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走向近代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走向近代单元...

更新时间:2024-04-25 浏览次数:7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 1. 14-17世纪的西欧,男性服装设计突出威武、雄伟,女性服装设计体现人体曲线美。其体现的设计理念是(   )
    A . 禁欲主义 B . 人文主义 C . 理性主义 D . 浪漫主义
  • 2. “欧洲同非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同美洲开始有了联系,各地区的商品逐渐在欧洲市场上出现,开始形成世界市场。主要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年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以及英国、尼德兰所代替。”这一材料是讲述( )
    A . 文艺复兴的意义 B .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C . 三角贸易的结果 D .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
  • 3. 如下图是“三角贸易”示意图。据所学知识判断,中程运送的是(    )

    A . 蔗糖、烟草 B . 火器、酒 C . 黑人奴隶 D . 丝绸、香料
  • 4. 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成为水上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传统的水上商路地中海失去垄断地位。与此相应,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商业城市也逐渐衰落,而大西洋沿岸的城市作为新的商业中心相继出现。可见,新航路开辟(    )
    A . 推动了欧洲的殖民掠夺 B . 使世界完全连成一个整体 C . 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交流 D . 导致了贸易中心的转移
  • 5. 一位美国史学家描述道:“……乘船在悲惨的‘中段航程’中横渡大西洋。这些黑色‘货物’上了镣铐,锁在甲板上,没有卫生设备,他们忍受着可怕的待遇……”这里所说的“黑色货物”主要来自(    )
    A . 欧洲 B . 南美洲 C . 非洲 D . 北美洲
  • 6. 对哥伦布开辟到达美洲新航路的看法;印第安人认为哥伦布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破坏他们的文化,掠夺他们的财富,是一个恶魔;欧洲人认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使落后的美洲走向文明,是一个功臣。他们的看法( )
    A . 片面 B . 全面 C . 公正 D . 客观
  • 7. 佛罗伦萨花之圣母大教堂的穹顶被公认为“文艺复兴的春训”。穹顶于1434年完成,是布鲁内莱斯基留学罗马又走访东方后设计的,其发展了罗马遗失的拱券技术等。在宗教指引人的行为的时代,使用“异教”与敌国的技术与形象来塑造自己城市的象征是突破了思想上的禁锢、是“以人来荣耀神”的人本位思想的引导。材料中的穹顶体现了( )
    A . 否定上帝的存在 B . 人文主义思想 C . 启蒙思想 D . 神权至上
  • 8. 杭杭同学梳理了“探寻新航路”的知识体系,其中正确的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 9. 从 14世纪开始,欧洲经历了“人的发现”与“世界的发现”的深刻变革。 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 )

    A .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产生 B . 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C . 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D . 标志着世界成为“地球村”
  • 10. (2021九下·河南开学考) 随着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商人不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这反映了(   )
    A . 西欧城市重新兴起 B . 市民阶层逐渐形成 C . 租地农场开始出现 D .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 11. (2分)葡萄牙王国偏居伊比利亚半岛一隅,土地贫瘠。葡萄牙人热衷于寻找新资源和肥沃的土地。早在13世纪初,他们就远离海岸来到大西洋深海,寻找鱼、原木和可以种植小麦的土地,以弥补国内资源的短缺。由此可见,葡萄牙王室支持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是(  )
    A .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领土扩张的需要 C . 东方产品的需求 D . 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 12. 对人类而言,这是一个关系到世界历史重要转折的大事件,也是欧洲人与美洲土著人的首次会面,它成为跨大西洋接触和冲突的漫长历史起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是(   )
    A . 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B . 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C . 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D . 欧洲人开始了罪恶的“三角贸易”
  • 13. 从17世纪下半叶起,英国凭借强大的实力最终战胜了欧洲诸国,在世界各地夺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诩为“日不落帝国”。材料中的“欧洲诸国”是指( )
    A . 西班牙和葡萄牙 B . 西班牙和荷兰 C . 葡萄牙和法国 D . 荷兰和法国
  • 14. 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里“分水岭”的含义是  (  )

    A . 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 . 从封闭走向开放 C . 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D . 从分散走向整体
  • 15. (2020·乐山) 据统计,在16世纪的前25年中,有12000名奴隶被贩运,在之后的25年中这一数字达到了40000人,在1550年至1575年间更是超过了60000人。15-19世纪的近400年间,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了上亿的人口。这反映了奴隶贸易(    )
    A . 加速了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 B . 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C .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 . 把欧洲文化传播到了殖民地
  • 16. (2022九上·南海期末)  如表为威尼斯和葡萄牙香料进口总值变化统计。这一变化反映了(  ) 

