点其实并不相同。 C . 在荀子看来,人类各方面的能力都无法与其他动物相提并论,所以才需要联合起来。 D . 荀子论证了人类道德的起源,即由于人类不同于禽兽,所以才需要道德和“礼”的约束。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论述荀子人性主张而时时与孟子思想相参照,在优劣对比中使论点更鲜明。 B . 文中引述观点时或摘取《荀子》原文,或仅转述文意,显出论据剪裁上的灵活。 C . 文中时现举例论证,借助读者熟悉的生活现象,将深刻的道理阐述得简易明了。 D . 文章围绕荀子性恶论展开论述,既正本清源,又纠错指谬,思路明晰,层次井然。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荀子强调人的地位,将人与天、地并列为构成宇宙的三个力量,并认为人的作用是运用天时地利以创造自身的文化。 B . 孟子认为,人只要充分发展“四善端”就能成为圣人,成为圣人不仅要具有善的本性,还要积极地行善、扬善、发展善。 C . “礼”是人类为了组织社会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因此人必须遵“礼”而行,做有德之人。 D . 既然“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是人类社会出现问题的根源,那么当物质满足人的需要时,很多社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4. (4)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荀子对人性看法的一项是( )
      A . 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 B .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C .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D .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5. (5) 孔子《论语·为政》中讲对百姓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所谓“齐之以礼”就是要用“礼”来规范人民的行为。荀子更丰富完善了这一观点,请结合上文说明荀子是怎样阐释“礼”的作用和意义的。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陆蠡

    院子里的鸡缩头缩脑地踱进埘里去了,檐头嘁嘁喳喳的麻雀都钻进瓦缝里,从无人扫除的空楼的角落,飞出三三两两的蝙蝠,在院宇的天空中翻飞。蝙蝠可说是夜和黑暗的先驱,①它的黑色带钩的肉翅,好像在牵开夜的帷幕,这样静悄悄地,神秘地。

    这时候,这家里的年青的媳妇,从积满尘垢的碗碟橱的顶上拿下一个长嘴的油壶,壶里面装着点灯的油。她一手拿壶,一手拿灯,跑到天井跟前——那里还有暗蒙的微光——把油注在灯瓢里面。她注了一点,停一停,把灯举得和眼睛相平,向光亮处照一照,看看满了没有,拿下来再加一点油,复拿起照了照,又加上一点,等到灯里的油八分满的样子,等到油面和瓢缘相差二分的样子,才住了手。一边把油壶放还原处,一边顺手在一只破灯笼壳里抽了两条灯芯,把它们浸在油里,让灯芯的一端露在瓢外二分长短,而另一端则像两道白色的尾巴翘着。

    少妇把灯放在灶突上。这是灶间的中心点。不论从那一方量来,前后也好,左右也好,上下也好,都是等距离。她从来没有想到这所在是室内的正中心,只觉得放在这里很好,便放在这里了。她每次都这样放,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毫不以为异。

    少妇没有伸手点灯,只是在灶门口坐下。灶里还有余火,吐着并不逼人的暖气。锅里的饭菜熟了,满室散着饭香。她把孩子拖到身边来,脸偎着他,若有所待地等着。②等着谁呢?不,她只等着天黑,伸手不见五指的天黑。她要等天黑尽时方才举火点灯。她知道就是一滴的灯油也是不能浪费的。

    这是一盏古式的青油灯。和现在都市里所见的是大不相同了。这灯在乡间仍被普遍地用着。

    坐在灶前的媳妇,她来这家里很幸福,大家都爱她,丈夫在外埠做工,在一定的时候回来,从来没有爽约。膝前的孩子则已经四岁了。她的公公婆婆——都还健在。

    天黑了,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她推开孩子,拿一片木屑在尚未尽熄的灶火中点着,再拿到灯边点起来。蓦然一间室都光明了。“一粒谷,撒开满堂屋。我给你猜个谜儿,你猜不猜?”“灯,灯。”连说话未娴熟的四岁的孩子都会猜谜儿了。且说灯点着了,这灯光是这样地安定,这样地白而带青,这样地有精神,使这媳妇微笑了。“太阳初上满山红,满油灯盏统间亮”,她在心头哼着儿时的山歌。她,正如初上的太阳,前面照着旭红的希望;她,正如满油的灯,光亮的,精神饱满的,坚定的,照着整个房间,照着她的孩子。所以她每次加油的时候,总要加得满满的,因为这满油的灯正是她的象征。

    灯光微微地闪了。这家的公公和婆婆走进灶间来。她看见他们进来了。她揭开锅盖,端出菜和饭。热喷喷的蒸气使灯光颤了几颤。她的公公说,“一起吃了便好”。而她总是回答,“你先吃”,她真是懂得如何尊敬长辈的。每逢别人看到这样体贴的招呼,总要说一声,“一团和气哪”。

