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优中选优-物理-第19节-浮力

更新时间:2024-03-11 浏览次数:35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3八上·杭州期中) 水平桌面上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甲、乙两种不同液体,将两个不同材料制成的正方体A,B(VA<VB),按如图两种方式放入两种液体中,待静止后B刚好浸没在甲液体中,A刚好浸没在乙液体中,两杯中液面恰好相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甲液体密度大于乙液体的密度 B . 甲液体对杯底的压强等于乙液体对杯底的压强 C . 甲液体对B下表面的压强等于乙液体对A下表面的压强 D . 装甲液体的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小于装乙液体的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
  • 2. 有甲、乙两支刻度磨损的密度计,将它们放入水中,恰好甲磨损的部分都在水面以下,乙磨损的部分都在水面以上。现要测量某医用酒精的具体密度,可选的密度计是( )
    A . B . C . 甲和乙都可以 D . 甲和乙都不可以
  • 3. 如图,体积相同的两个物体A、B用不可伸长的细线系住,放入水中后,A刚好完全浸没入水中,细线被拉直。已知A重6N,B受到的浮力为8N,A、B密度之比为3:5,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B受到的重力为10N B . 细线对A的拉力为1N C . A的密度为 D . B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零
  • 4. (2020七下·海宁月考) 早在1685年,意大利科学家波雷里正式提出了:“鱼用改变鳔中气体多少来控制自身在水中自由沉浮”的论断。这一论断一直被普遍认可。2008年下半年,上海的5名中学生在向明中学黄曾新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推翻了鱼鳔功能的传统说法。研究中他们收集了大量事实依据。下列各种事实依据对传统观点支持的是(    )
    A . 实验观察发现:几乎没有一条鱼在向下游时先用嘴向外吐气 B . 生活经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鱼在水中吐出的泡泡冒出水面 C . 解剖取出的鱼鳔没有出气孔,用手压不会瘪,也没有气管通入鱼口中 D . 鲨鱼没有鳔,但它也能自由沉浮
  • 5. (2023·舟山模拟) 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是科学研究的两种不同的方法,定性是为了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确定引起某一现象变化原因、变化过程的研究,下列不属于定性研究的是(  )
    A . 阿基米德实验中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B . 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C . 马德堡半球实验 D .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 6. (2023八上·长兴月考) 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三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水,将A、B、C三个体积相同的正方体分别放入容器内,待正方体静止后,三个容器内水面高度相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大小关系为F=F=F B . 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大小关系为p>p>p C . 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关系为FA>FB>FC D . 三个物体的密度大小关系是ρABC
  • 7. (2022八上·兰溪期中) 如图是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的情景,图甲、丙和丁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4.0牛、2.8牛和2.5牛。若盐水的密度为1.2×103千克/米3 ,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 图丙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乙中小0.5牛 B . 物体A的密度为3.2×103千克/米3 C . 图丁中,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为0.3牛 D . 图乙中,物体A受到的拉力为3牛
  • 8. (2018八上·衢州期中) 在温度 60℃时,一只盛有不饱和蔗糖水的水槽中放着一只乒乓球,乒乓球处于漂浮状态。而后,温度降低到 20℃,乒乓球仍处于漂浮状态。其中一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 . 乒乓球所受到的浮力 B . 乒乓球露出液面的体积 C . 蔗糖的溶解度 D . 溶液质量分数
  • 9. (2023八上·浙江期中) 小明在洗碗时发现,同一只碗既可以漂浮在水面上,也可以沉入水底(如图所示)。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碗漂浮时所受的浮力大于它所受的重力 B . 碗漂浮时所受的浮力小于它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 C . 碗沉底时所受的浮力小于漂浮时所受的浮力 D . 碗沉底时排开水的体积等于它漂浮时排开水的体积
  • 10. (2023八上·浙江期中) 用细线将两个半径相同的实心小球A和B连接在一起,放入水中,静止后的状态如图所示(线处于紧绷状态)。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FA=GA B . FA=FB C . GA>GB D . ρA
  • 11. (2021八上·绍兴期中) 把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分别放入盛满不同液体的甲、乙两个溢水杯中,静止时的状态如图所示。甲杯中溢出的液体质量是40g,乙杯中溢出的液体质量是50g,若甲杯中的液体是水,则小球的质量和体积分别为(   )

