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大湾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4-04-06 浏览次数:10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家礼,即家庭或家族的礼仪,是由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五礼”构成的完整的家庭家族礼仪系统。源远流长的中华家礼文化积淀着中国人民对于家庭文明和社会治理文明的历史智慧,而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也使得我们的先人们特别重视家礼建设。

    礼乐文化,作为维系中国古代“大一统”政治和社会格局的重要制度设计和精神纽带,其历史源流一直存在争议。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源于原始社会祭祀说、源于原始社会风俗习惯说、源于原始礼仪说、源于人情和历史说、源于生产生活说等。综合各说之共识,祭祀、风俗、分工等原始社会家庭生产生活场景,应是礼乐文化诞生的现实基础。《朱子家礼》开篇明确指出:“凡礼有本、有文。自其施于家者言之,则名分之守、爱敬之实,其本也。冠、婚、丧、祭,仪章度数者,其文也。”这里的“本”即家礼的本源、实质,而“文”是指家礼的结构、形式,也即家礼的经典化。最早关于礼乐文化的记载,绝大多数是关于家庭或者家族礼仪的内容。如《左传》云:“孝,礼之始也。”荀子认为礼之“本”在于“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礼记》云,“礼,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外内”“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强调“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可见,析分家庭和;社会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是礼存在的本义和源头。以家庭礼仪秩序为核心,延展至社会公共领域,则“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家礼文化的功能和影响不仅仅限于家庭。因为“礼”的本质是一种“合于道德理性的规定”,是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辩证统一的理性自觉。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文明史》中认为,儒家的礼仪文化“对家庭和社会态度作出了规定”,主要作用是“借此建立了一种旨在维持社会和国家之秩序、等级的伦理、生活规范”。在儒学的建构框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递进的逻辑体系。修身是齐家的前提,齐家是治国的根基,而治国有道,才能天下归心,四海宾服,所谓“一家之教化,即朝廷之教化也”。中华文明语境下的“家”与“国”总是呈现出“同心圆”式的关联图景,家庭礼仪文化始终是社会礼仪文化的价值之轴。从小家到大家,从家庭礼仪到社会礼制,家礼文化对全社会起着无所不在的渗透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为古代中国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基层制度保障,构成了中国社会数千年来爝火不息的“超稳定结构”,对乡土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家礼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人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至今仍然能够找到其“活着”的现实样态,从中不难发现其传承价值。其一,在婚丧嫁娶等家庭重要仪典活动中,家礼一直存续。婚礼和丧礼相对于其他家庭活动而言,仪式感最强、结构性程序最多,保有的传统家礼文化遗存也最典型。尽管存在“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客观现实,但今天的婚礼、丧礼或多或少还存有古风。其二,在家庭教育中,家礼仍在被广泛应用。中华民族向来注重“父慈子孝”的家庭亲子关系和“养而教之”的家庭教育实践。敬长礼仪、餐桌礼仪、贺寿礼仪等至今仍然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三,在传统节日活动中,家礼普遍存在。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节气文化中,仍然保留了大量传统家礼文化的历史遗存。如,农村利用节气文化开展生产劳动;家人在清明、中元等节日进行祭扫活动;家庭在元宵、端午、中秋等节日制作特殊饮食、举行特别仪式等。

    (摘编自葛大伟、陈延斌《传统家礼文化的地位、功能与传承价值》)

