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衡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语文八校联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4-05-06 浏览次数:8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历史是人类精神的基本构造,是人类的思维形式,离开了历史就不会有人类的思维。历史是对过去的讲述,无比巨大、混沌一团的过去中被赋予了秩序和意义并且被讲述出来的那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才是我们所说的历史。

    从过去中选择原料、组织模型和生产历史,是人类最古老、最基本的智力活动,而对历史的生成、演变、发展和应用这个过程进行考察的学科就是历史学。既然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历史,对所使用的历史本身进行考察,确保历史知识的正确与准确,适当地使用而不是滥用或错用历史,就关乎人类的精神健康与心智发育,这正是历史学家的职责。确保这一职责得以履行的,就是历史学家的美德。

    什么是历史学家的美德?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求真”。然而求真不是美德,求真是历史的本性。没有人会说他讲述的历史不够真实,所有人在使用历史时都深信或至少宣称这个历史是真实的。这是由历史在人类精神活动中的本质属性决定的,讲述真实的过去、忠诚于事实,是历史唯一的特性。当然,许多曾经被认为真实的历史,后来逐渐被排除在历史之外,而归入神话、伪史或编造。历史学的历史表明,太多的历史都已被剔除在历史之外,过去的许多历史知识现在已经被归入神话或伪史。各个文化、各个时代的大多数历史学家都秉持求真的职业精神,然而他们还是会自觉不自觉地制造神话与伪史。求真几乎可以等同于历史学的职业本身,还不能说是一种品德。

    那么什么是历史学家的美德呢?历史学家有三大美德:批判、怀疑和想象力。

    因为历史如此有用,生产伪史、篡改历史、制造遗忘,以及滥用或错用历史,就是历史应用的基本形态之一。过去当然是确定无疑的、已经发生的、唯一的,但事实上人们总是因眼前的需要而把过去那个“唯一”改写为“多种”。我们所知道的过去就是多种多样的、非常复杂的,充满了可能性,是基于一代又一代、一群又一群人的需要而反复改写的结果。从古至今积累了巨量的历史知识库,今天研究历史、写历史的人,主要是面对这个巨量的知识库重新选择和组织素材,赋予目的和意义,这样就写出了新的历史。通过对已知的历史进行考察,确认或者否定前人的某些讲述,在新的问题意识之下生产出新的历史知识。历史并非无中生有,而是有中生有,是从已有的历史当中生产出新的历史来。

    我们面对旧的历史知识,首先需要的是批判和怀疑。批判性思维是人类理性的基础,历史思维的价值就在其批判性。我们熟悉的历史,包含着大量的神话与伪史,其中有些将会被揭穿、剔除和取代,有些则因史料匮乏、证据单一而使质疑者无可奈何。怀疑与批判的美德使我们不仅勇于揭破神话、创造新知,而且有助于我们在那些暂时难以撼动的新老神话面前保持警惕、保持距离。如果沉浸在已有论述中不加怀疑、不加批判,那就成了旧历史的囚徒,就失去了选择的能力。没有选择能力,就不会有选择不同方式观察自己的能力,也就不可能生产出新的历史知识。史料自己不会说话,史料不是透明的、无辜的,它们是在特定情形下、由特定作者因特定目的为特定读者写下的。批判和怀疑的品德帮助我们质疑陈说,提出论辩。论辩开掘出通向改变的道路。

    想象力是历史研究的另一大美德。历史给拥有好奇心的人提供“替代性经验”,我们在想象中经历前人的经历。历史是人类思维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历史就是研究我们自己。访问过去好比访问外国,那里的人们跟我们有点像也有点不像,观察他们可以增加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历史是揭示人性的,但不是通过抽象的哲学方式,而是通过让我们经历他人的经历,认识我们共有的人性。

    任何写下来的历史都仅仅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史家必须选择:他要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并基于这个判断来确定故事的起点与终点。因为历史教给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多种可能、多种行动、多种方式、多个道路、多种结局。历史给我们提供了抗辩和异议的工具,抗辩和异议,提供了改变现实的可能。

    历史学家为了现实、为了未来才去研究历史,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嗜古的偏好。为了确保当前社会走向期待中的未来,历史学家把过去邀请到现实中来,是为了看清楚我们究竟是如何从过去走到现在。这样,历史学家以回到过去、与过去对话的方式参与现实,以保护我们的未来。

    历史会影响我们的未来,但是真正决定未来的,是我们的现实,是我们当前的立场、意志和选择,以及我们的行动。为此,作为历史学的从业者,应该珍视、保护并培育这三大美德:批判、怀疑和想象力。

