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清远市四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4-01-15 浏览次数:11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span>35</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美学最近40多年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时期美学研究的审美自律论阶段,这一时期的美学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是美与艺术的本质问题;第二阶段是新世纪美学研究的文化他律论阶段,这一时期美学研究积极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主动回应大众文化的欲求,重点强调美学研究的分散化与区域性特点;第三阶段或者说新时代中国美学的发展一定要突破“泛美学”倾向,应该从审美研究和文化研究发展到跨文化研究。

    美学与文化的结合形成文化美学,其主要表现是立足于各自民族文化的立场,质疑西方美学的普遍有效性,强调文化的特殊性,反对对美学作出统一规定,如提出东方美学、中国美学、日本美学、印度美学等。

    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是对文化美学的超越,是对美学自身研究领域的拓展。它体现出一种将美学的内部问题与外部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所形成的的综合研究的体征,既不放弃美学自身固有的老问题,又不拒绝回答文化研究提出的新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从美学到文化美学再到跨文化美学是美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这是从美学发展的角度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换言之,跨文化艺术美学体现了中国艺术美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近几十年来,以大众文化为主要研究旨趣的文化研究对美学研究形成了深刻的影响,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前的美学研究一直努力在对这种冲击和挑战进行积极回应,以此深度介入当代审美实践出现的全新的文化问题,及时总结新媒体艺术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跨文化艺术门类。在此背景下,跨文化艺术美学正是对文化研究的积极回应,将随着新媒体出现的新型艺术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是对美学研究领域的拓展。

    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古今中外”问题。“古今”为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的时间维度,“中外”为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的空间维度。长期以来,美学研究的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是叠加的,由此出现了“中为古”(即把中国等同于古代)、“西为今”(把西方等同于现代)的中西二元论模式。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首先要分割时间与空间两种维度的叠加,复原“中外”与“古今”各自的原初含义,实现美学研究跨越中外与跨越古今的平等交流与对话。

    跨文化艺术美学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指跨文化艺术的美学研究;第二是艺术美学的跨文化研究。跨文化艺术,作为跨文化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指跨越不同文化界限的艺术,包括跨文化艺术创造、跨文化艺术作品、跨文化艺术欣赏和批评等。跨文化艺术创作,是从作者层面对跨文化艺术的界定,例如一位作者处于异文化环境中并受到异文化影响而进行的艺术创作,或者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作者共同完成一件艺术作品,这都属于跨文化艺术创作。跨文化艺术作品是指作品中吸收了异文化的因素,或者借鉴了异文化的艺术技法而创作的艺术作品,或者是对异民族艺术作品的再创作。对跨文化艺术创造、跨文化艺术作品和跨文化艺术欣赏和批评进行美学研究显然属于跨文化艺术美学的题中之义。

    跨文化艺术美学,无论是跨文化艺术的美学研究,还是艺术美学的跨文化研究,都是新课题,需要付出许多艰辛和努力,也需要许多同行的共同协作。跨文化艺术美学因其对美学研究的新发现与新思考,必将成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发展新趋向。

    (摘编自李庆本《跨文化艺术美学:当代中国美学发展新趋向》)

    材料二:

    从20世纪初期到中期,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等都借助西方古典美学思想来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结合,做出中西美学融合与对比的解释,构建出中西跨文化美学的初步形态。但20世纪中期开始到21世纪,随着语言、媒介等因素对具体艺术形式的介入,中西跨文化艺术美学难度更高也更复杂。

    通过分析当今跨文化艺术美学中语言符号、审美意识形态、文化习性三个难点,来寻找克服三种跨文化美学阻碍的可能性。首先,对语言符号在艺术形式中难以转化、难以传达深度美学思想的问题,图像转化和图像研究可以是一条路径。就最能体现中国戏剧美学的戏曲艺术而言,突破戏曲是一种视听艺术综合体的观念,在跨文化过程中先将语言符号功能弱化,通过图像符号建立文化视觉符号,再通过文化视觉符号建立一种民族艺术符号象征,从而最终进入到完整的戏曲艺术中,让西方通过戏曲了解中国艺术美学。第二,在审美意识形态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传播与交流的屏障时,灵活运用艺术作品的商品功能,适当巧妙地避免审美意识形态冲突的尴尬境遇。第三,在艺术跨文化中因文化习性陌生化而影响到审美方式,用分离式的经验审美来替代介入式的经验审美,甚至用想象来替代经验,是避免艺术作品跨文化因文化习性陌生化的方式之一。

