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

更新时间:2024-03-29 浏览次数: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①从根本上说,诗歌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②当我第一次读崔颢的《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象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至今还记得。这一首诗只有20个字:“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不作任何描写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女子的自语,或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长江滔滔,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象得到了显现。这是想象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③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因而也可以洞悉一切。诗不可能把什么都告诉我们,特别是由于它不可能详尽地叙事。交代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诗的特点在抒情。作为读者,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

    ④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是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如臧克家《老马》诗中的句子: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⑤这里写的是老马,但欣赏时,可以放开来想象它的寓意——诗是鼓励这么做的——我们相信:诗人写的是不胜重负的老马,心中要说的是他对于生活在皮鞭和奴役之下的劳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他们坚韧毅力的赞美。

    ⑥欣赏诗歌,由于它极精炼,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末尾一句,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声,给人留下了言语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有趣的是,这种由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可以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例如那悠悠的钟声造成的余韵,大体上总与羁旅客子的愁思有关。至于它在欣赏者心中所唤起的具体的思念,则是难以确定的:有人可能因而感慨半生飘零一事无成;有人可能思念老母娇妻;也许为了贫病,也许为了惜逝……但那浮动在落月渔火的微茫中的是一缕轻愁,则是相同的。

    ⑦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欣赏诗歌的目的,在于领略诗人抒写的情感,但这并非是最后的目的。欣赏诗歌,期望能通过诗人的启迪以引起共鸣式的感情的燃烧。所谓诗的作用和诗教,主要是指此而言。所谓诗的教育,也全在感情的潜移默化中进行。

    ⑧由于诗歌形象的基本规律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它极精约,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宽阔。因为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读诗难免有时要“猜”。这种猜,在别的文体可能说明意义的含混;而在诗,离开了猜想的空间却可能意味着贫乏。猜想不是因费解引起,而是由于诗本身有太多的郁积,从而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加以补充和阐发。

    ⑨我们读诗时会感觉到,诗的语言是不连贯的,跳动性很大,需要进行“加工”,即把不连贯的地方加以填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写诗时旅居巴蜀,这是寄怀妻子的诗篇。这首短诗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前一个“巴山夜雨”,是思念此时此地的;后一个“巴山夜雨”,跳到了想象中的未来,夫妻团聚后的彼时彼地。那时节,西窗闪着烛光,他们一起回想如今这个令人情思绵绵的雨夜。当诗中跳跃的奥妙被我们所理解时,当跳跃之间的关联为我们所连缀时,我们因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所获得的愉悦是难以形容的。

    (节选自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告诫欣赏者不要存有“读诗可以‘创造一切’”的不切实际的奢望,主要是因为诗歌有“不可能详尽地叙事”的特点。 B . “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稳定性”指诗中蕴含的情思有共通性,“随意性”指该情思唤起的读者的具体感受因人而异。 C . “读诗难免有时要‘猜’”,这里的“猜”是指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对简约文字背后丰富的“郁积”加以补充和阐发。 D . 欣赏《夜雨寄北》,在填补了诗歌的时空跨度之后,我们会因为被诗中夫妻二人情意绵绵的幸福感染而获得难以形容的愉悦。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创造诗歌是从丰富的世界到语言符号,读者欣赏诗歌是从语言符号返回丰富的世界,这两个过程的方向是互逆的。 B . 对《长干曲》后两句可以理解为“自语”,也可理解为掩饰羞窘而对“君”解释,可见读诗时的想象活动是不受约束的。 C . “它极精约,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宽阔”,其中蕴含的“多与少”的辩证关系,契合中国艺术中“留白”技法的要义。 D . 欣赏者在再创造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不仅因为通过想象再现了诗歌形象,更因为在感情的潜移默化中产生共鸣,得到启迪。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⑦段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B . 孔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C .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 . 谢榛:“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4. (4) 作者采用哪些方法把原本较为抽象深奥的诗学理论写得浅易通俗的?请根据文本概括。
    5. (5) 有评论家认为“《天净沙•秋思》不是一堆彼此孤立的名词,而是一幅渗透着羁旅愁思的秋景图”,请结合材料所强调的诗歌特点及元曲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2. 现代文阅读Ⅱ

