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

更新时间:2024-04-11 浏览次数: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宋是北宋的直接延续吗?

    虞云国

    ①史学大师陈寅恪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一般讲到宋史,讲到宋代文化,这段话是必引不可的。正因为他说“造极于赵宋之世”,所以我们对整个宋代都有一种相当的好感。

    ②首先是制度文化。鉴于五代的动乱,武将经常叛乱推翻政权,所以宋太祖设立的权力制度,从中央到地方,把兵权、政权、财权这重要的三权都加以必要的分割,不让权力集中在某一个官员或某一个部门,宋朝因此建立起一个比较稳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帝国。其次是精神文化。宋代形成了影响中国古代后期的理学,这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宋代在宋词、书画、科技等方面,不仅达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文化高峰,有的方面还走在世界的前列。至于物质文化,看看《清明上河图》就知道当时社会是多么繁荣。

    ③但是,陈寅恪又说“后渐衰微”,这“衰微”开始在什么时候?我认为,两宋近320年的历史,是复杂多变的。从北宋过渡到南宋的这段时期,正是宋代历史上最波澜壮阔又波谲云诡的一段岁月。

    ④从皇统角度来看,南宋毫无疑问是北宋的直接延续。因为宋高宗是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是被俘到北方的宋钦宗的兄弟,在血脉皇统上,是真正的一姓王朝。从政府制度和祖宗家法来看,南宋对北宋似乎也没有全面的颠覆性的变革。也就是说,南宋还是承袭了北宋的君主官僚政体,以及重要的制度文化,比如崇文轻武、科举制度等。从这些角度来看,当然可以说“南宋是北宋的延续”。

    ⑤但是,它是一种“直接延续”吗?是一种简单的延续吗?显然又不是。

    ⑥第一,南宋的生存空间要远比北宋逼仄得多。从疆域图可以看出,南宋王朝基本上以现在的淮河和秦岭作为南北分界线。而北宋的北方疆域达到了现在的北京以南。

    ⑦第二,南宋的内政和外交形势空前严峻。北宋时期,宋朝政府与契丹族建立的辽朝相对峙。虽然前期战争不断,但是从1004年开始,双方进入了长期的和平阶段,达100多年之久。而金朝和南宋对峙以后,一方面金军战斗力超过契丹军队,另一方面,由于地缘空间发生改变,金军随时可以渡淮河南下。南宋政权不但在立国初期处于存亡继绝的生死关头,而且,在其后存在的100多年间,金朝始终像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这种情况下,南宋在政治体制、统治策略以及官僚机器的运作上,都势必做出应激性的调整,否则难以对付内外交困的局面。于是,南宋在内政和外交方面都有重大的变化。

    ⑧第三,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逆转了原先良性运作的政治体制。众所周知,在君主官僚政体下,“君主是决定一切的”,君主的所作所为可以直接影响历史走向和政治生态。宋高宗这个皇帝,从岳飞事件中可以看到他的政治手腕。他尤其在乎君权对军权的全面掌控。

    ⑨在北宋全盛期,中枢权力机构是相对制衡的,也就是说,对当时的君主官僚政体来讲,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运作状态。在这种运作程序下,皇帝不能够独立地、专权地决定朝政大事。几乎所有的朝政大事,皇帝先表达一个意向,然后交给起草政令的机构去起草。起草完以后,要通过当时的监督机构,包括御史台和谏院在内的监察系统,对这些政令进行审查,是不是合理、是不是正确,然后再正式发布,交由以宰相为首的行政部门去执行。这样一来,各种权力是互相制衡的,防止了中央权力可能出现的失误。但是南渡初年,整个高宗小朝廷一直处于不断逃亡中,如果还要依照北宋那种体制,肯定无法应付当时千变万化的战争局面。而宋高宗其人又精于玩弄权术,喜欢大权独揽,这就导致原来中枢权力相对制衡的良性政体逐渐走向了专制。

    ⑩绍兴八年,宋高宗起用秦桧作为唯一的宰相。宋朝一般任命左右两个宰相,但他却特许秦桧独相。目的是什么?就是让秦桧单独去处理与金朝议和的事情,而不受到掣肘。结果,绍兴十二年初,他与秦桧制造了岳飞父子谋反冤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父子,并同全朝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士大夫官僚仍然力主收复北方,反对议和的声音始终非常强烈。宋高宗和秦桧就采取高压政策,罗织了一系列“文字狱”,对那些持不同政见的官僚士大夫打击镇压,罢官的罢官,贬黜的贬黜,流放的流放,有的官员甚至就死在流放地。

