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4-01-18 浏览次数: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①让体育为人类的和谐共生服务一直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起人顾拜旦的理想,他在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发表的《体育颂》,结尾就讴歌:“啊,体育,你就是和平!你在各民族间建立愉快的联系。”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宪章》中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使人“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是要创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让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并“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

    ②顾拜旦还重视体育对于塑造人格的作用,他在1908年伦敦奥运会期间的一次招待会上发表讲话说:“对于人生而言,重要的绝非凯旋,而是战斗。”他还强调比名次更为重要的是人的“审慎”“勇敢”和“高贵”。在《体育颂》中,顾拜旦又重申了他的理想:“啊,体育,你就是美丽!你塑造的人体变得高尚还是卑鄙,要看它是被可耻的欲望引向堕落,还是由健康的力量悉心培育。”

    ③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一定能体会到顾拜旦的思想与儒家教化观念的一致之处。儒家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培养君子人格及人的社会责任感。

    ④孔子以“六艺”教人,这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与现代体育运动最具关联性的是“射”与“御”。奥运会上的“马术”就与“御”有关,广义地说,赛车运动,也可以被看作是现代的“御术”。在传统社会,“御”和“射”都是很重要的职业技能,比如驾驭战车,在战乱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定是“士”的必备技能。在弓箭作为常规武器的时代,“射”是体现一个人战斗技能和勇气的重要标志。同时,“御”和“射”也不断从职业行为中分离并被仪式化,成为重要的礼仪活动。《礼记·礼运》说:“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⑤相比于“御”,传统儒家对于“射”的讨论更为丰富复杂,一方面是因为“射礼”在礼仪活动中的地位更为重要;另一方面,“射礼”体现了许多为儒家所肯定的道德品质,从而成为人格培育的重要途径。

    ⑥在许多礼仪活动中,“射礼”都担负着重要的功能,比如《礼记·内则》中说:“国君世子生,告于君,接以大牢,宰掌具。三日,卜士负之,吉者宿齐,朝服寝门外,诗负之。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保受乃负之。宰醴负子,赐之束帛。卜士之妻,大夫之妾,使食子。”说的是国君之子出生之后,作为礼官的弓箭手要用桑木做的弓和六支蓬草做的箭,射向天、地、四方,以示国君之子志向远大。

    ⑦“射礼”在儒家礼乐活动中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其所承载的儒家道德理念。“射”这一仪式本身就能展现一个君子的德行,《礼记·射义》中说:“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射的仪式十分隆重,其挺直的身体形态和内心的专注,都是君子之仪表和内心状态的写照。而持弓时要审慎和沉稳才能让箭射中目标,这个过程也是君子动机和目标完美结合的体现。

    ⑧“射礼”与顾拜旦所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最为接近,是对于“竞争”和“谦让”关系的描述。作为教育家的顾拜旦十分重视将体育纳入现代教育体系中,他因为古代奥林匹克遗址的发掘而萌发了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会传统的念头,并付诸实施。

    (摘编自高富贵、干春松《传统文化与奥运精神的融合——以“射礼”为例》)

    1. (1) 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顾拜旦十分重视体育,让体育为人类的和谐共生服务,并在塑造人格方面发挥作用。 B . “六艺”中的“御”和“射”不仅是非常重要的职业技能,而且还是重要的礼仪活动。 C . 相比“御”,“射礼”因为在礼仪活动中处于更重要的地位,所以是人格培育的重要途径。 D . 在礼仪活动中,“射礼”担负着重要的功能,这个功能就是国君之子出生后要行射礼。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引用顾拜旦的话和《奥林匹克宪章》语句,都表明奥运精神中包含着和平精神。 B . 第三段把顾拜旦的思想与儒家教化的观念联系在一起,在行文结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C . 文章六、七段运用了举例论证,是为了论证传统儒家对于“射”的讨论更为丰富复杂。 D . 作者认为“射礼”是对“竞争”和“谦让”关系的描述,最接近顾拜旦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竞技比赛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那么这不能完整体现竞技精神。 B . 儒家教育理念的核心和顾拜旦体育理念有相似处,都强调人格的重要性。 C . 为了展示儒家的君子之仪,成都大运会和杭州亚运会举办“射箭”比赛。 D . 顾拜旦十分重视将体育纳入现代教育体系,其观点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人类是从哺乳动物进化而来的,哺乳动物很久以前就诞生了,甚至可以追溯到恐龙诞生的时候。哺乳动物的崛起是人类诞生的基础,人类的祖先也很强大。类人猿仅用几百万年就完成了智慧的进化。

    人类成为地球的霸主,开启了文明时代,进入了数百年前的科学时代。可以说,类人猿在几百万年前就走上了智能进化的道路,虽然几万年对人类来说非常漫长,但是对于地球来说已经是很短很快的进化了。

    恐龙曾经统治地球长达1.6亿年,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1.6亿年的时间里面,恐龙竟然没有进化成智慧的生命,只是一味地长个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恐龙突然灭绝又是什么造成的?

