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凉山州安宁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4-04-11 浏览次数:7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仅仅凭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时间这一事实,还不足以断言历史学就是时间的科学。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不论在历史学者身上,还是在历史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手段上,时间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的时候,历史学才真正称得上是时间的科学。

    社会中的任何存在都是历史性的存在,这为历史研究规定了时间界限。历史学研究人类文明的演变,文明有起源,仅就此而言,历史必然有一个时间上的开端。同时,自有人类以来,世界上有无数的文明起起落落,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列举了21个具有文明发展过程的社会,而在他那个时代,已知的原始社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650个。因此,凡历史性的存在,都有一个时间的终点。不论是文明,还是更加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进程,在时间上都有开端和终结,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意味着时间。所以,历史年代学就成为历史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辅助学科,它的作用就是把历史事件根据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目前流行的公元纪年方法,是在中世纪到近代初期逐渐地创立、完善和推广的。有了这样一种方法,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都可以井井有条地被安放在这条可以向前和向后无限伸展的时间之线上。而且,世界上不同地方在其曾经使用过的各种纪年法上的历史事件,都可以转换到这一线性的时序中。

    这种以数字标记的线性时间,看起来客观、中性,其实不然。虽然每个以数字表现出来的年代,原本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当历史学家在这些年代上开始编排历史事件的时候,这些年代就被赋予一定的意义。例如,476年,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年,这在西方的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这一年被认为对近代历史发展有深远意义。这种被赋予了重要意义的年代,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几乎到处存在。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选择和倾向性,使一些数字化的时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这一事实说明,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给历史时间确定性质,历史上的年代标记、时代和时期的划分,是历史学家有意识的活动所引起的结果。

    (摘自俞金尧《历史学:时间的科学》)

    材料二:

    在欧洲,有人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历史学家的时间是否不是连续时间,而是“分段时间”?

    这可能是一种偏见。的确,单纯的纪年法,比如奥林匹克纪年或者公元纪年,都没有在中国自发产生。中国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自公元前140年左右以来朝代中又有年号。但中国的历史学家又想出了一套关于王朝合法性的融贯的“单轨”理论,努力把同时代的小王朝、王国和蛮族的纪年法与所采用的主要时间标度关联起来。年代学领域的天文学家刘羲叟在他的《刘氏辑历》中确认了干支周期、闰月、冬至夏至等,体现了其“长术”(调和长期数据之术)的成果。

    此外,中国的历史编纂绝不限于朝代史的框架,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形式的“通史”发展起来,以处理包括若干个朝代兴亡在内的长时间历史。司马迁本人为通史的写作树立了典范,因为他的《史记》从远古一直讲到公元前100年左右的西汉时代,但他并没有提出很多理论来讨论历史学家的工作。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开始,历史哲学才得到了精彩的研究。《史通》是世界上第一部讨论历史编纂方法的著作,很值得与八个半世纪以后的欧洲史学先驱博丹和拉波普利尼埃尔的著作相比较。刘知几的儿子刘秩与另一位唐代学者杜佑发明了一种全面的新型制度通史,刘秩作了《政典》,杜佑作了著名的《通典》。但直到1322年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出版,这种类型的著作才达到高峰。

    司马光于1084年主持完成了中国最伟大的通史著作——《资治通鉴》,由此书又产生了另一种体裁,即“纪事本末”。1190年左右,袁枢考虑到《资治通鉴》材料过于庞杂,遂选出239个论题,在其《通鉴纪事本末》中分别论述,这又给接下来几个世纪创造了一整套历史体裁。这样中国人便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光巨著的标题——“资治”。历史服务于一项重要的道德目的,即“资治”,指导行政工作,抑恶扬善。这便是中国历史编纂基本的“褒贬”理论,它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崇高努力,尽管会使一些西方现代历史学家感到不快。由这导致的任何看似悖谬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深藏于一代代中国历史作家心中的一种深刻信念将其化解,那便是社会的显露和发展过程的一种内在逻辑,一种内在的道,因此“仁心”(善心、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终究会得到社会的善果,而不仁之心则会导致无法挽回的罪恶。人们感到这种归纳有非常充分的经验依据。于是,历史是道的显现。怎么会有人以为中国人的时间意识不如欧洲人呢?我们甚至可以说,是欧洲人的时间意识不如中国人,因为道在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

