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常德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语文十校联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4-04-29 浏览次数:10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墨家的科技思想,与墨子及其弟子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分不开,体现了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一身兼具经验家、技术家、工匠和科学理论家的素质和品格。他在力学、光学、数学、逻辑学等方面都进行过一定的研究,已经有意识地开展了一些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墨子是手工机械制造的能手,会造车,善造守城器械,熟悉生产技术工艺,有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

    墨家的科技思想,以生产实践为基础,以概念和理论分析为手段,既有浓厚的实践性、实用性,又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墨家科技思想的核心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主张从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出发,研究利用自然法则。《墨经》总结了辘轳、滑车、车梯等器械的工作原理,提出利用杠杆、斜面移动重物,提高生产效率,减轻体力劳动负担。墨子说:“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墨家认为衡量手工技艺、发明创造的价值,是看其是否有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即所谓“功,利民也”(《经上》35条)。这突出地表现了墨家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

    墨家的科学思想是建立在实验科学和科技实践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不乏重大的科技发明,但是却缺少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索和归纳的思维。墨家既能从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科学技术资料,又能对科学技术资料进行系统理论研究,并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引入实验的环节,如光学投影和成像实验、小孔成像实验,虽然比较粗糙,但它们表明墨家已建立了初具结构的科学活动过程。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就曾说:“墨家论知识,注重经验,注重推论。看《墨辩》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家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实验。这是真正的科学精神,是墨学的贡献。”

    墨家的科技思想与其“巧传则求其故”的命题联系在一起,对科技知识采取一种与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相似的态度。《经上》第96条说:“巧传则求其故。”巧传是世代相传的手工业技巧,求即求取,探究。求其故,是对世代相传的手工业技巧,询问为什么,揭示原因、本质和规律,从而将手工业技术上升到科学理论。这句话道出了墨家建构科学、形成理论的过程、方法和机制,说明墨家具有高度自觉的科技理论意识和科技思想。

    面对变化的自然界和各种生产实践中的科学问题,墨子认为正确地描述其然,摹略万物之然和探究其所以然是科学活动的基本目的、指向。墨家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是基于对自然现象的反复观察而作出的客观记录。《墨经》中的每一条科学知识都有其立论依据,都用“说在……”的形式,阐明其所以然。这种对事物所以然的追索,必然能够促进研究的深入和科学的进步。墨家认为,人之所以能知,在于人具有认识能力,发挥这种能力,才能获知;强调只有感官与事物接触,再加上心的活动,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才能得到明确而深刻的认识。

    (选自《先秦墨家科技思想论析》,有删节)

    材料二

    墨子以桔棒机起重的力学原理,揭示了“举之则轻,废之则重”的力学规律性。

    《墨子·经下》说:“举之则轻,废(放)之则重,若石、羽,非有力也。”

    当用桔棒机举起重物时,重物似乎显得很轻,犹如举起一根羽毛似的,毫不费力,而当把重物放下时,反而显得很沉重,就像放下一块大石头一样。这并不是由于驾驭桔棒机的人的力量大,而是因为机械发挥了作用。桔棒机的构造原理,是用一横杆AB系于一立柱上端(支点为O)。墨子通过反复实验,知道以桔棒机起重之所以能省力,是因为负重(P)的AO端(本)比作用力(F)的BO端(标)为短。如下图所示。

    桔棒机的基本原理

    《墨子·经下》总结说:“贞(负)而不挠,说在胜。”物体负重能够不倾斜,是因为可以胜任重量。

    《墨子·经说下》说:“衡木如(加)重焉而不挠,极胜重也。右校交绳,无加焉而挠,极不胜重也。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

    横木增加重量能够不倾斜,是因为可以胜任重量。在横木上左右移动支点,没有加重却倾斜了,那是因为失去了重心不能胜任重量了。在横木的一边加上重量,这一边必定下垂,因为权和称物的重量是成正比的。横木平衡,那么本方(AO)短而标方(BO)长,即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这时如在两边同时加上相等的重量,则标方必定下垂,因为标方得到了秤锤加重的力。

