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4-04-11 浏览次数: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方向时强调,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放眼全球,这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有效解决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世界性难题。

    在各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绝非自然而然,而是要面对以物欲化、享乐化、个体化为特征的消极价值文化的冲击。一些发达国家日益暴露出的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等弊病,一些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深陷两极分化、政治动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工业化、技术化、资本化以及文化变迁的现代化诸场景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出现不平衡、不协调问题。

    第一,近代社会“人性位格”的降低,导致物质享乐主义的盛行,加剧了对价值的消解。人是感性与理性、肉体与灵魂、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既有以感性为基础的肉体性和物质性的“人性位格”,也有以理性为基础的灵魂性和精神性的“人性位格”。纵览西方主流思想史流变,不难发现近代以来“人性位格”呈降低趋势。工业革命以来,以霍布斯等为代表的思想家,偏重人的感官感受,肯定苦乐感对社会成员行为选择的支配性,推崇快乐生活,助推以满足人的感性需要、感官快乐为宗旨的物质享乐主义思潮的流行。及至当代,质疑理性是后现代性的一个显著特征,它对普遍化道德的否定,对个体“感受性”和“喜好性”的强调,不仅加剧了社会价值的分歧与冲突,而且使一些人由价值虚无走向了精神空虚。

    第二,工业化、科技化、信贷化的聚合效应,导致以个人自我满足和快乐为目的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近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机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大生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物质产品愈益丰富,为社会成员的消费和享受提供了充足物质基础。社会财富的增加和消费信贷的耦合,不仅刺激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和享受欲望,而且加剧了商品的非价值膨胀,形成了超前消费、符号消费等无节制的物质享乐和消遣的消费主义社会思潮。

    第三,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自利倾向和货币的泛化,诱发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盛行。自由主义主导的市场经济,带来了物质的大繁荣,却也使得许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先后出现了美国学者桑德尔所说的“市场和市场价值观侵入了它们本不属于的那些生活领域”的现象,出现了“市场跨界的货币泛化”问题,致使“我们从‘拥有一种市场经济’最终滑入了‘一个市场社会’”,其结果是拜金主义、物质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泛滥,人们的生活价值观由注重精神生活向物质生活的偏移,一些人把物质享受当成了人生的唯一价值目标。

    综上所述,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要面对科技创新、经济增长等问题,也要面对物质主义、货币文化、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对精神文明的挑战。如果不能避免物质文明发展而精神文明式微的现象,就无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摘自《如何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光明日报》)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以物欲化、享乐化、个体化为特征的消极价值文化只会冲击精神文明的发展。 B . 人性位格是以感性和理性为基础,包括肉体性、物质性和灵魂性、精神性,后两者比前两者高贵。 C . 质疑理性否定普遍化道德,加剧了社会价值的分歧和冲突,使一些人由价值虚无走向了精神空虚。 D . 社会财富增加和消费信贷的结合,使社会成员消费和享受有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导致物质享乐化。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列举霍布斯偏重感官感受的思想与后现代质疑理性的风潮,旨在展现近代“人性位格”降低趋势。 B . 文章引用美国学者桑德尔的相关理论,有效论证了市场经济诱发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盛行这一观点。 C . 文章从人性位格降低,工业化、科技化、信贷化聚合效应,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弊端三方面展开论证。 D .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以及并列式相结合的结构方式来构思全文,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论证严密。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为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二者间不平衡、不协调的世界性难题提供有效方案。 B . 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物质愈加丰富,使以自我满足和快乐为目的的消费主义文化盛行。 C . 现代社会自利倾向和货币泛化会使人的生活价值观从精神生活向物质生活偏移,一些人把物质享受作为唯一价值目标。 D . 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要面对科技创新、经济增长等问题,还要迎接物质主义、货币文化、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的挑战。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思维的两种速度

    ——丹尼尔·卡内曼①访谈

    问题1:根据您所认为的,我们拥有两种获取信息的方式:速度快的模式一和速度慢的模式二,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卡内曼教授:这两个思维模式是互补的。当我们被问到英国的首都在哪里,一个词马上自动从脑中冒了出来,不需要花力气思考,也没有什么企图性,这就是模式一。但如果涉及对世界、欲望,以及想法的诠释,最终转化成信念和决策,那么它就是模式二。模式二更复杂,他控制着思维和行动。和模式一不同,它是间接的,不直接连通到记忆里。它是缓慢的,通常紧跟着一系列有目的性的思考。比如,____。模式二的运作需要努力,得让自己成为行为的主导人,“是我在行动,是我在思考……”

    问题2:我们能认为模式一简化了现实,从而简化了我们的存在吗?

