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3-12-30 浏览次数:30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 1. 现代文阅读 I

    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水成说”“ 风成说” 等观点争论了 100 多年。到今天,已故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先生创立的“ 新风成说” 已基本成为共识。按照新风成说的理论, 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与建造一个永久性舞台的过程非常相似。

    搭建舞台第一步是选地基。黄土高原选中的地基是鄂尔多斯地块, 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地质单元,而且自形成以来就以稳定著称。建造舞台的第二步是在地基之上砌盖主体结构。那么主体结构的材料从何而来呢?青藏高原隆起后,对大气环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导致东亚大陆季风气候开始形成。从距今 300 万年开始, 因为干旱少雨,年温差、日温差都很大,中亚地区地表物质的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导致岩石破碎,逐渐形成面积广袤的戈壁、沙漠,进而产生了大量粒径小于 0.25 毫米的颗粒物—— 这就是用来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

    地基选好了, 建筑材料有了, 由谁来开始搭建呢? 此时季风作为“ 建筑师” 出马了。由于地球自转和地球上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地球上会产生沿纬度分布的风带—— 南北纬 30°和赤道间的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带, 南北纬 30°到 60°之间的西风带。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后,这就迫使西风带分成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以南向东流动, 北支沿青藏高原北缘向东流动, 并向南扩展到大约北纬 30°左右。它首先经过的是比较干旱的地带,一定的气象条件下,风会把地面的颗粒物吹扬起来,沿着山间低地形成的通道直接输送到今黄土高原地区。在到达黄土高原地区时, 风力渐渐减弱,于是粗颗粒先被抛撒下来、然后是粒径中等的颗粒、最后是小颗粒物,所以今天黄土高原上粒径由大到小的沙黄土、黄土、黏黄土由西北向东南(与风的方向相吻合)呈明显的带状分布。辛勤的“ 建筑师” 就这样夜以继日、年复一年地搬运着、抛撒着、堆砌着。直到向南遇到秦岭、向东遇到太行时,它才不得不停止工作。最终,在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上, 一个土层深厚、宽广辽阔的黄土“ 大舞台” 基本成型。

    上苍费尽心力打造的黄土高原, 又能给人们提供怎样的生活环境呢? 从气候条件上看,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春寒冷干燥多风沙, 夏秋炎热多暴雨,绝对称不上气候宜人。从自然灾害的角度来看,黄土高原上曾发生过地震、山崩、水旱风沙灾害等等,灾害种类之多、频率之高、危害之大在全国各大地理区中都位居前列。在如此条件下,可为什么黄土高原上的人类活动可以一直追溯到 200 多万年前?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邦国到王国到帝国一直绵延不绝? 

    被誉为“ 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的汤因比, 曾提出文明起源于“ 挑战—— 应战” 的理论。他认为文明不可能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下自然萌芽, 而是在面临外界挑战时的不断应战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种挑战不能太过微小, 否则激发文明反弹的能量和活力也很小,因此某些文明数千年来都处在停滞发展的阶段,比如非洲、澳大利亚等地的原始部落;挑战也不能过于巨大,以至于超过负荷,这样也会导致文明发展中途停滞或夭折。从这个角度来看,黄土高原正是符合“ 挑战—— 应战” 理论的绝佳之地。

    虽然气候谈不上宜人, 黄土高原的气候也并非严酷到无法生存。虽然历经自然灾害侵扰,但黄土高原地域面积广大,东西跨度约 11 个经度, 南北跨度约 6 个纬度。高原之上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也不存在无法逾越的地理隔绝,所以在环境变化或发生灾害时,人们总有辗转腾挪的空间。

    对黄土高原上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则是农业的起源。在距今约12000~ 11000 多年间,人类文明面临了一场巨大的挑战。当时地球本来处于温暖的间冰期,却猝不及防地发生了一次急剧降温, 在短短几十或是十几年间,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 7~ 8℃。在这种急剧的环境变化下,植物大面积死亡,原有的很多动物或灭绝或向南迁徙了,原始人类可以采集到的果实、种子等食物,可捕猎到的猎物,都大量减少,人类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靠天吃饭的采集和渔猎已经濒临绝境,不甘心就此灭亡的人类只能另辟蹊径。于是,在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先民们开始驯化粟、黍,原始的旱作农业就此萌芽。