    A . 40g  40cm3 B . 40g  50cm3 C . 50g  40cm3 D . 50g  50cm3
  • 12. (2021·海曙模拟) 如图甲所示的力学装置,杠杆OAB始终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O为杠杆的支点,OB=20A,竖直细杆a的上端通过力传感器相连在天花板上,下端连接杠杆的A点,竖直细杆b的两端分别与杠杆的B点和物体M固定,水箱的质量为0.8kg,底面积为200cm2 , 不计杠杆、细杆及连接处的重力,力传感器可以显示出细杆a的上端受到作用力的大小,图乙是力传感器的示数大小随水箱中水的质量变化的图像,则( )

    A . 物体M的密度为0.6×103kg/m3 B . 当传感器示数为0N时,加水质量为1.4kg C . 当加水质量为1.8kg时,容器对桌面的压强为 D . 加水质量为2kg时,水对水箱底部的压力为31N
  • 13. 如图所示,将甲、乙两个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甲、乙两容器的底面积分别为S和S。甲容器中盛有密度为ρ1的液体,乙容器中盛有密度为ρ2的液体。现将体积相等的A、B两个物体分别放入甲、乙两容器后,物体A悬浮,物体B漂浮且有一半体积露出液面,此时两容器液面相平。液体对甲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1 , 压力为F1;液体对乙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2 , 压力为F2。已知物体A与物体B的密度之比为2∶3,S=3S。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p1=p2 , 9F1=F2  B . p1<p2 , 9F1=F2 C . p1=p2 , 6F1=F2  D . p1<p2 , 6F1=F2
  • 14. (2021八上·绍兴期中) 如图甲所示,在容器底部固定一轻质弹簧,弹簧上方连有正方体木块A,容器侧面的底部有一个由阀门B控制的出水口.此时木块A刚好完全浸没在水中,接着打开阀门B,缓慢放水,直至木块A完全离开水面时,再关闭阀门B这个过程中,弹簧弹力与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V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已知ρ=1.0×103kg/m3 , ρ木块=0.6×103kg/m3 , 木块体积为V,不计弹簧所受浮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 CD段弹簧被压缩 B . C点与E点的纵坐标c、e的绝对值之比为2:3 C . C点弹簧处于原长 D . D点的横坐标d值为0.3V0
二、填空题
  • 15. 如图所示,一个小船中放有 A、B、C三个小球,小船和球一起漂浮在水面上,其中 A 球密度小于水,B 球密度等于水,C 球密度大于水,小船可以自由漂浮在水面上。

     

    1. (1) 只将 A 球放入水中,则A 球(填浮沉状况,下同),液面(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下同)。
    2. (2) 只将 B 球放入水中,则 B 球,液面
    3. (3) 只将 C 球放入水中,则C球,液面
    4. (4) 若将A、B、C三球同时从船中取出放入水中,则液面
  • 16.  将冰块投入某足量液体中:
    1. (1) 冰块放在水中,漂浮,熔化后,液面
    2. (2) 冰块放在盐水中,漂浮,熔化后,液面
    3. (3) 冰块放在煤油(或酒精)中,沉底,熔化后,液面
  • 17. (2023八上·杭州期末) 三个相同的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容器底部,另一端分别与三个体积相同的实心球相连。向容器内倒入某种液体直到将三个球均完全浸没。待液体和球都静止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情况,乙球的弹簧长度恰好等于它没受到力时的长度(即弹簧原长)。

    1. (1) 三个球受到的浮力F、F、F的大小关系是
    2. (2) 三个球中密度最大的是球。
    3. (3) 如果地心引力减半,则三个球中会向上运动的是球。
  • 18. (2020·绍兴) 小敏将质量为20克,体积为25厘米3的塑料块放入水平平衡的容器右端下降。撒去塑料块,往容器内缓慢倒入一定量的水,使容器再次水平平衡(图乙),将该塑料块轻轻放入图丙所示位置,放手后容器最终将(选填“左低右高”、“左高右低”或“水平平衡”)。此时,塑料块所受浮力为牛。
三、实验探究题
  • 19. (2023九上·浙江模拟) 在“科学学具制作”选修课上,小明依据如图甲的双探头压强计,设计了如图乙的创新装置,并用这两个装置进行了如下探究:

    1. (1) 小明利用甲装置探究液体压强时发现,保持探头C和D在水中的深度位置不变时,U形管A内的液面高度差保持不变,但U形管B内的面高度差却在缓变小,则出现缓慢变小的原因可能是
    2. (2) 解决甲装置的上述问后,上下移动金属支架,发现始终大于 , 说明
    3. (3) 利用乙装置可以探究力产生的原因。若浮筒(包括玻璃圆筒及橡皮膜)完全浸没在水中后,让浮筒继续下降,浮筒受到的浮力将
  • 20. (2022八上·临海期末) 某兴趣小组利用弹簧测力计、物块、溢水杯、小桶、铁架台等器材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细线的质量和体积均忽略不计)。