    材料二: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

    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家礼文化源远流长,是一种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因古代中国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而受到我们祖先的特别重视。 B . 礼乐文化的历史源流一直存在着争议,学术界的共识是原始社会家庭生产生活场景应该是礼乐文化诞生的现实基础。 C . 在古代中国,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得益于家礼文化对全社会的渗透,从而为社会的长久稳定提供了基层制度保障。 D . 家礼文化一直存续到现在,存在着“活着”的现实样态,其中婚礼、丧礼是最为典型的一种家礼,仪式感也是最强的。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家礼有“本”“文”之说,前者指向家礼的本源和实质,后者指向家礼的结构和形式。 B . 作为家庭或家族内部礼仪,家礼对乡土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延续也起到重要作用。 C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学逻辑体系中呈现出递进关系,重要性也逐步提升。 D .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些不同的风俗或许都存有着古风,体现了家礼文化。
    3.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则材料都涉及礼,材料一论述了礼对现实的意义,材料二论述了礼和传统的关系。 B . 材料一引用了布罗代尔的言论,是为了证明家礼文化的本质是“合于道德理性的”。 C . 材料一第四段运用举例论证,分别从三个方面论述家礼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价值。 D . 材料二分析了礼与法律不同之处在于维系规范的力量,指出维持礼的力量是传统。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5) 请结合材料二,分析传统家礼文化能够在中国现代社会传承的原因。
  • 2.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江堤

    建筑是很有趣的。

    12世纪的玛雅人在尤卡坦半岛建造一座拥有600多根石柱的庙堂的时候,岳麓书院的建筑学家早在10世纪就已经修建了有数十根木柱支撑的百泉轩了,这种柱式建筑的共同性,使人类的居住方式和文化表达方式找到了结构上的统一。

    我不知道在西方建筑语汇中关于轩应该如何定义,中式建筑中的轩,古书上有多种解释:楼板、飞檐、有窗户的长廊、窗户、屋檐、堂前的平台、房室,甚或可用指厕所。这里所指的轩是以敞朗为特点,而又临水的建筑物。读《红楼梦》:“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近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那种园林的气息从玄妙的远观中已透出来,通过建筑语言象征系统,便知那轩中主人的生活风貌。建筑之于生活,有一种诱人的新意。

    从建筑的诗性角度去打探这座庭院的轩舍,已经精美绝伦。①廊柱漫不经心地排列,沉醉于自然的风华和文化的典雅之中。历史是一件披在身上的氅蓬,从来没有脱去,文化的力度显现出来,大气之中透着平实。重叠的飞檐,即便在清淡的风雨中亦张开它畅想的羽翼,一副要往深壑中飞去的样子。成排的门窗,雕镂得如同一幅幅经典的水墨,庭院的风景一年四季要借它照自己的装束。轩前轩后的古树,像一群思想的宿儒,有着典雅的造型和神祗的魅力,轩内轩外的古井和池沼风花雪月,光亮照人。

    从建筑历史来说,百泉轩已经跨越了两个千年,设若做一种文物发掘,它的建筑堆积层足以构成一个独立的世界,高贵悠远的情调在地层深处转动,一定有一些文化故事在内心漫步,其历史的气韵,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品赏。

    百泉轩建筑的精彩语汇集中在格扇、槛窗上。临水的一面为全开扇,高达数米,格心的棂条秀巧纤丽,花饰简约,裙板不作多余的装饰,显出淡泊的闲居情趣。

    百泉轩的精妙,在于环境融入了建筑,而不是建筑融入环境,每一个建筑构件的内部都有自然在歌唱。

    轩前轩后的溪泉像梦一样飘忽,万千的声响都是为这轩而鸣,而且,千年以来保持着坚贞如一的韧性,从不间断。③对于岳麓山来说,溪流就像用来拴宠物的链子,时时刻刻将这轩拴着,它知道这“宠物”跑不到哪里去,随便将链子在树木竹石间绕两绕,然后四处望望,到后面闲卧去了。没有人知道溪泉带着什么妙旨来到这里,有时候轩里的人似乎明白,大多数时候是不清楚的。而人又带来什么使命驻扎在轩中,溪泉有时候明白,但大多数时候同样不清楚。所以千年以来,无论是溪泉跟人,还是人跟溪泉都是一种若即若离、似懂难懂的关系。