    农业起源了, 但只有土层足够深厚, 才能让诞生于其上的农耕活动持续进行下去。如果土层太薄,在耕种了几季之后,就会触到基岩层,无法再进行农耕活动。在黄土高原上,这根本不成问题。黄土高原上黄土一般堆积厚度在 80 至 120 米,最大厚度超过 400 米。黄土还具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特性,即“ 自肥性”。20 世纪初美国地质学家庞波里在考察过我国的黄土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在中国辽阔的黄土带,几千年来农作物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正是在这类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继续不断地生长到它强大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

    就这样,黄土高原地区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新石器时代到周秦汉唐,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里人口稠密,农牧业与手工业发达,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陕西西安和其附近的咸阳是西周、秦、西汉、隋、唐五朝的国都所在。但在中华文明的创建过程中,黄土高原从来都不是舒适安逸的“ 伊甸园”, 也不是隔绝一切危机和挑战的“ 庇护所”,它更像是一个广阔而坚实的“ 舞台”, 让历代以来无数的中华儿女登上它,在一次次面对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活力、积极应战,并锤炼出与众不同的适应能力,最终创造出了世界文明史中独一无二、经久不衰、文明载体始终如一的中华文明!

    (摘编自《黄土高原,上苍为中国人特制的舞台》)

    1. (1) 下列对材料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 新风成说” 是一种理论假设, 认为风在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B . “ 建筑师” 在文中指南北纬 30°到 60°之间, 由西向东流动, 风力逐渐减弱的季风。 C . “ 另辟蹊径” 在文中是指先民们驯化粟、黍, 以农耕作为应对生存挑战的新思路。 D . “ 自肥性” 指黄土高原堆积的黄土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保证农作物营养的特性。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青藏高原的隆起影响了大气环流方向和季风行进方向,再加上中亚地表物理风化严重,这些都影响了黄土高原地基的稳定。 B . 季风将中亚地区戈壁、沙漠中的地表颗粒物不断输送到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上,经过漫长岁月堆积,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 C . 因为风力逐渐减弱,颗粒物按粒径大小被先后抛撒到地面,所以黄土高原土层的底层为大粒径的沙黄土而表层为小粒径的黏黄土。 D . 虽然黄土高原气候不佳、地质灾害频繁,自然条件很差,但人类文明依然在此得到发展并绵延不绝,原因在于地域空间广阔。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没有秦岭、太行山在南边和东边的阻挡,黄土高原的面积会更加宽 广,土层会更加深厚,依托土地的农耕文明也会更加发达。 B . 黄土高原上持续的农业活动为人口繁衍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因此作 者强调农业的起源对黄土高原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 C . 材料最后一段使用“伊甸园”“ 庇护所”“舞台” 等词, 突出了黄土高原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形象化的语言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D . 材料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涉及人类文明演进状况,说明揭示自 然对人类的影响是《中国国家地理》自然类文章的选题特色之一。
    4. (4) 作者指出“ 黄土高原正是符合‘ 挑战——应战’ 理论绝佳之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一说法的依据。 
    5. (5) 材料摘编自《黄土高原,上苍为中国人特制的舞台》一文,作者为什么要强调“ 特制” 一词?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 2.  现代文阅读Ⅱ

    荣军鞋铺石钟山

    老兵姓吴,一只脚是跛的。吴老兵参加过抗美援朝,那只跛脚就是在朝鲜战场上留下的纪念。

    那一年,军营正门口,马路对面,多了一个修鞋铺,起名“ 荣军鞋铺”,吴老兵便成了这家鞋铺的主人。店内店外就他一个人,戴着一副花镜,低着头,有一缕花白的头发从额头滑下来,认真又执着地修理堆在眼前的鞋。

    鞋大都是对面军营里的军官送来的, 那些年部队上只有军官才发皮鞋, 4 年一双,军官们对鞋都很仔细。有时鞋刚发下来, 为了防止鞋底磨损,都来他这里钉掌儿。钉了掌儿的皮鞋,穿在脚上,走起路来不仅有声有色,后背也挺得格外直。