    卡内曼教授:我不知道模式一是不是“从而”简化了我们的存在,但是它确实简化了现实,只是时不时会造成认知偏误,而模式二也可能出问题。如果我认为有些事情是错的,或者我无法理解相对论,那得归咎于模式二的运作失败。我对模式一的理解是:它是一个情感模式、是一种自动产生的情感,它没有任何目的,是完全主观的,不管在模式二的运作下接受不接受它,都没有关系。模式一除了是情感,它还有更多的属性,它与我们对生活的诠释、认知,以及我们大部分行为紧密相关。模式二,不仅仅是一种思维,还确保着人们的控制力,这也很重要。

    问题3:在什么情况下,模式二必须凌驾于模式一?

    卡内曼教授:当我们在发生问题而没有找到解决方法时,或者在矛盾的两端进退两难时,或者必须违背逻辑和行为规则,甚至处于惊诧的状态下时,我们的精神就会全神贯注,思维过渡到模式二。但模式一和模式二并不会突然互相转化,因为我们大脑中有一块专门掌管矛盾的区域,让这两个模式之间有一个持续往来的通道。

    问题4:大脑中的什么区域牵动这两个模式呢?

    卡内曼教授:我想模式二并不隶属于一个特殊的区域管理,尽管它和前额叶有联系。我不想展开这个我知之甚少的话题。

    问题5:我们不妨更进一步诠释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只有模式一或者模式二,我们的日常生活会是怎么样的呢?

    卡内曼教授:如果我们只有模式一,我们会变得冲动很多,把一切脑子里闪过的事物说出来,就像小孩似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醉酒的状态,这就是模式二被弱化之后的效果。因此,社会生活就不会再有互相妥协的和谐了。动物的情感生活很先进,但我觉得它们并没有模式二的约束。相反如果我们只有模式二,那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什么都不是了,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台低等配置的电脑。

    问题6:艺术灵感或直觉,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卡内曼教授:这是从模式一中冒出来的,但却是由企图所驱动的。因为模式二完全有能力带着意图在记忆里搜索,而即使我们停止搜索,有时也能自主地产生灵感和直觉,就像数学家亨利·庞加莱踏上公共汽车的台阶时,突然想到答案的情况。

    问题7:您说模式一一直在解释我们所经历的事情,那我们会不会讨厌偶然事件的发生?

    卡内曼教授:确实,人生来讨厌一切不确定的事物。但说实话,我们其实认不清什么是偶然性。因为我们长期处在一个创造历史、解释我们周遭世界的过程之中,这就是模式一的伟大之处。至于模式二,则是让人类更有意识,并采用模式一的成果。

    问题8:心理病理学中遇到的挑战是两个模式的不平衡,也就是说当我们运用了过多的模式一或模式二,就会引发一些问题吗?

    卡内曼教授:当然,如果我们长期地去自我批判,直到自己失能,那我们就是模式二使用太多,无法控制模式一了。模式一也会有病态的问题产生,比如强迫症。模式一能快速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模式一不仅驱动我们去开车,也决定了我们的口头禅,决定了我们自己看待外界的视野,它是我们高度整合的记忆,也是我们所创造的历史。这一切都不是模式二处于主导地位的结果。

