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东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4-05-06 浏览次数:6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数千年的中国思想发展史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从根本上把客观世界当作镜子来反观自己、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努力,而总是看见把人的内心当作平静的湖水,认为真正的本心是“虚静”“无事”“空”。中国人更多地用镜子来比喻人心而不是外界对象,镜子的作用不是用来认识自我,而是用来反映世界、“玄览”万物、呈现宇宙本体的,即是说。镜子(人心)本身是看不见的,在镜子里看见的都是外界事物:人们从镜中反映的外界事物得知镜子的存在,但却不能把握那独立于一切外界事物的镜子实体的形象。

    进入现代,我们热烈地讨论“自由”“人性”和“独立人格”,但看上去轰轰烈烈的时代思潮如果不涉及“人之镜”的根本颜倒,终将只是过眼烟云。所谓根本的频倒是指:不再仅仅把人心看作被动而平静地反映外界的“明镜”,而是要能动地从外部世界中去获得自我的“确证”。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通过“洞喻”,以理性贯通人性和对象世界,认为人只要运用他的“理性之光”反观自身,对自己的固有本性加以“回忆”(洞中囚徒回转头,发现了真实事物),就能触及并把握客观的世界本体。从这里产生了西方哲学源远流长的“反思”学说。

    “反思”(reflexion),也就是反映、反射,它与中国古代“吾日三省吾身”的那种反省不同,不是直接检查自己干净的心地上沾染了哪些灰尘,而是从对象上回过头来思索自己的本性。中国传统的反省是以人的“心性”为出发点的,人心被假定为已知的、人人相同的、平静一色的,但这恰好使人心本身成了视觉上的一个“盲点”。西方的反思则是从对象出发的,人心被看作有待于认知的,这就使得人不断地从外面转回头,不是为了“返本归原”,而是要对人性、人心做步步深入的探索。

    这种从外向内不断深入的过程表明,人先要认识对象,然后才能认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心性有真正的“自我意识”。这样形成的自我意识,就会不再只是孟子所说的“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而是要从旁边来看看这个“自己”或“我”的真实内涵,从而客观地认识和把握这个“我”的丰富的可能性,这才能使自己的人格立体化。

    我们中国人通常认为,自我反省是属于伦理道德和“天地良心”方面的事。一个人做错了事,我们叫他“好好反省一下”,殊不知,真正的反思正是对自己内心是否本来就“干净”、对社会习俗是否本来就合理的一种怀疑和探求。

    一个人,光是强调自己做事的动机是好的,主观道德上是高尚的,或像孟夫子所说的“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哪怕干下了多么残酷的事,也觉得自己“光明磊落”,这种人很难说有什么自我意识。因为他缺乏一面外部的镜子,一心以为对象就是他心里反映出来的那个样子——只要他心里没有“私心”。“宇宙即是我心”,这是闭着眼睛就可以断言的梦话。

    (摘编自邓晓芒《镜子的故事》,有删改)

    材料二:

    关公的形象显出某种性格上的抽象性,是更适合于概念化、“脸谱化”的。人们喜爱关公,除了外表上的美和英勇无敌外,更多的是对他所体现的仁义道德的敬重。至于关公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人们倒是不太关心。尽管他的思想感情理应是《三国演义》中最复杂、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但在书中却恰好总是以白描手法一笔带过。

    相反、阿喀琉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的形象则是重彩浓墨、精雕细刻,诗人荷马对这些细节如此感兴趣,几乎可说是沉溺于其中而津津乐道。他写竟技赛车,写饮宴,写山羊背和肥嫩的小猪腿的烧烤过程,写营帐里垫席的颜色、衾被的柔软。光是写阿喀琉斯的盾牌就花了整整一页篇幅:上面描绘着大地、海洋、日月星辰:一座城池在举行婚礼,还有一座城池正在进行攻防战:有和平的田野,耕者与耕牛.起伏的麦浪和葡萄园:有伴着音乐的跳舞者,蜿蜒的河流,以及牧牛和猎狮的场面……而这一切,最终都是为了突现出人物的完整性格,烘托出与性格相适合的强烈气氛。