    荣军鞋铺的窗子上立了块纸壳,纸壳上标明了钉鞋掌的价格,后掌儿两角,前掌儿七角。春夏秋冬,吴老兵把鞋摊摆在门外, 身上系了条黑色围裙, 低着头、弓着身子,一丝不苟地钉鞋掌。

    午休或傍晚,是荣军鞋铺最热闹的时候,三三两两的军人从军营大门里走出来, 轻车熟路地来到吴老兵的鞋铺,把鞋放下,亲切地叫一声:“ 吴师傅,鞋放这了。” 这时,吴老兵会半仰起头,交代一句:“ 把名字写好。”

    凡是来过荣军鞋铺的人都知道, 吴师傅有个习惯, 总会让来人用纸条把钉鞋人的名字写上,放在鞋窠里,这样不会拿乱。

    从大院出来的军官们, 有时放下鞋并不急着走, 而是立在鞋摊前和吴老兵聊一会儿。久了,便知道修鞋的吴师傅是名老兵, 而且参过战。聊到兴致处,吴老兵会说几句当年去朝鲜参战的事,他话不多,三言两语后总是适时打住。军官们把吴老兵的故事连缀起来,慢慢地把吴老兵的经历铺展开来—— 吴老兵叫吴先发, 是第二批入朝作战的,参加过第三次和第四次战役, 脚就是在第四次战役中受的伤。回国后,他在锅炉厂上班,退休了,就搞起这个鞋摊。

    青年军官们连缀起吴老兵的经历后都啧着嘴, 眼神里多了崇敬。再称呼吴师傅时,有的叫班长,有的叫老兵,也有人仍称吴师傅。

    吴老兵总是在每晚军营响起音乐时收摊。不用问,此时是九点四十,他知道,再过二十分钟,军营的熄灯号就该吹响了。他把摆在门口的工具,还没来得及修的鞋拿到鞋铺里,用一把铁锁把门锁了,推起立在一旁的自行车,跛着脚上车,影子便遁到了暗夜里。有一天吴老兵来到鞋铺门前, 像往常一样开门、搬出工具,却猛然发现了异样,抬眼向对面的军营望去,军营安静得出奇。一夜之间, 军营里的军人开拔了。那阵子,电视、收音机里天天播放的都是南部战事(对越反击战)。

    吴老兵有个收音机,就放在摊位前,他不仅把音量调到最大,还要竖起耳朵来倾听。手里的活儿已经干完了,他并不收摊,仍旧坐在那儿,跟前只有收音机陪伴着他。日子忽悠一下,三个月过去了。他在一天早晨来到鞋摊前,军营突然又热闹起来,又听到了熟悉的军号,还有士兵列队走过的声音。

    吴老兵的脸色又活泛起来。这时,军营里有两个军官直奔他的鞋摊而来,报上姓名,他很快在那一排修好的鞋里找到属于他们的鞋,庄重地递过去。

    接下来的日子,又有一些军官陆续来取自己的鞋。

    日子似乎又回到了从前, 他却发现还有十双鞋没人认领。他从鞋窠里把纸条掏出来,姓名清晰,他找了一块比较大的纸壳, 依次把这些人的名字写上,立在摊位显眼的地方,希望鞋的主人早点来把它们取走。

    一晃,几个月过去了,那十双鞋仍没人来认领。一天,团长来了,站在纸壳前依次把那些名字看了,叹了口气,说:“ 吴师傅, 他们都成了烈士。” 说完弯下身子把纸壳反转过来。团长他认识,当营长时就到他这儿来钉鞋。他死死盯着团长的脸, 虽然已有预感,但还是觉得有些突然。团长又看了眼玻璃窗后那十双摆放整齐的鞋, 说:“ 鞋就放这儿吧,权当留个念想。”

    团长走了,他的目光久久收不回来。

    从此,每天打开鞋铺门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细擦拭那十双鞋,然后把它们又庄重地摆到原处,像展览橱窗。更多时候, 他的眼睛先是盯着那没人认领的鞋, 随后, 眼神定在某一处。