    【注】①丹尼尔·卡内曼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名誉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1. (1) 如果让你在问题1的横线上补写一个例子,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 雨夜里听到几声凄清的叫声,你知道那是猫叫。 B . 听到“常回家看看”的歌声,想到爸妈和奶奶。 C . 交作文前,对文章的论证和语法进行再次推敲。 D . 象棋教练在学生身边一看就发现了其中的好棋。
    2. (2) 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 模式一和模式二之间是互补的,它们之间无法转化。 B . 模式一和模式二的转化需反复进行,不能一次完成。 C . 模式二比模式一在人类的发展史中起到的作用更大。 D . 模式一促成艺术灵感的产生,而模式二却无能为力。
    3. (3) 本文是一篇学术访谈,请对卡内曼教授回答问题的特点进行分析。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题。

    礼拜二午睡时刻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火车刚从震得发颤的橘红色岩石的隧道里开出来。就进入一望无际、两边对称的香蕉林带。不时从车窗里吹进一股令人窒息的煤烟气。这时候正是上午十一点,天气还不太热。

    她们是这节简陋的三等车厢里仅有的两名乘客。小女孩把她们仅有的随身物件——一个塑料食品袋和一束用报纸裹着的鲜花——放在座位上,坐到对面离窗较远的位子上,和母亲正好脸对脸。母女二人都穿着褴褛的丧服。女人的眼皮上青筋暴露,身材矮小孱弱。她一直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

    十二点,天气热起来了。火车慢腾腾地行驶着。

    “梳梳头!”女人说。小女孩正在梳头的时候,火车的汽笛响了。女人擦干脖子上的汗水,又用手指抹去脸上的油污。火车已经开进一个镇子。

    “你要是还有什么事,现在赶紧做。”女人说,“接下来就算渴死了,到哪儿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女孩点点头。这时候,从车窗里已经可以望得见小镇的全貌。这是八月的一个礼拜二,小镇上阳光灿烂。小女孩用报纸把鲜花包好,目不转睛地瞅着母亲,母亲也用温和的目光看了她一眼。

    小镇热得像蒸笼。镇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觉去了,只有车站对面的旅店、酒馆、台球厅以及电报局还在营业。

    母女俩下了车,沿着巴旦杏树荫悄悄地走进小镇,尽量不去惊扰别人午睡。她们径直朝神父的住处走去。女人用手指甲划了划纱窗,又去叫门。过了一会儿,有人小心翼翼地问:“谁啊?”

    “我要找神父。”她说。

    “神父正在睡觉。”

    “我有急事。”女人坚持道。她的声调很平静,又很执拗。

    大门悄悄地打开了一条缝。“请进吧。”

    她们走进一间客厅。开门的那个又矮又胖的中年妇女把她们引到一条木头长凳前,让她们坐下。小女孩坐下了,母亲愣愣地站在那里。除了电风扇的嗡嗡声外,听不到一点儿其他声音。

    开门的那个女人从客厅深处的门里走出来。“他叫你们三点以后再来。”她把声音压得很低,“他才躺下五分钟。”

    “火车三点半就要开了。”她的回答很简短,口气很坚决,不过声音还是那么温和。

    “那好吧。”开门的那个女人说。

    客厅深处的门又关上时,母亲坐到她女儿身边。这间窄小的客厅虽然简陋。但很整洁。一张简朴的办公桌,桌上有一台老式打字机,旁边放着一瓶花。桌子后面是教区档案。

    客厅深处的门打开了。这一次,神父用手帕揩拭着眼镜,从里面走出来。他一戴上眼镜,马上能看出他是开门的那个女人的哥哥。

    “有什么要帮忙的吗?”他问。

    “我要借用一下公墓的钥匙。”女人说。

    神父瞅了女孩一眼,然后又透过纱窗望了望天空。“天太热了,”他说,“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嘛!”

    女人默默地摇了摇头。

    神父从柜子里拿出一个油布面笔记本、一支蘸水钢笔和一瓶墨水,然后坐在桌子旁边。

    “你们想去看哪一座墓?”他问道。

    “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女人回答说。

    “谁?”