    墨子关于秤杆平衡原理的认识,与阿基米德所阐述的杠杆原理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选自《墨子的科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有删节)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墨翟一身兼具经验家、技术家、工匠和科学理论家的素质和品格,注重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这是他成为墨家创始人的主要原因。 B . 以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为目标,《墨经》总结了辘轳、滑车、车梯等器械的工作原理,这也是墨家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的表现。 C . 胡适从《墨经》关于光学和力学的诸条中,推断出墨家学者能做许多实地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墨家科学思想注重实验和实践。 D . 《墨子·经下》中的“权”即秤砣,汉语“权重”“权衡”中“权”的意义由此引申而来。根据杠杆原理,秤砣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材料一第三段可以看出,缺少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索和归纳的思维,是中国古代很多科技发明与墨家科技思想的不同。 B . 墨家科技思想的核心是“为天下兴利除害”,是因为当时诸子百家中其他学派思想的核心都是“王天下”,都是为君王称王称霸服务。 C . “巧传则求其故”说明墨家具有高度自觉的科技理论意识和科技思想,它也说明墨家对科技知识采取与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相似的态度。 D .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虽是设譬说理,也暗含探究所以然的精神。
    3. (3) 下列选项,不符合墨子“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科技思想的一项是(   )
      A . 秦朝蜀郡太守李冰,在成都附近岷江上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 . 北宋毕昇,根据实践经验,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技术,即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 C . 元朝科学家郭守敬,长途跋涉,南至西沙群岛,北至北极圈附近,测量子午线,完成历法《授时历》的修订。 D . 道家《抱朴子》的丹方,包含硝石、硫磺和炭类等物品,道士试图借助它们“炼出”“长生不老”的“仙丹”。
    4. (4) 材料二的内容证明了材料一的哪些观点?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5. (5) 材料一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墨家的科技思想,与墨子及其弟子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分不开,体现了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这一观点?请根据文本分析。
  • 2. 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苦菜花[注](节选)

    冯德英

    天晴了。雨后的早晨分外爽快。大地散发出潮润清凉的气息。太阳出来了,照耀着一片新生气象。那一座座山峰被雨水浴洗过后,搽着层淡淡的朝霞,矗立在蓝得像海洋一样的天空中,格外庄严和秀丽;有几只苍鹰,回绕着山顶,翅子一动不动,悠闲自得地翱翔着。而山根底下那条河流,雨水冲着泥沙,后浪推着前浪,正急急忙忙向西奔流当母亲吃过早饭抱着孩子来到会场时,场上已经拥挤了好多人。

    昨晚她一宿没睡,眼睛有些发红。她怎么能合上眼皮呢?女儿正在参加那殊死的战斗,做妈的能不为她担心害怕吗?!当母亲听到枪声时,浑身都颤抖起来,那枪好像打在她身上。她真后悔不该叫女儿去了,可当娟子领着人来的时候,母亲心灵深处产生了一种连自己也不能理解的感情,她没有阻止女儿的行动,相反,倒有意无意地帮助女儿。她答应把南屋作为他们出发的地点,并把被子拿出来给他们堵窗户遮灯光。在做这一切的时候,她没思虑很多她不大相信女儿说的真能把仇人杀死。

    她纯粹是为对自己女儿的担心和疼爱来做这一切的。

    当人们消失在雨夜里时,母亲感到巨大的空虚和恐怖,①心随着雨点跳起来;她怎么这样傻,眼睁睁看着亲骨肉去做危险的事情呢?她想叫,嘴张不开;她想跑上去阻拦,腿挪不动。只剩下那替孩子命运担心的、做母亲本能的权利了。

    终于,母亲看到了全身湿得像个落水鸡一样的女儿背着大枪狂喜地奔回来,并告诉她,王唯一被抓住了。母亲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母亲又流下眼泪,②这过于令人激动而兴奋的现实,掺杂着痛苦的往事,一齐涌到她的心头,浇着她的全身。

    清早,娟子要母亲来开会,并要她在会上把过去的冤仇说出来。母亲不想来,更不能当着那么多的人说话。她太怕这个梦想不到的这一天了。母女俩争执好半天,德强也帮姐姐劝说,母亲才答应来看看,至于诉苦——她摇摇头。