    偶然的一天, 有两个军官在鞋摊前说起要去南方某省新建的烈士陵园参加纪念仪式…… 后来军官走了, 他的心也不在了, 眼神飘飘地定在天边的某一个地方。

    后来,儿子成了他的徒弟。鞋摊前一老一少,叮叮当当的钉鞋声,像二重奏。儿子三十几岁,胡茬儿硬硬地扎在脸上的样子, 很硬朗,但修鞋的动作却很温柔,这是父亲要求的。

    又过了些时日,鞋摊前突然少了父亲。

    南方某省的烈士陵园来了一个老人,背着包袱,不时停下来,从鞋窠里拿出纸条在碑上查对着名字,终于对上一个,他把鞋摆放在烈士墓前,冲着那墓说:李大生排长,鞋给你送来了。穿上鞋,脚不冷。

    十双鞋,他找了三处墓地,终于都找到了它们的主人,一双双摆好,敬礼。 两个月后,他又回到鞋摊前,儿子修鞋的手艺已经很熟练了,他能腾出空来发呆

    了。他经常抬起眼,望着远处的天际,一望就是半晌, 嘴里一遍遍唠叨着: 把鞋穿好…… 

    (文章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吴老兵在军营正门口对面开鞋铺,“ 认真又执着地修理堆在眼前的鞋”, 表现吴老兵的军人情结。 B . 军官们将刚发的皮鞋交给吴老兵钉上鞋掌,表现军人对鞋子的爱惜,体 现军人的勤俭节约作风。 C . 吴师傅让修鞋人用纸条写上名字放在鞋窠里的习惯,既体现人物性格特点,也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 D . 吴老兵修鞋的时候就竖起耳朵来倾听收音机,忙完了活,仍然坐着听,这说明他是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简要介绍吴老兵,既写出了吴老兵    身体特征和人生经历,确立了其大致形象,也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 B .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吴老兵听到军营的音乐就收摊,“ 跛脚上车”“ 遁到暗夜里”,写出了他的凄惨孤独。 C . 小说通过设置“ 团长” 这个人物,来揭开“那十双鞋仍没人来认领” 的谜底,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D . 小说借助“ 吴老兵修鞋” 这一核心事件,巧妙地将其过去与现在一系列经历串联起来,使结构浑然一体,主题鲜明且意蕴丰富。
    3. (3) 小说开头简介了吴老兵的经历,却又在后文让“ 青年军官们连缀起吴老兵的经历”,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 (4) 小说中三处画线语句描写了吴老兵的神态,它们各有不同的含意,请结合文 本加以简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 明而不蔽矣。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公又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公曰:“攻取之数何如?管子对曰:“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公曰:“然则取之若何?”管子对曰:“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对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公曰:“来工若何?”管子对曰:“三倍, 不远千里。”桓公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对曰:“用货,察图。”公曰:“野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 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 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伸对曰:“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 往者不反。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 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 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 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 质信以让,礼也。”

    (节选自《管子·小问》,有删改

    材料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①之。

    [注]①共:通“拱”,环抱,环绕

    (选自《论语·为政》)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用“/”标注

      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管子即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受鲍叔牙举荐而辅佐齐桓公,使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B . “假而礼之”中的“假”,与《劝学》“善假于物也”的“假”意思相同。 C . “厚而无欺”中的“厚”,与《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的“厚”字词性不同。 D . “牧民”中的“牧”,与《谏太宗十思疏》“思谦冲以自牧”中的“牧”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恒公问如何治而不乱,明察而不受蒙蔽,管仲认为须明确责任而后安排官职;桓公又问如何富国,管仲回答要努力耕种,但在时间上可以灵活调整农时。 B . 桓公询问战胜敌人的武器,管仲认为需选豪杰、聚良器、招巧匠;针对如何攻取敌人,管仲提出烧毁装备、夺取粮食等具体措施。 C . 管仲在回答桓公问题时,顺水推舟,循循而入,依理展开,既展示了国相的才能,又不乏辩士的风采。 D . 桓公苦于民众太少,管仲不但揭露深层原因,而且提出了“信、忠、严、礼”的主张, 并希望桓公能“慎而行之”。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 

