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

更新时间:2024-01-03 浏览次数:2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 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⑧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⑨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将“尼采”和“中国”进行了对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送去主义”的危害性。 B . 文章以“大宅子”为喻,通过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形象,巧妙地阐释了“拿来主义”。 C . 鲁迅先生用“孱头”“昏蛋”“废物”三个形象,尖锐而生动地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这三种错误态度是:①不敢接受;②全盘否定;③全盘吸收。 D . 在文中“送去”的是古董和艺术家,这是一种媚态;“送来”的是残羹冷炙,让“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所以“送去”之外,还得“拿来”,而不要“送来”。
    2. (2) 对本文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作者巧妙地指出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等国家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B .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写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媚外求荣。 C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捧”和“挂”,两个动词勾画了一幅带有强烈讽刺意味的绝妙漫画,讽刺了国民党政府的媚外嘴脸。 D .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目的是造就新人和新文艺,这句话强调了继承的重要性。
    3. (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送去主义者先是送古董,送画,后是准备送活人,能够只是送出去,可见送去主义者的“丰富”和“大度”。 B . 在当时“送去”是“摩登”,送去主义者与自诩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的哲学家尼采一样“发了疯”。 C . 这篇课文是鲁迅杂文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集中体现了鲁迅深刻透彻的思想,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D . 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来阐明抽象的道理,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比如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将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比作“鸦片”,既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又能使人得到艺术的愉悦。
    4. (4) 第⑦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各起什么作用?
    5. (5) 本文所蕴含思想在现代仍有意义,请从当今社会的传统文化或外来文化中举出一个类似例子,结合文章的观点主张加以评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月香雪

    铁凝

    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写过一篇名叫《哦,香雪》的短篇小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一个关于女孩子和火车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叫香雪。

    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在山区农村有过短暂的生活。还记得那是一个晚秋,我从京原线(北京-太原)出发,乘火车在京冀交界处的一个小村下了车。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就看见了村口那个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玻璃、没有窗纸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做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猪白猪就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禁锢了这里的百姓和他们的日子,他们不知道四周那奇妙峻美的大山是多么诱人,也不知道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这里无法播种小麦,白面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于是就有了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携带挂面到这里换鸡的奇特交易:一斤挂面等于一只肥鸡!这小村的生活无疑是拮据寒酸的,滞重封闭的,求变的热望似乎不在年老的一代身上,而是在那些女孩子的眼神里、行动上。

    ③我在一个晚上发现房东的女儿和几个女伴梳洗打扮、更换衣裳。我以为她们是去看电影,问过之后才知道她们从来没有看过电影,她们是去看火车,去看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这一分钟就是香雪们一天里最宝贵的文化生活。为了这一分钟,她们仔细地洗去劳动一天蒙在脸上的黄土,她们甚至还洗脚,穿起本该过年才拿出来的家做新鞋,也不顾火车到站已是夜色模糊。这使我有点心酸——那火车上的人,谁会留神车窗下边这些深山少女的脚和鞋呢。然而这就是梦想的开始,这就是希冀的起点。她们会为了一个年轻列车员而吃醋、不和;她们会为没有看清车上某个女人头上的新型发卡而遗憾。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高大的火车,火车也会借了这一分钟欣赏窗外的风景——或许这风景里也包括女孩子们。火车上的人们永远不会留神女孩子那刻意的打扮,可她们对火车仍然一往情深。

    ④于是就有了小说主人公香雪用一篮子鸡蛋换来火车上乘客的一只铅笔盒的“惊险”。为了这件样式新颖、带有磁铁开关、被香雪艳羡不已的文具,她冒险跳上火车去交易,火车开动了,从未出过家门的香雪被载到下一站。香雪从火车上下来,怀抱铅笔盒,在黑夜的山风里独自沿着铁轨,勇敢地行走三十华里回到她的村子。以香雪的眼光,火车和铅笔盒就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征,火车冲进深山的同时也冲进香雪的心。

    ⑤三十五年过去了,香雪的深山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景区,火车和铁路终于让更多的人发现这里原本有着珍禽异兽出没的原始次生林,有着可与非洲白蚁媲美的成堆的红蚁,有着气势磅礴的百里大峡谷,有着清澈明丽的拒马河,从前那些无用的石头们在今天也变成可以欣赏的风景。从前的香雪们早就不像等待恋人一样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懂得价值……而香雪们的下一代也已成人。

    ⑥如今,养育我们的山川大地已是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为什么许多读者还会心疼和怀念香雪那样的连什么叫受骗都不知道的少女?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的信中写到,纯净的香雪涤荡了我们心头征战生活多年的灰尘。当我们渴望精神发展的速度和心灵成长的速度能够跟上科学发明的速度,有时候我们必须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屏住呼吸审视心灵的能力。追远的香雪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间温暖和清新的美德,就依然值得我们葆有和珍惜。