    现在,母亲同一些上年岁的妇女们挤在一起,她观看着会场上的整个情景这是村南边靠山根的一条小沙河,河的北岸就是王家的围墙。现在墙根下面搭起个不大的台子,人们都在台子前面的沙滩上,有坐着的,有立着的,围成一个大半圆形围墙上面,贴着白纸裁成方块用毛笔写的几个大字:王官庄公审大会。围墙两旁和台柱子上,还贴了些像“打倒日本鬼子”“铲除卖国贼”等标语。母亲不识字,更不知是儿子德强的笔迹了。

    台子上还没有人,台下人们乱哄哄地在说闹。③今天来的人特别多,男女老少,全村人差不多都来了。一种说不出的快感,不自觉地从他们脸上流露出来。

    年青的小伙子们,在互相戏弄打闹着,有的偷眼窥视那些不大出门的闺女们。姑娘们紧挤在一起,相互递传着神秘的耳语,又压低声音吃吃地笑起来,并不时地瞅瞅那些老人,惟恐惊动了他们,惹起斥责怒骂。老头子们今儿似乎也没心思去管女人们的放肆笑声了,那些皱纹满布的脸上,像是松弛了些,可依然含着恐怖和不安。抱孩子的女人们互相逗着娃娃,叨叨絮絮地说着话,然而那忧郁胆怯的阴影,还是浮现在脸上那些孩子们可喜坏了,互相追逐、叫骂,从大人们的孔隙里,跑来钻去。

    在离会场十几步远的地方,两个十多岁的孩子,并排倚在墙上。男孩子身上的粗旧衣服和女孩子的秀丽穿戴成为鲜明的对比。看他们脚下的沙被蹉皱的程度,显然是呆在那里为时不短了

    “德强,你说俺大爷真会死吗?”那女孩子问。

    怎么,还能是假的?公审大会嘛……咳,这个大坏蛋早该进泥坑了!”德强忿念地回答,又反问她:“杏莉,你还可怜他吗?”

    “不不,我不可怜他。俺不对你说过,他是汉奸呀。”杏莉说得不太坚决,停了一会儿,她低下头,又悄声说:“你知道,好歹他总是俺大爷呀!”

    “那你家去吧,不要来开会!”德强扭过身,冰冷地说。过了一会儿,又转过身,软和些道:“杏莉,你不知道,这坏蛋害死多少人,俺们家不都是他害的吗?唉,可惜王竹和王流子没抓到,要不……”

    德强话没说完,人们都哄动起来。抬头一看,德松哥上台了,他忙向前跑去,没注意到杏莉也跟在他后面。

    “静一下,乡亲们!都不要动啦……”德松踏在台子上,招呼着骚乱的人群。可是人们像没听到他的话,依然拥挤着向前看。

    王唯一被两个全副武装的青年——玉秋和大海押上台。他被五花大绑着,那肉蛋子省脑袋耷拉在胸口上。台子两旁和人群的周围,都有拿枪的人在警卫。还有两个女的——娟子和兰子,也紧握着枪,很威武地站在台子两边。④这使人们格外感到惊讶和新奇。

    母亲看到王唯一的样子,心跳得非常厉害。啊!这么个过去谁也不敢碰一碰的大恶人,就这样完了吗?这是多么巨大的变化和突然的事啊!

    一阵按捺不住的悲喜暖流从母亲心里涌上来,她要发笑了。不,她又看到女儿的神气,呵!她的孩子也是个参与者呀!这是动枪弄刀的事啊!恐怖的寒流,强有力地向她袭击,她又颤悸起来了。可是她到底有过几次的经历,想起女儿说的一些话,心,安定了一些。

    (有删改)

