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金华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4-04-09 浏览次数: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州博物馆以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为基础,整体以几何造型构成,同时将园林的元素进行抽象化置入。博物馆的墙体,采用了江南古典民居叠落山墙式的处理,叠落山墙即为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因徽州文化中的保守因素,在民居建筑中墙体一般设计得非常高大封闭,为了防止建筑显得静止呆板,建造者则使用了错落的马头墙的处理,这样一来就凸显了一种动态的美感。马头墙这一传统元素也被广泛应用到现代设计的诸多方面,但在很多案例中,为了体现传统特色而直接照搬,则显得格格不入甚至在视觉上带来不适。而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隐去了具象的马头墙,将其变通为一种抽象几何的错落感,高低起伏,层次分明,又不失传统文化符号的意味。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在色彩上也呈现出一种文人水墨的气息。与徽州民居一样,传统的苏州民居也都是以粉墙黛瓦为主要的色调,清新淡雅,契合了太湖水的恬淡和江南文化雅致静美的气质。贝聿铭这样介绍道:“我觉在这个项目上,我有机会将历史古迹融入21世纪的背景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至于用材就毫无悬念了,我们选定了灰泥、石材或者瓦片。而颜色则是灰白结合。”这种明显的带有地域特质的色彩格局,加之经过抽象的犹如书法线条般的灰色边框,使得中国水墨情趣呼之欲出。

    为了能够更好地融入周边特定的历史景观,在苏州博物馆设计中贝聿铭借鉴了中国传统的绘画元素。贝聿铭以博物馆庭院中的白墙作纸,假山石为画,结合庭院中规整的水面,在朦胧的江南烟雨之下,这样的景致就形成了一种虚实相生的水墨画意境,亦真亦幻的片石假山在雨雾的柔化之下,完全融入到了这种意境,一眼即是江南。在新馆西部的主展区,还设置了水幕墙,游人跟着潺潺的流水慢慢行走,随着水声越来越大,唯美的荷花池也映入眼帘,营造出古典的意境美,水幕墙、荷花池与通往书画厅的悬挑楼梯相结合,又不失现代感。

    苏州博物馆中狭窄的廊道连接着室内外的空间,是通往各个空间的枢纽,走廊的天窗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形式,自然光从屋顶中间装满遮光条的天窗投入博物馆中,经过过滤的柔和光线形成了独特的光影效果,使参观者有一种行走在古色古香的竹帘下的错觉。

    贝聿铭说:“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要放进阳光和新鲜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窗户是镜框,那里总有园林。”在苏州博物馆开窗的设计上,比起苏州园林中古典的装饰性花窗,简单利落的几何形窗框给人一种良好的视觉感受。这不但丰富了空间的相互渗透,也形成视觉上的同构与节奏感,既与狮子林立雪堂前院的复廊内西部侧墙上的窗洞相呼应,又与苏州博物馆极具现代化的几何外形相统一,将传统设计元素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在一起。

    在贝聿铭的作品中,我们是可以看到符合语境的文化脉络的,而这也是当下的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设计中去合适地体现传统文化符号,才能得到真正的认同。

    摘编自《当传统文化遇到现代设计,惊艳四方!浅析苏州博物馆之设计解读》

    材料二:

    苏州博物馆的美在于它深厚的历史厚重感和凝聚的姑苏风采。皆以中国文化为基调,兼具含蓄、内敛、不直白的区域特性以及现代的美学价值观,贝聿铭先生始终将东方哲学艺术作为引线贯穿整个设计。洗炼的几何形状一直是贝氏建筑的重要元素。苏博入口处的影壁都是方中圆的应用,在屋顶的处理上,使用了不同几何形状反复变幻的手法,不仅使天窗的光影效果十分突出,而且使空间赋予了东方神秘玄妙的色彩。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象征手法,感情丰沛而又含蓄内敛的东方人总是善于把感情寄托于事物之上,于是就有了所谓的“睹物思人”。例如苏博道路两旁的照明灯具,就抽象了古代的风灯。传统构件的抽象延续,使参观者时刻沉浸在设计者营造的特定氛围中。

