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专题一 光的探究--【高效二轮复习】2023-2024学年中...

更新时间:2024-03-18 浏览次数:62 类型:二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2018·台州) 如图是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为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B为玻璃板后未点燃的蜡烛。有关本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玻璃板应该与桌面垂直 B . 实验宜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C . 眼睛应从B一侧观察成像情况 D . 蜡烛燃烧较长时间后像物不再重合
  • 2. (2022·椒江模拟) 如图所示,人脸识别一体机通过摄像机镜头来捕捉人脸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屏幕上所成的是缩小的虚像 B . 该摄像机镜头是一个凹透镜 C . 若镜头的焦距为f,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f D . 若要使屏幕上显示的人脸小一些,人应离镜头近些
  • 3. (2023九下·义乌模拟) 下列选项中可以用如图所示的光路图解释的是( )

    A . 人眼看到水中的“蓝天白云” B . 人眼看到水中的“鱼” C . 水中的潜水员看到水面上的“路灯” D . 潜水艇中的士兵通过潜望镜观察海面上的“舰艇”
  • 4. (2023·宁波模拟) 如图所示为一个放置于宁波某地水平地面上的简易计时模型一圭杆垂直底盘。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 . 杆影的形成是由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 . 一天内,杆影移动是由地球公转造成的 C . 一天内,正午的杆影最短 D . 该模型依据杆影的方位计时
  • 5. (2023·慈溪模拟) 提词器是由一个高亮度显示器和一块与其成45°角的专用镀膜玻璃组成,镀膜玻璃将显示器上的文稿内容反射到演讲者前方。如图当演讲者前方呈现“爱我中华”四个字时。他直接看显示器会看到(    )

    A . 爱我中华 B . C . 华中爱我 D .
  • 6. (2023·常山模拟) 光纤的纤芯是一种有塑料制成的纤维,纤芯外的包层可以保证光进入纤芯后全部发生反射,从而避免了光的损失。下列能正确表示光在纤芯中传播路径的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 7. (2022·杭州模拟)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图乙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成像时像距v和物距u关系图象,据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 图甲中光屏上呈正立等大的实像 B . 图甲中蜡烛位置不变,将透镜移到60cm刻度处 要在光屏上再次看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移到80cm刻度处 C . 图甲中将一个近视眼镜片放在透镜和烛焰之间,将光屏适当左移,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D . 凸透镜成缩小的像时,像移动速度小于物体移动的速度
  • 8. (2023·宁波模拟) 如图是小金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相关实验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图甲中应选用光滑的硬纸板 B . 图甲中LEOM是入射角 C . 图乙中反射光不存在 D . 图丙、甲中现象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 9. (2023·宁波模拟) 小宁学习光学知识后,整理了如图所示的知识结构图。小宁补全后应为(    )

    A . ①凸面镜②光的直线传播③正立虚像 B . ①凸透镜②光的直线传播③正立虚像 C . ①凸透镜②光的直线传播③正立实像 D . ①凸透镜②光的色散③正立实像
  • 10. (2022·慈溪模拟) 如图所示是同学们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几种情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若蜡烛A距玻璃板4cm,则蜡烛B距玻璃板8cm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B . 若在玻璃板与蜡烛B之间放一块挡光板,则透过玻璃板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 C . 若蜡烛A在玻璃板中的像偏高且倾斜,则图乙可能是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D .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二、实验探究题
  • 11. (2022·萧山模拟)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A、B是两支相同的烛,C是厚玻璃板。

    1. (1) 在选材上,该实验存在的问题是
    2. (2) 纠正选材问题后,若实验中把玻璃板向右平移一段距离,A蜡烛的像(选填“会”或“不会”)向右平移:若实验中B蜡烛在白纸上移动,始终不能与A蜡烛的像重合,则可能的原因是
    3. (3) 如图乙。在平面镜前有一个点光源S,它发出的某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恰好通过P点,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在答题纸上画出此过程的光路图。
  • 12. (2023九下·西湖模拟) 小莉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 (1) 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2. (2) 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选填A、B、C”)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像是图丙中的(选填“1、2、3、4”)。
    3. (3) 实验完成之后,小莉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丁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在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光屏凸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

  • 13. (2023·宁波模拟) 小科在学习光的折射时发现,折射角会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提出问题】折射角与入射角在数值上有怎样的关系?

