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鄂西南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联...

更新时间:2024-02-19 浏览次数: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ℽ(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 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前期的唐朝拥有一个有理想、有作为且秉持开放理念治理国家的统治集团。这个统治集团就是以李渊为核心的领导层。陈寅恪先生归纳为“关陇集团”。它最初是由西魏的掌权者宇文泰所创立。宇文泰为扭转与东魏抗衡中的弱势地位。他聚合关中陇右的各路豪强和朝中汉人等,团结在他周围,形成力量以壮大自身。此后的北周兼并北齐、隋唐之统一,其凝聚力量都与这个集团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它的特点就在于融合了众多的胡汉势力,集中原传统、草原游牧文化诸多要素于一身。其有强烈的兼纳和开放精神。这也是促使它在那纵横捭阖的博弈中能够展现开拓进取,引领潮流的基本动因。

    唐朝兴盛局面的出现,是魏晋南北朝以来胡汉结合的成果。中国历史上的王朝,若从人群组合为中心的结构上考察,大体可分作汉系和胡汉结合的两种类型,有的学者将其归结为“外侯内法的专制君主官像制国家”和“内亚边疆帝国模式”,是吗?

    唐朝之强盛,最终的促成要素是人而非物,即人群构成的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如果说唐朝有什么区别于秦、汉、宋、明这些中原汉系主体王朝的地方,那就在于它人群多样的“异质性”组合的形态,而今日的话语表述就是多民族多族群,尤其是来自诸如粟特人等那些域外群体的参与和合入。

    首先,外族人于唐廷为官者的高比率。据史料记载,贞观四年(630)唐朝征服东突厥之后,为了妥善对待他们,朝廷将其民众安置在长城沿线地区,设置羁縻州,满足其生活需求;上层贵族则落居长安,任命官职,“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伴”。

    其次,粟特等西域胡人在唐朝社会生活中的表现。西域胡人朝向东方求得发展,是那个时代一个颇为耀眼的行为。他们中不乏使节、学者、宗教信徒。更多的则是从事商贸的各类人 等。另据文献记载,唐后期德宗在位期间,宰相李泌出于朝廷负担过重的考虑,曾下令检括那些定居在长安城免于赋税的胡人户口,查得4000余人,唐廷下令让他们选择:要么入籍成为唐朝百姓承担相应税赋,要么返回西域老家。结果没有一个返回的。他们早已娶妻生子,置办产业,与长安社会融结一体了,倘若离开长安返回原籍后,无异于抛家弃子。

    最后,胡人在丝绸之路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沟通中西商贸和文化交流的渠道,丝绸之路在唐朝表现得十分突出。然而仔细分析,承担其重要角色的,更多的是粟特商人。出土文献中记载的“商胡”“兴胡”,主要指的就是他们。

    史实证明,当王朝强盛繁荣之时,往往伴随着开放的内外交流和中西互动;反之,当大门紧锁、自我封闭之时,也多与萎缩衰落相伴生。前后300年的唐朝历程,我们看到的恰是这种盛世及衰相的前后嬗替。

    (摘编自人民论坛网《唐朝的兴盛与域外人士的参与》)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盛唐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的时代,性情更为平易开朗,其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诗歌风格与《国风》比较接近。 B . 盛唐时期,人民力量高涨,喜欢歌颂正面力量、追求光明理想的作品,不喜欢揭露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的作品。 C . 促成盛唐强盛的最终要素是人,多民族多族群的“人”的组合形态是唐区别于秦、汉、宋、明这些中原汉系主体王朝的地方。 D . 丝绸之路是唐朝沟通中西商贸和文化交流的渠道,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在丝绸之路贸易中承担重要角色的主要是粟特商人。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等句子夸张地表现了愁之多、愁之长,因而是盛唐气象的突出体现。 B . 李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都说愁之多、愁之长,在艺术造诣上却有着云泥之别。 C . 盛唐之时,检括定居长安城免于赋税的胡人人口达4000余人,足见当时胡人朝东谋求发展是一个颇为耀眼的行为。 D . 盛唐局面的出现,是魏晋南北朝以来胡汉融合的成果,融合过程中所形成的统治集团 具有强烈的兼纳和开放精神。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盛唐气象” 的一项是 ( )
      A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B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C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D .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4. (4) 材料一在论述“盛唐气象”时,提到楚国的屈原和南唐后主李煜,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 (5) 随着电影《长安三万里》热映,盛唐又被推到了我们眼前,由《长安三万里》回望盛