      ②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 

    5. (5) 管子和孔子“为政”都强调“德”,但目的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 
  • 4. 古代诗歌阅读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 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苏轼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释】岐亭; 在今湖北麻城西南, 苏轼在黄州期间时常往游。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标题交代了创作的缘由,诗人将要前往岐亭,友人在东禅庄院送别自己,有感而发,写作此诗。 B . 首联“ 十日” 既写出春寒时间之长, 内心的凄苦, 又写出春天到来的迅疾,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 C . 颔联运用叠词,视听结合,“ 决决” 写山谷中流冰融化的声音,“青青” 写出春天新生野草的颜色。 D . 颈联“ 数亩荒园”“半瓶浊酒” 既写出诗人当时谪居黄州的困境,也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旷达。
    2. (2) 清代汪师韩评价这首诗的尾联说:“ 含蕴无穷”。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1)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 
    2. (2) 《春江花月夜》中, “” 写月光照进树林,点染着春江月夜的奇异之花;“” 将思妇、游子、诗人之情交织一片,月光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余音袅袅。 
    3. (3)  古人诗词中常用叠词, 摹写声音或描绘形状, 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题Ⅰ

    1 月 31 日晚,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虎年春晚。舞者以

    绚烂之身,勾勒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将中国古典式传奇娓娓道来。许多网友刷屏直呼:“ 美哭了!太震撼!”

    《只此青绿》编导周莉亚、韩真介绍,创作灵感来源于《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在 18 岁时用半年时间画成的传世名画, 从整体画面来看, 画家采用了大青绿敷色,画面清新,湖山清旷,有春天①____    之意却无春天的嚣噪,大有“ 清风徐来,②____        ”之意。远观画面静止不动,凝固了千年前的一瞬间,近看却③____    , 细节生动。主创团队从《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物质颜料    石青绿    即使历经千年在暗的环境中依然泛着石的光芒这节处提炼出“青绿”的意象

    春晚里的片段是将《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设色抽离出来,抽象成一位女性人物形象,这一段群舞是在表达群山层峦叠嶂的概念。舞者的头饰像是《千里江山图》中的山石;女主开篇第一个造型双袖下垂,像是山的纹理,也似是山间瀑布;舞者们集体慢慢转身时,仿佛一座山峰迎面而来; 当她们缓慢出脚重心下移,仿佛山峦在动……该选段为观众呈上视觉盛宴的同时,让观众了解《千里江山图》,展现出作品追寻中华文明根脉的意义。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横线部分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题Ⅱ

    一款名为 Chat GPT 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火爆全网。它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长期积累。Chat GPT 不仅能够写诗、写代码、写文案,甚至能独立完成一篇学术论文…… 其出色的表现,既让人赞叹,也不禁让人担心机器将会取代人工。

    其实,____。比如, 不少网络平台使用的人工智能客服就属于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只不过很多人工智能客服机械重复的话语、“ 礼貌” 而毫无信息增量的反馈,给人的感受实在是一言难尽。相较而言, Chat GPT 能更聪明地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面对各式各样的要求, Chat GPT 并未表现出捉襟见肘的窘态,反而能“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Chat GPT 的表现并不令人意外,但它的横空出世还是让人有点措手不及。有人忧心忡忡,认为人工智能迟早会替代人类现有的大部分文字工作。但这恰恰说明, 很多文字工作不是思想的创新,而是材料的堆砌。随着机器自身素材的积累,比 Chat GPT 更“ 聪明”“ 全能” 的聊天程序,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诞生。因此,____, 不如聚焦自身思想的创新,让机器当好人类的“秘书” 。在人工智能这个“ 竞争者” 面前,如果缺乏创新, 一味跟风模仿,文化产品就会同质化、低端化,很可能败下阵来文化从业者应该意识到, 创新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才能让自己的创作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1. (1) 请将上面画线句改写成两句话, 一句体现因果关系, 一句使用设问。可适当增删词语,但句子要保持连贯。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 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四、写作(60 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日,由 openAI 开发的聊天机器人程序 chatGPT 能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甚至能写文章,做翻译,写代码,功能十分强大,引发强烈关注。有人说,人工智能会取代很多劳动者,导致很多行业的人失业。

    对人工智能你有何看法? 你认为人工智能时代人类该如何自处? 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和所思所想,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