    苏博新馆旨在延续我国古典园林的形制,更在空间上下了很多的功夫。自入口便有一条明显的轴线穿越大堂,将游览者引向景色优美的山水园庭院,左右两边非对称的功能空间排序串连起反映四季特征的小庭院。设计者灵活运用我国园林设计的经典手法控制秩序空间的节奏关系,使人移步换景。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设计结合自然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来设计是建筑师的名言。卢浮宫的金字塔入口就把大量的光线引入死气沉沉的博物馆里,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阳光。在苏州博物馆里处处可见大师对光的小心翼翼处理。建筑内厅和走廊采用了大量的玻璃构架的顶棚,镂空的花窗,配以遮光片,容许了漏光和疏影,让自然光有了变化,生动了空间,宛若竹林里的效果。苏博的窗用得最为巧妙,东侧展厅展示了不少当代中国著名艺术家如徐冰和蔡国强的作品,其中一扇窗,对着原址的百年玉兰树,大自然的作品苍劲有力,花开之日,必定幽香暗涌,贝聿铭特别保留了这棵老树,其尊重生命的寓意再明显不过。

    摘编自《解读苏州博物馆的美学价值》

    1. (1) 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马头墙这一传统元素被运用到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但将其隐去具象和变通为一种抽象几何的错落感,这一处理增强了传统文化符号的意味。 B . 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以庭院白墙作纸,假山石为画,借助水幕墙,柔化成朦胧的江南烟雨之景,营造虚实相生、亦真亦幻的水墨画意境。 C . “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要放进阳光和新鲜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窗户是镜框,那里总有园林。”意为西方建筑重实用价值,中国建筑重观赏价值。 D . 内厅和走廊采用玻璃构架的顶棚、镂空的花窗,配以遮光片,就容许了漏光和疏影,产生了自然光变化、空间生动的效果。
    2. (2) 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定灰泥、石材或者瓦片作苏州博物馆的建筑用材,是因为其需要经过抽象的犹如书法线条般的灰色边框。 B . 苏州博物馆极具现代化的几何外形,融合粉墙黛瓦等苏州民居和园林建筑元素,合适地体现了传统文化符号,没有违和感。 C . 材料二分别从深厚的历史文化、灵活的空间布局和巧妙的光影设计三个角度解读了苏州博物馆的美学价值。 D . 从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中,我们看到了历史、地域等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看到了传统符号与现代精神融为一体的建筑范本。
    3. (3) 下列选项,最符合阅读材料二所获得的启示的一项是( )
      A . 贝聿铭相信自己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是一座传世之作,他不注重建筑外表的华丽奇特,而以构思严密、手法完全著称于世。 B . 现代文化会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新的演绎,使两者相互融合,从而开拓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环境治理之路来。 C . 现代建筑设计呼唤失落的自然、地域和人文精神,但应坚信民族传统文化、和谐的人文精神终会回归现代建筑设计。 D . 每一块石头、每一幕粉墙,每一处流水,都是经受了千百年锤炼的,上面记载了无数被遗忘的故事。
    4. (4) 作者从哪些角度对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展开介绍?请根据材料一梳理归纳。
    5. (5)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提到了中国建筑的“词汇”(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文法”(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建筑物之间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请概述苏州博物馆如何从“词汇”和“文法”角度体现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完美统一的特点。
  • 2.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 恼

    【俄】契诃夫

    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题记

    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车夫姚纳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个大雪堆倒在他的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姚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

    姚纳猛地哆嗦了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

    为了表示同意,姚纳就抖动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姚纳回过头去瞧乘客,微动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姚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姚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

    “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车夫重又伸长脖子,苦痛又优雅地挥起鞭子。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又不动了……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刺耳颤抖的声音叫道,“三个人……二十戈比!”

    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如今在他看来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就行……

    “喂,快赶!”驼子用刺耳颤抖的嗓音说,“快点跑!啊,瞧瞧你的子!在整个圣彼得堡找不到比它更破烂的……”

    “头痛得要裂开了……”一个高个说,“昨天我和瓦西卡两个人喝完了四瓶白兰地。”

    “呸,你见鬼去吧!……驼背生气说,“你赶呀,讨厌鬼,难道都这么赶车吗?你的脖子要挨揍?”

    姚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姚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

    “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

    姚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姚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人的背影,后来他们走进一个黑暗的大门口,不见了。

    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而且比原来更为强烈。姚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那种苦恼是广大无垠的。如果姚纳的胸腔裂开,那种苦恼滚滚地涌出来,那它仿佛就会淹没全世界,可是话虽如此,它却是人们看不见的。这种苦恼竟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就连白天打着火把也看不见……

    姚纳瞧见一个扫院子的仆人拿着一个小蒲包,就决定跟他攀谈一下。

    “老哥,现在几点钟了?”他问。

    “九点多钟……你停在这儿干什么?快把你的雪橇赶开!”