    ⑪所以,宋高宗时代与“造极于赵宋之世”的北宋最好的时代,应该区分开来。如果要穿越到宋朝去的话,应该穿越到宋仁宗、范仲淹与包拯的时代,而绝不是宋高宗与秦桧的时代。

    (选自《读好书》,有修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宋代的制度文化特征之一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兵权、政权、财权制度三项权力分割。 B . 血缘关系居于皇统的重要地位,从血缘关系来说,南宋北宋是一姓王朝。 C . 为了存亡继绝,南宋政权被迫作出了一系列的制度调整,以应对内外交困的局面。 D . 中枢权力相对制衡能防止中央权力失误,宋高宗出于个人原因破坏了这种制衡。
    2. (2)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陈寅恪的“华夏民族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的论断,让我们对整个宋代都有一种相当的好感。 B . 儒学至宋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所以宋代在宋词、书画、科技等方面的发展达到高峰。 C . 陈寅恪认为中华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本文认为其观点失之笼统,做了补正。 D . 宋高宗和秦桧采取高压政策,制造文字狱,是为打击持不同政见的士大夫官僚集团。
    3. (3) 下列选项均为南宋诗句,不能表明南宋士大夫力主收复北方、反对议和的一项是(    )
      A .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 B . 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两宫何处,塞垣祗隔长江,唾壶空击悲歌缺。(张元千) C .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陈亮) D . 编蓬为户邻虎穴,敢于虎口寄浮生。干戈时有人相食,吏猛于虎角而翼。(冯时行)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的主要论证思路。
    5. (5) 宋高宗时代区别于北宋最好的时代,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第⑨段和第⑩段,简要概括。
  • 2.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动人的北平

    林语堂

    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一个城市与人相似,各有不同的品格,北平是豪爽的,北平是宽大的。他包容着新旧两派,但他本身并不稍为之动摇。

    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与着木屐的东北老妪并肩而行,北平却不理这回事。胡须苍白的画家,住在大学生公寓的对面,北平也不理这回事。新式汽车与洋车、驴车媲美,北平也不理这回事。

    在高耸的北京饭店后面,一条小路上的人过着一千年来未变的生活,谁去理那回事?离协和医院一箭之地,有些旧式的古玩铺,古玩商人抽着水烟袋,仍然沿用旧法去营业,谁去理那回事?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山——谁来理你?

    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在他的树荫下与枝躯上寄生的,有数百万的昆虫。这些昆虫如何能知道树的大小,如何生长根,在地下有多少深,还有在别枝上寄生的是什么昆虫?

    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一个人总觉得他不了解北平。在那里已经住了十年以后,你偶然会在小路上发现一个驼背的老人,后悔没有早日遇见他;或是一个可爱的老画家,露着大肚子坐在槐树下的竹椅上用芭蕉扇摇风乘凉梦想他过去的日子。或是一个踢毽子的老人,他能把毽子放在头顶上一点一点的移动着,然后由背后掉下来时,平落在他的鞋底;或是一个刀手;或是一个前朝的县太爷。一个人怎敢说他了解北平呢?

    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它是具有紫金的御色屋顶,以及宫殿庭园楼榭的珠玉之城。它为珠玉结成的古城,它有紫色的西山 , 青带似的玉泉中央公园垂老的杉树,以及天坛先农坛。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

    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它有宫殿、御园、百尺宽的大道、艺术博物院、大学、医院、庙塔、艺商,与旧书摊林立的街道。北平是贫富共居的地方,每个邻近的铺号都许一个贫老的记账取货,街上贩卖的东西很便宜。你可以流连在那里的一个茶馆里,一整个下午不走。北平是采购者的天堂,是一个到处能买货的地方,商贩也会带着货物走上门来;在清晨,门外路上货贩众多,叫卖声形成极美妙的调门儿。

    北平是清静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个院落,每院都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树;那里的果蔬新鲜;桃就是桃,柿就是柿。他是一个理想的城市,每个人都有呼吸之地;农村幽静与城市舒适媲美。那里的街道排列恰当,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然而距离一家大百货商店,只有一箭之地。