    1. (1) 某同学发现溢水杯中未装满水,如图甲所示,这样会使溢出水的重力(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2. (2) 溢水杯装满水后,将物块浸没在水中,如图乙所示。甲、乙两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1、F2、F3、F4 , 当它们满足关系式时,可以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3. (3) 继续实验,将物块浸没在装满酒精(ρ酒精)的溢水杯中,如图丙所示,发现F5F3(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说明物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4. (4) 请计算实验所用物块的密度为千克/米3
四、解答题
  • 21. (2023八上·萧山月考) 在干净的塑料杯中倒入雪碧后,饮料中不断地产生一个个小气泡。将几粒葡萄干加入饮料中,葡萄干沉入杯底,不久,有些葡萄干吸附了小气泡上升,上升到液面后,又下沉到杯底,如此反复像“跳舞”一样。请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 22. 创新科技小组用轻质杆设计制作了测量液体密度的工具——密度秤。其中经防腐处理的合金块重8N,体积100cm³,秤砣重2N,秤纽处O到A端长10cm。测量时手提着秤纽将密度秤的合金块浸没在待测液体中(不接触容器),调节秤砣位置使秤杆水平平衡,秤砣悬挂处的刻度值为被测液体密度。请解答下列问题(g=10N/kg):

    1. (1) 在底面积为100cm²的烧杯内装入20cm深的待测液体,测量情况如图,测得OC长34cm。求秤杆A端受到绳子的拉力大小;
    2. (2) C点刻度表示的待测液体密度多大?
    3. (3) 以上过程中合金块放入前后,待测液体对烧杯底部压强变化多少?
  • 23.

    将一密度比水小的木块,系好绳子后放入甲图容器中,并把绳子的另一端固定在容器底部的中央,然后沿器壁缓慢匀速倒入水(忽略其他因素影响),容器中水与木块位置变化如乙图.请你在丙图中画出木块从加水到浸没后的过程中浮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并说出各段变化的理由。(温馨提示:t1时木块恰好离开杯底,t2时绳子刚好拉直,t3时木块刚好充全浸没。


  • 24. (2020九上·镇海月考) 如图甲所示,正方体A边长0.2m,作为配重使用,杠杆OE:OF=2:3,某同学用这个装置和一个密闭容器D提取水中的圆柱体B, 圆柱体B的体积是密闭容器D的1/3;旁边浮体C的体积是0.1m3 , 该同学站在浮体C上,总体积的3/5浸入水中;该同学用力拉动滑轮组绕绳自由端,手拉绳的功率P和密闭容器D匀速被提升的距离关系如图乙所示;密闭容器D上升速度0.05m/s保持不变,密闭容器D被提出水后,圆柱体B从密闭容器D中取出放在浮体C的上面,同时手松开绳子时,浮体C露出水面的体积减少总体积的7/25;在提升全过程中,配重A始终没有离开地面。两个定滑轮总重10 N.(绳的重力,滑轮与轴的摩擦及水的阻力不计。g=10N/kg),求:

     

    1. (1) 圆柱体B的重力;
    2. (2) 密闭容器D离开水面时,滑轮组提升重物B的机械效率;(百分号前面保留一位小数);
    3. (3) 圆柱体B的密度;
    4. (4) 在提升全过程中配重A对地面的压强的最大变化量。
五、综合说理题
  • 25. (2020九上·温州开学考) 如图甲所示是一种自动浮沉的装置。其制作过程如下:

    ①将新鲜的植物枝条插入装有湿润泥沙的烧瓶中,并放入一支盛有适量二氧化碳缓冲液的试管;

    ②烧瓶口紧包一个可伸缩的气球,调节泥沙的质量,使烧瓶悬浮在装有水的容器中;

    ③将装置置于实验室中,白天用1千勒克斯以上的光源持续照射,晚上使装置处于黑暗中。

    资料1:二氧化碳缓冲液能调节烧瓶内二氧化碳气体的浓度,并使其基本保持不变。

    资料2:烧瓶中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和光照强度的关系如乙所示。

    根据上述信息,请你对自动浮沉装置白天和夜晚的浮沉状况做出判断,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解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