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模拟卷(一)

更新时间:2023-12-21 浏览次数:24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21九上·沈丘期末)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 . 难/狡        状病毒/弱        气吞牛/转星移 B . /蝠        聒不舍/褓        枪实弹/肩负重 C . 能/罚        谆谆教/阴        缺毋滥/为玉碎 D . /梦        连篇累牍/累赘       一黄土/医学解
  • 2. (2023九上·长清期末)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当代青年人不再守着老规矩墨守成规 , 而是敢于质疑,大胆创新。 B . 命运最后眷顾的,一定是那个哗众取宠 , 愿意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 C . 李时珍苦心孤诣四十年,参阅书籍900余部,博采众长,给后世留下更为详实的本草药典。 D . 南京浩如烟海的名人故居是这个古老城市不可多得的一张名片。
  • 3. (2022九上·广州期末)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近段时间来,全国各地开展广泛“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等主题教育活动。 B . 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翩若惊鸿,宛若游龙”、“山不让尘,川不辞盈”等诗句,又一次拨动了每一名中国人最温柔的心田。 C . 为了改变贫困地区女孩失学的现状,“时代楷模”张桂梅创建了一所免费招收贫困女生的高中。 D .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之所以迷人,正是因为有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打底的缘故。
二、默写
  • 4. (2022九上·鄞州期末) 下面是“宋代文学作品”展区的“导览语”展板内容,请你补全。

    宋韵之美,在其发展之盛,是秦观《行香子》中“”那般水清树荣的乡村之兴:宋韵之美,在其忧思难忘,是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那般遍尝辛酸又无从诉说的复杂况味;宋韵之美,在其民生安乐,是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前者呼,后者应, ”的滁人畅游:宋韵之美,在其山河壮阔,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衔远山,吞长江,”的洞庭气魄; 宋韵之美,在其赤诚烂漫,是苏轼《水调歌头》中““那般化难全之憾为遥远祝福的美好深情。

三、综合题
  • 5. (2022九上·湘潭期末)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2月4日,立春,北京2022年冬奥会拉开帷幕。“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盛况空前的开幕式当晚,与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卷一同展现在世界面前的,还有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智慧结晶。古老的中国文化迸发生机与活力,为立春增添更多时代印记。

    【材料二】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了一些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小雪不怕小,扫到田里都是宝”。

    【材料三】二十四节气,融汇着中国古人关于天文、历法、音律、养生的智慧,亦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美学精神,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国节气文化的种子最应当柔软植入青少年的心灵。

    1. (1) 阅读材料一展开联想,当“冬奥”遇上“立春”,寄寓了人们怎样的美好愿望?
    2. (2) 阅读材料二探究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
    3. (3) 结合三则材料,将节气文化的种子植入心灵,联系实际,我们青少年能够做些什么?
四、诗歌鉴赏
  • 6. (2023九上·罗山期末)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 (1)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 (2) 诗人借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有何作用? 
五、文言文阅读
  • 7. (2022九上·揭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膝人持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窝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纽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 , 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诚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⑥悦:敬佩。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送之  媵人持沃灌  同舍生皆绮绣

    2. (2) 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 (3) 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依林之下  ②笈不远险阻

    4. (4) 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5. (5) 结合【甲】【乙】选文内容,请你谈谈自己获得了哪些启示。
六、现代文阅读
  • 8. (2022九上·上海市期末)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ㅤㅤ①《礼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一个人独自苦学,没有学友之间的互相交流,久而久之就会孤陋寡闻、见识短浅。在倡导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来自两千年前《礼记》的这句话愈发彰显出它的警示意义。 

    ㅤㅤ②朋友间的切磋琢磨,有利于学业上的共同进步,中国传统儒学教育理论特别认可这一点。《周易》云:“君子以朋友讲习。”朋友互相讲所不明之理,习所不熟之理,可使双方受益。孔子强调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充分肯定了朋友之间相互学习的益处。 

    ㅤㅤ③缺乏朋友间的交流研习,常常会使我们受困于个人的思维局限,难有成就。歌德曾说过:“我们要从前辈和同辈身上学习到一些东西。就算是天才,如果想单凭他所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他也决不会有多大成就。”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天赋出众,却最终建树不多。究其原因,往往是他们在学习研究中不愿与别人交流分享,以致视野狭窄、思路阻塞,纵使天资过人,最终也难成大器。 