    当然,以上这三种方案也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地解决跨文化艺术美学构建中的问题,无法做到彻底地消除跨文化艺术美学构建中的障碍,如果要做到中西跨文化艺术美学的平等,更需要使西方美学家和艺术家对中国美学与艺术产生兴趣,做到自觉融合。所以需要挖掘艺术在跨文化进程中的难点,有利于进一步解决跨文化的问题,进而促使西方从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两方面理解中华美学精神,去实现跨文化艺术美学的中西文化平等跨越。

    (摘编自李一帅《构建跨文化艺术美学的难点思辨》)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化美学的产生与民族独立密不可分,在统一的规定下展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是美学发展的新趋向。 B . 跨文化艺术美学之所以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体现了中国艺术美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C . 中西二元论模式的出现,是由于长期以来美学研究的领域里,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是相互叠加的。 D . 跨文化艺术创作,是从作者层面对跨文化艺术的界定,这种作品吸收了异文化的因素,或者借鉴了异文化、异民族艺术作品。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当今中国美学的发展任务应该是拓宽研究领域,积极回应新时代民众对于跨文化艺术美学的诉求。 B . 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是对文化美学的超越,由此看来,其特征表现为不放弃美学自身固有的老问题。 C . 正是因为需要挖掘艺术在跨文化进程中的难点,所以要使西方美学家和艺术家对中国美学与艺术产生兴趣,做到自觉融合。 D . 在以大众文化为主要研究旨趣的文化研究对美学研究进行冲击的背景下,跨文化艺术美学将随着新媒体出现的新型艺术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论据是( )
      A . 作家莫言认为应该利用文学作品普及到对全人类以及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描写,文学作品应该立足于作家的本土,甚至超越本土。 B . 《中国梵高》讲述世界最大的油画复制工厂——深圳大芬油画村的农民画工赵小勇、周永久,多年来以复制西方经典油画谋生。 C . 加拿大艺术家佩尔蒂埃提到,中国的传统和文化、传说和故事,总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这就是她最大的灵感来源。 D . 作家余华曾经多次表明,是川端康成与卡夫卡构成了他对文学的认识,他的叙述得益于川端康成,而奇情异想则要感谢卡夫卡。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5) 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如何解决跨文化艺术美学构建中产生的问题。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帕男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天子者,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

    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

    “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

    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与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

    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

    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

    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

    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

    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应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息的灵魂。

    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

    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青,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所景仰的吗?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

    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后,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红军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

    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

    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4月4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3年考入湖南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先后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等职。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职。

    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中走过来的人,历经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坚如磐石。

    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令我高山仰止。原来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出生不久的孩子托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王佐部队中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和石来发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

    我在房间里,对着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匾牌,尝试朗读袁鹰《井冈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

    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出什么奢想?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这表明作者认同了井冈山的竹子,但这两地的竹子带给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 B . 前文“此次学习,可谓是‘命’”与后文“不是宿命,而是必须”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现了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 C . 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名句,凸显了竹子的“节”与“洁”,彰显了井冈山红军战士为革命奉献牺牲的高尚品质。 D . “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这表现了曾志虽位高权重却大公无私。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了“敬畏”一词,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了“敬畏”的含义,为下文做铺垫。 B . 文章写井冈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形与神等方面表现了井冈山的竹子带给作者的心灵震撼。 C . 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冈山的独特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 D . “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
    3. (3) 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叙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4. (4) 文章的题目“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有何含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strong><span>35</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 , 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岂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侵晋。今又击之,秦莫不 , 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侮。一夫不可侮,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缪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为,天下孰弗恶?”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①代之。”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 , 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节选自《国语·晋语三》有删改)

    材料三:

    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①重耳,晋惠公的哥哥,有贤名。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四A年B晋C饥D乞E籴F于G秦H缪I公J问K百里奚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愠,恼怒、怨恨,与《论语》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愠”意思不相同。 B . 为,被,与《〈论语〉十二章》中的“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的“为”意思不相同。 C . 归,使动用法,使……归,与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归”意思不相同。 D . 树,树立,与《五石之瓠》中的“我树之成而实五石”的“树”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买粮食,秦缪公把粮食卖给了晋国;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但不卖粮食,还乘机攻打秦国。 B . 秦晋交战,秦国将士怨恨晋国,打败了晋国军队,惠公的马车陷入泥泞中停了下来,惠公请求庆郑救他,但还是被俘虏。 C . 秦国大臣对如何处置惠公意见不一,公孙枝认为杀死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让惠公的哥哥重耳接替惠公做晋国国君。 D . 秦缪公权衡利弊后,为了秦国利益,决定放惠公回国,让惠公的儿子到秦国当人质,秦国还得到了河东的大片土地。
    4. (4)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

      ②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为,天下孰弗患?