    (摘自英国李约瑟《时间、年代学和中国的历史编纂》)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历史年代学以历史时间为研究对象,可帮助历史研究者用时间线排序不同时空的历史事件。 B . 1492年以数字来标记,本身是客观、中性的,但因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关联而具有历史意义。 C . 中国没有自发产生单纯的纪年法,缘于古代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能够融贯王朝的合法性。 D . 材料二中认为《史通》可以与欧洲史学家的著作相比较,这样让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我们没能认识到时间在历史学中已充分渗透、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这一事实,历史学就不是时间的科学。 B . 在汤因比生活的时代,已知的原始社会数量超过650个,但其中大多数都已经走向时间的终点,仅剩21个得以接续发展。 C . 《史记》以创作实践树立通史典范,《文献通考》达到制度通史写作的高峰,这都说明一些中国史学家极具时间意识。 D . 纪事本末体以历史论题为中心,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体现了连续时间,能让人清晰了解具体历史事件的开端和终点。
    3. (3) 依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举例与相关概念,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选项

      概念

      举例

      A

      线性时间

      梁启超主张中国历史应以孔子纪年,将孔子生年作为纪年的开始,以此确立时间之线,方便考古。

      B

      分段时间

      深知年号繁多的弊端,朱元璋登基后规定,从他以后的皇帝只能制定一个年号,并且以此作为祖训。

      C

      “单轨”理论

      《汉书》中用汉武帝元朔二年与匈奴的纪年时间进行关联,《新唐书》中用唐朝年号纪年为沙陀国作列传。

      D

      “褒贬”理论

      孔子修改了鲁国史书中不合微言大义的部分,删除了无关治道人伦的内容,最后编定了《春秋》。

    4. (4) 材料二对西方学者的偏见进行了反驳,请简要说明文章是如何逐步展开反驳的。
    5. (5) 材料一说“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材料二说“历史是道的显现”,这两句话侧重表达的内涵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我们文工团的几个同志,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最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到包扎所时已是下午两点钟了,那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一边放东西,一边喘息地喝水,同时还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他说的什么我没大听清。好像是说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向老百姓去借,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

    我和通讯员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却是空空的。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贴着鲜红的对联。我向里“大姐、大嫂”地喊。一会儿门帘一挑儿,露出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我看她头上已硬翘翘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道歉,讪讪地开口借被子。被子拿出来,我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了。原来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我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他绷着脸,垂着眼皮,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走出门不远,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后来她问我:“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说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了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炮响起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能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或是喂一点饭食。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做了我的下手。

    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他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他自己一下子扑在冒烟的手榴弹上……”

    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啊”了一声。我看见的是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一九四六年的中秋”强调故事发生在万家团圆的中秋时刻,与小通讯员在这一天牺牲形成反差,凸显战争的残酷。 B . 新媳妇一开始不肯借被子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因为这条全新的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也可能因为借被子的通讯员不善言辞。 C . 护理伤员时,新媳妇红了脸,只同意做“我”的下手,在给通讯员擦拭身子时却丝毫没有忸怩之态,因为残酷的战争使她成长。 D . “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负罪”一词,表现了担架员悲痛、自责的心理,因为是他和其他担架员的过失,造成了战友的牺牲。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从中我们能体会作者的审美倾向。 B . 在借被子的过程中,作品通过小通讯员与新媳妇的对比,反衬出小通讯员的淳朴憨厚、天真乐观,也表现出新媳妇的俏皮、活泼,共同体现了人性之美。 C . 小说中有不少意蕴丰富的物象,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与纯洁无瑕。 D . “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对人物思想情感的美好起到了烘托的作用,舒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
    3. (3) “破洞”这个细节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请分析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4. (4) 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观照战争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二十五年,寿梦病将卒。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昧,次曰季札。季札贤,寿梦欲立之。季札让曰:“礼有旧制,奈何废前王之礼,而行父子之私乎?”寿梦乃命诸樊曰:“我欲传国及札,尔无忘寡人之言。”诸樊曰:“周之太王知西伯之圣,废长立少,王之道兴。今欲授国于札,臣诚耕于野。”王曰:“昔周行之德加于四海,今汝于区区之国、荆蛮之乡,奚能成天子之业乎?且今子不忘前人之言,必授国以次及于季札。”寿梦卒,诸樊以嫡长摄行事,当国政。