    (摘编自罗新《历史学家的美德》)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过去不同于历史。前者是无比巨大、难以言说的,后者则是从过去挑选出来的赋予了秩序和意义的并被使用和讲述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B . 被视作真实的历史有可能在未来被证伪,尽管大多数历史学家都秉持着求真的职业精神,还是难以避免神话和伪史的出现。 C . 过去是多种多样的、非常复杂的、充满可能性的,人们会反复改写所知道的过去来服务于自己的需要。 D . 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嗜古的爱好,还是为了以回到过去、与过去对话的方式参与现实,把握当前社会的未来走向。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历史学家的职责首先是使用历史知识,其次是考察并确保所使用历史知识的正确与准确,以及防止错用和滥用历史的发生。 B . “生产伪史”“篡改历史”“制造遗忘”等,是历史应用的基本形态之一,历史中存在大量的神话、伪史。 C . “史料自己不会说话”“史料不是透明的、无辜的”,说明已有论述背后隐藏着旧历史的特定倾向,要通过批判和怀疑辨析本质。 D . “让我们经历他人经历”,不是指再次经历前人的生活,而是指借助历史记录在想象中对前人经历进行重现、观察和认识。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划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A . 魏源《默觚下·治篇五》:“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 B .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搜集史料,须审定史料的真假,须把一切不可信的史料全行除去不用。” C . 钱穆《国史大纲》:“惟藉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惟对现在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 D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历史的惰性寄生于多数人之中,所以,只有多数人观念的改变才能战胜历史的惰性。”
    4. (4) 请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5. (5) 复旦大学历史教授葛兆光曾言:“作为专业学者,应该尽自己的职责去发掘或逼近历史真相。这个根本立场,作为学者我们必须坚守。”请你结合本文,谈谈在坚守历史真相的立场上,历史学者应当有怎样的作为?
  • 2. 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水一方

    王安忆

    我下乡落户的地方叫做五河,那里流传一句话:“五河五条河,淮浍中通沱,吃水要人驮”。“浍”是“浍水”,“沱”是“沱河”;“中”和“通”至今没有明白是哪两个字,又是哪两条河,但无疑都是从淮河分叉出来的支流;第三句“吃水要人驮”却是直观的一幕。也不知道何种原因,沟渠交集汇流,地下水却不能饮用,坊间的说法,洗衣不下灰,煮米煮不烂,和面和不开。我们几百户的村庄,只有一口甜水井可以生饮。到了城里,乡人称作街上,食用则全由淮河供给,所以,河滩上就有了一幅图画:汽油桶汲满水,安置在平板车上,拉车人弯着腰,绷直肩上的绳系,压瘪了车轱辘,一步步上岸,走过石板路,送去各家各院。记得每桶水的价格是五角钱,按20世纪70年代的币值,这相当可观,清贫人户还是要拜以自己的劳力。驮水的营生集中在渡轮码头,上船和下船即可目睹,这情景有一种古意,尤其是逆光中的剪影,地老天荒,让人心生苍凉。

    后来,看《清史稿》方才知道“五河”是有名籍的,清代起就是著名的产酒地。这一项在我的记忆中得到印证——县城的街巷空场,铺满了热腾腾的酒糟,船还未驶进码头,空气里就壅塞了醋酸,这气味也是哀伤。那时候,心情被忧虑占据,青春本就是惆怅,加上遭际,人在孤旅,前途未卜,或者,酵素自身就有戚容,它催化了天地悠远死生契阔,氤氲弥漫情何以堪。无论以物质论,还是考工记,这一切本可视作人类进化,可惜我困顿在局部里,完全注意不到个体外的存在,于是,与它擦肩而过。

    从上海去往五河的路途颇为曲折。县城的陆路,唯有联通地区公署宿县的长途车,一日一来去;水路从淮河而行,也是一日一来去。清早,大柳巷始发,五河排第二站,经无数停靠,最终到蚌埠。其中明光和临淮关沿铁路线,通火车,后者地名里有“关”字样,像是官渡。但我从来没在那里登岸,因火车只是过路,班次有限还都是慢车;蚌埠则是水陆枢纽,车次多,时间上就有余裕。倘若顺风顺水,下午三四点即入港,从容往火车站去,看一路风景,吃一些闲嘴,仿佛进上海之前的热身。