    ㅤㅤ④国家的发展同样需要学习与交流。清政府封闭固守,限制对外的交通、贸易,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制约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而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秉承着开放的态度,积极开展对外学习和交流,从“文革”后期百废待举的落后局面,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百多年来的历史充分证明了开放交流则进步,封闭禁锢则落后的道理。 

    ㅤㅤ⑤不断学习和交流也是文明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鲜卑文明的融入,鲜卑文明的融入,让大唐精神增添了一分豪迈风采;波斯文化的吸收,让中国瓷器多了青花蓝白色调的优雅。中华文明正是因为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历经五千年仍焕发着蓬勃的生机。世界文化的交融互动更是如此:唐宋中国,提升了日本文明;印度佛教,走进了中国,提升了日本文明;印度佛教,走进了中国文化……文明形态正如江河,百川交汇才能浩瀚成海,拒绝新流只能成为死水一潭。 

    ㅤㅤ⑥无论个人、国家还是社会,要发展便不可“独学”,只有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才能取得进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同学窗下,善于学习的人不拒绝任何友人;同行路上,善于交流的国家不拒绝任何友邦。在全球高度一体化的今天,我们____见贤思齐、广交益友,在互相借鉴和学习中携手并肩,____共同创造时代的辉煌。

    1. (1)  第⑥段画线处应依次填写的关联词是 ____ 
      A . 如果……就能 B . 只要……就能 C . 无论……都能 D . 只有……才能
    2. (2)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无论个人、国家还是社会,要发展便不可“独学”,只有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才能取得进步,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一是  ,二是  ,三是不断学习和交流也是文明发展的需要。
    3. (3)  请从论证方法角度分析第⑤段画线部分的表达效果。
    4. (4)  有人认为第③段似乎与第②内容重复,可以删除,你同意吗?请写出理由。
  • 9. (2022九上·广州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炖马靴 

     迟子建 

     故事发生在1938还是1939年,父亲说年份不重要,重要的是时令,寒冬腊月,他们抗联部队的一个支队,二十多号人,清晨从四道岭小黑山的密营出发,踏雪而行。呼呼叫的北风,让雪花成了薄命人,未等落下,在半空就被风撕裂了,雪粉飞扬,常迷了人的眼睛。父亲说他们不讨厌这样的迷眼,因为雪花纤尘不染,就像老天送来的润眼膏,无比清凉。 

     晚饭时分,他们袭击了位于中苏边界的一个日军守备队。 

     那时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为切断老百姓与抗日队伍的联系,他们大规模实施归屯并户,大片农田荒芜,无数村落夷为废墟。父亲说自此之后,队伍缺粮少衣,陷入被动。 

     四道岭在哪里?我在地图上找不到。父亲说除了四道岭,还有头道岭、二道岭、三道岭和五道岭。这些岭呈刀锋状,易守难攻,适宜做密营。他们最初的营地在头道岭的大黑山,那里狼多。有这样一条母狼,它双眼瞎。自打发现支队的行踪后,就一直凭声音和嗅觉尾随他们,求得生存。 

     父亲是火头军,他可怜瞎眼狼,做了几个鼠夹子,将拍死的老鼠扔给它。到了漫漫长冬,瞎眼狼蔫巴巴地尾随着队伍,父亲总会想方设法给它口吃的。有年正月,这条狼突然消失了!三个月后,父亲和战友为前方的大部队运粮,在二道岭遇见它。它居然大了肚子,怀了崽了!两三年不见它,大家常念叨,父亲还会在队伍偶尔开荤时,将吃剩的骨头,扔在附近的山洞。 

     太阳落山后,侦查员带来消息,三辆摩托车驶离守备队,带走了十一个日本兵,看来他们是去镇上喝酒了。父亲说支队长没有犹豫,下达了进攻令。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那三辆刚离开不久的摩托车回来了!十一个荷枪实弹的日本兵回来了! 

