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四单元 /13 /13.2 *致大海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13.2《致大海》课课练...

更新时间:2024-04-07 浏览次数:2 类型:同步测试
一、小阅读-课内
  • 1. 对下列诗句或文段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采桑子·重阳》),本词与《沁园春·长沙》格调相同,都表现得那么昂扬向上、豪迈乐观。江天开阔,气度恢宏,毫无秋天之肃飒之气,使人读过以后,受到无限鼓舞。 B . 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郭沫若《天狗》作者运用排比,喊出了吞没一切的气魄,表明“五四”新人具有无限的能量,这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推倒一切的“力”异曲同工。 C .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闻一多《死水》)以上诗句集中体现了闻一多在诗歌中对色彩的重视,色彩的运用会给读者以鲜明的形象和直观的冲击。“红烛啊!/这样红的烛”《红烛》开篇的写法与此相类。 D . 大海的日出/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大海的夕阳/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还由海风日夜/日夜地呢喃/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都被海涛秘密/秘密地埋葬/有过咒骂,有过悲伤/有过赞美,有过荣光/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舒婷《致大海》)舒婷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海边的每一种风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致云雀》也主要采用了这种写法,把云雀当作一面镜子来反思人类生活。
  • 2.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致大海》第8至13节中,诗人深情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抒发自己崇尚自由而壮志难酬,敬慕英雄而前途渺茫的困惑。这部分融理性思考于主观情感之中,体现了普希金作为一个极富政治思想的抒情诗人的犀利和严谨,理性和睿智。 B . 《致云雀》意蕴深刻,比喻新奇,赞美云雀,抒发对欢乐、光明、自由和理想的深情向往。诗歌中的云雀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化身。 C . 《再别康桥》一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徐志摩静默、悠然的心境。 D . 《红烛》在诗的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多次发问,形成层层推进的抒情层次,酣畅淋漓地歌颂了红烛为实现理想而勇于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 3. 阅读《致大海》诗歌节选,完成下列问题。

    渔人的渺小的帆凭着

    你的喜怒无常的保护

    在两齿之间大胆地滑过,

    但你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

    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

    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

    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

    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海!

    也没有让我的诗情的波澜

    随着你的山脊跑开!

    你在期待,呼唤……我却被缚住,

    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

    是更强烈的感情把我迷住,

    于是我在岸边留下来……

    《致大海》诗人为何厌烦“凝固的石岸”?“石岸”又有何象征意义?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了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提升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学术地位,我们认为,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应在原有基础上注重拓展和转向。

    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原有的文本研究转向文本生成渊源考证与生成要素的研究。外国文学经典的生成与原始宗教、神话传说、社会语境、个体经历等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考察这些生成渊源,厘清外国文学经典形成的社会文化语境以及发展的来龙去脉,对我们深入理解经典文本的审美特性与思想艺术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探究西方文学经典在生成过程中的东方渊源,更能凸显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同样,关注劳动歌谣、抒情诗、十四行诗、英雄史诗等艺术形式的产生与演变,以及《吠陀》《圣经》《荷马史诗》《神曲》等重要文本的形成、翻译和改编等流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变异,也在一定意义上映衬了外国文学经典对人类思想的形成所发生的影响。

    (摘编自吴笛《谈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转向与拓展》)

    材料二:

    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揭示其内在意义和本质特征,做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文学现象主要包括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流派、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的存在方式与运行机制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文学经典作品和文学话语体系之间关系密切,它既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又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

    何谓“文学经典”作品?西方文学批评史上较早谈论这一问题的是古罗马批评家、修辞学家朗吉努斯。他在《论崇高》中提出:“一篇作品只有在能博得一切时代中一切人的喜爱时,才算得真正崇高。”我国老一辈学者伍蠡甫认为,该论点为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经典”或“经典作品”这一概念的产生开辟了道路。20世纪以来,国内外诸多学者都对“经典”的定义和判定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美学尊严是经典作品的一个清晰标志,有审美的力量才能融入经典。可以说,经典作品是在一定的文学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最佳结果,它既积淀着某些最重要的文学经验,又制约着此后的文学生产。经典往往表达、指涉或隐喻了一个时代,既切中时代而又超越时代,既扎根于民族而又跨越民族疆界,成为具有某种广远而永恒价值和“纯诗”品格的作品。