    关公和阿喀琉斯的形象之所以会有这样明显的区别,正说明中国人和古代希腊人对于“人”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作家把人心看作客观世界的镜子,那么他在描绘一个人物形象时,必然会把这个人的内心世界看作不动、不变或“以不变应万变”的,也必然对各种细节尽量加以简化、抽象化、白描化,以免模糊了镜子本身的单纯明彻;反之,如果外部世界是人心的镜子,那就可以放手对各种各样色彩丰富的外部细节加以有声有色、细致入微的描写,并坚信这些描绘最终都是对人心的描绘,且只有尽可能生动而毫不遗漏地表现出这些细节,人心才会完整地呈现出其多方面、多层次的立体形象。

    这就是为什么关公的形象可以用“忠、义、仁、勇”几个抽象的道德概念概括无余,他的童年、他的教育、他的内心世界,都是你不熟悉而且也不必知道的;阿喀琉斯的形象却是一言难尽,尽管他一半是“神的儿子”,又是王子,他却比曾经“逃难江湖”的关云长更接近凡人、更真实、更具有鲜明的“性格”。

    (摘编自邓晓芒《品格与性格:关云长与阿喀琉斯的比较》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西方哲学中的“反思”学说,源于柏拉图著名“洞喻”理论中对理性之光的阐释,认为人应通过客观对象审视本心。 B . 在作者看来,“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与“吾日三省吾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反思,不能真正地认识自我本性。 C . 《三国演义》没有描绘关公的内心世界,而是极力地表现其忠义仁勇等传统道德,关公的形象被概念化、“脸谱化”。 D . 关公和阿喀琉斯,都是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受人喜爱的英雄形象,前者像道德楷模,后者则更像现实生活中的平凡人。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作者强调“人之镜”的根本颠倒,并不是否定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认知思维,而是启示人们在更深层而增强自我认识。 B . 探究外界对象需要具有主动性,但中国人常把人心当作镜子,抹杀了认识自我的能动性,所以中国人往往迷失自我。 C . 不反省自己内心是否本来干净,却单纯认为外部世界是自己反映出来的样子,就有可能做了错事反而认为是高尚的。 D . 诗人荷马通过对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进行精雕细琢、浓墨重彩地描绘,多方面多层次地烘托了阿喀琉斯的英雄形象。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外部世界是人心的镜子”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
      A . 马克思认为,人到世间来没有携带镜子,人通过劳动生产才能在他的产品上体现他的真正本质。 B . 《百合花》中的小战士不是“高大全”形象,而是在典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有性格弱点的人物。 C . 《祝福》中祥林嫂惨死在祝福声中,作者通过复杂的社会关系暴露人性弱点,揭示悲剧性根源。 D . 《复活》通过描写聂赫留朵夫解救玛丝洛娃时内心的痛苦挣扎,呈现其从忏悔走向复活的心路。
    4. (4) 两则材料均出自当代哲学家邓晓芒的著作《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请简要说明这两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5. (5) 李斯作《谏逐客书》,针对秦王驱逐客卿的政令发表意见,意在劝说君王收回成命。文章暗合了材料的观点,请简要说明。
  • 2.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同  学

    林斤溪

    这个女人不笑的时候,看起来有二十八九岁了。不过她爱笑,老是笑,笑声又响亮,好像十八九的大姑娘。

    这时候还是早上,还看得见太阳斜斜地落在地上。一会儿,纽扣摊子全摆出来,人来人往,就会把太阳挤得看不见了。这时候街上的摊子也不少,那是笼屉蒸着、油锅炸着、汤锅煮着的早点摊子……这些摊子等会儿大部分要退场,不退的,也会叫纽扣摊子挤得看不见的。这时候街上人也不少,买菜的,吃早点的,买菜兼吃早点的,买菜吃早点兼谈生意互通信息的。

    那笑着的女人转着身子,让着来往的人们,招呼着跟在她身后的一个男人。这男人也不过二十八九吧,不过头发已经悄悄地在额角那里,往上拔了。女人笑着转着眼睛四下溜着,看中了一个汤圆摊子,那里刚生上火,还没有开锅,也还没有主顾,正好坐下来说说话。女人说:

    “坐着坐着,想不到你会到我们这个乡下地方来。”

    “乡下地方?现在是大名鼎鼎的纽扣市场,先进地区。”

    “先进不先进,还没有定性呢。不过你来做什么?是买还是卖?都不是吧?搞调查?办案子?”

