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学业水平...

更新时间:2024-03-24 浏览次数: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span>3</span></strong><strong><span>5</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乡村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乡土文学的概念内涵产生了新的挑战。自1990年以来,随着大量农民进入城市,乡村生活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传统乡村生活的状貌正在逐渐失去。从文学角度来说,随着乡村社会的变化,传统乡土文学作品会进一步减少,很可能难以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或文学题材而继续存在。

    据此,有一些批评家认为乡土文学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基础,面临消亡。其实不然,乡土文学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即使是在传统乡村逐渐消逝的背景下,它也有存在的一席之地。它并不随乡村面貌的改变而消逝,而是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中拓展自己、转换自己。具体说,在乡土社会发生巨大转变的今天甚至是不久的将来,“乡土精神”应该成为“乡土文学”最基本的核心,构成这一概念的灵魂。

    乡土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乡土的热爱和关注,这是乡土精神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只有对乡村和乡村人的关爱,才能呈现出乡土的内核。二是对乡土文明生活方式和核心价值观的向往与认同,这是一种基本的精神姿态,或许它不是现代的,但却是与乡土内在关联的。当然,它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如对人类生态的关注,对现代文明缺陷的批判等,都是与之相关联的主题。三是对一些美好乡土文化价值观的揭示和展示,而“乡土文化”这一概念中包含有多元因素,文学应该张扬其中的美善一面,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人类质朴人性的认同,张扬人自身的力量和价值;强调人情、人伦,对人类精神价值表示尊重。有人更习惯于用“乡土文化”来指称乡土文学的内涵,实际上,乡土精神比乡土文化更合适。乡土文化内涵的指向性更单一,也更保守;乡土精神则更抽象,与传统乡土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要间接和深远。换言之,乡土精神虽然以乡土为基础,但它并不局限于传统乡土文化,它能够吸收现代精神的因素,对传统乡土文化有扬弃和现代的改造重生。比如说,乡土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包含一些粗俗低级的内客,也有很多滞后于时代的因素,但是乡土精神对这些因素和内容是拒绝和批判的,它更侧重于乡土文化中积极的、与现代因素相融合的一面。

    (摘编自贺仲明《乡土精神:乡土文学的未来灵魂》)

    材料二:

    80年代文学重述乡村历史,在书写的时空上相对短小和狭窄,90年代以后,乡土小说敞开了更宏阔的时空,乡土与乡土之上的人的命运也更为复杂和曲折。加《白鹿原《笨花》等是表现乡土中国的重要作品。李佩甫的《羊的门》和陈忠实的《白鹿原》均截取了较长一段时间,以此呈现一个自然村落的历史变化和伦理格局的动态变迁。尤其是陈忠实的《白鹿原》超越了以往文学作品中现代史叙事的局限,从民族文化心理切入,在繁复的人物关系中描绘中国现代历史风云。在《白鹿原《羊的门》中,乡土不再缄默,时代的变迁给乡土注入了更具复杂性的历史内容。在动态的历史变迁中,乡土的变化与城市的发展都是现代化叙事的重要内容。

    “新乡土文学”在重述历史的同时,也深度介入乡土现实,乡村的现代化历程在历史与当下的关联中得到更充分的呈现。阿来的《机村史诗》以6部既独立又有关联的作品构建了一幅藏族乡村的长卷,在50年的时空中写出了乡村的命运。阿来在审美上再次回到“人的文学”层面,坚持“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并重新定义了“史诗”的概念,记录与表现社会变迁的轨迹和方向。

    此外,“新乡土文学”以巨大的热情关注乡土现实,现代化进程中乡土中国的新变成为作家书写的重点。现代文学时期乡土文学中隐含的城、乡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因为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更为凸显,农村人进城(镇)的故事,成为“新乡土文学”的一种主要书写模式。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和路遥的《人生》等。在这类作品中,城乡之间现实存在的差异瓦解了对乡土作纯然抒情和理想化处理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前景和困境以及乡土与世界关系的新变和尴尬。高加林集中了现代青年坚毅自信和农村子弟踏实奋进的品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鸿沟成了他矛盾性格的底色,其背后涉及的现代与传统、城市与乡村的冲突很可能是包括路遥在内的那一代人无法彻底回答的问题。