    饭吃半顿的样子。“剥剥剥”,有人敲门了。婆婆坐在门边,顺手一开。③头也不用回便说:“二伯伯请坐。”二伯伯便在门槛坐下。

    “剥剥剥”,又敲门了,这是林伯伯。他们俩不用打招呼,便一个先一个后。从来不会有迟早。他们夜饭早吃过了。他们总在天未黑的时候吃,吃过之后,站在门口望着天黑,然后到这家里来闲谈。有时这家里的媳妇招呼他们一声说:“吃过吗?”二伯伯便老爱开玩笑地说:“老早,等到今天!”他的意思是说,“我早就吃过了”。

    二伯伯和林伯伯在一起,话便多了。他们谈到村前,谈到屋后,谈到街头,谈到巷尾。真不知他们从哪里得到许多消息。④像是专在打听这人间琐事,像义务的新闻访员。谈话便不知不觉地转到灯上来。

    “我有一次到城里去。他们点的都是洋灯,青油灯简直看不到。他们点的是洋油,穿的是洋布,用的是洋货,叫人看得不服眼。”

    “他们作兴点洋油,那有什么好处。洋油哪里比得上青油!——这屋子里点的是青油——洋油又臭,又生烟,价钱又贵,风一吹便熄,灯光也有点带黄。青油呢,灯花白没臭气,又不怕风,油渣还可以作肥料。洋油的油渣可以作肥料吗?”

    “是啊!我说城里人不懂得青油的好处。譬如说,我们一家有两三株乌桕树,每年你不用耕锄,不用施肥,可以采几石桕子,拿到油坊里去,白的外层剥下来可以制蜡烛,黑的芯子可以榨青油。桕子的壳烧火。这些城里人哪里懂得。”

    林伯伯忽然指着浸在油里的灯芯,说:

    “灯芯只要点上一根便够了。两根多花一倍油。”

    “因为伯伯们在这儿,点得亮点。”媳妇说。

    “讨扰讨扰。”

    谈话又移到灯芯上面。二伯伯和林伯伯谈着灯芯是怎么样的长在水边的一种草,便是编席子的草,灯芯还可以做药;又说有一种面,很脆很软,像灯芯大小,叫作灯芯面。

    媳妇在这时候正洗着锅子。不一会儿灶头抹净了,舀一盆热水洗手,又把快要睡去的孩子擦了一把脸,解下腰上的围裙,拿一根竹签子剔一剔灯花。

    伯伯们都告辞了。他们还要到别家去闲谈,把说过的话重说一遍。

    媳妇一手提了灯,一手牵了孩子。施施然向自己的卧室走去。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通过对鸡、麻雀、蝙蝠的描写,渲染了乡村凄凉、残破的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B . 文中叙写了媳妇给青油灯加油的详细过程,媳妇特意把灯放在室内正中心,显示出她对灯的重视。 C . 二伯伯和林伯伯对媳妇的招呼不太在意,得知媳妇点两根灯芯的原因后,他们在表达歉意后告辞。 D . 作者在叙述乡村日常生活中赞颂了淳朴的乡民,也暗示了乡土中国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将面临冲击。
    2. (2)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中将蝙蝠的翅膀比喻成夜的帷幕,表明夜晚和黑暗的来临。 B . 句子②中运用设问,强调她并不是等人,而是等着天黑尽时才点灯。 C . 句子③中“头也不用回”并不是待人冷淡,而是彼此相熟到无须客气。 D . 句子④中两个“像”用法不同,前一个表示推测,后一个表示比较。
    3. (3) 文中二伯伯和林伯伯的对话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的关键词是“灯的意蕴”;乙组提出的关键词是“平淡与温情”。请任选一组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骊姬谮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上》)

    材料二

    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白公胜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胜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

    (节选自《说苑·立节》)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与吾[A]吾与子[B]分[C]楚国[D]子不与[E]吾[F]子[G]父[H]则死矣。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盖,通“盍”,指何不,与《庖丁解牛》中“技盖至此乎”的“盖”意思不同。 B . 爱,指吝惜,与《孟子·梁惠王》”中“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的“爱”意思不同。 C . 死,指为……而死,与《陈涉世家》中“死国可乎”的“死”意思相同。 D . 定,指使……安定,“阙秦以利晋”中“利”表示使……获利,两者用法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骊姬向晋献公诽谤申生,重耳劝申生向父亲说明情况,申生认为会让晋献公伤心或猜疑,坚持不肯这样做。 B . 申生认为国君年事已高,国君的儿子年龄尚小,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于是恳求狐突出山为晋献公出谋划策。 C . 申鸣认为做官的人,身体属于君王,而俸禄归于亲人,既然选择了在朝为官,侍奉君王,就应该以身殉国。 D . 白公胜被申鸣派兵包围,向石乞寻求突围之策,石乞建议他请申鸣的父亲来帮忙劝说申鸣退兵,但计策没有奏效。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