    女人单刀直入。男人慢言细语,上半句总是试探,下半句总留着余地。他又诚恳又细心,又处处藏着精明,他说:“你看我像个干什么的?”

    “我看你就是个老同学。”

    “我来开开眼界呀!”

    “你们在城里的同学,常见面吗?”

    “也常见也不常见,不过见面常常说起你。”

    女人高兴,又笑又叫道:“是吗,骂我吧,笑我吧?”

    “前几天我还说,回忆中学时代,你给我的印象是:勇敢的化身,快乐的象征。”

    “真的吗?你咬文嚼字,可不要嚼舌头。你说,怎么会给你这么个伟大印象?”

    “因为你特别,你突出。那时候大家都不谈恋爱。有的不懂,有的不敢,有的有一套大道理:妨碍学习啦,影响不好啦。你呢,偏偏恋了又爱,爱了又恋。”

    女人又笑起来,这回不是大笑,不过嗓音又厚又亮又气长。说:“想不到落在这个乡下地方,猴着,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男人估摸着火候,照直说道:“是想不到,真想不到,那么多人追你,你却怎么选上了他。”

    “那时候不嫁给他,活着都没意思了似的。嫁了他,才知道这个人真坏。”

    “听说蜜月期间,他就打你了。”

    “打还打得刁钻古怪。我跟他到乡下来,没有几天,就觉得沉闷,不习惯,我就唱歌,本来我最喜欢唱歌……”

    “你就是唱歌和笑。”

    “我一唱歌,就有些人站到窗外来听。那时候乡下真叫闭塞。有一天,他在窗外吵了几句,气冲冲跑到屋里来打我……”

    男人顺下眼睛看着桌面,不让人看见他这时候的眼色。那女人却不知觉,只管说下去,也不小点声,她不怕满街的人都听见。说着还带着笑声,开朗到这个地步:“……打完了,他出去,锁上门,我只好钻进被窝里。”

    “封建恶霸!听说你闹过离婚?”

    “闹过。”

    “怎么没有结果呢?”

    “闹是闹,真想到离婚后的生活,我就傻了。一个孤单单的女人,多空虚,多困难。”

    这回男人笑了起来,他的笑是不出声的,可又洋洋得意的:“放心好了,你现在也还年轻,又漂亮,又爽朗,包你走到哪里,哪里有人追,没有工夫空虚。”

    对男人这一番话,女人倒不笑了,只说了声:“老了。”

    这时,摆摊的端过来两碗粉白细嫩、珠子般的汤圆。女人让了让,在这让的工夫,她打量了老同学:“你倒还那么漂亮,不过原先那种女性美少了。那时候女同学都喜欢你,偏我觉着你太‘女’。”

    “我的黄金时代已经白白过去了,现在也还是孤家寡人。不过不要说我了,说你,你要是想找个比他好的,太容易了。”

    “他给我一个深刻的印象,男人就是那么坏。好的男人或许有,不过我挑人家,人家也挑我呀,怎么会挑上我呢。”

    “请问——”男人又咬文嚼字了,“好坏之分,主要分在哪里?”

    女人好像是认真想了一想,但又很快回答道:“在人前是这样,背着人还是这样。太阳光下是这样,黑夜里还是这样。”

    男人点着头,靠近点女同学,说话更加细软,但也更加明显字字背后是精明:“你不能太便宜他了,越便宜他越不识货。你先离开他,给点颜色看看再说。要他拿出钱来,他发的财里有你的一份。衣服要带走,首饰铺盖要带走,不能傻子一样,就算了。”

    “好可怜啊!”女人爽爽快快地叹息一声。

    “一口气也不叹给他。现在这种事情太普通了,都算不得悲剧了。”

    “离开他没有什么,长离短离都不要紧,我已经没有一点点爱他了。只是我到哪里去呢?哪里马上有住的、有吃的,有安身的地方呢?”