    姚纳把雪橇赶到几步以外去,伛下腰,听凭苦恼来折磨他……他觉得向别人诉说也没有用了……可是五分钟还没过完,他就挺直身子,摇着头,仿佛感到一阵剧烈的疼痛似的;他拉了拉缰绳……他受不住了。

    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姚纳已经回到大车店,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鼾声四起。姚纳瞧着那些睡熟的人,后悔不该这么早就回来……

    “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我会这么苦恼的缘故了。一个人要是会料理自己的事……让自己吃得饱饱的,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饱的,那他就会永远心平气和……”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往水桶那边走去。

    “你是想喝水吧?”姚纳问。

    “是啊,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

    姚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他的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详详细细地讲一讲才是……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是啊,他现在可以讲的还会少吗?听的人应当惊叫,叹息,掉泪……

    “去看一看马吧。”姚纳想。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想起燕麦、草料、天气……关于他的儿子,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是不能想的……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不了……

    “你在吃草吗?”姚纳问他的马说,“好,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是啊……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着就好了……”

    姚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马不在了……他去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去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哈气……

    姚纳可真来劲了,他把一切都向它讲了……

    (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集》,本文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苦恼》题记“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可知作者表现的不只是车夫姚纳的“丧子的”悲伤,还有他“不知向谁去诉说的”孤苦。 B . 《苦恼》和《祝福》多次描写风雪,营造寒冷凄苦的氛围。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更暗示了社会环境,有利于深化小说主旨。 C . 姚纳和祥林嫂向世人倾诉自身悲惨遭遇时,或遭“冷遇”或受“围观”。外在境遇不同,人物却同样不幸,可见两者皆为性格悲剧。 D . 《苦恼》最出奇处是结尾姚纳与小母马间的对话,看似荒谬可笑,实则表现最深刻的孤独,与鲁迅“含泪的微笑”有异曲同工之妙。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苦恼》选用典型人物和典型情节,通过底层小人物的日常遭遇反映社会背景、时代特点,具有“洞见”的深刻性。 B . 《苦恼》采用细节描写和对比等写作手法,反映特定条件下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的奇特关系,增强了小说的批判色彩。 C . 《苦恼》与《祝福》都塑造了“看客”形象,他们作为小说的次要人物,对深化小说主人公的悲剧性所起的作用没有区别。 D . 《祝福》注重叙述技巧,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关注视角深广;《苦恼》情节简单平直,在紧凑的结构中包含深刻寓意。
    3. (3) 《苦恼》中车夫姚纳先后五次向外倾诉自己的悲惨遭遇,倾诉对象也从军官、年轻人等生活优渥的上层阶级到仆人、年轻车夫等底层人物再到马。这样安排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评价:“契诃夫短篇小说对于世界文学的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的‘抒情心理小说’。”其特色表现为冷静的叙述、精当的白描、热烈的抒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抒情心理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盟于宁母,谋郑故也。管仲言于齐侯曰:“臣闻之,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齐侯修礼于诸侯,诸侯官受方物

    郑伯使大子华听命于会。言于齐侯曰:“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实违君命。若君去之以为成,我以郑为内臣 , 君亦无所不利焉。”齐侯将许之。管仲曰:“君以礼与信属诸侯,而以奸终之,无乃不可乎?子父不奸之谓礼,守命共时之谓信。违此二者,奸莫大焉。”公曰:“诸侯有讨于郑,未捷,今苟有衅 , 从之不亦可乎?”对曰:“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帅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若总其罪人以临之,郑有辞矣,何惧?且夫合诸侯以崇德也,会而列奸,何以示后嗣?夫诸侯之会,其德刑礼义,无国不记。记奸之位,君盟替矣。作而不记,非盛德也。君勿许,郑必受盟。夫子华既为大子,而求介于大国,以弱其国,亦必不免。郑有叔詹、堵叔、师叔三良为政,未可也。”齐侯辞焉。子华由是得罪于郑。

    冬,郑伯使请盟于齐。

    (选自《左传》)

