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青海省西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4-05-06 浏览次数: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政治制度文明之魂为“有衡”。“有衡”首先表现为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下列史实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
    A . 汉代分封同姓王 B . 唐朝三省并立 C . 元代推行行省制 D . 清朝设立军机处
  • 2. (2023·)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变化大体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政治家的立法创制,另一种是在适应统治形势变化过程中发生的日积月累式的变迁。下列各项符合材料中“政治家的立法创制”的应是 ( )
    A . 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 B . 从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 C . 从藩镇割据到重文轻武 D . 从设立内阁到置军机处
  • 3. 邓小平指出:“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它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主要反映了( )
    A . 加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要性 B . 破除个人崇拜思想的重要性 C .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紧迫性 D .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艰巨性
  • 4. 1949年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随后一系列法律、法令相继出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时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
    A . 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 B . 完善了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 C . 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 . 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
  • 5. 雅典的公共服务费用主要由富人捐助,政治领袖大都在捐助者之列。在公众场合的演说中夸耀自己捐助的慷慨而攻击对手的吝啬,也成为雅典政治中的普遍做法。据此可知,雅典(    )
    A . 政治生活缺乏民意基础 B . 公民参政的平等性被削弱 C . 轮番而治原则受到挑战 D . 贵族垄断了城邦政治事
  • 6. 明朝的皇帝完全可以把大学士的票拟全部推翻而自拟批答,但这并不是常见的现象,因为这种做法表示了他对大学士的不信任,后者在众目睽睽之下会被迫辞职。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 内阁权力的不断膨胀 B . 理学影响社会发展 C . 行政机制的理性运行 D . 君臣关系愈发和谐
  • 7. (2023高三上·贵港月考)  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这说明( )
    A . 文官制度的“政治中立”原则已被摒弃 B . 国家试图对文官队伍加强政治上的控制 C . 事务官已由政策的执行者转变为制定者 D . 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性质和职能趋向一致
  • 8. (2021高三上·深州月考) 美国前总统里根曾多次悲叹,他要通过国会办成一件事情真是难上加难。在美国,国会的处境也并不轻松,它通过的立法常常被总统否决,有时候甚至被最高法院宣布为违宪。这可以用来说明美国(   )
    A . 总统的行政权力严重受限 B . 三权分立体制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C . 国会的立法权已名存实亡 D .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具有明显的虚伪性
  • 9. 法律与教化是古代统治者的重要统治手段。下表反映出法律与教化关系的演化趋势是(    )

     

    宋明清

    法律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了《宋刑统》《天圣令》等法律。

    以唐律为蓝本的《大明律》,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沿袭《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

    教化

    儒学向基层渗透,发展出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儒学人士撰写乡约,教化乡里,规范行为。

    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让百姓毋作非为。《大明律》解释,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到处罚

    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常引《大清律例》。

    A . 儒经渐成法律注释 B . 教化逐渐取代法律 C . 法律成为教化的素材 D . 教化逐渐与法律合流
  • 10. 清朝统治者继承了中国传统疆域观和民族观,如顺治帝在即位之初即遣使拉萨,往迎达赖喇嘛;雍正帝更是强调“有德者可得天下大统”的观点,驳斥了汉族知识分子认为满洲是“异族”,特别指出不论何地何人何种族,都有君临天下的合法资格。清朝统治者这些做法意在(    )
    A . 铲除分裂割据势力的政治基础 B .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的权威 C . 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 D . 缓和汉族与少数民族矛盾
  • 11.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分裂从来不得人心。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始终是历代王朝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方略。历代中央政府都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不同于内地的特殊政策进行治理。”这反映了新中国(    )
    A .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 B .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渊源 C .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高度自治 D .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
  • 12. 明初,纸币宝钞作为法定的货币,然后铜钱、白银、宝钞兼用,明末又推行银两制,白银便成为了主要的流通货币。这一转变能够说明当时(    )
    A . 传统朝贡体系的解体 B . 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 C . 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 D . 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 13.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山东巡抚阿尔泰上奏,提出“编查(户口)务在详悉,稽数宜归核实、保甲宜慎选充当,上司宜严加查察”;强调要做到“每至一乡一庄,逐户查明姓名、年貌、丁口、执业及有无地亩,一面按户填给门牌,一面造册存案”。该疏奏旨在(    )
    A . 禁止民间人口流动 B . 增加政府赋税来源 C .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D . 完善中央集权体制
  • 14. 观察下侧图片。图中所示可用于说明(    )