    宝贵的一餐

    杜鹏程

    夜里四点多钟光景,周大勇带领战士们顺着一条山沟前行,回到了我旅司令部驻地。他 们顾不上休息,又主动争取了掩护搞粮食的任务。 周大勇乐得不行。他走到河槽,想找支部委员和干部们,把上级的决定告诉他们。 黑暗罩着世界,湿润的空气在夜空流动。河边一堆堆黄蒿、苦艾和马兰草微微摇摆着。 战士们有的背靠背挤在一块儿睡着;有的就躺在那全是鹅卵石的河边拉鼾声,萤火虫在战士 们头边飞蹿。周大勇摸摸一个战士的衣服,衣服是潮湿的。他想叫起干部和支部委员们,可 是又想让他们多睡一会儿。他在心里说,我在河边来回走一百步,再叫醒他们。可是走完一 百多步,他决定再走一百步。 

    …… 

    突然有人喊:“冲呀!冲呀!”战士们习惯成自然地抓起枪,一骨碌爬起来,互相问:“什么事情嘛?”“把敌人捞住了?”“问我干什么?我又不是司令员。”“发什么火!你吃了火药啦?” 

    …… 

    周大勇喊:“同志们,谁说梦话惊动了大家?” 

    宁金山边揉前额边说:“谁,谁?我梦见了打仗——他妈的,我头上碰了个大疙瘩。 ——睡,睡,咱们再睡。” 

    有的人嘟嘟哝哝地咒骂宁金山;有的人咕咕地笑:“宁金山头上碰的疙瘩,一定比地雷还大!” 

    周大勇找来马全有、李江国、马长胜等人,把任务告诉了他们,大伙就分头给战士们传达。蒙蒙雨又下起来了,村子里的鸡叫了。河岸上有军人和担架队的老乡在过来过去地走。 紧张的生活随着紧张的日子又开始了。 陈旅长找了旅司令部的四科长来,劈头就说:“明天,啊!今天,今天司令部人员的吃饭问题怎么解决?” 

    四科长笔直地站在那里,兴冲冲地说:“老乡们给我们搞来一筐子土豆,四个南瓜,一 斗谷糠。另外,旅党委有通知,十分没得办法,可以宰杀牲口充饥。——到今天为止,除了驮炮骡子,全旅的牲口已经宰杀了很多。骑兵通信员差不多都变成步兵通信员了!——我们司令部的同志们总算凑合着宰了一匹老马,已经煮熟了,七〇一,你放心,今天保证同志们吃上一顿饭。当然,吃饱吃不饱,那可不敢夸口噢。” 

    陈旅长手一挥,说:“马上开饭!饭可不是给司令部的人员吃,是给河滩坐的第一连的 战士们吃。” 

    四科长倒抽了一口冷气,忽眨着左眼,说:“七〇一,分粮食也好,分什么也好,旅 供给部总是先战士后干部,先战斗部队后机关。当然,旅党委会规定的这原则没错。可是司令部的同志们也是苦到家了!昨天整天他们是没有闻过饭的味道。啊!这,你并不是——” 

    陈旅长脸色突然变了。他说:“我了解,因为我也没得东西吃,同志!” 

    四科长急得前言不搭后语地说:“七〇一,不是我……你看……晚上煮肉,炊事员肚子饿得咕咕叫,可是他们连一口也舍不得吃!我看——” 

    陈旅长严厉的眼光,直逼得四科长想钻到地缝去,不容分辩地命令:“开饭!立刻!” 

    四科长迟迟疑疑地看了看旅长,又看自己的胸脯,狠了狠心,说:“好!” 

    一大行军锅的稀饭——糠、土豆、南瓜和各种各样的野菜搅起来煮成的饭。饭锅旁边放 了一筐子马肉。肉和饭的那股香味呀,直往人鼻子里冲。哪怕你离它一百公尺远,也能闻到 喷香味。 周大勇喝了一碗稀饭,分到了四两来肉。肉,他一口也吃不下去。昨天晚上,他吃了首长们半个土豆(他把两个半分给几个战士了)。谁知道首长们有多少个钟点米面屑没沾口啦? 他想找块纸把肉包起来给首长们送去,可是衣服透湿,哪里会有块完整的纸!低头一看,破衬衣吊下来一片,他“哧”的一撕,用布包着肉。 

    他看见陈旅长和旅政治委员并肩站在河边的高地上,就躲躲闪闪溜进旅首长住的窑洞。 

    他把肉放在灶火台上,乐得正要往外蹦,有人一声喊住他:“搞什么鬼?回来!” 