      ②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

    5. (5) 申生与申鸣在尽孝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雪晴

    欧阳修

    悠悠野水来,滟滟西溪阔。

    晓日披宿云,荒台照残雪。

    风光变穷腊,岁律新阳月。

    冻卉意初回,绿醅浮可拨。

    人闲乐朋友,鸟哢知时节。

    岂止探芳菲,耕桑行可阅

    [注]①此诗大概作于诗人任职颍州太守期间。②绿醅:未滤过的酒,上浮绿色泡沫。③阅:巡视,检阅。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悠悠”“滟滟”既写出了野水缓慢流淌、西溪之水盈溢的特点,又具有音韵之美。 B . 虽然朝阳初升,但是“宿云”“荒台”“残雪”等意象又营造了阴沉、荒凉的氛围。 C . 腊月已过去,初春已到来,诗歌通过视觉、听觉等角度写出初春雪后放晴的景象。 D . 诗人善于抓住初春景象的特点来描写,如描写冻的花卉已经慢慢恢复生机等等。
    2. (2) 作者的《醉翁亭记》贯穿一个“乐”字,这首诗歌也贯穿一个“乐”字。在本诗中,作者为什么而乐?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概括。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归去来兮辞》中的“”两句描绘树木和泉水,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叠词的运用使句子充满了韵律感。
    2. (2) 《石钟山记》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认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强调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3. (3) 在宋代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写过含有“心”字的诗词名句,比如苏轼曾写过“此心安处是吾乡”,晏几道曾写过“借问芳心谁有”,李清照也曾写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对外发布首个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该模型仅需接收简要文字指令,即可生成具有多个角色、特定运动类型以及主题背景的最长60秒遇真视频。

    Sora问世不仅标志着视频内容生成技术迈向新阶段,也为娱乐、广告、教育等领域的应用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娱乐行业的创作者可利用Sora快速生成具有创意的短视频,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观影体验。广告商可借助Sora生成的视频内容制作更具吸引力的广告作品,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教有工作者则可利用Sora生成的视频内容制作生动形象的教学资料 , A____。

    尽管Sora的技术创新为产业发展和变革带来诸多可能性,B____。首先,Sora等AI技术能够生成高质量的视频内容,版权和创作归属的界定问题变得尤为复杂。①其次,随着Sora等AI技术的发展,加剧了对生成信息真实性的挑战。②AI生成的内容,如视频、新闻报道等,③其真实性可能难以辨认,④从而可能用于制造假新闻,误导公众。⑤不仅这种技术的滥用将影响信息的可信度,⑥也会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如何确保AI技术的合法合规使用,防止其生成的信息被用于不当目的,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沧浪亭里的闻妙香室,原先是赏梅的地方,也是以前主人读书的地方。在梅花树边读书,哪有在梅花树边饮酒快乐?即使是古人,也有不够周全之处。现在不见梅花,却也有暗香浮动,倒不是先入为主,想来是闻妙香室的建筑线条干净利落的道理。这也与门的革新有关,门的革新多为直线,线条一直就干净,而绦环板上也不施雕饰,素面朝天。出了闻妙香室,望空处走,在园子的角落里看见名“黄杆乌哺鸡”的竹子,竹子的杆是黄的,粗眺凋敝,玩味一下顿觉金碧辉煌。不觉来到明道堂,说明牌上说“明道堂坐北朝南,开敞四合,宏伟庄严,为园中主厅”,又不是天安门,要“宏伟庄严”干什么?明道堂四周的廊屋,与瑶华境界相通。

    廊屋围出的院子里有四棵树,两棵柏树,两棵玉兰树。柏树在这里显得粗气。一棵玉兰树已经生出新叶,东一点,西一撮,随意绿。而另一棵玉兰树上存残花,像我前几天在其他文章中写到的那样:“它们在枝头上就好像一堆打破的瓷器,稀利哐啷,碎片上留着乌龙茶的茶遗。

    我忽然生出喜欢,在铺地上发现了一瓣眉心紫盈盈的玉兰花瓣,紫得喜气。

    1. (1) 下列诗句中的“着”与文中加点的“着”,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妾家临渭北,春梦着辽西 B . 平林霜着色,沙岸水留痕 C .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D .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既形象又新颖,这样的表达效果是如何达到的?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明道堂”这一景点的景点说明词。景点说明词是对景点地理方位、典型特征、作用功能等方面的介绍。请你根据文本内容为“闻妙香室”写一段景点说明词,不超过40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中课文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时代背景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

    要求: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致知在格物。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