    吴王诸樊元年,已除丧,让季札,曰:“昔前王未薨之时,尝晨昧不安,吾望其色也,意在于季札。”季札谢曰:“夫嫡长当国,非前王之私,乃宗庙社稷之制,岂可变乎?”诸樊曰苟可施于国何先王之命有太王改为季历二伯来入荆蛮遂城为国周道就成前人诵之不绝于口而子之所习也札复谢曰:“昔曹公卒,庶存嫡亡,诸侯与曹人不义而立于国。子臧闻之,行吟而归。曹君惧。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之道。札虽不才,愿附子臧之义。吾诚避之。”

    吴人固立季札,季札不受而耕于野,吴人舍之。诸樊将死,命弟余祭曰:“必以国及季札。”乃封季札于延陵,号曰“延陵季子”。

    余祭十二年,楚灵王会诸侯伐吴,围朱方,诛庆封。庆封数为吴伺祭,故晋、楚伐之也。吴王余祭怒曰:“庆封穷来奔吴,封之朱方,以效不恨士也。”即举兵伐楚,取二邑而去。十三年,楚怨吴为庆封故伐之,心恨不解,伐吴,至乾谿。吴击之,楚师败走。十七年,余祭卒,余昧立,四年,卒。欲授位季札,季札让,逃去,曰:“吾不受位,明矣。昔前君有命,已附子臧之义,洁身清行,仰高履尚,惟仁是处,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遂逃归延陵。吴人立余昧子州于,号为吴王僚也。

    (节选自《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诸樊曰/苟可施于国/何先王之命有/太王改为季历/二伯来入荆蛮/遂城为国/周道就成/前人诵之不绝于口/而子之所习也/ B . 诸樊曰/苟可施于国/何先王之命/有太王改为季历/二伯来入荆蛮/遂城为国/周道就成前人/诵之不绝于口/而子之所习也/ C . 诸樊曰/苟可施于国/何先王之命/有太王改为季历/二伯来入/荆蛮遂城为国/周道就成/前人诵之不绝于口/而子之所习也/ D . 诸樊曰/苟可施于国/何先王之命有/太王改为季历/二伯来人/荆蛮遂城为国/周道就成前人/诵之不绝于口/而子之所习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寿梦病将卒”与“保卒余年”(《陈情表》)两句中的“卒”字含义不同。 B . “臣诚耕于野”与“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C . “吴人固立季札”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D . “季札让”与“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两句中的“让”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寿梦认为自己的四个儿子中季札的德才是最为出众的,所以想将王位传给季札,但季札认为这不符合帝王的礼制,因此坚决推辞。 B . 诸樊为长子,虽不情愿放弃王位继承权,但还是能够体会寿梦的用心而将王位让给季札,季札以子臧去曹为例,表明自己的选择。 C . 吴国的人民坚决要拥立季札当国君,季札不接受而到野外去种地;诸樊临死时嘱咐余祭一定要把国家传给季札。 D . 季札拒绝父亲和兄长,不肯接受君位,是因为他奉行仁义,洁身自好,不贪图荣华富贵,在余昧去世后逃归延陵,最终余昧的儿子州于继承了王位。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前王未薨之时,尝晨昧不安,吾望其色也,意在于季札。

      ②吴王余祭怒曰:“庆封穷来奔吴,封之朱方,以效不恨士也。”

四、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①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念奴娇•过洞庭②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712﹣770)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一首即景抒情之作。②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途经洞庭湖时,即景生情,写下这首《念奴娇•过洞庭》。