    时间

    威尼斯

    葡萄牙

    1498-1501年

    年均350万英镑

    年均100万英镑

    1502-1505年

    年均22.4万英镑

    年均230万英镑

    A . 葡萄牙奢靡之风盛行 B . 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C . 威尼斯商业贸易断绝 D . 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 17. 小李制作的关于某一主题的知识卡片内容。据此判断,卡片主题应是(   )

    主题:

    特点1:领主出租直领地,依靠土地租金生活。

    特点2:富裕农民通过转让、购买等方式,将土地集中。

    特点3:雇用少地或无地农民耕种,产品推向市场。

    A . 西欧庄园 B . 租地农场 C . 手工工场 D . 奴隶制种植园
  • 18. (2023九上·香洲期末) 马克思说: “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材料旨在强调( )
    A . 租佃关系逐渐形成 B . 领主将产品推向市场 C . 城市经济迅速发展 D . 农业生产资本主义化
  • 19. (2023九下·电白开学考) 十五、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多达40个假日,且不包括星期日,而大多节日是宗教节日。在节庆日子里,人们纷纷扮演各种宗教神话中的角色,沉浸在如痴如醉的境界之中。这表明当时意大利(   )
    A . 摆脱神学影响 B .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C . 人性得以复苏 D . 居于贸易中心地位
  • 20. (2023九下·电白开学考) 作品以“作者借梦游三界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把许多主教、僧侣甚至教皇都打入地狱,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情感与理想。”该作品是(   )
    A . 《神曲》 B . 《罗密欧与朱丽叶》 C . 《哈姆雷特》 D . 《安娜·卡列尼娜》
二、材料分析题
  • 21. 1500年是世界历史的分界线,在这之前,世界是孤立的,在这之后,世界被紧紧地连在一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制糖工艺的不足,欧洲人对糖分的需求一直供不应求,于是含糖量较高的水果深受欧洲贵族的青睐。菠萝凭借着南美洲超长的日晒,获得了超乎寻常的甜味,品尝过的人甚至将菠萝夸赞成“葡萄酒、玫瑰水和糖混合在一起的味道”。同时,由于储存不便且欧洲的气候不适宜菠萝的生长,菠萝被称为“国王的水果”。

    材料二  世界各大洲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年份

    欧洲

    非洲

    美洲

    世界总人口(人)

    1490年

    18.3

    18.3

    2.4

    5.45亿

    1570年

    19.2

    13.1

    1.6

    7.28亿

    1650年

    22.7

    8.1

    5.1

    11.71亿

    1852年

    24.9

    7.4

    9.0

    18.12亿

    ——依据《全球通史》编制

    材料三  1763年以前的那一时期中,欧洲诸强国仅在亚洲和非洲拥有少数立足点,它们主要的占有地是在南北美洲。1763年以后,它们从政治上控制了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和几乎整个的非洲。不过,在南北美洲和英国的自治领,它们所能做到的比这要多得多。趁着当地人口比较稀少,成百万的欧洲人移居这里,并填补了那些相对空旷的地区……虽然向美洲种植园提供的奴隶约在1200万至2000万人之间,但非洲损失的人口据估计却是这一人数的4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有学者将其称为“哥伦布火交换”,正是它让中国有了番薯、土豆等高产且土地要求低的农作物。从明朝开始的“大交换”使中国人口由0.8亿左右到鸦片战争前4亿左右,人口的变化还带来一系列的影响,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大量的荒地被开垦,而由此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难以逆转。

    1. (1) 材料一中欧洲人能品尝到“国王的水果”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从世界发展的角度分析材料一体现了这一事件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美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率的变化趋势是什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原因。
    3. (3) 根据材料四分析,“哥伦布大交换”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 22.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运动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一是新生。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 因为从一 方面看来,它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是一种复生的运动;从其他方面看来, 它却是欧洲近古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大抵活在初期,它的倾向是偏于复古的; 后来到了盛极将衰的时期,却又见老树根上,到处产生新芽儿了。

    材料二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

             《蒙娜丽莎》

    1. (1)  据材料一中的“运动”是指什么运动?该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 (2)  分别概括材料一中的“复生”和“新生” 的具体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运动”产生的 经济根源。
    3. (3)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审美和历史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说说这幅画的价值。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