    【探究】①把玻璃砖放在木板上,下面垫一张白纸;

    ②在白纸上描出玻璃砖的两个边α和α’;

    ③用红光以一定的入射角透过玻璃砖,在入射光线上垂直纸面插入A、B两枚大头针;

    ④在眼睛这一侧再插第三个大头针C,使它把A、B都挡住,插第4个大头针D,使它把     ★     都挡住。

    ⑤在白纸上描出光线的路径,测量相应的角度。

    【数据】

    序号

    入射角

    折射角

    入射角的正弦值

    折射角的正弦值

    1

    15°

    10°

    0.259

    0.174

    2

    30°

    19°

    0.500

    0.326

    3

    45°

    28°

    0.707

    0.469

    【思考与分析】

    1. (1) 步骤④中“★”处应填:
    2. (2) 小科进一步了解发现:光从介质1射入介质2发生折射时,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叫做介质2相对介质1的折射率,简称相对折射率,则该实验中的相对折射率的大小为。(小数点后保留一位)
    3. (3) 实验结束后,小科用紫光重复了上述实验,发现紫光从空气射向玻璃的折射率(填“>”“=”或<”)红光从空气射向玻璃的折射率
  • 14. (2022七下·浙江期中) 墨子对小孔成像的研究比牛顿还要早2000年,墨子的研究表明:实验时像的大小不一。 那么,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某学习小组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与小孔的大小有关

    猜想2:与白纸到小孔的距离有关

    猜想3:与蜡烛到小孔的距离有关

    他们用蜡烛、带小孔的硬纸板、白纸进行实验(如图甲所示)。

    1. (1) 每次实验中白纸上都呈现的是的像。(填“倒立”或“正立”)
    2. (2) 为验证猜想,该学习小组的成员固定蜡烛、硬纸板和白纸的位置,更换使用如图乙所示3种硬纸板(孔径为1mm、2mm、3mm)依次进行实验,发现像的大小相同。
    3. (3) 学习小组在验证猜想3后,将实验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次数

      蜡烛到小孔的距离(cm)

      白纸到小孔的距离(cm)

      白纸上像的大小

      1

      5

      10

      2

      10

      10

      3

      15

      10

      问:①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

      ②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 15. (2022七下·乐清月考) 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白色硬纸板EF垂直于平面镜放置,能沿着ON折转,ON垂直于平面镜。

    次数

    1

    2

    3

    4

    5

    6

    入射角i

    15°

    30°

    45°

    60°

    70°

    80°

    反射角r

    15°

    30°

    45°

    60°

    70°

    80°

    让入射光贴着纸板EF沿AO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方向。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观察并描绘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i和反射角r,记录如表。

    1. (1) 比较r和i,可以得出结论:
    2. (2) 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为探究反射光和入射光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下一步操作是:
    3. (3) 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F沿BO射到O点,光沿着OA方向射出。说明光反射时,光路是的。
    4. (4) 由于光在纸板上发生了(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所以从不同方向都可以观察到光在纸板上传播的径迹。
  • 16. (2017·杭州模拟)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 (1) 将蜡烛A点燃,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两个像,如图1所示。为什么出现两个像?;用另一个没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蜡烛B与离玻璃板(填“近”或“远”)的像重合。

    2. (2) 近处的像是来自于蜡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______次反射,       次折射形成的

        远处的像是来自于蜡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______次反射,       次折射形成的。(  )

      A . 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 、  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B . 两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两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C . 一次反射、0次折射形成的、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D . 一次反射、0次折射形成的、两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3. (3) 要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还应进行的操作是:保持玻璃板的位置不变,改变的位置,再做两次实验。

    4. (4) 如果小明在做这个实验时,看到了蜡烛A的像,可是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也移不到像的位置上,则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17. 某学习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

    1. (1) 安装并调节烛焰、透镜、光屏, 使它们三者中心大致在
    2. (2) 通过探究, 记录并绘制了物距 与像距 之间的关系图像, 如图甲所示, 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3. (3) 当蜡烛放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时, 调节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生活中的(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就是利用这样的成像原理工作的。
    4. (4) 若将透镜的上半部分用不透明的纸板挡住, 则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成完整的像。
    5. (5) 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 将其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 发现光屏上原本清晰的像变模糊了, 向右移动光屏, 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 说明老师戴的是 (选填 “近视”或 “远视”)眼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