    A . 世界货币体系的瓦解 B . 美国已成为世界霸主 C . 国际政治经济的变迁 D . 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
  • 15.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1980年,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 . 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 D . 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
  • 16. 宋仁宗时,政府从商人手中收回纸币发行权,在益州设立“交子务”,负责印刷、发行交子。此后,又在开封设置交子务,负责全面发行事宜。南宋时,纸币有四川的钱引、湖广的会子、两淮的交子、东南的会子。据此可知,宋代(    )
    A . 抑商政策遭到摒弃 B . 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C . 货币管理混乱无序 D .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 17. 中世纪早期的西欧,贵族普遍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而国王只是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以上现象反映了当时的西欧(    )
    A . 国王失去了实际权力成为虚君 B . 基层自治特点突出 C . 教会在基层治理中起主导作用 D . 王权和教权相对抗
  • 18.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颁布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材料反映了(    )
    A . 西方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B .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C . 英国基层治理政策的调整 D . 西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 19. (2022高二上·温州期中) 从1951年我国制定的第一个社会保险法规至今,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目前,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94.6%的人口。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
    A . 已经是世界上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B . 基本继承欧美的社会保障制度 C . 加重国家财政负担,不利于社会稳定 D . 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 20. 陈乐民在《20世纪的欧洲》一书中认为:“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贫富悬殊拉大,劳动者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呼声逐日高涨。为此,发达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以使贫困人口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生存保障。”据此分析,西方国家建立“福利国家”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 . 创造雄厚的经济实力 B . 扩大社会消费 C . 稳定社会秩序 D . 基本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 21. (2021高一下·吉林期中) 美国学者在《食物:味道的历史》中指出:“约1万年前,近东的人类首先开始种植小麦和大麦等谷物。距今八九千年前,中美洲人率先开始种植玉米和豆子等重要主食,而中国人则是培育稻米的先驱。”这表明(   )
    A . 世界农耕起源多元 B . 世界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 C . 古代亚洲农业发达 D . 古代农业生产具有封闭性
  • 22.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由此可见(    )
    A . 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B . 粮食危机已引起国家高度重视 C . 农业问题关乎国计民生 D . 食品安全关系到百姓生活质量
  • 23.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将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动植物原料带回欧洲,同时把自己本土的一些动植物带到殖民地。欧洲人的做法(    )
    A . 强化了对殖民地的奴役 B . 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C . 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 D . 推动了世界人口的激增
  • 24. 对下图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

    A . 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 B . 科学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C . 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 D . 信息化普及贯穿全过程
  • 25. 随着科技的发展,航天技术越来越“亲民化”。1987年以来,中国已多次成功利用返回式卫星和高空气球进行探索性的航天育种试验,选育出的太空蔬菜已经开始在全国大面积种植。这表明(    )
    A . 我国航天技术世界领先 B . 我国传统农业渐衰落 C . 航天技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 D . 我国已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材料题(共50分)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的选官体制是九品中正制,即在州郡设置中正、小中正,专司品评人才,并向朝廷推荐。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从政治上堵塞了庶族地主做官的道路。但是,庶族地主的人数比士族要多,而且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他们的经济力量也日渐扩大,自然希望政治制度有所改变。所以,南北朝时期,随着庶族地主与士族地主矛盾的不断扩大,到了隋朝,“九品中正制”基本上被废除。

    ——摘编自隋启良《九品中正制》

    材料二:唐代科举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经、明字、明算等多种。学馆的生徒可以直接报考,不在学馆的自行向州、县报考,合格后再由州县送中央参加考试,应试者以进士、明经两科为最多。考试的内容,进士着重于诗赋和时务策,明经则着重于儒家经典的记诵。主持考试的,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以前一直是吏部考工员外郎;以后归礼部掌管,也有临时由皇帝委派中书舍人等清要官主持的。

    ——摘编自杜非《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材料三:制举是唐代科举中一种特殊的选才形式,唐代制举效仿汉代察举,多在新君即位、改易年号或重大事件发生之际开设,由皇帝亲自下诏选拔贤良人才,以表达乐善求贤之意,唐高宗以后制举逐渐成为科举制的科目之一。新君通过制举选贤的形式与天下对话,借此表明自己是一位招贤纳士的仁德之君,意欲广纳贤才、励精图治,令天下人臣服于其统治,从而确保统治权力的平稳过渡。从相关文献记载来看,从唐太宗一直到唐文宗的十四位皇帝,有十三位在登基之时开设制举。

    ——摘编自田子爽《看唐王朝的制举选贤》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九品中正制被废除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科举制度特点,并分析科举制度如何推动隋唐盛世局面出现。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制举选贤制度出现的原因。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为了巩固政权的基础,发展农业经济,尤其重视县以下的基层组织建设。夏商时期,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统县的“郡县制”在各国的推行,乡里行政组织渐成雏形,成为基层组织。汉承秦制,县以下基层组织为乡、里,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还于每十里处设亭,是专门从事“求捕盗贼”的警察性组织,另设游徼,掌捕盗贼。唐朝,基层组织已有城乡之分,农村以村为单位,城邑以坊为单位,乡有乡长,里有里正,村有村正,官方控制与统治不断增强,乡和里的功能逐步弱化。从王安石变法开始,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明代城中称坊,近城称厢,乡村称里。凡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里长,里下为甲,设甲首一人。清代基层组织在明里甲的基础上,创设了保甲。地方基层组织以十户为牌,设牌头;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乡村基层治理经验》

    材料二: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随着城市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使传统的社会救济出现变化,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摘编自人教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及其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与近代西方基层治理的不同,并说明近代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发展的原因。
  • 28. 赋税制度的变迁

    材料一:赋役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一种粗绸)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食货志上》

    材料二:康熙帝说:“致治之道,民为最要,凡是与民生有益,即益行之。”于是在1712年,他以康熙五十年丁册为准,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此后“勿增勿减,永为定额”。雍正时,又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到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成为清朝统一的赋税制度。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经济》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税相当长时期内,一直是国家财政重要来源,为我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实力增强,农业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从1990年起,国家开始抓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00年,国家决定安徽省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开。2004年,国家决定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并提出五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的目标。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国家不再针对农业单独征税。一个在中国存在了2600多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

    ——摘编自人民日报《新中国档案》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内容,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其意义。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康熙年间到雍正年间赋税制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简述唐朝到明清时期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
    3. (3)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要评析中国取消农业税这一历史现象。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