    我们知道,任何生命的诞生,生命的成长,都需要适应大自然的法则,没有任何一个生命能够对抗自然的法则,这也就是所谓的适者生存吧。在恐龙时代,它可以凭借其强大的身躯,称霸地球。如果有一个物种想要统治地球,必须有一技之长,能够完全超越其他的生命。当时的恐龙重达300多吨,长达60米,这在当时的物种中是绝无仅有了,是可以完全碾压其他物种的,没有哪一个物种能够与之抗衡,自然而然的,它就成了当时的地球的主人。

    恐龙当然也需要符合大自然的规则,不然的话也会被其他的生命所取代了。根据当时的情况,恐龙在进化的过程中,选择了向身体而不是向智慧进化,它们只是一味地长个子,当然这也是适应了当时的大自然的法则,那时候物种丰富,水草丰茂,只要身体足够大,便能打败一切。它们认为只有强大的身躯才能统治地球,当然在那个时代它们做到了,即使恐龙的智力十分低下,但是凭借其高大的身躯,在地球上成了当之无愧的“巨人”,根本不需要向智慧方向发展。不过可悲的是,一颗小行星的撞击让恐龙的身躯从优势立马变成了劣势,从而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而人类只不过诞生了几百万年,为什么在这短短的时间之内,就成了地球的主人呢?这主要是人类选择的进化方向不同,在人类诞生之初,身体方面不仅不占任何优势,反而劣势明显。地球上面有很多生物种从外形上面讲可以完全碾压人类,因此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寻找另外一种进化之路。

    自从人类诞生开始,就知道自己身材太过矮小,很难敌过周围的大的物种,因此,人类很早就开始了群居的生活。在群居的过程中,人们通过相互的交流,相互的沟通,慢慢地产生了语言,慢慢地学会了制造工具。后来,人们发现一个好的工具,要比一个强大的身躯有用得多,因此,人类的进化和恐龙不同,人类选择了另外的一个方法,开始向智慧生物进化,从而放弃了向身材方面的进化。这样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人类慢慢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从古老的原始社会慢慢地过渡到了现在的科技社会。因此人类与恐龙相比,虽然最后都成了地球的主人,但是人类的身躯在恐龙面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同样的,恐龙的智商在人的面前也可以说是忽略不计的。

    身材高大而没有智慧的恐龙,在一场大的灾难中彻底消失了,现在人类虽然也面临着这种风险,但是其智慧远远超过了恐龙,能够制造出很多先进的工具,尤其是现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估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完全有能力离开地球,在太空中寻找另外一个安身之地,因此即使人类遭受到了与恐龙一样大的自然灾害,受到很大的损失,但是不会像恐龙一样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因为人类有可能利用自己的智慧飞向太空或去往地底来躲避灾难。

    (摘编自《恐龙统治地球1.6亿年,为什么没进化出智慧?》,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恐龙曾经统治地球1.6亿年,但因其违背了自然规则,导致它最终从地球上绝迹。 B . 作者认为在恐龙时代,只有强大的身躯才能统治地球,所以恐龙选择向身体进化。 C . 人类选择了群居的生活方式,相互交流和沟通,同时产生了语言和学会制造工具。 D . 和恐龙相比,人类在身躯上存在着明显劣势,但在智商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优势。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要一个物种身上有能够完全超越其他生命的优势,它就能够长期地统治地球。 B . 地球物种丰富,水草丰茂,这是自然的优势,也成为恐龙向智慧进化的绊脚石。 C .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引号表特定称谓,和第五段“巨人”用法相同。 D . 本文语言通俗易懂,有利于传播进化的科学知识,也有利于推动人类智慧化进程。
    3. (3) 统治地球1.6亿年的恐龙的灭绝带给人类哪些思考?请根据文本加以概括。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奇死  