    1. (1)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通过两诗的题目和诗句可知,两诗作者观察洞庭湖景色的角度有所不同:前者登楼俯瞰,后者荡舟平视。 B . 甲诗首联虚实结合,蕴含强烈的今昔对比:早闻盛名却暮年才见,表面写喜悦之情,而内含复杂之意。 C . “近中秋”看似平淡,却有多重作用:交代节令时间,又便下文写月;此时月明,又呼应下阙“孤光自照”之意。 D . “不知今夕何夕”与《赤壁赋》里的“不知东方之既白”都写了诗人饮醉后宠辱皆忘之状,皆有曲终奏雅之效。
    2. (2) 甲乙两首诗都写到洞庭湖的恢弘之气,诗人由此抒发的感情一样吗?请结合诗歌加以简析。
五、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逍遥游》(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论述了要想达到真正的逍遥游的境界,必须“无所待”,行文到最后,得出了“”的结论。
    2. (2) 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开篇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然后又用“”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六、语言文字应用。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基础的研究就是研究的基础,好比楼房的根基。根基不牢,危机重重。补根基的迫切性、重要性,①____。加强基础研究,必须坚持脚踏实地,一切从实际出发。科研人员应该立足我国实际,从现阶段科技能力水平出发,围绕国家和社会需求,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一个一个难题去攻克。特别是面对事关发展和安全的重大战略领域、“卡脖子”领域等,在工程技术问题的背后,还有大量基础科学问题需要突破。它们不一定是最新、最亮眼的,却亟待有人去一层层抽丝剥茧、一次次试错改进、一点点②____。

    广大科研人员要承担起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科技报国、科技强国的使命和担当。基础研究的创新与开拓,很多时候是“无人区”,没有人知道路在哪里。因此,资深学者、前辈要更多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不仅具备独立做研究的能力,更拥有敢于挑战前沿重大难题的勇气与毅力。学校和社会各界应该给予青年科研人员足够的支持、宽容和理解,建设有利于创新的浓厚学术氛围。科研人员一旦选定了关键科学问题,就要沉下心,③____、长期稳定地研究下去。

    1. (1) 下列选项中的引号与文中“卡脖子”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当我们称赞一把椅子或是一幢房子“美”时,其实是在说我们喜欢它们所暗示的那种生活方式。 B .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C . 红学家冯其庸先生有言:《红楼梦》是一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千古绝唱。 D . 在卡塔尔世界杯上,中国元素随处可见。被形象地称作“大金碗”的卢赛尔体育场,就是由中国承建。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 (3)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七、语言文字应用。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数字技术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而持续推进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是走进数字时代过程中的必答题。从求医问药到吃穿住行,越来越多老年人正在主动触网,拥抱智能时代。但在社会适老、助老、惠老的共同行动下,①____。如,老人在不明白的情况下被误导手机投保,下载注册“情感陪聊”主题的App却掉入不良商家诱导付费充值的陷阱,在点击“内存不足”“病毒威胁”等弹窗后手机被莫名其妙地安装各类App……盯上老年人“钱袋子”,种种精心“算计”不仅加重了老年人上网用网的顾虑,也影响了“适老”的质量成色,拖慢了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的步调。

    ②____。手机App的“坑老”套路无疑是“适老”进程中的绊脚石、拦路虎,亟待加强监管、大力清除。尽管中消协报告显示,76.2%的调查对象对App适老化的现状整体持满意态度,但“数字惠老”非一日之功,App“适老”仍须久久为功。如果说大字体、大图标、页面友好、操作方便是“适老”的“硬标准”,③____。相比于熟知如何“避坑”的年轻人,老年人上网往往更需要安全感,更需为其营造安心安全的网络环境。为此,诸如稀里糊涂被扣钱之类的手机App“坑老”问题尤须加力破解。

    1. (1) 请在文中划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3. (3)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流行词不断涌现,有些流行词简洁明了,形象传神,如语段中出现的“路转粉”“避坑”。请你再另写两个由汉字构成的网络流行词,并阐明其含义。
八、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寒假自主学习期间,有些同学逐渐丧失了砥砺奋发的精神,变得懒惰、散漫。“网课不积极,作业出问题”“做卷就想睡,管他错与对”等听来荒诞的顺口溜,成为部分同学假期生活的真实写照。

    为了鼓舞同学们的学习士气,革除假期中的懒散风气,校团委拟举办“勤奋学习,立志成才”主题征文,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