    5. (5) 秦缪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请根据文本说说他能成为霸主的原因。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 , 归思欲沾巾。

    【注】①淑气:和暖天气。②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

    1.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首和诗,杜审言与僚友陆某同游唱和,诗人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B . “梅柳渡江春”一句,运用了比喻手法,新春伊始,北方是残冬未消,只能雪里寻梅,遥看柳色,但是到了江南,梅红柳绿,春意盎然。 C . “淑气催黄鸟”一句,“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仲春二月“仓庚鸣”,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一个“催”字,便突出了这一特点。 D . “晴光转绿蘋”一句,由上句的描写春鸟转为描写水草,晴朗的阳光下绿蘋颜色转深,和上句一样呼应首联中“物候新”。
    2. (2) 江南早春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诗人却赏心而不乐,请简要分析本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2. (2) 生活中,经常有人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的现象,对此,《老子》中给出建议是“”,告诫人们要不忘初心、不改始终,不到最后的胜利绝不松懈。
    3. (3) 老李年近古稀,深感时光易逝,想借有关流水的诗句抒发感慨,一时想不到合适的句子,上高中的孙子为他想了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strong><span>20</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问:____①____?

    答:喝果汁和吃水果,实际上二者并不等同。

    首先,水果被榨成果汁以后____②____,就比如大家关心的维生素C含量,猕猴桃榨汁后维生素C保留率为88%,草莓榨汁后维生素C保留率为71.11%,橙子榨汁后维生素C保留率为67.24%。如果榨汁后还把残渣丢弃了,会进一步损失膳食纤维。

    其次,果汁中的糖都是游离糖,原本新鲜水果中的糖都存在于细胞内,叫做“内源性糖”,而被榨汁后细胞壁被破坏,____③____,就成了游离糖,游离糖对血糖的影响更大,更容易升高血糖。再说了,果汁很容易喝下肚,饱腹感也不强,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下去两大杯都没问题。比如,直接吃两个大苹果很难吃完,但如果是喝两个大苹果榨的果汁却很容易。如此看来,经常用喝果汁来代替吃水果,会诱导血糖升高快、热量摄入高,这不利于控糖和控体重,还会增加风险得龋齿。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勤地不懒,出一分劳力就一定能有一分收成。验证不远,不出十天八天,你留心那平整湿润的菜畦吧,就从那里会生长出又绿又嫩又茁壮的瓜菜的新芽哩。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夜雨剪春韭”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

    ①暮春,中午,踩着畦垅间苗或者锄草中耕 , 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用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看苗间得稀稠,中耕得深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候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②夏天,晚上,菜地浇完了 , 三五个同志趁着皎洁的月光,坐在畦头泉边,吸吸烟;或者不吸烟,谈谈话;谈生活,谈社会和自然的改造,一边人声咯咯罗罗 , 一边在谈话间歇的时候听菜畦里昆虫的鸣声;蒜在抽苔,白菜在卷心,芫荽在散发脉脉的香气: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1. (1) 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擦擦、谈谈、咯咯罗罗”,请说说它们和“擦、谈、咯罗”相比,在语意上各有什么不同?
    2. (2)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3. (3) 文中有两处画波浪线部分,结构大体相同,请简要分析二者在修辞手法上的异同。

      ①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

      ②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

四、写作(<strong><span>60</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8. (2023高二下·金华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儒家是追求入世的哲学,鼓励人们奋发图强、勇于进取、敢于担当,这可以概括为“拿得起”;佛家是追求出世的哲学,鼓励人们放下自我,摆脱私心的困缚,超脱对外物的追逐,这可以概括为“放得下”;道家追求“不妄为”的智慧,鼓励人们依道而行,顺应规律,这可以概括为“想得开”。

    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儒、佛、道三家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共同构筑了中华传统文化之魂。

    以上材料对我们读书治学、成才修身,甚至是洞悉社会、治国理政,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