    在乡人心目中,蚌埠就是个大码头,即便我们在田垅茅屋呆久了,陡然来到,也是目眩。汽车的鸣笛,街头的相骂,消防栓撞开龙头,水漫金山,电线杆子上短路的火花,都闪烁着城市之光。返回的路程,却是沉郁的。必须黎明时分在蚌埠下车,赶上客轮,才不至于滞留中途。这城市远不如来时的可爱,漆黑的水泥壁垒,嵌着路灯,投下人影,梦魇似的。码头更显得凄凉,货船、驳船、拖斗,还有水上人家的水泥船和木船,星星点点的亮,其实那就是渔火,文人墨客的化境。可是,谁顾得上呢?诗词歌赋于当时的我们,实在太奢侈了。秋冬季节,船就是在晨曦中起锚。我常常在甲板上站完一整个航程,即便满脑子愁烦,可也不能不注意日头跃出河面,染一川金水,然后在柳行后面跃跃地走,如歌行板的节奏。这情景是辉煌的,世事却是一味地辜负,于是更生凄楚。太阳活泼泼地跟随船走,渐渐上了柳梢,再一跃而出,到了中天。光色平铺开来,晴空万里,这一艘轮渡的投影,豆荚似的,且薄如蝉翼,很奇怪,仿佛一个自己看着另一个自己。晨雾散去,景色并不因此变得鲜丽,反而是苍茫。十多年后,我在美国,第一次看密西西比河,惊艳于它的丰饶。有人将它比作长江,实在是看走眼了,它更像亚马孙河,仿佛人类的婴儿期,膏腴肥沃,安然沉睡。而我们的河流,印刻着五千年文明的代价,看了要叫人落泪的。对岸传来砰的捶击,直到那时候,我们还用木杵捣衣。照理也是古风,可谁想得起来,我们又一次和历史错过。

    从县城到我们村庄,要翻过一道一道的“圩”,乡人们叫做“反”,可能是动词“翻”的谐音,地名上则保留书面语,“小圩”“大圩”,流露出斯文的传统。按《辞海》解,“圩”即“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土堤”。堤坝层层围绕中的我们村,叫做“大刘庄”。无论村落还是所属的耕地,都不临近任何水道,让人有一种旱地平原的错觉。事实上,每到农历六七月,大水涨出河床,漫过圩子,将刚出苗的豆地淹没,圩子顿成一片汪洋。所以,我们那里称农田为“湖”,下田即“下湖”。和风景中的“湖”不同概念,它更可能包含人文和自然的秘辛。我们村就是这样和淮河遥相呼应,并存于一条生命线。

    写作《五湖四海》①并不起因于它,而是反过来,从梢上开端,那就是拆船。台湾中山大学进出口的隧道正对渡口,我那时没事就搭乘轮渡,从这岸到那岸。二次大战结束,日军撤离,炸毁的船舰沉入海底,于是,拆船业勃兴,带动这城市的大小经济体。其时,沉渣滤尽,海面平静,取而代之以渔业和餐饮。拆船这行当有一种隐喻,近指生产活动从水域到陆地,远的看,则可视作人类解体上一期文明,进化到下一期。建设和颓圮的周期在缩短,更替不断加速,新和旧推挤着,废墟的裥皱里顶出楼宇。

    我还想写一个类似挪威作家汉姆生《垦荒记》那样的关于原始出发的故事,但二次文明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此时此刻,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忽然来到眼前,如手卷般徐徐展开。小说中将安置拆船的作业场往东南方向迁徙,直至芜湖,这就到了长江边上。我从来没去过著名的芜湖,但长江贯通上下,纵横交错,跑到哪里都跑不脱似的,不曾涉足的地方,不曾经历的故事,不曾认识的人……都在我的脑海中,你就不敢说没去过!现在,我的所有思绪全都集合起来,追根溯源似的,来到淮河流域那个小小的村庄。仿佛又是六七月的涨水期,秋作物全到了湖底,乡人们站在台子上,我们那里,村落都是建在土垒的高地,叫做“台子”,鸡犬声声,炊烟袅袅,湖面上映出青苗的影子,多么像大洪水中的方舟,我们都是方舟的遗民。

    (有删改)

    【注】①《五湖四海》是作家王安忆以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叙述了“50后”的修国妹和张建设这对“猫子”(水上人家)创业成功的故事,从生活细微处窥见时代巨变带来的发展机遇。小说在物质与精神的层面上、在人间烟火中考量变迁中的人性与伦理。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20世纪70年代,由于地下水不能饮用,五河城里的驮水营生比较繁荣,但作者认为这和古人的生活毫无二致,因而心生苍凉。 B . 五河是有名的产酒地,作者下乡落户时,虽留意过县城的酒糟和空气里的醋酸味,但因正忧虑于个人遭际而没有过多关注。 C . 作者从五河到上海的途中,一路心情舒畅,但回来时心情正好相反,觉得蚌埠不如之前“可爱”,沿途所见更显恐怖和凄凉。 D . 文章结尾,将六七月涨水期中的大刘庄比作大洪水中的方舟,强调其周边水势浩大的特点, 流露出作者的悲悯情怀。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引用五河县流传的一句话,交代五河县的地域特点,引出下文对驮水场面的描写,表现了当地人生活的艰辛。 B . 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和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对地坛荒芜破败的景物描写都能衬托出人物身处困境中的苦闷心情。 C . 作者不愿意接受有人把密西西比河比作长江,而愿意把长江比作亚马孙河,意在突出长江流域土地的贫瘠和资源的匮乏。 D . 文章前半部分主要描写了作者在五河县大刘庄下乡落户时的见闻感受,为下文交代写作《五湖四海》的初衷做铺垫。
    3. (3) 文章在叙述木杵捣衣、“圩”的地名和乡人称农田为“湖”等内容时,使用“照理也是古风”“流露出斯文的传统”“更可能包含人文和自然的秘辛”等说法,含有哪些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 (4) 作者创作《五湖四海》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①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公子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②,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侯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赢闻晋鄙③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者,信陵君之心也。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选自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有删改)