    莫言

    成麻子记挂着扔在围子上的粪筐和粪铲,不由自主地往后歪头,一柄雪亮的刺刀从他的腮帮子旁边欻啦顺过来。他想明白了,命比粪筐和粪铲值钱多了,便再也不回头,罗圈着腿往村里走。几十个鬼子在他身后走着,大皮靴踩得沾霜枯草咯嘣咯嘣响。几只灰溜溜的狗躲在墙犄角里小心翼翼地叫着。天空愈加晴朗,大半个太阳压着灰褐色的土地。村里的婴孩哭声衬出一个潜藏着巨大恐怖的宁静村庄。日本士兵整齐的踏步声像节奏分明的鼓声,震荡着他的耳膜,撞击着他的胸膛。他感到胸膛上的伤口像着火一样烫,裤子里的粪便又黏又冷。他为日本人不理解他的顺民态度感到委屈。赶快把他们带到那几个草鞋窨子里去,谁是咸菜疙瘩谁倒霉。

    他带领鬼子兵轰炸完村里的草鞋窨子后,终于获得解放。他倚在一棵树上喘着气,听着从各家各户传来的鬼哭狼嚎声,腿自动地萎缩。他的背擦着柳树枯燥的皮,一滑到底。他忽然感觉到自己罪恶深重。村东头偏僻角落上那个数一数二的大窨子,每天夜里都聚着三十二十的男人,一边编草鞋,一边说笑。日本人往这个窨子里投进去四十多颗炸弹,爆炸过后,窨子就成了一个颓平的坟墓,只有一根支撑顶盖的柳木棍子从泥土中伸出来,像枪口一样指着红彤彤的天。

    他挣扎着回到家里时,发现他漂亮的妻子和十三岁的女儿躺在院子里,肝肠涂了一地。他眼前乌黑,直挺挺地摔倒了。……他躺着,有时自觉死去了,有时又觉得还活着……他追赶着玫瑰色天空中漂游着的一大片圆圆的红云,妻子、女儿,村里许多熟悉的男女老幼,都站在上边。他在地上飞跑,仰着脸,追赶那片缓缓移动的云。云上的人都不理他,都对着他啐唾沫,连妻子女儿也对着他啐唾沫。他急急忙忙地辩解着,说自己给日本人带路是怎样万般无奈。可是那云里的唾沫更像雨点般落下。他眼见着云团越飞越高,终于变成一个血红的亮点……他醒过来后又开始寻找儿子,八岁的儿子头朝下脚朝上立在水瓮里,身体僵硬如一段棍棒。

    成麻子把绳子拴在大门框上,挽出一个圆圆的圈套……一个小伙子高举一把腰刀,横着把绳子斩断。

    一九四〇年早春,天气异常寒冷。这时,成麻子已是胶高大队里有名的虎胆英雄。他不愿用枪,只愿用手榴弹,每次战斗,他都冲到最前边,把一枚枚木柄手榴弹闭着眼乱扔。距离敌人七八米远,他也敢扔手榴弹,而且从不弯腰躲避,说也奇怪,那些弹片像飞蝗一样从他身边飞过,却从没碰伤过他的肉体。

    这天,大队长江小脚召开干部会议。一个书生气十足的中队长站起来:“我们是共产党,饿死不低头,冻死不弯腰,谁要认贼作父,丧失气节,我就和他刀枪相见!”脸色枯黄的干部也毫不示弱,说:“共产党就是要把人饿死冻死吗?共产党是最聪明的人,应该机动灵活,投降伪团长,是假投降。小忍为大谋,只有保存革命力量,才能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成麻子说:“大队长,我有一条计可解决这问题。”

    胶高大队采纳了成麻子的计策,趁着暗夜,偷走了我父亲和爷爷钉在村里断壁残墙上的一百多张狗皮,又盗走了爷爷藏在枯井里的几十支钢枪。他们四处打狗,补充了营养,恢复了体力,筹齐了避寒衣——每人一张狗皮。那年漫长寒冷的春天里,高密东北乡广阔的大地上,出现了一支身披狗皮的英雄部队,使鬼子、尤其是使伪团闻狗叫而丧胆。

    第一场战斗发生在古历二月初二,传说中龙抬头的日子。日头将落时,胶高大队离的村,村里有人曾看见过当时情景:在血红的暮色里,二百多个土八路哈着腰出了村。他们每人披一张狗皮,狗毛朝外,狗尾巴拖在两腿间。成麻子披着一张黑狗皮,胸前挂一个布袋,布袋里装着二十八颗手榴弹。

    他们潜入马店镇时,已是半夜,寒星满天,严霜遍地。为了行动方便,成麻子把挂在胸前的一袋手榴弹摘下来,摸出了一枚掖在腰里。他把手榴弹袋子递给一个身材高大的队员,说:“我在门口得手后你快点送上来。”那队员点点头。