    女人家说着拿起汤匙,却不吃,只搅着珍珠似的粉团子玩。男人再靠近一点,再细软一点说道:“放心,你有那么多同学呢。要不,要是你愿意,先在我那里住下来也很方便……”

    女人从汤碗上边抬起眼睛,望着男人,眼睛里出现笑影,忽然一抬头笑着唱起《达阪城的姑娘》来:

    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

    一定要嫁给我

    带着你的财产

    还有你的妹妹

    赶着马车来

    女人是压着嗓子小声哼唱的。不过那声音还是浑厚,特别是元气充足。男人听了头半句,就低下头来捞汤圆吃,再不愿意别人看见他的眼神。女人唱完了,望着男人已经悄悄上拔的额角,说:“你有办法解决一部卡车吗,要有,我立刻跟你一道走。”

    “什么,你们……

    ”“不,他做他的纽扣,我自己搞了个运输组,还不敢叫公司。”

    这时,太阳已经全部落下地来,但是街上已经严严地摆齐了纽扣摊子,好像都看不见太阳了。

    (摘编自2024年1月《小说月报》)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同学见面,表面上说说笑笑,女人爽爽快快,真诚坦率,实际上男人却处处藏着精明,有自己内心的盘算。 B . 女人认为,好男人要表里如一,光明磊落,她的话“在人前是这样,背着人还是这样”,其实也是对男人的善意提醒。 C . 聊到女人打算离开丈夫、无处可去的顾虑,男人给她提供了如何分割财产等办法,从这些可以看出他为女同学着想的真情。 D . 女人借哼唱《达坂城的姑娘》表明已认清男同学的意图,又给对方留了面子,这样处理委婉得体,体现了她的聪慧。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点出了女主人公生活在经济繁荣的乡下纽扣市场,为刻画人物形象作铺垫,使得人物活动显得自然。 B . 摆摊的端过来两碗汤圆这一情节,起到了调节小说叙述节奏的作用,避免了一直进行对话描写的单调,颇具匠心。 C . 小说多次写到了太阳,表明从早晨到傍晚的时间变化,这种变化象征着男女主人公关系的变化,意味隽永。 D . 小说叙述语言平实,风格清新自然;人物对话语言多用短句,简洁活泼,富有生活气息,符合人物特征,很有韵味。
    3. (3) 女人最终不会离开丈夫跟同学走,文中有多处铺垫,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 (4) 林斤澜先生1988年曾在《文艺报》上撰文《重复一例》,提到“重复……在歌谣里常用又常好,挪到短篇小说里也有见好的时候。”请结合本文的人物塑造,简要分析“重复”这种技巧取得的艺术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已,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已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

    (节选自《荀子·君道》)

    材料二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隳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 不知其能槁项黄馘①以老死于布褐乎 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 奏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而使丕失职秦之六不至若此速也 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

    [注]①馘(xù):脸。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秦之乱A虽成于二世B然使始皇知畏C此四人者D有以处之E而使不失职F秦之亡G不至H若此速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社稷,代指国家。“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反映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社会性质 B . 胥,片刻。不胥时,即不待时。与《聊斋志异·促织》“里胥猾黠”的“胥”意思不同。 C . 之徒,这些人,与《师说》“郯子之徒”中“之徒”意思相同,此意还有“之伦”“之属”。 D . 布褐,粗布短衣,形容贫穷的生活方式。“解褐”特指贫苦的平民连粗布短衣也穿不起。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荀子认为,君主是人民的源头,想要军力强大国家稳固,想要求得安逸快乐,必须回到人民上来。 B . 苏轼认为,正因为六国君主残害百姓的程度远不如秦始皇和秦二世严重,所以百姓无人起来叛乱。 C . 秦始皇认为,依靠法律可以天下大治,官吏只要遵守大秦律法即可加以任用,有才无才并不重要。 D . 苏轼《六国论》中优秀人才被弃置山野加速了秦朝灭亡的观点,与苏淘阐发的六国破灭的缘由完全不同。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

      ②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

    5. (5) 关干“君道”荀子和苏轼的观点有何不同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 4.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

    次韵陆金宪元日喜晴

    王守仁

    城里夕阳城外雪,相将十里异阴睛。

    也知造物曾何意?底是人心苦未平!