    人、建筑、溪泉三者同处于一种朦胧状态。④诗歌中有朦胧诗,不知建筑能否说朦胧的建筑。

    在历史的某些时刻,文化人固守在这种朦胧里,将美丽的灵魂安放在溪泉竹石之间,为一些学理而穷其心力,体验文化中流泉聒噪、藤葛依依、书巷深寂的情调。灰墙青瓦、红柱花窗在碧泉沼池中清丽得不留一点余地,那时候文化人的生存状态,溪泉一定是看得很透彻。文化人从经过修葺的书窗下抬起头来,隔着疏疏的花栏,也将流水看得清楚。“流泉清自泻,触石短长鸣,穷年竹根底,和我读书声。”(张栻《石濑》)流水知这读书人的用意,叼着一瓣书声就到园中转悠去了。至于那池塘,还睁着大眼睛望着那个穿道袍的人,沉重的书本消解了他的诗意,好久才将一种古老的启示悟出来:“半亩荒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有经验的读书人一有诗句就记在纸上,这读书人却很痴傻,缄默着用树枝写在水上,池塘自然欢愉,800年以后,见到游人,还能听到入池的流水朗诵这首诗歌。流水的精粹和文化人的迷醉在这样的时候是合二为一的。

    在历史的另一些时候,文化人已远离这里,短暂的生命已经终结,文化呈现断层,历史走到半途已穷困潦倒,寒风将四壁的温暖吹散殆尽,溪泉在断壁残垣之间跟人作隔世之别,文化的风雅全被绞杀。这样的时候,溪泉虽然仍在冷冷奔涌,但它们的内心充满忧郁,好像回到了悲剧状态。冬季日久不去,曾经缭绕不熄的歌声因为冥顽的坚冰而变得抽搐,如同幢幢的鬼影在天地之间游走。可怜轩舍与溪泉还在固执地等待旧日的人归来。

    在漫长的时空中,人的足迹就像一条麻石古道,由一块一块的石板链接而成,什么地方的一块石板碎裂了,残缺便出现了,所以人类的历史是残缺的历史。而溪泉却不一样,像时间的河流,不断向前向前,风华不会被流水冲走,以它永动不息的脉搏来探测一座轩的文化史,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以人类现有的能力,大概永远也分析不出来。

    许多时候,我希望自己像一条溪流那样平铺在白泉轩的前后,构成整座建筑的一个细节,与那些飞檐、瓦垲、花窗、门扇乃至砖石起着同等的作用,太阳将它的光辉平等地洒在每一个构件上面,将时间和文化点亮。我可以绕到窗前,看那些读书人朗朗轻吟,在每一个三更遥观夜读的灯火,在每一个五更监视闻鸡起舞的学子课读,我有足够的技巧使自己生活得充盈舒展、温馨浪漫。