    微弱的星光照耀着大地,日伪营房挂着十几盏马灯,院子里昏黄如傍晚。大门口游动着两个鬼魂般的伪军,影子长长地投在地上。从大门不远修建炮楼的砖石堆后边,跳出了一只黑色的老狗,他颠颠地跑着;紧跟在他身后,又追出了一条白狗,一条花狗。他们厮咬着,翻滚着,趋着暗影,靠近了大门。在离大门只有十几步的一堆木料暗影里,三条狗咬成一团。远远地看,像三条狗在争夺着什么美味佳肴。

    大队长江小脚在砖石堆后,满意地听着看着成麻子他们的精彩表演,不由想起成麻子刚参军时那副木讷懦弱的样子,那时候他动辄流泪抹鼻涕,像个老娘们。

    成麻子他们在木料堆的暗影里耐心地厮咬着。一个伪军弯腰寻到一块砖石,用力投过去,怒骂一声:“这群瘟狗!”

    成麻子摹仿出狗被击中的嗷嗷叫声。确实是惟妙惟肖,江大队长憋不住想笑。

    伪军耐不住了,端着上着刺刀的步枪,小心翼翼地往木料堆旁走。狗厮咬得更加欢快。伪军走到离木料堆三五步远时,成麻子他们从地上飞一样腾起,兵营里马灯射出的昏黄光线照耀着他们的皮毛,好像三道闪电飞向两个伪军。两个伪军都像装满沙土的布袋沉甸甸地倒了。

    成麻子在大门口接住了他那一袋子手榴弹,发疯地往瓦房扑去。他对准一个窗口,接二连三地投进去二十颗手榴弹,屋子里的爆炸声和受伤鬼子的惨叫声使他想起几年前日本鬼子往草鞋窨子里扔炸弹的情景。这类似的情景并没有使他体会到报仇雪恨的快感,反而却有一线锐利的痛苦,像尖刀一样,在他心脏上划出一道深刻的裂痕。

    这场战斗,是胶高大队组建以来最大的战斗、绝对辉煌的胜利。在这次战斗中立了大功的成麻子竟吊死在村头一棵柳树上。他穿着那张狗皮,从后边看,好像吊着一条狗;从前边看,吊着一个人。

    (节选自《红高粱家族》,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给鬼子带路时成麻子懦弱自私的丑陋形象跃然于纸上,“命比粪筐和粪铲值钱多了”“罗圈着腿”等描写使其小丑意味更加浓厚。 B . 作者善用红色系词汇来凸显生命的自我感受,如二、三段“红彤彤”“玫瑰色”“红云”“血红”等词无不彰显着作者对顽强不屈的生命的呼唤。 C . 成麻子他们伪装成狗,厮咬、翻滚、嚎叫,引得伪军投石怒骂,大队长憋不住想笑,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突出战士们模仿得惟妙惟肖。 D . 小说善于运用充满想象力的比喻,在语言表达上形成了一种形象而又神奇的特点,这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的卓越才能。
    2. (2) 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成麻子的心理变化历程。
    3. (3) 如果要以“狗”与“人”为关键词,从形象与主题角度为本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 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鲍叔能知人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摘自《史记·管晏列传》)

    文本二:

    及管夷吾有病,小白问之,曰:“仲父之病矣,可不讳。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夷吾曰:“公谁欲欤?”小白曰:“鲍叔牙可。”曰:“不可。其为人也,洁廉善士也,其于己若者不比之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使之理国,上且钩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将弗久矣。”小白曰:“然则孰可?”对曰:“勿已,则隰朋可。其为人也,上忘而下不叛,愧其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以德分人谓之圣人,以财分人谓之贤人。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者,未有不得人者也。其于国有不闻也,其于家有不见也。勿已,则隰朋可。”

    然则管夷吾非鲍叔也,不得不薄;非厚隰朋也,不得不厚。厚之于始,或薄之于终;薄之于终,或厚之于始。厚薄之去来,弗由我也。

    (摘自《列子·力命》)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尝与鲍叔贾A分财利多B自与C鲍叔D不以我为贪E知我贫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穷困”意为处境困窘,与《荆轲刺秦王》中“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的“穷困”意义相同。 B . “多”意为赞美,与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的“多”意义不相同。 C . “不己若”指比不上自己,“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不若君”指比不上您,两者结构相同。 D . “薄”意为看不起,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邻之厚,君之薄也”的“薄”意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管仲与鲍叔交往时经常占鲍叔的便宜,鲍叔不仅不以为意,反而将他举荐给齐桓公,由此可见鲍叔气量非凡。 B . 管仲多次得到鲍叔的帮助,但却不愿在桓公面前举荐好友,因此孔子与列子都认为他是一个不值得称赞的人。 C . 齐桓公先是采纳鲍叔的建议而重用管仲,后来又虚心请管仲举荐治国之才,说明桓公是一位善听谏言的君主。 D . 列子在文中用管仲荐贤却不能举荐至交鲍叔的历史典故,说明世间具有一些人力不可为的命数。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