    如果说80年代的乡土中国是在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之间选择了现代和开放,那么到了90年代以后,便无法用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来叙述乡土中国的文化或精神特征,此时的乡土叠加了更多复杂的因素。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的冲突虽仍然存在,但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乡土中国”具有了多面性,这是90年代以后乡土文学具有多种面向的现实基础。在“新乡土文学"以巨大的热情表现乡村发展进步的同时,也以深刻的忧患意识面对乡村工业化、城镇化中的困境。在李锐的《太平风物》中,作为农耕文明的象征,“农具”既是器物,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人与土地因此血肉相连。这样一种亲和关系,在工业化之后逐渐消失,农具已经锈迹斑斑。“农具”的历史诗意和现实困境,正是乡土中国的当下矛盾所在。

    (节选自王尧《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从乡土文学到“新乡主文学”》)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村的变化必然会影响传统乡土文学的发展,这让所有的批评家都对之产生了忧虑。 B . 无论乡土社会发生什么样巨大转变,只要乡土精神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乡土文学就不会消逝。 C . 乡土精神要更抽象,与传统乡土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间接和深远,因此它能够吸收现代精神的因素。 D . 乡土文化包含一些粗俗低级的内容和滞后于时代的因素,在今天是落后的文化。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动态历史变迁中,“新乡土文学”创作的主题在时空的层面呈现出越发宏大的发展趋势。 B . 重述历史、关注现代化进程中乡土社会,是“新乡土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和书写模式。 C . “新乡土文学”作家在以现实主义态度表现乡村新变的背后,折射出其对乡村命运的强烈关照。 D . “新乡土文学”作家关注人的发展,探索城乡发展的冲突之因与和解之策,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3. (3) 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新乡土文学发展观”的一项是( )
      A . 柔石在《为奴隶的母亲》中塑造了被侮辱被损害的春宝娘的形象,其悲惨命运凸显乡村阶级压迫的残酷。 B . 高晓声的《陈奂生转业》叙述农民的转业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农村工业化发展的前景和困境。 C .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借孙少平形象的塑造,表现农民在城乡抉择中的牺牲精神、人道情怀。 D . 《苍凉后土》的作者贺享雍,始终立足乡村、面向当下,书写乡村发展新现实,思考乡村发展新问题。
    4. (4) 两则材料都以“乡土文学”为话题,论述的意图和采用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5. (5) 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正在重读的书,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书。”其观点给我们以启发,今天我们如何重塑乡土文学的经典呢?请联系两则文本加以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武夷山——我的读后感

    梁衡

    名山也已登过不少,但当我有缘作武夷之游时,却惊奇地发现这次却不劳攀援之苦,只要躺在竹筏上默读两岸的群山就行。只这一点就足够迷人了。

    两岸群山将自己突兀的峰岩或郁葱的披发投入清激的溪中。我半躺在筏上的竹椅里,微醉似的看两边的景色,听筏下汩汩的水声,静静地读着这幅大水墨。

    这两边的山美得自在,当她不披绿裳时,硬是赤裸得一丝不挂,本是红色的岩石经多年的氧化镀上了一层铁黑,水冲过后又留下许多白痕,再湿了她当初隆起时的皱褶,就自然得可爱,或蹲或立,你会联想到静卧的雄狮、将飞的雄鹰或纯真的顽童、憨厚的老农,全无一点尘俗的浸染。但大多数山还是茂林修竹,藤垂草掩,又显出另一番神韵。筏子拐过一两道弯,河就渐行渐窄,山也更逼近水面,氤氲葱郁,山顶的竹子青竿秀枝,成一座绿色的天门阵,直排上云天,而半山上的松杉又密密匝匝地挤下来。偶有一枝斜伸到水面,那便是姜子牙无声的垂竿。河没有浪,山没有声,只有夹岸迷蒙的绿雾轻轻地涌动。水中起伏不尽的山影早已让细密的水波谱成一首清亮的渔歌,和着微风在竹篙的轻拨慢拢中飘动。这时山的形已不复存在,你的耳目也已不起作用,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仿佛听到了“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我这时也只凭感觉来捕捉这山的旋律了。