    北平有多样性——多样的人。他有法律与触犯法律的人,守法的警察与作奸犯科的警察,盗贼与保护盗贼的人,乞丐与乞丐之王。它有圣贤、罪人、回教徒、除妖的藏人、算命、拳手、和尚、妓女、中国与俄国的职业舞女、日本和朝鲜的走私者、画家、哲学家、诗人、收藏家、青年大学生、影迷。它有卑鄙的政客、年老息影的县官、新生活运动者、现充女佣的前清官吏的太太。

    使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原由,可列举下列三点来加以说明:

    北京城虽始建于十二世纪,但它现在的式样是明朝永乐皇帝在十五世纪初建造的,因之富有皇室的华贵。

    紫禁城位于北城的中心,周围绕有城壕与金色瓦顶的墙垣,背后是煤山,山上共有五座亭台,顶上盖有灿烂彩色的瓦。由煤山可以看到那条中轴,附近还有鼓楼。三海位于紫禁城的西面与西南面,那里是皇室的画舫遨游之地。

    与中轴平行的是两条康庄的大道,在东城是哈德门大街,在西城是宣武门大街,每条大街宽约六十英尺,在紫禁城前连接两街东西直通的大道,是宽逾百尺的天安门大街,在外城南门附近,位于中轴东西两端的,是天坛与先农坛。那里是皇帝祈年风调雨顺之处。

    因为中国人对建筑美的观念,须兼顾雅适而不仅在高伟,宫殿屋顶所以都属于平阔一类的,也因为皇帝之外,无人许住楼房,所以到处都显得极其宽阔。

    因是使北平显得如此舒适可爱的,成为居民的生活方式。居住在繁华街衢附近的人,也都能安详生活。那里的生活程度很低,生活也颇富意味。政府官员与阔人可以聚餐于大饭馆,而洋车夫用一个铜板,也可以买到油盐酱醋,不论在什么地方,附近总会有一个杂货店,与茶馆的。

    那儿很自由去追求你的学问、娱乐、嗜好,或者去赌博和搞政治。没有人理会你穿什么衣服,做什么事。这就是北平的兼容并包之处,你可以和贤人与恶人往来,和学者与赌徒往来,或者和画家往来。

    如果你要是有闲,你可以在城内的九个公园中,任意游逛,坐在竹椅上或是杉树下的藤椅上,整一下午喝你的茶;所费不过是两角五分。那些茶役常是和蔼客气。或者在夏天的下午,你可以去游什刹海(湖),或者你可以出西直门去游览颐和园。

    在路过颐和园的途中,你可以在那里流连一整天的时光。沿途经过许多美丽的景象,玉泉山的大理石塔便在望了,在那里你可以流连一个下午,面前就是西山,景色迷人,可以数月忘返。

    但是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他们不是圣贤和教授,而是人力车夫。从西城到颐和园洋车费一元左右,你或者以为这是很便宜的。这的确是便宜,而车夫却欣然收之。看着车夫们沿途互相取乐,笑论别人的不幸遭遇,你会有莫名其妙之感。

    在晚上返家的途中,你也许会遇到一个褴褛的老年人力车夫。他向你讲述他的遭遇时,口吻该谐清雅。如果你以为他年纪过老,想要下车步行时,他一定要强拉你回家。但是如果你突然跳了下来,然后把车钱照付,他向你表示的那种竭诚感激,是你有生以来从未见过的。

    (选文有删节)

    【注】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约为1931年—1935年间。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展现北平自然的、文化的、生活的各种景象,着重表达作者对这座“珠玉之城”华贵气息和皇家文化的热爱。 B . 作者写道“一个人总觉得他不了解北平”“一个人怎么敢说他了解北平呢”,强调北平难以全面关照,因而只能选取大量零碎细节来描写。 C . 北平有多样性的人,其中包括触犯法律的人、作奸犯科的警察等。在热爱北平之余,作者也由此为北平的鱼龙混杂而叹息。 D . 本文不仅描写了北平景象,还表达了一种特别的情怀,作者既不全然保守,也非全面革新,而是以包容态度表达热爱、喜悦之情。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开篇将北平比作“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老成的品格”,作者在赞美北平历史悠久,也叹息北平的守旧与落后。 B . 本文运用“散点透视”的描写视角,选取多个场景作为欣赏点,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丰富画面。 C . 文中列举“北平成为理想居住城市”的理由,将北平的建筑布局式样、居民生活方式、市井人生样貌凝诸笔端。 D . 本文具有雅俗交融的语言风格,既以通俗亲切的口语带来亲切感,又以诗意的语言展现北平静美、优雅一面。
    3. (3) 林语堂是现代散文大家,本文展现了他独具情韵的表达。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4. (4) 林语堂在创作中常常有“泛美主义”的倾向,即用审美的眼光和态度看待生活中的一切,无处不有美的内蕴。本文认为“北平最迷人的,是人力车夫”,请根据作者的创作倾向并结合文本,对此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送孟东野序(节选)