      唐,世人皆想去长安。盛唐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迷失在雪中的城市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㈠那个早上是寂静把马可瓦多叫醒的。打开窗户:整个城市不见了,被一页白纸取代。

    电车因下雪而停驶,马可瓦多只好走路去上班。沿途,他自己开辟出他的通路,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畅快。

    所有大小道路像沙漠般无边无际的展开。被覆盖的城市,谁知道是否还是同一个,或者在夜里已换了另一个?谁知道在白雪下到底还有没有加油站、书报摊、电车站,或者只是成堆成堆的白雪?马可瓦多一面走一面幻想着自己迷失在一个不同的城市中:事实上他的脚步正把他带往每天工作的地方,同样的仓库。等走进大门口,这位搬运小工惊讶地发现自己站在一成不变的墙内,仿佛那些让外头世界消失的改变,独独漏掉了他的公司。

    ㈡在那等着他的,是一把比他还高的铁锹。 车间主任威利哲姆先生把它递给他,说:“公司前面人行道上的积雪轮到我们铲,也就是说轮到你铲。”

    铲雪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尤其对那些没吃饱的人而言,可是马可瓦多却觉得雪就像一位朋友,撤消了禁锢他生命的牢笼。于是他发奋工作,一大铲一大铲的雪花由人行道上飞向路中央。

    还有失业的西吉斯蒙多对雪也充满了感激,他在那天早晨被市政府征召成为铲雪工人,终于眼前有了几天确定的工作。他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成为小队队长,然后——这个志向是一个秘密——再青云直上。

    西吉斯蒙多转身看到了什么?一个忙碌的家伙在人行道上东一铲西一铲零乱地用雪把那一段刚清完的行车道又盖住了。他用装满雪的铁锹指着对方的胸口:“喂,你!是你把雪铲下来的?”

    “啊?什么?”马可瓦多惊跳起来,但承认:“喔,大概是吧。”

    “好,那你立刻用你的小铲子把它弄回去,要不然我就让你把它吃干净。”

    “可是我应该要铲掉人行道上的雪。”

    “我要铲的是马路。那怎样?”

    “不然我要放哪里?”

    “你是市政府的吗?”

    “不是,我是Sbav 公司的。”

    西吉斯蒙多教他如何把雪堆在路边,于是马可瓦多把那一段马路重新打扫干净。心满意 足,铁锹插入雪中,两人注视着完成的作品。

    “你有烟头吗?”西吉斯蒙多问。

    当他们互相为对方点燃半支香烟时,一辆扫雪车驶过,扬起两大波白浪掉落两侧。等这两个人抬起目光,他们清过的那段又重新盖满了雪。那辆车,转着它的大刷子,已经拐弯了。

    ㈢马可瓦多学会把堆雪打压成结实的小墙。如果他一直不断做这样的小墙,便可造出完全属于他的路径,通往只有他知道的地方,而其他人在这些路里都会迷失。

    在人行道旁某一处原来就有一堆庞大的雪。马可瓦多正准备整压它以与他的小墙同高时,才发现那是一辆汽车:公司董事长亚伯伊诺的豪华大轿车,全被雪盖住了。既然一辆车和一堆雪之间的差别这么微小,马可瓦多埋首用起铁锹来雕刻一辆汽车。他雕得实在很好:在两者之间还的确分不出来哪个才是真的。为了给这个作品做最后修饰,马可瓦多用上了一些铁锹挖出的废物:一个生锈的圆罐子作车灯,一片煤气阀让车门有了把手。

    门房、传达员和工友一 阵脱帽礼,董事长亚伯伊诺从大门出来。有深度近视眼的董事长,自信地快步走向他的汽车,抓住突出的煤气阀,拉出,低下头连脖子一起钻进雪堆中。

    ㈣马可瓦多已经转过街角在中庭清扫。

    中庭的小孩做了一个雪人,还没有鼻子。孩子们便各自跑回家里的厨房在蔬果中翻找。

    马可瓦多看着雪人思考着什么。专注于他的沉思,以至于没听到屋顶上两个男人喊叫:“喂,先生,您移动一下位置!”他们是负责除去瓦片上积雪的人。然后在一瞬间,三百公斤的雪迎头落下。

    小孩带着他们的战利品胡萝卜回来。“哇!他们做了另一个雪人!”