    【注】①方物:各诸侯国所产当贡周天子的贡物。②有衅:有机可乘。③替:废弃。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帅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 B . 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帅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 C . 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帅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 D . 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帅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内臣”有“国内的臣僚”“宫廷的近臣”“宦官”等解释,文中“内臣”指宫廷的近臣。 B . 文中“君其勿许”的“其”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的“其”用法相同。 C . 文中“未可间也”的“间”与《鸿门宴》中“道芷阳间行”的“间”意义和用法不同。 D . 《左传》主要记载了春秋时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内容,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管仲认为,招抚有二心的国家要用礼,收服偏远的国家要用德,为此,齐桓公以礼待诸侯,诸侯向齐国交纳了贡物。 B . 齐桓公认为,在攻打郑国没有得胜的情况下,杀掉郑国三个大夫是可行的,管仲极力劝阻,并指出了其中的危害。 C . 管仲认为,子华身为郑国太子,不但不为郑国着想,反而希望求助于齐国来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实力,必定会招致祸患。 D . 《左传》重视对“礼”的宣扬,如“招携以礼”“修礼于诸侯”等,管仲以“礼”“德”为切入点,达到说服齐桓公的目的。
    4. (4) 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以礼与信属诸侯,而以奸终之,无乃不可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5. (5) 在管仲看来,齐桓公如果接受郑太子华的建议,会带来哪些危害?请结合材料加以归纳。
  • 4.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①徂:消逝,流逝。

    1. (1) 下面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以“竹”“月”为意象,用“侵”“满”修饰,描绘了一幅清秋月夜村居图景,给人以秋气浓重之感。 B . 颔联紧承首联,因“凉”而“重露”,“涓滴”因“竹”成,以动衬静,勾勒秋夜破晓前的静谧之景。 C . 尾联点明“悲”情,是前三联写景的落脚点,诗人因国事而心寒,因离乱而悲苦,感叹如此清夜白白逝去。 D . 诗歌构思布局精巧,起承转合自然,意脉相连,景物层次丰富,画面感强,用空间的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推移。
    2. (2)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评价杜诗“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上述评价的理解。
  • 5.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反问句对秦国贪婪掠夺财富而又肆意挥霍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
    2. (2) 苏洵在《六国论》中,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两句,说明了燕灭亡的原因。
    3. (3) 《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两句意境开阔,胸襟旷达,这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34年8月,沈忠芳出生在上海,曾经历过战斗最惨烈的淞沪会战。从他记事起,生活就笼罩在日军飞机的轰炸扫射之中。在 ① 的年代,沈忠芳断断续续才读完小学课程。沈忠芳认为,“如果我们也能拥有自己的飞机,一定要打得他们 ② 。”于是,1953年高中毕业时?,看到报考目录有北京航空学院,沈忠芳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飞机设计专业。直到学校增设了火箭导弹专业,让一直围绕飞机制造作为目标的沈忠芳产生了投身导弹研发事业的想法。仅仅有厉害的飞机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厉害的导弹才能真正保卫国家。

    沈忠芳三次担任导弹研发任务的总指挥。面对关乎国家未来的大事,敢于拍板做决定的人 ③ 。沈忠芳每次都能够在看清风险后,理智做出决定并将责任扛在自己肩头。“成功了是集体的,失败了我个人负责”。沈忠芳的一肩挑让团队成员们看到了责任与担当,有这样的领头羊,路又怎么会走歪呢?

    2009年国庆,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亮相阅兵式,观礼台上的沈忠芳热泪盈眶,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用自己的力量来强大我们的民族。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有语病,请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按照曹雪芹的原意,红楼“四春”的命运发展,正是 ① :元妃省亲,是贾家之极盛;探春理家,有中兴之象;迎春误嫁,是江河日下;惜春出家,是家败人散。

    贾府四姐妹除元春外, ②  , 都堪称贾府三姐妹之首。探春外形出挑,“俊眼修眉,顾盼神飞”,且戚序本第五十六回批赞曰:探春看得透,说得出,办得来,是有才干者,故赠以敏字。

    贾家姐妹趣味殊异,其中迎春嗜棋,探春喜书法,惜春爱绘画。曹雪芹写她们的爱好,除了符合形象内在素质, ③ 。例如“懦小姐”迎春的处世态度与围棋“坐隐”的文化内涵相应,她的一生就真如棋局中一枚棋子般,任由人摆弄,最后摆到了死地。

    材料二:

    探春因又接着说道:“咱们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园子里的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成能知园圃事的,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有些孝敬。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又一年好似一年的,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至于作践,白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年日在园中辛苦;四则亦可以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打扫人等的工费。将此有馀,以补不足,未为不可。”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

    1. (1) 请在材料一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 (2) 材料一加波浪线的句子评价了探春之“敏”,请结合材料二作简要分析。
四、作文(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用瓶子灌了一瓶黄河水,他透过瓶子,看到的全是浑浊的世界。等到泥沙沉淀下来后,有五分之四变成了清澈的水。清水好比幸福,泥沙就像痛苦。他透过瓶子,看到了生命中幸福与痛苦的界限,思考生活中要学会减少痛苦,收获更多的幸福。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上述材料有何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