    [注]本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王官庄大地主王唯一无恶不作,又投靠日寇做了汉奸。村中的娟子等革命者发起暴动,取得胜利,公审并枪决了王唯一,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节选部分的故事发生于公审大会前夕。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既描绘出一个清新阔朗的山村环境,也侧面烘托出革命斗争取得胜利后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 B . 德强和杏莉的对话补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一部分背景一一王官庄曾遭受地主汉奸的沉重压迫,同时表明了杏莉的身份。 C . 在德松叫乡亲们静一下的时候,人们“依然拥挤着向前看”,主要原因不是德松声音小,而是现场太乱,很多人听不清他的话。 D . 节选部分主要以母亲的视角行文,以时间为线索推进情节,虽并无波澜起伏的故事,但也能让人窥见革命斗争的风起云涌。
    2.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既点出了事件当时发生的天气情况,又写出了母亲当时焦虑、忐忑的心理。 B . 句子②中的“浇”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王唯一被抓之事,让母亲感到十分激动和兴奋。 C . 句子③解释了台下“乱哄哄”的原因,同时引出了下文按照男女老少的顺序进行的描写。 D . 句子④能表明村民们对娟子、兰子等人组织武装发起暴动并不知情,她们是暗中行动的。
    3. (3) 请简要分析选文“年青的小伙子们”这一段落的语言特点。
    4. (4) 选文中的母亲,折射着革命战争年代女性的觉醒与成长。她和《荷花淀》中的水生嫂有相似之处,请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令重则君尊,君尊则国安。令轻则君卑,君卑则国危。故安国在乎尊君,尊君在乎行令,行令在乎严罚。罚严令行,则百吏皆恐。罚不严,令不行,则百吏皆喜。故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

    (摘自《管子·重令》,有删节)

    材料二:

    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 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此神农、黄帝之政也。以德以义,则四海之大,江河之水,不能亢矣;太华之高,会稽之险,不能障矣;阖庐之教,孙、吴之兵,不能当矣。故古之人,身隐而功著,形息而名彰,说通而化奋,利行乎天下而民不识,岂必以严罚厚赏哉? 严罚厚赏,此衰世之政也。

    墨者钜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令守于国,毁璜以为符,约曰:“符合听之。”荆王薨,群臣攻吴起,兵于丧所。阳城君与焉荆罪之阳城君走荆收其国。孟胜曰:“受人之国,与之有符,今不见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其弟子徐弱谏孟胜曰:“死而有益阳城君,死之可矣。无益也,而绝墨者于世,不可。”孟胜曰:“不然。吾于阳城君也,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不死,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我将属钜子于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贤者也,何患墨者之绝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请先死以除路。”还殁头前于孟胜。因使二人传钜子于田襄子。孟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二人以致令于田襄子,欲反死孟胜于荆。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传钜子于我矣,当听。”遂反死之。墨者以为不听钜子不察。严罚厚赏,不足以致此。今世之言治,多以严罚厚赏,此上世之苛察也。

    (摘自《吕氏春秋·离俗览》,有删节)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阳城君与A焉B荆C罪D之E阳城君F走G荆H收其国。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指统治、治理,“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的“君”意思与此相同。 B . 喜,通“嬉”,怠慢,与《赤壁赋》中“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的“喜”意思不相同。 C . 劝,文中指努力向善,与《屈原列传》“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中的“劝”意思不同。 D . 国,文中指君主赐给臣下的封地,与《岳阳楼记》“去国怀乡”中的“国”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认为,法令是统治国家的重要手段,严格执行法令,君主就会受到人民的尊崇,国家就会治理好。 B . 材料二认为,如果圣明的君主依靠德和义治理天下,那么他们去世后,其功绩和名声仍然能彰显于天下。 C . 孟胜是当时墨家学派的领袖, 曾与阳城君有约,面对危急的形势,他选择坚守信义,决心为阳城君而死。 D . 徐弱认为孟胜为阳城君而死没有意义,但看到孟胜坚持已见,知道无法说服他,便在孟胜的面前自杀了。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

      ②二人以致令于田襄子,欲反死孟胜于荆。

    5. (5) 对于“严罚”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两则材料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过平望①