    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文学研究的成果、文学批评文字本身应当是以文学性语言写成的,这种文学性语言主要来自经典作品。外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往往通过自己的经典作品为本国文学创立了规范性语言,这些经典本身也成为本民族标准文学语言甚至标准普通语言的最佳体现。如意大利民族诗人但丁的《神曲》实践了他在《论俗语》中提出的主张,成为以意大利语写成的一部优秀作品,不仅为本民族诗歌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意大利文学语言的规范化、促进民族语言统一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莎士比亚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哈姆莱特》等一系列经典作品,语言丰富、生动、形象而富于变化,各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各具个性特色。这些经典作品有力推动了英国文学语言的形成与发展,至今仍是人们学习英国语言文学的典范。“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不仅在俄罗斯文学中为各种文学体裁树立了典范,把俄罗斯文学引上了民族化道路,而且创造了崭新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为确立其规范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由此可见,标准、纯洁、流畅而优美的语言就存在于一部部文学经典中。系统而经常地阅读外国文学经典,既为文学感性经验的积累提供了保证,也是进行研究的必要前提。经典阅读是研究者加强语言修养的基本训练,是不断提高语言表述水平的“体操”,是使学术话语规范化、完善化的必由之路。德国诗人歌德主张“每天保持和伟大艺术品的接触”,强调反复阅读莎士比亚、莫里哀等著名作家作品的重要性,还说自己每年都要重读一次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同经典的密切接触使歌德不仅成为著名诗人,也成为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我国英国文学研究专家王佐良也曾提到,他每年秋季都要重读一遍查普曼的《荷马史诗》英译本。而与拜伦、雪莱齐名的英国诗人济慈的《初读查普曼译荷马史诗》已成传世之作,博尔赫斯则在他的《诗艺》中引用过济慈这首诗的诗句。事实上,每一位真正有成就、形成自己话语特色的作家或研究者,都离不开经典作品的长期熏陶与滋养。

    (摘编自汪介之《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设与更新》)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只有转向和拓展,才能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我们才能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 B . 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且做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就是外国文学研究。 C . 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普希金的诗歌,这些经典作品分别是学习意大利语、英语和俄语的唯一范本。 D . 外国文学研究者如果不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不但难以对其进行学术研究,也会影响自己学术话语的规范化和完善化。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外国经典文学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不应绕开与经典文学生成有关联的原始宗教、社会语境等因素。 B . 文学经典作品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也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所以文学研究者必须重视。 C . 若使文学批评语言带有文学性,文学研究者就要向文学经典学习,文学语言来自作为感性资源的经典作品。 D . 歌德能够成为著名诗人和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与他密切接触经典作品和阅读经典不无关系。
    3. (3) 下列有关诗歌的解说,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歌德的《迷娘》运用众多意象,构建迷离优美、令人神往的世界,抒发个人感慨,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B . 《致大海》中辽阔而又自由、深沉而又有力、骄傲而又倔强的大海,是普希金反抗意志的象征。 C . 惠特曼的《自己之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有一种质朴而明朗的力量,受到诗人郭沫若的称赞。 D . 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想象奇特,意境朦胧,仿佛关联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主题。
    4. (4) 请结合材料二第二段的内容,分析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成为“文学经典”的原因。
    5.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三、现代诗歌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致大海

    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儿,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里是儿时挖掘的沙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清,

    冷夜的巉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到巉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掳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1973年2月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海的日出/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大海的夕阳/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表现出了大海富于变化,给人带来感叹与联想。 B .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都被海涛秘密、/秘密地埋葬”写出了大海的包罗万象,也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C . 贝壳撒在山坡上,海燕疾飞在暴风雨中,象征了人们面对波涛汹涌、风云变幻的现实生活,勇敢地反抗并与之搏斗的不屈的意志。 D . 最后一节欲扬先抑,揭示出无论大海多么虚伪,多么残暴,人生中沉沦的痛苦都只是暂时的,苏醒的欢欣才是永恒的的道理。
    2. (2)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运用比喻、顶真、回环的修辞,揭示了大海与生活的相似性。 B .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是动与静的结合,引发人们的联想。 C . 第三节呼告大海,第四节呼告生活,这两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靠第二节的最后两行诗句挽结在一起。 D . “哪里是儿时挖掘的沙穴?/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运用设问手法,表现了作者回忆儿时、青年时期美好生活时的愉快心情。
    3. (3) 如何理解“多么寂寞我的影”“多么骄傲我的心”中的“寂寞”和“骄傲”?
    4. (4)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本诗的抒情手法和主题。
  • 6.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1. (1)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首蕴含哲理的生活抒情诗,它展示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图景,鼓励人们克服眼前的困难,增强生活的信心。 B . 诗开头是一个假设,“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假设会深深伤害人们,足以使人们丧失生活的信心,足以使人们面临“灾难”。 C . 这首诗的前四行侧重于安慰困苦悲伤中的人,而后四行则侧重告诫人们要理性辩证地对待生活的忧郁。 D . 这首诗直抒胸臆,用一种劝告的口吻和亲和的语调与人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
    2. (2) 诗的题目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系整首诗的内容,应如何理解“欺骗”一词的含义?
    3. (3)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4. (4) 简要说明本诗在表情达意方式上的特点。
  • 7.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各题。

