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3 /3.2 *蜀相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3.2蜀相 检测题

更新时间:2024-04-02 浏览次数: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古代诗歌阅读
  •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史

    白居易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1.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中的“先生”与《蜀相》中的“丞相”“老臣”都是诗人对诸葛亮的敬称。 B . 《蜀相》首联用设问表达了探寻丞相祠堂之意,而本诗则直接从追忆史实写起。 C . 本诗和《蜀相》都以咏怀诸葛亮为题材,通过描绘景物、记叙历史来抒发情感。 D . 本诗首联写刘备三顾茅庐之历史,颔联中的“鱼”指刘备,“龙”则指诸葛亮。
    2. (2) 《咏史》和《蜀相》都以“泪沾襟”结尾,泪水中所寄托的情感有同也有异。请结合两诗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

    筹笔驿①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骨。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①筹笔驿: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北。《方舆胜览》:“筹笔驿在绵州绵谷县北九十九里,蜀诸葛武侯出师,尝驻军筹划于此。”此诗为公元856年冬,李商隐罢官回长安,途经筹笔驿而作。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设想较奇,把猿鸟、风云人格化,说他们畏惧诸葛亮治军的严明,在他死后还维护他生前的军事设施,正面衬托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B . 颔联用徒令、终见,反跌一笔,深叹象诸葛亮这样的杰出人物,最终也不能挽回蜀国的败亡,不争气的后主刘禅还是投降做了俘虏,被驿车押送走了。 C . 颈联用事以古今成对,出句以古人比拟诸葛亮,对句实写诸葛亮同时人关、张,即以古对今,以虚对实,而且对得极为自然。 D . 尾联说昔日经过锦里(成都城南)诸葛武侯庙时,吟哦诸葛亮的《梁父吟》,犹觉遗恨无穷。而所谓“恨”,既是写诸葛亮之“遗恨”,又是作者“隐然自喻”。
    2. (2) 清代方东树认为此诗“义山此诗,语意浩然,作用神魄,真不愧杜公”,请分析本诗与杜甫的《蜀相》表达情感有何异同。
  • 3.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筹笔驿

    罗隐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 , 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注】①筹笔驿:驿站名,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军师村,因诸葛亮多次在此驻军筹划军事而得名。②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屡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一生不得志。③孺子:指蜀国后主刘禅。④谯周,三国时蜀国大臣,在邓艾近成都时,力排众议,劝蜀后主刘禅投降。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蜀相》首联通过设问,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和缅怀之意;《筹笔驿》颈联将刘禅、谯周之辈与诸葛亮形成对比,衬托出诸葛亮为国尽忠的精神。 B . 《蜀相》颈联写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后辅佐刘备,匡扶刘禅;《筹笔驿》首联写诸葛亮舍弃南阳的隐居生活,为蜀汉基业南征北战,运筹帷幄。 C . 《蜀相》和《筹笔驿》均以咏怀诸葛亮为题材,通过描写遗址周围景色、回顾诸葛亮为蜀汉呕心沥血来表达对诸葛亮雄才伟略的赞颂以及功业未就的惋惜。 D . 《蜀相》和《筹笔驿》都借用咏怀诸葛亮来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两首中的“英雄”均指诸葛亮之后包括诗人在内的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竞的英雄人物。
    2. (2)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与“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 (1) 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第一句用官职来称谓诸葛亮,体现了对诸葛亮功业的肯定,“寻”说明诗人主动去寻找,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B . 颔联“映阶碧草”“隔叶黄鹂”一声一色,写出了祠堂内的景色,借景抒情,表达了诸葛亮的崇敬、怀念、惋惜之情。 C . “三顾频烦”从正面展现诸葛亮才能卓著,“天下计”是对诸葛亮经天纬地才能的肯定,也暗含诸葛亮事业的艰难。 D . 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2. (2) “柏森森”三字意蕴丰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括。
  • 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蜀相⑴

    丞相祠堂何处寻⑵?锦官城外柏森森⑶。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⑷。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⑸。

    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区。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⑷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军中。