    “卡络斯·森特诺。”女人重复了一遍。

    神父还是不明白。

    “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

    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神父的脸刷地一下子红了。他低下头写字 ,一边写一边询问那个女人的身份信息。她毫不迟疑,详尽准确地做了回答,仿佛是在念一份写好的材料。

    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凌晨三点钟。那天,在细雨的淅沥声中雷薇卡太太听见有人从外边撬临街的门。她急忙起来,摸黑从衣柜里拿出一支老式手枪。她没有开灯,二十八年的独身生活在她身上产生的恐惧感使她不但能够想象出门在哪里,而且能够准确地知道门锁的高度。她两手举起枪,闭上眼睛,猛一扣扳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打枪。枪响之后,周围立刻又寂然无声了,只有细雨落在锌皮屋顶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她随即听到在门廊的水泥地上响起了金属的碰击声和一个低哑的、有气无力的、极度疲惫的呻吟。清晨,在雷薇卡太太家的门前倒卧着一具男尸。死者的鼻子被打得粉碎,他穿着一件法兰绒条纹上衣,一条普通的裤子,腰上系着一根麻绳,光着脚。镇上没有人认识他是谁。

    “这么说他叫卡络斯·森特诺。”神父写完,嘴里咕哝道。

    “森特诺·阿亚拉。”那个女人说,“是我唯一的儿子。”

    神父又走到柜子跟前。摘下钥匙,放在笔记本上,用食指指着一处地方,说:“在这儿签个字。”

    女人胡乱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神父吁了一口气。“您从来没有试过把他引上正道吗?”

    “他是个非常好的人。”

    神父看看女人,又看看女孩,看到他们根本没有要哭的意思。

    那个女人还是神色自如地继续说:“我告诉过他,不要偷穷人家的东西,他很听我的话。然而过去,他当拳击手,常常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

    “他不得不把牙全都拔掉了。”女孩插嘴说。

    “是的。”女人证实说,“那时候,我每吃一口饭,都好像尝到礼拜六晚上他们打我儿子的滋味。”

    “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神父说。神父本人也觉得这句话没有多大说服力。

    人生经验已经多少把他变成了一个怀疑主义者。他指点母女俩怎样才能找到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地。女人仔细听着,向他道了谢,但脸上没有丝毫笑容。

    在临街的门打开之前,神父就觉察到有人贴在纱窗上往里瞧。那是一群孩子。门敞开后,孩子们立刻一哄而散。在这个钟点,大街上通常没有人。可是现在,不光是孩子们在街上,巴旦杏树下面还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神父一看大街上乱哄哄的样子,顿时就明白了。他悄悄地把门关上。

    “等一会儿再走吧。”说话的时候,他没看那个女人。

    神父的妹妹从里面的门里出来,一声不响地瞅了眼神父。

    “怎么样?”他问。

    “人们都知道了。”神父的妹妹喃喃地说。

    “那最好还是从院门出去。”神父说。

    “那也一样。”他妹妹说。“窗子外面净是人。”

    直到这时,那个女人好像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她试着透过纱窗往大街上看,然后从女孩手里把鲜花拿了过去,就向大门走去。女孩跟在她身后。

    “等太阳落山再去吧。”神父说。

    “会把你们晒坏的。”神父的妹妹在客厅深处一动也不动地说,“等一等,我借你们一把阳伞。”

    “谢谢。”那个女人回答说,“我们这样很好。”

    她牵着小女孩的手朝大街走去。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火车上,面对母亲命令式的话语和不近情理的要求,小女孩始终没有任何言语,只是默默顺从。 B . 文中画线句从听觉角度细腻地展现了枪击后的动静,从枪声到无声再到雨声,节奏变化真切合理。 C . “他不得不把牙全都拔掉了”是小女孩在文中仅有的一句话,这表明她对哥哥拔牙的事记忆深刻。 D . 女人不顾神父兄妹劝阻坚持离开,她没有意识到自己因惊醒了小镇上的人午睡而即将受到指责。
    2. (2) 小说在讲述小镇上个礼拜发生的事件时采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认为,小说在处理情感上,不宜饱满和激烈,适当的节制会起到更好的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
  • 4.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使为之聚孩孺,助婴儿之乐。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②,不圆为卿;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其甚者,则终身不仰视,曰吾恶天圆。或有喻之,以天大无穷,人不能极远视四垂,因谓之圆,天不圆也。对曰:天纵不圆,为人称之,我亦恶焉。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小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圆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动圆、静圆以终身乎?吾岂次山之友也?”