     父亲说他们受到了前后夹击,优势立刻转为劣势。 

     他们没有全军覆没,得益于一位战士。副支队长下达了搬退令,这位战士咬着牙,趁乱爬向弹药库,用自制的手雷引爆了弹药库。日本兵赶紧转向粮库防御。 

     父亲就从弹药库北侧逃了出来。 

     父亲停下的一刻头晕眼花,后背的锅猛地一震,父亲马上意识到后有敌手追击!父亲本能地卧倒,拔出枪来,匍匐到一处雪坎,紧盯着那个方向,就在敌手露头的一瞬,打了最后一枪,击中了他的左肩。 

     在飞雪中又行进了两个多小时,午夜时分,父亲在靠近河岸的灌木丛停下。发现干粮袋靠近后脊梁的部位,有道寸长的口子,炒米白白流失了。 

     父亲说他卸下锅和枪,看着敌手一步步逼近。可是敌手趔趔趄趄靠近他时,既没做出战斗的姿态,也没举手投降,而是一头栽倒在雪地上。 

     狼嚎声越来越近,父亲听出至少两条狼在叫,一种声音富有攻击性,凄厉而有穿透力:一种比较婉转、犹疑,让他有似曾相识之感。父亲发现狼发声之处的灌木丛,只有两个黄绿色的光点在闪烁,那是狼眼发出的光。这说明另一条狼的眼睛是不发光的,它不是瞎眼狼又会是谁呢! 

     敌手怕自己最终会成为狼的盘中餐吧,他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拼尽全力。拍一下自己,然后指指篝火。父亲明白,他想让他火葬了他。 

     敌手挣扎了最后一程,凌晨两三点钟死了。父亲搜敌手的身,他只在军服的口袋里搜出两样东西,一个是一方蓝格子手帕,另一个是长方形金属外壳的镜盒。打开一看,里面竟夹着一张二寸的黑白相片。父亲凑近篝火一看,那是个穿着印花和服的姑娘,微微垂头,浅浅笑着,满眼都是甜蜜。父亲将镜盒放回敌手的口袋,而将蓝格子手帕揣进自己兜里了。 

     父亲发现敌手穿着的马靴,是上好的牛皮的。他将这两只靴子从敌手脚上拔下来,靠近篝火,用钢刀切割靴子。父亲又望了一眼敌手,他死时眼睛没闭上,父亲停下手,将敌手的那块蓝格子手帕掏出来,走过去蒙在他脸上。 

     父亲划开马靴,得了大大小小的牛皮,一共十块。他将它们放进雪堆,一遍遍揉搓,投进锅里,开始炖马靴了。火旺,锅很快就烧开了。 

     父亲捞出最大那块马靴皮,切下一小块,填进嘴里,将余下的一分为二,撇给盘踞在灌木丛的狼。又炖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嚼得动了,父亲吃了两块,体力恢复了,抬头望了望天,雪停了,但夜空还没晴朗起来,望不见北斗星,不知置身何方。父亲借着残余的篝火,望见了一生难忘的情景,两条狼一前一后,前面的狼高大威猛,后面的狼矮小瘦削。前狼挣扎着向前,后狼拼死咬住前狼的尾巴,试图阻止它的步伐。父亲认出了后狼就是瞎眼狼。前狼让步了,瞎眼狼将它生生地拖回灌木丛。父亲长呼一口气,感恩似的分出两块牛皮,投给它们。 

     后来的故事,我和母亲差不多都能背诵了,天连阴了三天,不见日月,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把父亲领出迷途。他们靠着所剩的煮熬的马靴皮,和深埋在雪下的红豆浆果,以及山洞的骨头渡过难关。而那些骨头,有瞎眼狼备下的,也有父亲当年丢给它的。 

     父亲说栖息在山洞的那三天,瞎眼狼守候在洞口外,也不忘了叼着小狼的尾巴,怕它万一不听话,会对父亲下口吧。 

     父亲去世的次年,母亲也走了。炖马靴的故事,只有我一个人给下一代讲了。 

     最后我要补充的是,父亲每回讲完炖马靴的故事,总要仰天慨叹一句:人呐,得想着给自己的后路,留点骨头! 