    柏府楼台衔倒影,茅茨松竹泻寒声。

    布衾莫谩愁僵卧,积素还多达曙明。

    【注】①写作此诗时,王守仁正生活于贵州山区。②也知:谁知。③底是:终是,实在是。

    ④柏府;御史府,陆金宪正担任金都御史。⑤积素:积雪。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城里和城外有十里的距离,相距并不遥远,却一个是夕阳晚照,一个是白雪皑皑。 B . 诗人询问有谁知道造物主是何心意,表面是质疑造物主,实际诗人自有答案。 C . 颈联采用对照写法,御史府上的楼台倒映水面,诗人的茅屋周围高松翠竹流泻寒意。 D . 诗人拥布衾而眠,其心境与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布衾多年冷似铁”相似。
    2. (2) 本诗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苏轼写文章善于绘声,《石钟山记》中“”一句描写轰鸣不止的声音,足以令船夫惊恐;《赤壁赋》中所描写的幽咽不绝的洞箫声,既能“”,亦能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而落泪。
    2. (2) 小明在写作以保家卫国为主题的征文时,引用陆游《书愤》中“”两句,描绘壮怀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发克敌制胜的豪迈之情。
    3. (3)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两句,写词人于萧条与冷落中,仍泛舟于浩渺的洞庭之上,心神不动,气魄不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图文,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根据2023年8月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过去一年中,(图一)①____,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这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也意味着更多的人开始接触和使用互联网。这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空间。但报告也指出了中国互联网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图二)②____。

    让数字化发展红利广泛惠及人民群众,是国家治理运用数字技术的根本目的。互联网真正成了致富网、幸福网、圆梦网;“互联网+”赋能千行百业,为高质量发展插上“数字翅膀”;“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深入推进,信息惠民便民成效显著。努力推动互联网发展既符合信息时代的发展规律,更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期待,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时有更多获得感。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符合图表信息,逻辑严密,结论完整。不超过15个字。
    2. (2) 请为文段拟写一个标题,要求:对仗工整且能涵盖文段主要内容,不少于10个字。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似乎是从6月以来,就有了雨。而到了7月,郁积在半空中①厚厚云层②更像发酵的面团一样膨胀③开来,大三峡巫山两岸的山峰渐渐被铺展的云雾遮挡,本来就是“除却巫山不是云”,而此时的云不是那种轻柔、若隐若现④ , 却是沉甸甸、灰蒙蒙的,蓄积了多个夏日的雨水包裹在连天成片的云团中。雨和云的交织密谋已经多时,终于有一刻,在老天的撕扯下,强势的雨水破云而出。

    雨哗哗地从天而降,像是有一道密令催逼,半点也不敢迟缓。在这秦岭和大巴山汇合之处的长江三峡两岸,万千生物仰头迎着这大雨的浇淋,任由它率性洒落。雨水迅速地渗入山林的隐秘处,化作一道道溪流小蛇一般窜走,然后汇入平日的潺潺小河,小河陡然间被鼓涌起来,一转身就化作巨龙,不加喘息地裹挟起河边所有枯干的草根、杂枝、碎石,甚至顺势拔起半躺的树木,横冲直撞地奔腾而下。

    鸟儿躲藏起来,它们在大雨将至的前夕,从似乎一动不动的云团中穿过时,早已嗅到了雨的各种气息。雨的大小,何时降临,降于何处,都在鸟儿们的掌握之中。A毋庸置疑,聪明的鸟儿是天地间的使者,B它们从祖先开始,一直到如今,C自由地攀登在赤手空拳的人类无法企及的高度,D不需要任何仪器的探测,只能自知路径地飞越千万里,E从地球的一端到另一端。

    1. (1) 根据文中第一段几个加点的“的”字,完成以下题目。

      必须删去的是:

      必须保留的是:

    2. (2) 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试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作文(60分)
  • 8. (2024·宁波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中,主持人尼格买提在配合刘谦的魔术时,产生失误,没有成功对上扑克牌。当时,他绝望的神情马上被网友捕捉并调侃“像极了坐在老师身边的差生”“感觉他在台上都快碎了”。本该被批评的失误,反而被观众们津津乐道,也意外成为龙年春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对于这次失误,撒贝宁在春晚上直言不讳地揭穿,春晚导演于蕾在访谈中坦然承认,尼格买提更是在社交平台上与网友“心碎地”互动。正月十五的元宵晚会上,尼格买提续变了魔术,圆上了春晚扑克牌的失误,也成就了一个有趣的节目。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