    范成大

    寸碧②闯高浪,孤墟明夕阳。

    水柳摇病绿,霜蒲蘸新黄。

    孤屿乍举网,苍烟忽鸣榔③。

    波明荇叶颤,风熟苹花香。

    鸡犬各村落,莼鲈近江乡。

    野寺对客起,楼阴濯沧浪。

    古来离别地,清诗断人肠。

    亭前旧时水,还照两鸳鸯④。

    [注]①平望:在今江苏省吴江市南四十里,是运河所经处。本诗为诗人离家赴临安水路经过平望时所作。平望是诗人故乡。②寸碧:远方的景物。③鸣榔:渔人捕鱼时,用长木敲船舷作声,惊动游鱼,使鱼落网。④唐代徐月英《送人》:“惆怅人间万事违,两人同去一人归。生憎平望亭前水,忍照鸳鸯相背飞。”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句写诗人在船行驶时遥望远景产生的错觉:诗人在船上,远方景物仿佛扑面而来。 B . 三、四句从规觉角度写秋景,水柳病绿,霜蒲新黄,对仗工整,动静结合,意境萧瑟。 C . 五、六句写渔人在孤屿边举网、在船上鸣榔的场景,透露鄙弃仕途、退隐江湖的渴望。 D . 全诗扣住“过”字描写水路行经平望的见闻感受,写景呈现出江南水乡的鲜明特点。
    2. (2) 本诗末尾四句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末尾四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思想情感内涵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杜牧《阿房宫赋》中,“”八个字同时写到了美玉、黄金、珍珠等。
    2. (2) 书法和茶道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精华,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中,“”两句同时写到了书法和茶道。
    3. (3) 墨子说:“尚贤者,政之本也。”从古至今,选贤任能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诗词中也常有蒋重贤才的句子,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修辞上所讨论的有两方面,一是怎样使文章不坏、二是怎样使文章更加好。前者叫做消极的修辞,后者叫做积极的修辞。一切文章的毛病,除了文法上的缺点外,几乎都可用消极的修辞工夫来医治的。而积极修辞的目的在使文章或谈话更好,更合情境。同是一句话,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例如“门前有一条小河”,可以说做“门临小河”“一条小河在门前流着”“一条小河横在门前”。这许多说法里面,哪一种最好?应该取哪一种?这完全要看情境(全文的旨趣、上下文的关系等)如何,不能一概而论。

    ②积极修辞的方式很多,归纳起来,有几个原则。

    ③一是调和。这是说要整齐、相应、谐和、自然。就句子讲,要上句与下句接合得毫不勉强。就全篇讲,要全体能统一,书信像个书信,论说文像个论说文。就用语讲,要与思想内容相应,如果是引用成语的,那成语须不晦僻,而且要摆在适当的位置,总之,文章、谈话是以读者、听者为对手的,从一字一句到一段一篇,随处都顾到,不使对手起不协调的感想。

    ④二是具体。这是说要把空漠难解的无形的事情用具体的办法来表达。我们应付事物有两种机关,一是五官,一是心意。五官的对象是事物的具体的部分,心意的对象是事物的抽象的部分。抽象的话也许使对手难解或不感趣味,所以常常要把它改成具体的话来表达,“生活困难”有时改说“没有饭吃”,这就是把抽象的话改成具体的话来表达的例子。

    ⑤三是增义。这是说要用有关系的材料附加在所说的话里面,使所说的话意义更丰富。例如把“形势危急”说做“形势危急如累卵”,____,“累卵”“风烛”都是附加上去的材料。因了“累卵”“风烛”,使对手想象到一种光景,可以增加许多本来没有的意义。

    1. (1) 依据上文第一段内容,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____,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

      A . 门前有一条小河 B . 门临小河 C . 一条小河在门前流着 D . 一条小河横在门前
    2. (2) 下列句子中的“像个”与文中加点的“像个”,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他像个经验丰富的老手,熟练地操作着各种机器。 B . 新诗诞生已百余年,但它在大众眼里还不像个诗。 C . 我真给吓破了胆,躲在别人后面,太不像个样子。 D . 他穿着一身中山装,像个大学生,也像个小职员图片
    3. (3) 仿照横线处的上句,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
    4. (4) 根据第三段内容,给“调和”下一个定义,不超过50字。
    5. (5) 生活中有许多流行语符合积极修辞的原则,请结合上文分析下面表格中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流行语

      普通的说法

      烟火气

      生活气息

      撸起袖子加油干

      加油干

四、写作(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走过千山万水,还要跋山涉水;跨过雄关险隘,还要闯关夺隘。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四周年招待会上的一句重要讲话。国家如此,人生亦然。

    作为青年人,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何感受与思考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