    元子召季川③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选自唐·元结《恶圆》)

    材料二:

    元子时与邻里会,曲全当时之欢,以顺长老之意。归泉上,叔盈问曰:“向夫子曲全其欢,道然也,苟为尔乎?”元子曰:“叔盈视吾曲其心以徇财利,曲其行以希名位,当过吾。吾苟全一欢于邻里,无恶然可也。”

    东邑有全直④之士,闻元子对叔盈,恐曰:“吾闻元次山约其门人曰无恶我之小曲,真昏鄙恶辞也。吾辈全直三十年,未尝曲气以转声,曲辞以达意,曲步以便往,曲视以回目,犹患于古人。古人有恶曲者,不曲臂以取物,不曲膝以便坐,见天下有曲于君、曲于民、曲于鬼神者,往劫而死之。今元次山苟曲言貌,强全一欢,以为不丧其直,慁⑤哉!若能苟曲于邻里,强全一欢,岂不能苟曲于乡县,以全言行?能苟曲于乡县,岂不能苟曲于邦国,以彰名誉?能苟曲于邦国,岂不能苟曲于天下,以扬德义?若言行、名誉、德义偕显,岂有钟鼎不入门、权位不在己乎?呜呼!曲为之,小为大之渐,曲为之也,有何不可?奸邪凶恶其繇⑥乎!”

    元子闻之,颂曰:“吾以颜貌曲全一欢,全直君子之恶我如此。由有过于此者,何以自免?”

    (选自唐·元结《恶曲》)

    【注】①元子,作者元结自称,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②皂:皂隶,旧指衙门里的差役。地位低下,因穿黑色衣服,故名。③季川:元结的堂弟。④全直:固守正直之道。⑤慁:hùn,混乱。⑥繇:通“由”,经由。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次山A奈何B任造C圆转之器D恣令E悦媚F婴儿G小喜之H长必好之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悦婴儿”一句中的“悦”与《归去来兮辞》“悦亲戚之情话”中的“悦”意思都是“使……快乐”。 B . “圆以趋时”一句中的“趋”指趋向、迎合,与成语“趋炎附势”的“趋”词义相同,且都带贬义色彩。 C . “曲于君”中的“于”意思是“对”,与《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的“于”意思不相同。 D . 钟鼎,是指击钟列鼎而食,这里运用借代手法,指荣华富贵,与“钟鼎文”中的“钟鼎”意思不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结的朋友公植认为“方正”是作人准则,让小儿玩“圆转之器”,便有鼓励他将来为人圆滑之嫌,因此他不仅烧掉了这“圆转之器”,还引古人之言严责元结。 B . 《恶曲》篇中“全直之士”其实是一个虚伪之人,他先怒责元结的说辞,之后吹嘘自身“三十年未尝曲”,以此表明自己对曲己意而求他欢的憎恶,对直道的恪守。 C . 《恶圆》篇批评了当时社会上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市侩之道;《恶曲》篇则严斥了世风中曲己以求名利权位之举:二者皆是借题发挥,针砭时弊,以小见大。 D . 在结构上,两篇短文都是由日常生活小事说起,寓事理于生活小事之中,叙事简洁,叙议结合,步步推进,层层深入,事理相生,表现出了高超的论说技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圆不预,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②叔盈视吾曲其心以徇财利,曲其行以希名位,当过吾。

  • 5.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答洛阳主人

    陈子昂

    平生白云志,早爱赤松①游。

    事亲恨未立,从宦此中州②。

    主人何发问?旅客非悠悠。

    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

    再取连城璧,三陟平津侯③。

    不然拂衣去,归从海上鸥。

    宁随当代子,倾侧且沉浮?