      ②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讳。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

  • 5. 古代诗歌阅读

    宴胡侍御书堂

    杜甫

    江湖春欲暮,墙宇日犹微。

    暗暗春籍满,轻轻花絮飞。

    翰林名有素,墨客兴无违。

    今夜文星动,吾侪醉不归。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时杜甫在江陵。本诗原注:李尚书之芳、郑秘监审同集归字韵。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题目上看,本诗是杜甫参加胡侍御书堂宴会时所作的诗。 B . 首联照应题目,并点名了宴会的地点、时间和周围的环境。 C . 颔联的“春籍”写的是书堂的外景,同时又直接点出“书堂”。 D . 颈联中“翰林”“墨客”是带有文化韵味的称呼,也照应题目。
    2. (2)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激励和感召了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2. (2) 《曹刿论战》中“”证明了敌人是真正的溃败而不是有计划的撤退,曹刿这才下令追逐齐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3. (3) 杜鹃鸟这一意象自古以来就备受文人墨客青睐,古诗词中常用它凄凉的悲啼来表达感伤哀怨的情思,如“”。
三、语言文字语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文字寻常所用的不过一二千字。初看去似乎只要认识了这一二千字就可以看懂一般普通的文字了,其实不然。中国常用的文字数目虽有限,____。例如“轻”“重”两个字是小学生都认识的,但“轻”字、“重”字和别的单字拼合起来,可以造成许多词,如“轻率”“轻浮”“轻易”“轻蔑”“轻松”“轻便”都是用“轻”字拼成的词,“重要”“重实”“严重”“厚重”“沉重”“郑重”“尊重”都是用“重”字拼成的词。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拼合法。这些词当然和原来的“轻”字、“重”字有关联,可是每个词的意思、情味并不一样。要体会这些词的意义和情味,____。譬如“轻狂”和“轻薄”两个词明明是有区别的,可是如果去查词典,就会看见“不稳重”“不庄重”等类共同的解释。这并不是词典的不好,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词不但有意义,还有情味。词的情味完全要靠自己去体会,词典是无法帮忙的。犹之吃东西,甜酸苦辣是尝得出说不出的东西。而且文字语言是社会产物的结果,由于词长时间的运用,各有特别的味道,譬如“现代”和“摩登”意义是差不多的,可是情味大大不同,“现代青年”“现代女子”并不就是“摩登青年”“摩登女子”的意思。这两个词原是英语modern的意译和音译,但是渐渐分化,变成两个味道全不同的词了,如“现代物理”不能说“摩登物理”,“中国现代史”也不能说“中国摩登史”。由于对词的意义情味了解得不够,____:第一是词选择得不准确,不恰当;第二是相关的词的意义达不拢,硬凑在一起,显得( )。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3. (3) 上面语段提及“轻狂”“轻薄”二词含义,请阅读下面文字,根据情境阐释两个词的含义。

      ①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薛姨妈因道:“你素日身子弱,禁不得冷的,他们记挂着你倒不好?”黛玉笑道:“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人家岂不恼?好说就看的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巴巴的从家里送个来。不说丫头们小心太过,还只当我素日是这等轻狂惯了呢。”薛姨妈道:“你这个多心的,有这样想,我就没这样心。”

      ②贾政笑道:“这一处倒还好,若能月夜至此窗下读书,也不枉虚生一世。”说着便看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众人忙用闲话解说。又二客说:“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贾政笑问:“那四字?”一个道是:“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道是:“睢园遗迹。”贾政道:“也俗。”贾珍在旁说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罢。”贾政道:“他未曾做,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是个轻薄东西。”众客道:“议论的是,也无奈他何。”

    4. (4) 文中画波浪线处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5. (5) 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
      A . 驴唇不对马嘴 B . 大水冲了龙王庙 C . 东方不亮西方亮 D . 鞍不离马,甲不离将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卢梭说:“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这句话听起来自负,其实适用于每一个人。可惜的是,多数人忍受不了这个失去了模子后的自己,于是又用公共的模子把自己重新塑造一遍,结果彼此变得如此相似。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