    一朵小花

    普希金

    我看见一朵被遗忘在书本里的小花,

    它早已干枯,失去了芳香;

    就在这时,我的心灵里

    充满了一个奇怪的幻想:

    它开在哪儿?什么时候?是哪一个春天?

    它开得很久吗?是谁摘下来的,

    是陌生的或者还是熟识的人的手?

    为什么又会被放到这来?

    是为了纪念温存的相会,

    或者是为了命中注定的离别之情,

    还是为了纪念孤独的漫步

    在田野的僻静处,在森林之荫?

    他是否还活着,她也还活着么?

    他们现在栖身的一角又在哪儿?

    或者他们也都早已枯萎,

    就正像这朵无人知的小花?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第一节诗人由一朵被遗忘的小花而产生联想,小花起到了引出后文的作用。 B . 第二小节由连续几个问句构成,体现诗人体味生活的敏锐,面对万物的温情。 C . 诗的第三小节中情感既有美好的回忆也有因别离而生的伤感和备感孤独的落寞。 D . 第四小节中的“枯萎”指的是生命的消亡,跟这朵被遗忘的小花形成了呼应。
    2. (2) 诗歌以“一朵小花”为题,有什么寓意?请简要概括。
四、简答题组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普希金盼望着自由,但他却遭到沙皇的流放;他是沙皇的对立面,后来却被沙皇摆到宫廷御侍的位置上;他同情十二月党人,但却离不开沙俄的土壤。所以,他可以“致大海”,却难以融入大海:他不是大海!以此,他选择的大海的意象,既有“风暴的喧响”,又有“静寂的荒漠之乡”。    ①     , 恰好也是普希金性格的两面性:对自由的追求、对反抗的徘徊。

    曹操展示着雄才大略。面对失色的河山,他一步步让它焕发新颜;面对涂炭的生灵,他从心里渴望改变;他没登基帝位,却在权利角逐中将大权尽握指间。所以,他有了“东临碣石”的机缘,可以在海边“歌以咏志”。他就是一片大海,太阳和月亮都在他的手中,日月星辰都在他的胸中:他自己成了无际的宇宙,天地万物都只是他的陪伴。

    普希金呼唤大海,既是伟大,又是可惜。普希金借人物写大海,确实也选择了当时社会的杰出代表;他诗中的拿破仑、拜伦,让人只遗憾那英雄已去、大海无计。曹操观赏大海,既有海阔,更有天高。曹操是借景物写大海,所选之景确实不愧为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在他诗中的大海,则是英雄正起、    ②    

    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话确实道出诗人以至文人墨客的共性。不过,山海本无区别,而人之情之意则各不一样。这就是普希金与曹操写海的诗的意象区别之根本。诗之各不一样,    ③    。这情意,除了地位不一样的因素,关键还在于各人心中塑造的宇宙——取决于各人心中那片天。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请在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参照例句仿写一个句子。

      马克思  恩格斯  毛泽东  林觉民  鲁迅  司马迁

      例句:曹操就是一片大海,太阳和月亮都在他的手中,日月星辰都在他的胸中:他自己成了无际的宇宙,天地万物都只是他的陪伴。

    3. (3) 根据文中信息,概括普希金《致大海》与曹操《观沧海》中“大海”意象的不同。
五、语言表达
  • 9. (2023高二下·尖山期中) 苏轼、沈从文、鲁迅、徐志摩、归有光、普希金、柳宗元、陶渊明、王羲之、艾青都是我们熟悉的作者。请你仿照示例,为其中两位各自写一段话,评价其作品的意义及其在文学上的成就。

    示例:《牡丹亭》,一部跨越生死的爱情传奇,一部浪漫绮丽的昆剧经典;汤显祖,彰显人性,反对束缚,是当之无愧的杰出戏曲作家。

    仿写:

六、微写作
  • 10. 普希金的《致大海》,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情意等)。可见,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大海以人的形象。请你以“致××”为题,运用拟人手法和第二人称,写一段抒情文字,300字左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