    【注】①赤松:赤松子,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上古仙人。②中州:指京城,诗人此时居东都洛阳任麟台正字。③《史记·平津侯列传》载,汉武帝时公孙弘初为博士,后拜御史大夫,三升为丞相,封平津侯。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的前四句写自己放弃早年之志到东都洛阳从官是因为要奉养双亲。 B . 诗人在诗中回答主人的质疑:自己虽然是客居之人,却绝非庸碌之辈。 C . 最后两句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绝不会与势利小人随波浮沉的志向。 D . 陈子昂的诗歌明朗刚健,一扫初唐颓靡之风,本诗是他这一风格代表。
    2. (2) 有学者认为,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此诗也体现出鲜明的“儒道互补”思想,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与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用来形容无私奉献的精神。
    2. (2) 《劝学》一文中,荀子强调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锯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以此来告诫我们“”的道理。
    3. (3) 古人由年华的消逝生发感慨时往往会提到头发的变化,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
  • 7.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不知何时起,祖母渐渐长成一截幽独的老丝瓜。一个人驻守老家,守着一幢老房子,守着菜园,守着菜园周边的竹林,守着一笼鸡、几只鸭,还有几只淘气的猫,其中一只还是从流浪猫队伍里收编来的……守着屋内屋外大而空的寂寞。

    相比寂寞,祖母更怕闲。闲,就像放大镜,会把寂寞放大数倍;一闲下来,对死亡的感知就会鲜明而具体。经不住闲的她,要么手上握锄头,要么肩上扛扁担,除非被病痛死死摁在床上。①____世间变得多么繁复与现代,她老人家都坚持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典式生活,其实谈不上坚持,只是习惯而已,其实也未必习惯,无可奈何罢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貌似②____排遣了老人的寂寥。

    走进老家院子,周身漾着浓浓绿意:脚下是一畦畦菜地,种着辣椒茄子空心菜;头顶是藤蔓,豆角丝瓜南瓜像举行派对。步履其间,一不小心被丝瓜碰了一下,湿漉漉的汁液沾了脸,悄悄拭去,不能向祖母诉苦,③____她会笑话你“没干过农活粗手笨脚的无了用”。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2. (2) 下列句子中的“闲”与文中加点的“闲”,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 . 餐饮企业将“闲人免进”的厨房纳入直播范畴,这将推动行业在食品安全上再升级。 B . 这美好的时节,不妨“偷得浮生半日闲”,约三五好友小聚,赏花品茗,谈天说地。 C . 铁放久了会生锈,金子放久了会无光,而一个人如果闲久了,就会丧失进取的动力。 D . 我们单位新购的这台机器各项功能都不错,从开年以来就没闲着,好多项目抢着用。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守着老房子、菜园、竹林、鸡、鸭和淘气的猫……”,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内容更丰富,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 8.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学题。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青年力量的持续注入。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国家整体现代化水平的提升,①____,发挥其在国家发展中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青年是共同富裕的受益者,应在共同富裕过程中践行初心使命,发扬优良传统,以自身的勤劳智慧更多惠及民生福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青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促进者,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②____,应积极践行绿色健康生活理念,做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排头兵。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青年既胸怀祖国,③____,日益成为沟通中外的友好使者,成为人类和平发展的推动者与捍卫者。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新时代中国青年应当将推进自身作为“人”的现代化与投身国家现代化事业结合起来,在为社会贡献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年选择》)

    1. (1) 下列句中引号与文中画横线部分中的“人”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鲁迅(《“友邦惊诧”论》) B . “嗯,真的很冷——”(这个词读起来很高,拖了很长时间。)(郁达夫《故都的秋》) C . “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夏衍《包身工》) D . 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陆定一《老山界》)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
  • 9.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大抵是病了,知识在眼前,却被脑袋拒之门外”“呦,这会子连跪累了,方想起我来了,我就知道,要不是队友下线了,哪想到我这个薄命苦心人儿”……“鲁迅体”“林黛玉发疯文学”这些XX体、XX文学,依托文学母体,被作为聊天模仿的对象、模板和视频创作的素材,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网络狂欢。

    对此,“复兴中学”辩论社将举行一次校园辩论赛。辩题为:网络“二创”是否有助于经典文学作品焕发新生命。请你在正反、反方中任选一方,综合材料内容与含义,写一篇辩词。

    要求:文体明确、立场鲜明;不得套作、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