    1. (1) 这两首诗的体裁是
    2. (2) 下列关于陆游《书愤》一诗的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首联回顾年少时气涌如山,立下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如今看来,深感此志难成。 B . 颔联一方面赞扬历史上两次辉煌的胜利,一方面追述平生最难忘的两段征战生涯。 C . 颈联意气风发,暗用边塞名将李广自比,对于能够保国御敌,深感自豪。 D .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抒发情怀,整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3. (3) 两首诗的尾联都使用了诸葛亮的典故,请问所表达的对于诸葛亮的情感有何不同?
  • 6.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史

    白居易

    先生晦迹卧山林1 , 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2 , 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注释:【1】晦迹:隐居不求知名。【2】《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1.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蜀相》首联“丞相”和《咏史》首联“先生”的称呼都蕴含了诗人的敬重之情。 B . 《蜀相》颈联的“三顾”与《咏史》首联的“三顾”是指刘备曾经三顾茅庐一事。 C . 《蜀相》颈联的“老臣心”即《咏史》颈联“托孤”一句中蕴含的忠于汉室之心。 D . 《蜀相》尾联的“出师”与《咏史》尾联的“出师”都指诸葛亮出师北伐的史实。
    2. (2)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蜀相》首联用设问的修辞表现了探寻丞相祠堂之意。 B . 《咏史》首联化用典故表达了对贤臣得遇圣主的称赏。 C . 《蜀相》颔联的“自”蕴含了对丞相已逝的追悼之情。 D . 《咏史》颔联中的“鱼”比喻得到刘备赏识的诸葛亮。 E . 《蜀相》和《咏史》都通过描绘实景来表达追怀之情。
    3. (3) 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内容和情感的异同。
  • 7. 诗歌鉴赏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 (1) 颔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2. (2) 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 8.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篇,完成下面小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子?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略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 , 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解】①纡:屈,指不得施展。②筹策:谋略。③伊昌:伊尹、吕尚。商伊尹辅商汤,西周吕尚佐周武王,皆有大功,后因并称伊吕泛指辅弼重臣。④萧曹:萧何、曹参。他们先后担任汉初的丞相。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蜀相》“锦官城外”介绍了武侯祠所在地;而《咏怀古迹》则通过“诸葛大名”“遗像”暗示本诗亦是瞻仰武侯祠,发而为诗的。 B . 这两首诗都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层次有波澜,情感有起伏;语言上都讲求炼字琢句,可谓“一字千钧”。 C . 从体裁上看,两首诗篇皆为近体诗。其“篇句有定式,音韵有规律”的律诗特点也可见一斑。 D . 两首诗篇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蜀相》先以乐景衬哀情,并以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来衬托诸葛亮;《咏怀古迹》以“伊吕”“萧曹”来衬托诸葛亮的形象。
    2. (2) 同为写诸葛亮的诗篇,两首诗在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 9. (2023高二上·广丰月考)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蜀相》首联一问一答,从一开始就营造了强烈的情感氛围。“寻”字巧妙地表达了诗人追慕先贤的执着之情。“森森”形容柏树,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B . 《蜀相》颔联描绘了武侯祠内盎然的春意,“自”与“空”互文,表现了环境的清幽,也流露出作者对如此美妙的景色却无人欣赏的惋惜之情。 C . 《书愤》颔联“楼船”两句由六个名词构成,通过意象组合,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画面,将自己力图恢复中原之志具体化。 D . 《书愤》颈联中作者以“塞上长城”自许,可见他对收复失地的信心之大,但一个“空”字又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无心救国使自己的企盼一再落空的愤慨之情。
    2. (2) 这两首诗都提到了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但所表达的情感有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选择 简答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

    杜甫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____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字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____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

    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结交了一些风雅人士。他有一个邻居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____,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也花团锦簇、蝶舞莺歌,充满无限生机。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洁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从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这使他感到在____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磊磊   悬壶济世   五光十色   芸芸众生 B . 赫赫   悬壶济世   万紫千红   茫茫人世 C . 磊磊   匡时济世   五光十色   芸芸众生 D . 赫赫   匡时济世   万紫千红   茫茫人世
    2. (2)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故人供禄米”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 . 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障壁”太难了。 C . 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 . 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成正确的句子。
三、情景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