    这条曲曲弯弯的溪水美得纯真,滴滴雨露轻落在叶上草上,渗入根下土中,然后沙滤石挤,再溢出涓涓细流,汇成这能漂筏行船的大河。所以这水就轻软得可爱。没有凶险的水涡,没有震山的吼声,只是悄悄地流,静静地淌,逢山转身回秋眸,遇滩蹑足曳翠裙。每当筏子转过一个急弯时,迎面就会扑来一股爽人的绿风,这时我就将身子压得更低些,顺着河谷看出去,追视这幅无尽的流锦,一时如离尘出世,不知何往。在这种人仙参半的境界中,我细品着溪水的清、凉、静、柔,几时享受过这样的温存与妩媚呢?回想与水的相交相识,那南海的狂涛,那天池的冰冷,黄河壶口的“虎啸”,长江三峡的“龙吟”,今天我才找到水之初的原质原貌,原来她“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不胜凉风的娇羞”。在世间一切自然美的形式中,怕只有山才这样的磅礴逶迤,怕只有水才这样的尽情尽性,怕也只有武夷山水才会这样的相间相错、相环相绕、相厮相守地美在一起,美得难解难分,教你难以名状,难以着墨。一处美的山水就是一个暂栖身心的港湾,王维有他的辋川山庄,苏东坡有他的大江赤壁,朱自清有他的月下荷塘,夏丐尊有他的白马湖,今天我也找到了自己的武夷九溪。

    筏过五曲溪时,崖上有“五曲幼溪津”几个大字,那“幼”字的“力”故意写得不出头。原来这幼溪是一个明代人,名陈省,字幼溪,在朝里做官出不了头,便归隐此地来研究《易经》。石上还刻有他发牢骚的诗。细看两岸石壁,又有许许多多的古人题刻,我也渐渐在这幅山水画中读出了许多人物。那个曾带义兵归南宋,“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的词人辛弃疾,那个“但悲不见九州同”的诗人陆游,那个理学大师朱熹,都曾长期赋闲于此,并留下笔墨。还有那个一代名将戚继光,石壁上也留着他的铮铮诗句:“一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平虏复征蛮。它年觅取封侯印,愿向君王换此山。”这是些什么样的人啊,他们是从刀光剑影中杀出来的英雄,是从书山墨海中走过来的哲人,他们每个人的胸中都有一座起伏的山,都有一片激荡的海。可是当他们带着人世的激动,风尘仆仆地走来时,面对这高逸恬静的武夷,便立即神宁气平,束恭立了。

    人在世上待久了,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烦恼和这样那样的重负。为解脱这一切,历来的办法有二:一是皈依宗教,向内心去求平衡;二是到自然中去寻找回归。苏东坡是最通此道的,所以他既当居士又寻山访水。但是能如消磁除尘那样,使人立净化,霎时回归的山水又有几许?苏子月下的赤壁,毕竟是月色的朦胧又加了几分醉意,何如眼前这朗朗晴空下,山清水幽,渔歌筏影,实实在在的仙境呢?

    如果一处山水能以自己的神韵净化人的灵魂,安定人的心绪,启示人生的哲理,使人升华,教人回归,能纯得使人起宗教式的向往,又美得叫人生热恋似的追求,这山就有足够的3力了,就是人间的天国仙境。我登泰山时,曾感到山水对人的激励;登峨眉时,曾感到山水给人的欢娱;而今我在武夷的怀抱里,立即感到一种伟大的安详,朴素的平静,如桑拿浴后的轻松,如静坐功后的空灵。这种感觉怕只有印度教徒在恒河里洗澡,佛教徒在五台山朝拜时才会有的。我没有宗教的体验,却真正接受了一次自然对人的洗礼。武夷一小游,退却十年愁。对青山明镜,你会由衷地默念:什么都抛掉,重新生活一回吧。难怪这山上专有一处名“换骨岩”呢。我正庆幸自己在默读中悟出一点道理,突然眼前一亮,竹筏已漂出九曲溪,水面顿宽,一汪碧绿。回头一望,亭亭玉女峰正在晚照中梳妆,船工还在继续着他那说不完的故事。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开篇就写到了自己游武夷九曲溪的轻松、惬意,这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 . 作者引用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仿佛听到了“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的感受,是为了说明水中山的倒影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 C . 文中大量诸如“神仙参半”“寻找回归”“天国仙境”的语言,隐约流露出作者希望超尘脱俗的人生追求。 D . 作者在武夷的山水中感悟,与古人神交对话,寻求到了人生的至理,收获了心灵的愉悦。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的结构有讲究,首节以“默读”二字开篇点题,而“足够迷人”的感受又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B . 全文行文有艺术的构思,以游踪为推进的明线,以游览的感受为隐藏的暗线,两条线索交织穿插。 C . 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武夷山水的独特的美以及给自己的不一样的感受。 D . 文章的结尾的“回头一望”在落笔处又宕起一层,给人意犹未尽之感,让人回味无穷,增强了作品的审美意蕴。
    3. (3) 作者“阅读”武夷山,有“我在武夷的怀抱里,立即感到一种伟大的安详,朴素的平静,如桑拿浴后的轻松,如静坐功后的空灵”这样的体会,作者为何会有这种体会?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
    4. (4)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以“语言优美”为观点,写出你的短评要点并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strong><span>5</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梅直讲①书