    听这口气,喊叫的人定是位首长。周大勇的心嘟嘟跳,脑子还没有转过弯,就迅速地扭身,立正站直了。嘿!仔细一看,原来是陈旅长的大个子警卫员,坐在灶火角,满不在乎地摸着下巴。 周大勇松了口气,说:“老资格,你这个死家伙吓了我一跳!” 

    警卫员挤眉弄眼像是抓住谁的短头了,问:“你干啥?” 

    周大勇说:“我们全连战士给首长们送来点肉。喂,大个子!首长们要问起你,你一口咬定说是炊事员同志送来的。你要说破真情,我可要揍你。” 

    警卫员问:“揍几下?” “二十四下。” “揍哪里?” “把你的鼻子揍歪!” “全不碍事!要嘴吃饭,要鼻子扯淡哩!” 

    周大勇说:“那你这家伙是成心要跟我捣蛋咯!” 

    警卫员把左拳往上一举,脚跟“啪”地一靠,说:“我向连长同志宣誓:不泄露军事秘密!喂,喂,还有:谁要再能给首长们送来半斤肉,我给他跪下磕响头。” 

    周大勇走出窑洞。连阴雨越来越大了,他走到河槽里,只见战士们方方正正地站了一片。 蒙蒙雨变成了吊线雨。云彩缠在山腰。 周大勇像一尊铁像一样,站在战士们前面,眼睛一直望着陈旅长。他心里那滚沸的感情,变成了希望立刻去猛烈战斗的烈火。 周大勇计算了一下,今天是八月十七日,他要完成了抢运粮食的任务,在今晚和明天早 晨赶回来的话,还可以参加一两日之内就要进行的大战。他带上战士们急急地出发了。

    (摘编自杜鹏程《保卫延安》)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写周大勇想把上级的决定告诉支部委员与干部们,又不舍得立刻叫醒他们,表 明周大勇心思细腻,关心战士。 B . 文中描写各种各样的野菜搅起来煮成的稀饭令人垂涎,表明虽然作战辛苦,但炊事员厨 艺高超,能将普通的食材变成美食。 C . 宁金山睡觉梦见打仗说梦话,“战士们习惯成自然地抓起枪”,这些描写表明战士们时 刻警惕,随时准备作战。 D . 警卫员为周大勇给旅首长送肉打掩护,既体现警卫员对首长的敬畏,又从侧面突出,旅 首长心系战士、大公无私的伟大形象。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描写了战士们在潮湿、恶劣的环境中睡觉的情节,为下文写陈旅长坚决要把粮 食先分配给河滩的第一连战士做铺垫。 B . 小说描写了在面对陈旅长的强势命令时四科长的神态、外貌、心理、语言,突出他不忍 司令部人员挨饿却不得不服从命令的军人形象。 C . 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简洁明快,非常切合人物身份,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但是大量 对话也弱化了情节的连贯性。 D . 小说以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展开叙述,叙事自由灵活,采用多种手法描写人物,人物语言 鲜明富有个性,使得人物形象立体。
    3. (3) 请分析小说结尾“雨”的表达效果。 
    4. (4) 杜鹏程善于展示英雄人物的壮美、富有诗意的灵魂,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评价的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 3. 文言文阅读

    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去病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受诏,予壮士,为票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 , 以二千五百户冠军侯。

    元狩二年春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益封二千二百户。其夏,去病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异道。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骞坐行留,当斩,为庶人。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去病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益封五千四百户。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将军会,当斩,赎为庶人。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而诸宿将常留落不耦。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

    其后,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以骠骑之兵也,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去病将兵往迎之。去病既渡河,与浑邪众相望。浑邪裨王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遗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人,号称十万。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贵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梁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蹴鞠也。事多此类。

    元狩六年。上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

    (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穿域蹴鞠:开辟场地踢球。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B . 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C . 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D . 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封,古时帝王把爵位(有时连土地)或称号赐给臣子。汉武帝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取“功冠全军”之意。 B . 赎,赎刑。起源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尚书·舜典》说“金作赎刑”。墨、劓、刖、宫、大辟都可以用金抵免。 C .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代以后二品以上的官死也称为“薨”。 D . 谥,谥号,根据生前事迹带有褒贬的评价性质。“景桓”是褒扬霍去病光明磊落、战功卓著。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霍去病少年得志,深得皇帝欢心。很早就立功封侯,甚至与舅舅卫青平起平坐,这与他是卫皇后姐姐之子有一定关系。 B . 霍去病军功显赫,日益受宠显贵。当时众多老将并非才能不及,而是霍去病常选拔补充精壮士卒,部队从没遭遇绝境。 C . 霍去病英勇善战,敢于深入敌阵。在对匈奴作战中,张骞因行动迟缓,公孙敖由于迷路,都没有完成会师,受到惩罚。 D . 霍去病寡言少语,有勇气有担当。汉武帝曾想教他学习古代兵法,他以应更关注实战谋略之由予以回绝,加之他以国事为重,使武帝更加重视宠爱他。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