    “我们帮两个都装上鼻子!”便把两条胡萝卜分别插在两个雪人脸上。

    马可瓦多,死多于活地感觉到透过那层把他埋没和冰冻的白雪有人送来了食物,便咀嚼起来。

    “我的妈呀!胡萝卜不见了!”小孩们都吓坏了。

    其中一个最勇敢的并不放弃,把一颗青椒也塞给了雪人。雪人狼吞虎咽地把青椒也吃掉了。

    小孩们再试着放上一小根木炭当鼻子。马可瓦多用尽全身力气把它吐掉。“救命啊!它是 活的!雪人是活的!”小孩们全都跑光了。

    ㈤在中庭的一角有排放热气的闸门。马可瓦多,迈着雪人沉重的步伐,把自己移到暖乎乎的闸门上。

    拿起铁锹暖身,他继续在中庭工作。有一个喷嚏停在鼻头,就停在那里,没决定到底要 不要出来。马可瓦多铲着雪,半闭着眼,而那个喷嚏始终卡在他的鼻尖。突然间:“啊……”,几乎隆隆震耳的:“……啾!”比地雷爆炸还要猛烈。由于空气急剧的变动,马可瓦多被震撞到墙壁上。

    这个喷嚏引起的根本是一个龙卷风。所有中庭的雪扬起,纷飞有如暴风雪,然后被上方的漩涡吸进去,撒入天空。

    当马可瓦多从昏厥中重新张开眼睛,整个中庭都是空的,连一片雪花也没有。在马可瓦多眼前出现的是一如往日的中庭,灰色的墙壁,仓库的箱子,那些日常的满怀敌意的东西。1963年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虽然一场大雪覆盖了城市,但是马可瓦多、西吉斯蒙多和一些孩子都找到了各自的欣慰。 B . 西吉斯蒙多虽生活艰辛,但是做事踏实认真,积极把握机会,并对美好生活充满着希望。 C . 往人头上扫雪,是小人物之间的冷漠;小孩们喂雪人蔬菜,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D . 大雪消失之后,马可瓦多要面对“日常的满怀敌意的东西”,它们会让他失去自由畅快。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强调雪大,为后文写小工扫雪、孩子堆雪人、马可瓦多雕刻雪车、董事长钻进雪车等故事情节埋下伏笔,使叙事自然真实。 B . 小说中对马卡瓦多和西吉斯蒙多的语言描写各具特点,体现了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而心理描写又暗示出他们相似的人生处境。 C . 小说将大雪后的城市和雪消失后的城市进行对比,并对比前后人物的心情变化,从而激发读者对引起这种变化的思考,深化了主题。 D . 小说以现代工业城市为社会环境,以一场大雪为自然环境,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图景,展现了人生的百态,具有了巨大的张力。
    3. (3) 标题“迷失在雪中的城市”在文中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学者评论卡尔维诺的作品具有“用轻逸的笔抵抗沉重的现实”的特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家发政,夺民之用,废民之利,若此甚众,然而何为为之?曰:“我贪伐胜之名,及得之利,故为之。”子墨子言曰:“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锐,且无杀,而徒得此然也?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然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今万乘之国,虚数于千,不胜而入;广衍数于万,不胜 而辟。然则土地者,所有余也;王民者,所不足也。今尽王民之死,严下上之患 以争虚城,则是弃所不足,而重所有余也。若此,非国之务者也!

    (节选自《墨子·非攻》)

    材料二: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来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告子》)

    1. (1)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

      计其A所自B胜C无所D可用也E计其所得F反G不如H所丧者之多。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伐,攻打,与“自伐者无功”(《(老子)四章》)中“伐”的意思不同。 B . 故,所以,与“故亏兄而自利”(《墨子·兼爱》)中“故”的意思相同。 C . 万乘,一万个骑兵。战国时,一般称小的诸侯国为“千乘”,大的为“万乘”。 D . “孟子遇于石丘”的“遇”和“二王我将有所遇焉”的“遇”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统治者宁愿违背百姓的利益也要去发动战争,是因为他们认为发动战争能让他们名利双收。 B . 墨子认为大国不缺少土地,但缺少人民,所以用人民去换取更多的土地的做法不是治国的要务。 C . 孟子见到将要去楚国的宋牼时,希望他详细地告诉自己他将如何劝说秦、楚两国停止战争。 D . 孟子认为,如果大家都用“利”来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就会丢弃仁义,最终会导致国家灭亡。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攻此不用锐,且无杀,而徒得此然也?