    苏轼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责,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 , 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焉。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 , 而向之十余年间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责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注】①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苏轼参加礼部考试时,梅尧臣任参评官。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断句处涂出来

      人A不可以B苟富贵C亦不可以D徒贫贱E有大贤焉F而为其徒G则亦足恃矣

    2. (2) 下列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遇,不得志,与《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标题中的“不遇”词义不同。 B . 礼部,六部之一,主要负责接待外宾、筹划典礼、办立学校、科举考试等,文中的礼部考试又称“春闺”。 C . 属,意为请托,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中的“属”意义与用法相同。 D . 而,有转折意,与《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
    3. (3) 以下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颜渊和孔子之间的对话,可以看出颜渊对老师思想的尊崇,以及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 B . 苏轼在读书时期,就仰慕欧阳文忠公和梅公,欣赏他们能够摆脱世俗乐趣而自得其乐的风范。 C . 苏轼在信中告诉梅尧臣,自己在考试中获得第二名,是因为受到了梅尧臣的赞许和欣赏。 D . 苏轼在书信中表现的“不怨天不尤人”的豁达胸襟,是与其诗文创作的主要思想情怀一致的。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

      ②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5. (5) 苏轼认为“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的原因是什么?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这首词当是陆游客居四川时期的作品。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茅檐”“蓬窗”表明寓所的简陋,与尾句“况半世、飘然羁旅”相呼应,让全诗浸染于凄然的情感氛围中。 B . “连江风雨”融合了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受,景中含情,表现了诗人人夜时内心的不宁。 C . 本词借物抒情,因为诗人心中有羁旅之苦,所以笔下的寓居环境皆着上了一层凄凉的色彩。 D . 夜间林莺巢燕很安静,但常有杜宇的啼叫声将诗人从梦中惊醒,夜不能眠,因此生出孤独、漂泊之感。
    2. (2) 词中说鹃啼“不堪听”,白居易《琵琶行》中则说“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同是鹃啼引发的情感,两者之间有何不同?各是如何抒情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中国古代文人一直都有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追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将之表达为:“。”
    2. (2) 人的身份地位不应成为择师的标准,韩愈在《师说》中将择师的标准定为:“。”
    3. (3) “风”是中国古人常使用的艺术形象,四季风的名称各不相同,请你写出两句带有“风”形象的诗句,且两句的“风”为不同季节的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____①____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____②____、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____③____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根据本则材料的内容,理解关键概念“工匠精神”的内涵,请用一组判断句进行表述。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融会贯通,博采众长,磨炼出好文笑,这不仅是历代史学家必备的基本功,当代史学工作者也不能例外。____①____?梁启超认为要“多读、少作、多改”。多读,就是要不厌其多地研读前人和时人的史学美文经典。少作,就是要树立精品意识,呕心沥血,写一篇是一篇,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不滥竽充数。多改,就是要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反复修改。

    同时,梁启超作为文学家,对于“文采”的理解也很值得我们借鉴。他认为,____②____。简洁,就是文章要精益求精。他强调,评论一篇文章的优劣,首先“要看可删的有多少”,定稿要做到“篇无剩句,句无剩字”。这种要求,应该成为史学工作者的写作箴言。飞动,就是文章的语言要感人。他认为,要把历史文章写得生动感人,“使看的人要哭便哭,要笑便笑”,从而达到生动感人的目的。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____③____能给史学著作插上腾飞的翅膀。史学工作者要想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有更大作为,就要把“工文”作为终身的必修课。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处表述不准确,请做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3. (3) 下列句子中的“意识”和“少作,就是要树立精品意识”中的“意识”,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很多人甚至没有意识到说这种话是一种自我贬低。 B . 在今天这个时代,他还有这样落后意识,真可怕! C . 被救工人逐渐恢复了一些意识,能认清周围的人。 D . 我随手拿起一本书,无意识地看了起来。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法布尔《昆虫记》如此描绘蝉,成熟的蝉在爬到地面上来以前,要在地下生活四年之久。而此后,它在阳光中的歌声却不足五个星期。四年的地下苦工,只换一个多月阳光的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该讨厌它那令人烦躁的歌声,因为他掘土四年,终于穿上高责的礼服,挥动着能与鸟儿姚美的翅膀,在阳光里沐浴着。

    人们常说“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你从以上的材料中获得什么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