      ②遂独遗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

    5. (5) 《吕氏春秋》上说“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请根据文意指出霍去病的“节目”“瑕瓋”。
  • 4. 诗歌鉴赏

    满江红·于湖怀古 
    张孝祥

    千古凄凉,兴亡事、但悲陈迹。凝望眼、吴波不动,楚山丛碧。巴滇绿骏追风远,武昌云旆连江赤。笑老奸、遗臭到如今,留空壁。

    边书静,烽烟息。通轺传,销锋镝。仰太平天子,坐收长策。蹙踏扬州开帝里,渡江天马龙为匹。看东南、佳气郁葱葱,传千亿。

    【注】①于湖:县名,今安徽当涂南。该词作于张孝祥因反对宋金议和而被弹劾罢归期间。②巴滇绿骏:晋明帝所乘的骏马。晋明帝曾暗中骑马探查叛臣王敦的军营。③老奸:企图篡夺晋朝政权的王敦。④轺:使者所乘之车。⑤渡江天马:宋高宗赵构渡江南下,建立南宋王朝。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阕首句中的“千古”“兴亡”“陈迹”等词语紧扣标题“怀古”二字,统领全词。 B . “笑老奸、遗臭到如今”既刻画了反叛者的形象,又直接表达了对反叛者的嘲讽之意。 C . “边书静,烽烟息。通轺传,销锋镝”这几句话很有画面感,且动静结合,含意丰富。 D . 这首词运用抒情、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没有运用叙事,感情深沉,语言奇丽。
    2. (2) 有人说,张孝祥的作品“忧国慨敌的情怀无所不在”。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 ”,根本目的是“ ”,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
    2. (2)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两句融情入景,把思古之幽情寄寓流水、衰草等意象之中,含蓄凝练。
    3. (3) 《赤壁赋》中,苏轼写泛舟江上,浩浩淼淼好像凌空乘风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驻的句子是“ ”。
    4. (4)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警醒当朝统治者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

       , 。”

    5. (5) 《琵琶行》中以鸟啼和泉声来比喻琵琶乐声的诗句是:
    6. (6) 暑期档电影《长安三万里》一经上映,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请写出含有“长安”二字的诗句,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读着董华先生《大地知道你的童年》这本书,我就会忘却钢筋水泥般的城市,想要逃离熙熙攘攘的人群,回到远方的故乡。

    空旷的天空下,一片同样空旷的田野上,一个瘦弱的男孩,____地走着,他随意穿过几块摇曳的稻田,又穿过水边茂密的林子,路过柳条垂落的池塘,踏上一座细窄摇晃的小木桥,爬上高高的河堤,坐在大河旁,看着立满鱼鹰的小船如何在声韵水影中缔造五光十色的捕鱼盛宴,看着热闹的水面重新归于平静。白帆远去,夕阳如血,映照着袅娜缠绕的炊烟、稀疏矮小的草房子、纵横交错的河流。童年的生活虽然贫苦,但是充满了乐趣。那时的孩子每日在大千世界中领略自然光影声色的变幻,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流转。

    所以,我时常感恩文学,正是因为文学,我才得以时时观照那个记忆中早已远去故乡,那是我____的创作宝库。即使我不再写童年的乡村故事,那样的情怀却仍能奇迹般地让故事具有再生长的可能,鲜活得几乎____。(      ),早已成为我们创作时的血液和命脉,时时生长,历久弥新。

    1. (1) 请依次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童年所给予的情怀和精神永无止境,因为故乡是不可复制的 B . 故乡是不可复制的,因为童年所给予的情怀和精神永无止境 C . 故乡所给予的情怀和精神永无止境,但是童年是不可复制的 D . 童年是不可复制的,但是故乡所给予的情怀和精神永无止境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最少答出两种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7. (2023高三上·南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却不去抗争,反而自暴自弃。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直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那咱们往哪走啊?”“往前走。”“哪是前啊?”“我对您透露一个大秘密,这是人类最古老的玩笑。往哪走,都是往前走。”

    以上两则材料分别出自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雅克和他的主人》两部作品,富含人生哲理。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