    [注]①公子:魏无忌,即信陵君。魏国国君安釐王的弟弟。战国末期魏国名将。②侯生:侯嬴,信陵君门客。③晋鄙:战国时期魏国将领。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如姬资之A三年B自王C以下D欲求E报其F父仇G莫能得。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度,估计,与《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中的“度”含义不同。 B . 诚,果真,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诚”含义相同。 C . 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一般用铜铸成虎形,分为两半。 D . “余所诛者”中的“诛”字与现代汉语词语“口诛笔伐”中的“诛”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危急,信陵君为了避免赵国灭亡,求魏王友持遭拒:信陵君打算率领门客前去同秦军拼命,并把相关情况告诉了侯嬴。 B . 如姬的父亲曾被人杀了,却无人替她报杀父之仇,而信陵君实现了她的夙愿,因此她知恩图报,甘愿鉴窃魏王兵符帮助信陵君。 C . 唐顺之认为赵、魏两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赵国如果灭亡,魏国也会步其后尘,而赵、魏两国的存亡又关系到楚、燕、齐等国的石广。 D . 唐顺之对侯嬴、如姬二人的行为表示赞赏,他认为侯嬴、如姬二人在信陵君遇到困难的时候,或出计谋,或冒险行动来支持信陵君。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②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5. (5) 材料二中,作者是如何看待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请简要分析。
  • 4.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过襄阳楼呈上府主严司空

    元 稹

    襄阳楼下树阴成,荷叶如钱水面平。

    拂水柳花千万点,隔楼莺舌两三声。

    有时水畔看云立,每日楼前信马行。

    早晚暂教王粲①上,庾公②应待月华明。

    【注】①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为“建安七子之冠”,以文采出众著称。②庾公:东晋时期名臣庾亮,据载他曾在武昌登南楼赏月,人们为了纪念他,特建有“庾亮楼”,其景观称作“庾楼明月”。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首联写荷叶像铜钱一样平铺在水面上,比喻巧妙,引人入胜。 B . 颔联写水上柳絮、隔楼黄莺,视听、动静结合,委婉道出环境静谧。 C . 颈联描述诗人沉醉美景,生活悠闲,随心所欲,流连忘返。 D . 诗歌独辟蹊径,抓住“楼”“水”来写,重重叠叠,妙笔相赴。
    2. (2) 请从记游诗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 5.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总结“十思”后,顺势劝谏君主还应当做到“  ”,方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 (2)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运用比喻手法,写景雄奇壮阔,与柳永《望海潮》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3. (3) “雁”,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有“鸿雁传书”的典故,人们常常用“雁”寄托思乡念亲之情,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些人看完3D电影之后,会觉得眼睛酸胀,甚至头疼或者恶心,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了解一下电影的拍摄和放映。3D电影拍摄时会用到两台摄像机拍摄,用来模仿人眼睛的视角;播放时, A    。当我们戴上3D眼镜时,左眼只能看到左边放映机的图像,右眼只能看到右边放映机的图像,双眼通过汇聚功能将左右图像叠加在视网膜上,这样,三维立体图像就出现了。

    3D电影两部摄像机之间的距离,相当于观影者两眼之间的距离,通常这个距离会取大多数人的一个平均值,而成人用的3D眼镜尺寸规格是一样的,这就意味着 B      ,这是观影时眼睛受累的原因之一。另外,看3D大片时,①多数人容易沉浸到剧情中,②心情随着剧情跌宕起伏,③再加上视觉上和感官上的刺激,④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一起,⑤会导致眨眼频率变低,⑥这也容易让眼睛更累,⑦以至出现更多不适症状。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山村水廓都开遍了桃花。”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 (2)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四句话,属于分项列举,描绘景物,句间用分号更合适,用句号属于越级使用标点,但作家刻意用了句号。请分析句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3. (3) 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都有“或者”一词,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①有些人看完3D电影之后,会觉得眼睛酸胀,甚至头疼或者恶心,这是为什么呢?

      ②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如水,不会只平静无波、顺流而下,还会遇横阻之坎、遇壁立之崖,当此情景有人选择绕,有人选择迎。实则绕,是一种智慧;迎~是一种精神。人生如此,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国家发展,也是如此。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今天为学求知,未来勇担时任,以上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发?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