     (节选自《钟山》2019年第1期,有删改) 

    1. (1) 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概述。 
    2. (2) “呼呼叫的北风,让雪花成了薄命人,未等落下,在半空就被风撕裂了,雪粉飞扬,常迷了人的眼睛”这一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3. (3) 小说中的父亲具有哪些品格?请概括出两点并举出相对应的例子。 
    4. (4) 小说在叙述故事时,插叙了父亲喂养瞎眼狼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 (5) 父亲讲完故事,总要仰天慨叹“人呐,得想着给自己的后路,留点骨头”,这里“骨头”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七、名著导读
  • 10. (2023九上·荆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①武松听得这话,提着稍棒,大踏步直赶入花园里去寻时,一周遭不见。揽翻身却奔出来,不堤防黑影里撇出一条板凳,把武松一交绊翻。走出七八个军汉,叫一声:“捉贼!”就地下把武松一条麻索绑了。武松急叫道:“是我。”那众军汉那里容他分说。只见堂里灯烛荧煌,张都监坐在厅上,一片声叫道:“拿将来!”

    ②众军汉把武松一步一棍,打到厅前。武松叫道:“我不是贼,是武松。”张都监看了大怒,变了面皮 , 喝骂道:“你这个贼配军!本是个强盗,贼心贼肝的人!我倒要抬举你一力成人,不曾亏负了你半点儿。却才教你一处吃酒,同席坐地。我指望要抬举与你个官,你如何却做这等的勾当!”武松大叫道:“相公,非干我事!我来捉贼,如何倒把我捉了做贼?武松是个顶天立地的好汉,不做这般的事。”张都监喝道:“你这厮休赖,且把他押去他房里,搜看有无赃物。”众军汉把武松押着,迳到他房里,打开他那柳藤箱子看时,上面都是些衣服,下面却是些银酒器皿,约有一二百两赃物。武松见了,也自目睁口呆,只得叫屈。众军汉把箱子鶗出厅前。张都监看了,大骂道:“贼配早如此无礼!赃物正在你箱子里搜出来,如何赖得过?常言道:‘众生好度人难度。’原来你这厮外貌相人,倒有这等贼心贼肝!既然赃正明白,没话说了。”连夜便把赃物封了,且叫送去机密房里监收。“天明却和这厮说话。”武松大叫冤屈!那里肯容他分说。众军汉扛了赃物,将武松送到机密房里收管了。张都监连夜使人去对知府说了。押司孔目,上下都使用了钱。

    ③次日天明,知府方才坐厅,左右缉捕观察,把武松押至当厅,赃物都扛在厅上。张都监家心腹人,赍着张都监被盗的文书,呈上知府看了。那知府喝令左右,把武松一索捆翻。牢子节级,将一束问事狱具,放在面前。武松却待开口分说,知府喝道:“这厮原是远流配军,如何不做贼!以定是一时见财起意。既是赃证明白,休听这厮胡说,只顾与我加力打这厮!”那牢子狱卒,拿起批头竹片,雨点地打下来。武松情知不是话头,只得屈招做:“本月十五日,一时见本官衙内许多银酒器皿,因而起意。至夜,乘势窃取入己。”与了招状。知府道:“这厮正是见财起意,不必说了。且取枷来钉了监下。”牢子将过长枷,把武松枷了,押下死囚牢里监禁了。

    (选自长江文艺出版社《水浒传》第三十回)

    班级正在开展读书讨论会,请你积极参与。

    1. (1) 请你补充本故事的回目。

      武松殷勤捉贼,

    2. (2) 第②段中,“都监变了面皮”,请你结合前面章节的内容解说“变面皮”含义。
    3. (3) 文中众人的“说”颇有特色。请你对比探究本文张都监等人的说和武松的说。
    4. (4) 《水浒》中多有牢狱之灾。武松此去,难免拷打。请你回顾全篇中任何一人在牢狱中的遭遇,说说你的发现。
八、写作题
  • 11. (2022九上·海口期末)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习总书记说:“业广惟勤。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所谓“业广惟勤”,说的是唯有勤劳工作才能事业有成。每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勤奋,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实现。 

     阅读以上材料,你有哪些认识、体会和感悟?请任选一题作文。 

     ⑴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 

     ⑵学校要举行演讲比赛,请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⑶凭着这份“艰苦奋斗”的精神,广大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奋发努力,使乡村焕发新颜,使城市日趋繁荣,使天堑变通途……中华民族改变了贫穷的命运,走向伟大复兴。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以“明天,我的家乡更美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凡涉及真实地名、校名、人名,请用xx代替;④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及他人作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