    我是一条幸福的小溪流。

    我像梦一样飘摇。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二段从文化视角对东西方建筑进行比较,旨在体现两者文化内涵的不同。 B . 岳麓山的环境和谐融入百泉轩,飘忽的溪泉环绕轩前轩后,为轩而鸣,从不间断。 C . 文人与轩舍、溪泉相依,美丽的灵魂找到安放之地,虽过几百年依然影响深远。 D . 作者愿为一条溪流,是他对岳麓书院环境的赞美,是对轩舍所代表文化的追思。
    2. (2) 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将廊柱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轩舍廊柱与自然的融合。 B . 句子②运用比喻,格扇、槛窗是百泉轩中小的单位,如语汇之于篇章。 C . 句子③兼用比喻、比拟手法,表达诙谐幽默,生动有趣,画面感很强。 D . 句子④由朦胧诗想到朦胧建筑,表现出人、建筑、溪流之间关系疏离。
    3. (3) 文中说“建筑之于生活,有一种诱人的新意”,百泉轩“诱人的新意”具体指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4. (4) 江堤曾说:我首先是一个文物工作者,所以我的文本里,有着文物工作者的专业属性;又因为我长期从事诗歌创作,因此我的文本也就往往透露出诗性。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 , 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山东久旱A浙江及B南畿水灾C文升请D命所司E振恤F练士卒G以备不虞。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历,指遍、一个一个的意思;与《登泰山记》“历齐河、长清”中的用法相同。 B . 稼穑,一指耕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一指农作物。文中是指前一种意思。 C . 望,指怨恨、责怪之意,与《赤壁赋》“七月既望”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D . 省愆,指反省过失,“省”与《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意义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马文升相貌奇特有大力气,品格刚直非常显明,自考中进士以来,就历任各级御史之职,政绩卓越,仕途顺利。 B . 马文升敢于直言劝谏,只要是事关国家,言无不尽,奏事进言均得到皇帝的采纳,因此也招致奸人的怨恨和毁谤。 C . 马文升关心国家政事,即使不是分内事,也尽力进言。他请求选择淳厚谨慎懂史书的人教育太子,用正道引导太子。 D . 马文升文武全才,边功卓著,名声远扬,闻名外国。在他死后,大盗来到他家乡钧州都放弃抢劫直接离开。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②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5. (5) 文中说马文升有“文武才”,他的“文武才”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蝉”“秋”二字点出其时当为初秋,一蝉鸣叫,松桂在风中摇曳,尽显秋意。 B . “青苔”“白鸟”一青一白,颜色上形成对照,从视觉角度渲染寺庙的环境。 C . 傍晚雾气在树林深处缭绕,夕阳余晖映照小楼,呈现出冷暖交辉的丰富感。 D . 诗人静坐寺中,听到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心情也逐渐变得欢快起来。
    2. (2) 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静”,但全诗不着一“静”字,诗人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劝学》中“”一句,表明不登高,就无法获得广阔的视野。
    2. (2) 李煜《虞美人》中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在修辞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3. (3) 韩愈《师说》中“”两句,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与人的年龄大小无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 ① 的亮点,成为林则徐青史留名的标记。但这并不足以体现林则徐人格和精神的全部精彩。时势造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除个人具备的英雄品质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危难的时局,百姓的呼声,肩负的职责,把林则徐推上了历史的 ②  , 给他创造了成为英雄的历史机遇。而流放伊犁,使林则徐远离了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如何生存,如何作为,坚守什么,追求什么,更多地依赖于他个人主观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个人意志和品质,这对他的英雄人格和本质恰恰是个严峻的考验。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人在顺境中顺势而为容易,但要在逆境中坚守慎独难。

    人生如戏。如果把林则徐的人生看作是一出戏的话,那戏的高潮,恰恰是他被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而以往的辉煌与显赫,似乎都是为此所作的铺垫和积蓄。就像瀑布,其精彩动人之处,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荡,也非中间断崖的陡峭,而是水到断崖处,那 ③ 的纵身飞泻。而此前的一切,似乎都是为那悲壮的一跃,所作的铺垫,所制造的落差,所积蓄的能量!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都是为那一跃,作了铺垫,制造了落差,积蓄了能量”,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前,白色污染日益成为威胁全球环境的突出问题,寻找塑料替代材料成为紧迫课题。竹子作为速生、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具有突出的固碳能力, ① 。推广“以竹代塑”,不仅可以从源头减少塑料使用,减轻塑料污染,还能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厚植绿色发展的底色。

    我国是竹资源大国,年产竹材约1.5亿吨,发展“以竹代塑”产业, ② 从日用品到建筑建材再到工业制品,新时代的中国不断探索“以竹代塑”产业化,已经发展出上万种竹替代产品,做出了良好示范作用。不过,“以竹代塑”产业发展仍面临不小挑战。为更好地推动“以竹代塑”产业化发展,要抓住两头:从生产环节看,从事竹产品生产、加工的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竹产品加工自动化水平低,尚未形成规模效益。要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引导相关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 ③  , 可通过将“以竹代塑”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支持范围等方式,培育壮大竹产品消费市场,推动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潮流、成为风尚。

    1. (1) 下列句子中和“白色污染”“绿色发展”修辞手法相同一项是( )
      A . 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闻一多《红烛》) B .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C . 那犀利无比的乐音,似银色星光的利箭。(雪莱《致云雀》) D .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有年轻人问巴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巴金回答:“做一个战士!”

    曾有朋友问巴金:“怎样对付生活?”巴金仍旧回答:“做一个战士!”

    巴金又解释说:“每个人都可以做战士,只要他有决心。所以我用‘做一个战士’的话来激励那些在彷徨、苦闷中的年轻朋友。”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