    ⑦1983年3月的《人民日报》在我手上已经发黄发脆,但我面前呈现的却是一场晶莹的香雪过后,如云如烟的山桃花怒放之后,鸟儿鸣唱,满目青山。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6月16日,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标题“三月香雪”在文中的含义就是实指三月里一场带着清香的、洁白的雪,文章结尾以“一场晶莹的香雪”对标题做了照应。 B . 文中写“北京入乘一百公里火车,到山村用一斤挂面换得一只肥鸡”的情节,借夸大的物品间的价值落差,突出了山村的拮据寒酸、封闭落后。 C . 第⑥段写“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的信……”看似闲笔,实则表现了人们对温暖清新的美德的珍惜,深化了主题。 D . 作者讲述了小说《哦,香雪》的创作缘起,开头写《哦,香雪》在《人民日报》发表,结尾又写到那张发黄发脆的《人民日报》,首尾照应。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以20世纪八十年代初发表的一篇小说《哦,香雪》为线索,串联起三十多年来一个小山村的巨变,构思独特而巧妙。 B . “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高大的火车”,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少女们对火车到来的热切渴望。 C . 文章描绘了“香雪们”梳洗打扮赶着去看七点钟只停靠一分钟的火车的细节,突出了她们对火车在“这一分钟”所呈现的东西的期盼。 D .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山村鸟鸣山青图,以景结情,寄托了作者对山村巨变的喜悦欣慰。
    3. (3) 在《三月香雪》中,作者分享了讲好“乡村的时代巨变”故事的创作理念。请结合文本对此简要分析。
    4. (4) 在铁凝的《哦,香雪》和《三月香雪》中,“火车”这一物象被寄寓了丰富的内涵,极具象征性。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该物象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文本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文本二: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本文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访求教。后来柳宗元不断地对他进行帮助。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B . 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C . 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D . 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读,俗称“断句”,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B . 小学,最早并不专指学校。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在文本中指“句读”。 C . 郯子,春秋时郯国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 D . 六艺,《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3. (3) 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师说》选文第一段,韩愈批判耻学于师的风气。连用了三组对比论证,通过“嗟乎”“呜呼”点染,从不同侧面批判了当时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 B . 《师说》选文第三段谈及为李蟠写作此文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C .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柳宗元提倡师道。他把反对师道的人,比作吠日蜀犬、吠雪越犬,在形象上对他们冷嘲热讽,可见其批判的尖锐与力量。 D .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用语戏谑,举韩愈之例,隐含着对韩愈的同情理解以及对浮薄世风的愤懑。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②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5. (5)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表达了“不敢为人师”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二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歌子

    苏轼

    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化世①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方士三山路,渔人一叶家。早知身世两聱牙②。好伴骑鲸公子③、赋雄夸。

    【注】①化世:治世,政治清明而有德化的时代。②聱牙:乖忤违背。③骑鲸公子:指李白,俗传李白醉骑鲸鱼,水中捉月。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词开篇妙用叠词“苒苒”“萧萧”,音韵和谐优美,表现出时令变化和两鬓状态。 B . “寓身”句中词人以“尘沙”自喻,表明自己是清明时代中的一粒沙尘,感叹个人的渺小。 C . 词人认为方士求仙、渔人泛舟虽清静恬淡,却不及追随李白写下雄奇诗文有滋味。 D . 本词属于小令,语言晓畅,虽有用典,但并不艰涩,且用韵工巧,使全词格律整齐。
    2. (2) 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的情感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 5.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1) 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曹操《短歌行》)
    2. (2) 风急天高猿啸哀,,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 (3) 今夜闻君琵琶语,。莫辞更坐弹一曲,。(白居易《琵琶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 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 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 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进而看见自己的身影。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剥落    黯淡    黯然神伤     亘古不变 B . 剥落    淡褪    黯然神伤     一成不变 C . 剥蚀    黯淡    失魂落魄     一成不变 D . 剥蚀    淡褪    失魂落魄     亘古不变
    2. (2) 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袁隆平院士,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事迹相信我们都 ① 。袁隆平院士,是我们心目中的 ② 模范科学家。在他身上,有着太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爱国报国、无国界的学术精神;勇于挑战、不怕失败的坚韧意志;淡泊名利、谦卑笃实的风范;对后辈 ③ 、对前辈不盲目崇拜的抱诚守真等等。

    袁隆平院士最大的成就是把“杂交水稻”从0变成了1。在他之前,杂交水稻只是一个概念上的东西,有但是完全无法种植生产。而他和他的团队彻底让这种粮食变成了实际的农作物。杂交水稻的伟大之处也不是口感,而是“可控”。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具有更大的适应力与更高的产量,让粮食生产更具抵抗风险。风调雨顺的时候可以适当减少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反之就可以增加。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这是对袁老的铭记,这是对袁老的缅怀,这是在告诫每一代学子,不要忘记今天的丰衣足食源自于哪里。

    1. (1) 下列各项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家喻户晓      德才兼备      谆谆教诲 B . 耳熟能详      德才兼备      苦口婆心 C . 家喻户晓      德高望重      苦口婆心 D . 耳熟能详      德高望重      谆谆教诲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一上·宾县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华网的置业意愿调查显示,调查对象中超过一半的“00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是主播和“网红”。“读书不如当'网红’,高考不如去整容”。抖音、斗鱼、B站、小红书……新兴的短视频和直播平台正帮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一夜成名。与此同时,也带动“网红”经济的火爆。对挣扎在题海中的学生们来说,有人认为做“网红”这条“捷径”无疑要轻松多了。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面临着人生的选择,关于 “读书无用论”的讨论,你有怎样的思考?是否赞同这样的说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