      ②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5. (5) 两则材料中,墨子、宋牼和孟子均不同意发动战争,其原因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 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首五言古体诗大约是诗人归隐后的作品。诗人在一个春江花月之夜,泛舟溪上,感受

      春光旖旎,花路繁丽,自然会滋生出对春意盎然的大好春光的赞美之情。

      B .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写出游程中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际夜”,是到了夜晚,

      说明泛舟时间之久。

      C .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二句,是用淡墨描绘的如画夜景。“潭烟”,是溪上的水雾:“溶 溶”,是夜月之下雾气朦腾的景状。 D .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晚”字点明泛舟的时间,“花”字切合题中的“春”,看似信笔写来,却又显得用心细致。
    2. (2) 殷璠说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綦毋潜“善写方外(世俗之外)之情”,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 5. 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

      匡正自己的句子是“”。

    2. (2) 李白虽然在政治上很不得意,但内心仍充满自信,其《将进酒》中的“ℽ就是明证。
    3. (3)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 似乎在跳动,像【A】火焰一样。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嘚嘚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向每个毛孔渗进来。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直走到半山。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个陡台阶,眼前会出现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也许是银杏吧。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B】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基调。

    文中【A】【B】两处,都有“像……”,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开机不能直达想看的节目”“设备之间不能自如切换”“遥控器太多,不知道用哪个”……随着智能电视的发展①____,但收费多、操作难等问题也“套”住了消费者。今年8月起,国家广电总局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问题工作试点。②____,用户“看电视难、看电视烦”问题得到了明显改观。信息显示,目前7家试点单位收费包压减超过50%,全国范围内80%有线电视终端、85%IPTV终端实现了开机看直播。群众满意度不断上升,电视用户明显回流,行业重回健康发展轨道。

    整治电视收费乱象是事关人民群众现实利益的民心工程。看电视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套娃”收费③____,强制绑定、隐形消费等行为还侵犯了用户的合法权益。及时刹住看电视“套娃收费”现象,是得益于广电总局等多部门下大力气解决问题的坚定决心取得的。按照工作目标,到今年年底,将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开机看直播、收费包压减50%,还将推进电视机和机顶盒一体化。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套娃”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探界者”钟扬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 B . 世间万物,皆有其度。对“度”的理解和把握,体现着能力与境界。 C . 漫步唐家观老街,依稀可见昔日“茶市斯为盛,人烟两岸稠”的景象。 D .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并非要求一成不变或冷冻式保存,而要让其“活起来”。
    2. (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8. 语言文字运用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率领大军讨伐孤竹国。这场战争从春季开始,结束时已是冬季,山川草木都变了样,齐军不熟悉地形,返回途中迷失了方向。齐桓公十分着急,这时,管仲献计说:“老马是认识道路的,可以让军队里的那几匹老马为我们带路。”齐桓公依计而行,齐军跟在老马后面,果然找到了出路。后来队伍进到山中,没有水喝,齐桓公一筹莫展。这时大臣隰朋说:“蚂蚁冬天时住在山的南面,夏天时住在山的北面。不管在哪里,蚂蚁总是在水源上方筑巢。现在这里有蚂蚁窝,我们找找看,是否能找到水源。”齐桓公听了十分惊奇,命令士兵挖掘,果然挖出了水。

    文段中,管仲借老马寻找道路,从逻辑上讲,用的是三段论推理。其推理过程如下:

    ①老马是认识道路的

    ②这几匹马是老马

    ③所以这几匹马是认识道路的

    文段中,隰朋找水也运用了同样的推理方法,请仿照管仲借老马寻找道路的推理过程,写出隰朋找水的逻辑推理过程。

四、写作
  • 9.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之道》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四章

    对于上述材料中的“始”和“终”,正处在高二学习阶段的你有什么经验和感悟?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