    韩愈

    ①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敝,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③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④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于天者以解之。

    [注]①孟郊,字东野,中唐著名诗人。他壮年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五十岁时被授为溧阳县尉。在他上任之际,韩愈写此文为他送行。

    1. (1) 第③段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人声之A精者B为言C文辞之D于言E又其F精也G尤择其善鸣者H而假之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序,文中是指惜别赠言的文字,又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 B .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醉翁亭记》中有“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与本文“四时”的意思相同。 C . “其存而在下者”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而”意思不同。 D . “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的“从”是跟随的意思,与《师说》中“惑而不从师”的“从”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运用比兴手法,用草木、水、金石等物质的不平则鸣,引出人类的不平则鸣。对物来说,鸣是发出声音之意,对人来说则是用文章表达忧思怨愤。 B . 第②段列举自然界多种现象论证“不平则鸣”的观点。物有善鸣者,上天也用鸟鸣等声音来告诉人一年四季的推移。这就为下文阐述“人也亦然”打下论证的基础。 C . 第④段从唐朝的陈子昂、苏源明等写到孟郊,又谈及李翱、张籍,认为孟郊比其他人更善于用诗文来抒发情怀,最后又针对孟郊的命运发表了议论,借以抒发感慨。 D . 文章从“物不平则鸣”写到“人不平则鸣”,屡用排比句式,气势奔放;立论卓异不凡,寓意深刻,不愧是论说文中的佳作。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 (5) 结合第④段,谈谈韩愈创作本文的用意。
  • 4.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歌子

    苏轼

    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化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方士三山路,渔人一叶家。早知身世两聱牙。好伴骑鲸公子、赋雄夸。

    【注】①化世:治世,政治清明而有德化的时代。②聱牙:乖忤违背。③骑鲸公子:指李白,俗传李白醉骑鲸鱼,水中捉月。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词开篇妙用叠词“苒苒”“萧萧”,音韵和谐优美,表现出时令变化和两鬓状态。 B . “寓身”句中词人以“尘沙”自喻,与《赤壁赋》中“渺沧海之一粟”营造的意境相似。 C . 词人认为方士求仙、渔人泛舟虽清静恬淡,却不及追随李白写下雄奇诗文有滋味。 D . 本词属于小令,语言晓畅,虽有用典,但并不艰涩,且用韵工巧,使全词格律整齐。
    2. (2) 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的情感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并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感叹的句子是“”。
    2. (2) 在《登泰山记》中,“”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3. (3) 自古以来,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常常吟味不已的季节。借助秋景表达内心悲伤的诗句不胜枚举,如“”就写出了秋天的凄清。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表现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反映了包括春夏秋冬等季节变化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天气现象的发生规律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发生时刻。对于依赖农耕的古老中国而言。农人对气象气候的准确把握直接影响着来年的收成,二十四节气为农人预判、把握气象气候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其实践价值之高    ①    

    在中国广袤的地域空间和历史岁月中,二十四节气衍生出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和节日文化。例如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各地形成了    ②    的节令饮食文化,北方较为普遍的习俗有冬至吃水饺等,而南方常见的习俗则是吃汤圆等。现在,我国台湾地区依旧保留着冬至时节用九层糕祭祀祖先以示不忘祖先和不忘自己的“根”的传统。这些依托二十四节气形成的民风民俗和节日文化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③    的组成部分。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孤魂”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上图书馆》) B .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荷塘月色》) C . 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反对党八股》) D . 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拿来主义》)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四、作文(本题共1小题,共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国学大师黄侃先生讲授《说文解字》时,既不带原书,也不带讲稿,却旁征博引,头头是道;所引之典,一字不漏,一字不错。学生听他的课,百听不厌,常听常新。有人问其秘诀,他说: “要如一字不识人,方能读书。”意思是说,每次读书,都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字也不识的愚人。他读过的书,都写满蝇头小字和各种符号,有墨笔写的,有朱笔写的,而且许多书还不止圈点一遍,比如《说文解字》,他至少圈点了五遍,每一遍都有新体会。

    黄侃先生的读书方法,正好印证一句俗语:“笨功夫才是真功夫。”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