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4-01-04 浏览次数:14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我认识杨先生已经四十五年了。除了我的老师陈省身教授外,他一向是我最尊敬的科学家。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在统计物理和高能物理的工作都使人敬佩,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推广Weyl的规范场的工作到非交换规范场的理论,在七十年代由欧美诸人完成的高能物理的标准模型,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对自然界认识最深刻的理论,这个模型的建立需要用到非交换的规范场理论。

    ②五十年来在欧美不同地方的高能对撞机每一次得出来的重要结果,都能震撼人心,因为它显示了大自然最基本结构的一部分。每一次实验的突破,都代表着人类进一步地了解了人类历史以来最想知道的事情:天地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③这些实验背后的基础理论都用到杨先生的学说,因此每一次突破后,我们对杨先生的学问有更进一步的景仰!所以说杨先生反对高能物理须要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使人费解!这更不是华尔街一般的商人能够理解的事情。

    ④记者说杨教授反对在这个科学界最基本的学问领域上继续做研究,我不敢肯定这句话的真实性。毕竟我和杨教授多有过从,却还没有亲耳听到过他反对建立对撞机的事实。所以此话只能作为存疑。

    ⑤但是重要科学的创作,都包含众多科学家的贡献在内,不属于某人所有,真理只有在反复的推理和实验下,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所以古希腊哲学家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要发掘宇宙间最基本的真理,更要有这种勇气,这种毅力,才能完成。西方国家,无论是科学家,或是政府,为了了解大自然的奥秘,都愿意无条件的付出大量的精力!一百多年来,多少智能,多少金钱,投入在一些看来没有用的基础科学上。但是这些投资却成就了今天西方国家文化的基础。

    今日的中国,已非吴下阿蒙,难道不需要为这个人类最崇高的理想作点贡献?难道我们只是在游戏机,在房地产,在互联网上赚点好处,就心满意足?在我记忆所及,中外古今都还没有过这样的大国!

    ⑦我们扪心自问,中国当今的国力,没有能力做这个对撞机吗?中国和平崛起,可以没有重要的文化意涵,没有探索宇宙奥秘的勇气吗?现在在中国反对建造对撞机的科学家们,有谁是高能物理的实验专家?为什么有深厚经验的外国专家意见变得不重要了?

    ⑧我和Steve Nadis的书上已经解释很清楚做对撞机对科学,对中国的重要性,希望大家用理性的态度来看这事!

    (摘编自丘成桐《关于中国建设高能对撞机的几点意见并回答媒体的问题》,有删改)

    材料二:

    8月29日微信公众号“老顾谈几何”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丘成桐:关于中国建设高能对撞机的几点意见并回答媒体的问题》,讲到他(丘)赞成中国建造超大对撞机,而我(杨)反对,他难相信。其中一段如下:

    这些实验背后的基础理论都用到杨先生的学说。每一次突破后,我们对杨先生的学问更加佩服!所以说杨先生反对高能物理需要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使人费解!

    丘教授的理解有误!属于偷换概念。原因如下:

    (一)建造大对撞机,美国有痛苦的经验:1989年美国开始建造当时世界最大的对撞机,预算开始估计为30亿美元,后来数次增加,达到80亿美元,引起众多反对声音,以致1992年美国国会痛苦地终止了此计划,白费了约30亿美元。这一经验使大家普遍认为造大对撞机是进无底洞。

    目前世界最大对撞机是CERN的LHC。2012年6000位物理学家用此对撞机发现了Higgs粒子,是粒子物理学的大贡献,验证了“标准模型”。LHC的建造前后用了许多年,建造费加上探测器费等,不少于100亿美元。高能所建议的超大对撞机预算不可能少于200亿美元。

    (二)高能所倡议在中国建造超大对撞机,费用由许多国家分摊,可是其中中国的份额必极可观。今天全世界都惊叹中国GDP已跃居世界第二,可是中国仍然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还少于巴西、墨西哥或马来西亚,还有数亿农民与农民工,还有亟待解决的环保问题、教育问题、医药健康问题,等等。建造超大对撞机,费用奇大,对解决这些燃眉问题不利,我认为目前不宜考虑。

    (三)建造超大对撞机必将大大挤压其他基础科学的经费,包括生命科学、凝聚态物理、天文物理,等等。

    (四)为什么有不少高能物理学家积极赞成建造超大对撞机呢?原因如下:

    A.高能物理学是二战后的一个新兴领域,此领域70年来有了辉煌的成就,验证了“标准模型”,使人类对物质世界中三种基本力量有了深入了解。可是还有两项大问题没有解决:

    甲)对剩下的第四种基本力量——引力的深入了解还有基本困难。

    乙)还没能了解如何统一力量与质量。

    希望解决此二问题当然是所有物理学家的愿望。

    B.有些高能物理学家希望用超大对撞机发现“超对称粒子”,从而为人类指出解决此二问题的方向。

    但是,今天希望用超大对撞机来找到超对称粒子,只是一部分高能物理学家的猜想。多数物理学家,包括我在内,认为超对称粒子的存在只是一个猜想,没有任何实验根据,希望用超大对撞机发现此猜想中的粒子更只是猜想加猜想。

    (五)70年来高能物理的大成就对人类生活有没有实在好处呢?没有。假如高能所建议的超大对撞机能实现,而且真能成功地将高能物理学更推进一大步,对人类生活有没有实在好处呢?我认为短中期内不会有,30年、50年内不会有。而且我知道绝大多数物理学家都同意我的这个说法

    (六)中国建立高能所到今天已有30多年。如何评价这30多年的成就?今天世界重要高能物理学家中,中国占有率不到百分之一二。建造超大对撞机,其设计以及建成后的运转与分析,必将由90%的非中国人来主导。如果能得到诺贝尔奖,获奖者会是中国人吗?

    (七)不建超大对撞机,高能物理就完全没有前途了吗?不然。我认为至少有两个方向值得探索:A.寻找新加速器原理。B.寻找美妙的几何结构,如弦理论所研究的。这两方面的研究都不那么费钱,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摘编自杨振宁《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有删改)

    【注】丘成桐:出生于1949年,美籍华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国际知名数学家。证明了卡拉比猜想,1982年度荣获最高数学奖菲尔兹奖,是第一位获得这项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华人,也是继陈省身之后第二位获得沃尔夫数学奖的华人。

    杨振宁:出生于1922年。1957年,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是世界公认的超一流科学家。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杨振宁的非交换规范场理论对高能物理学有重大意义,推动了高能物理标准模型的建立。 B . 基础学科并非无用,西方国家对基础学科的无条件投入,奠定了今天西方国家的文化基础。 C . 物质世界存在四种基本力量,人类对除引力以外的其他三种基本力量均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D . 丘文通过对比中西方对待科学态度以及呈现的不同后果,指出发展科学是国家振兴的唯一出路。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丘文⑤段中“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既道出了真理发现之路,也表达了对杨振宁的赞美之意。 B . 杨文划波浪线部分巧用设问,层层推进,旨在说明超能对撞机对人类生活没有实在的好处。 C . 杨振宁自己并未反对高能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丘成桐在文章中偷换概念,逻辑上存在漏洞。 D . 丘文和杨文都是围绕高能对撞机的兴建这一中心论题进行阐述说明。此外,丘文还对当前社会重商现象提出了批评。
    3. (3) 下列关于“高能对撞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欧美一些国家拥有高能对撞机,且通过对撞机实验揭示了一部分的大自然最基本的结构。 B . CERN的LHC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对撞机,它验证了“标准模型”,对粒子物理学做出巨大贡献。 C . “超对称粒子”可以通过超大对撞机找到,进而帮助人类解决高能物理领域的两项大问题。 D . 中国如果建造高能对撞机,将承担高昂费用,且无法获得设计及建成后运转与分析的主导权。
    4. (4) 如何理解丘文第⑦段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5) 请你结合材料,站在杨振宁的立场上对丘文划线部分的观点进行反驳。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老夫老妻

    冯骥才

    他俩又吵架了。

    可是今天的架打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不过是老婆儿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块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儿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儿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儿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对方多年来一系列过失的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儿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子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老婆儿吓得一声尖叫,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

    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燃烧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

    老婆儿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候得了那场病,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执拗、愈急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打架过后两小时,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了,外边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别不留神滑倒摔坏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呆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从挂衣钩儿上摘下老头儿的围巾、棉帽,走出房子去了。

    ⑥雪下得正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绒绒、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活鲜鲜的生气了。

    她一看这雪景,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在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沿着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去。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浑身上下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都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气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

    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

    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爱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等等,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一件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

    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回去了,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扫净了。炉火显然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感觉,把她冻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地攫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

    (节选自《冯骥才小说》,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选择一对老夫老妻作为写作的对象,选择“吵架”这一件生活小事为冲突点,正是要歌颂平凡人真挚感情的可贵。 B . 老婆子出门时“从挂衣钩儿上摘下老头儿的围巾、棉帽”,这个貌似不经意的细节,彰显出她对老头儿无微不至的关爱。 C . 老婆子在家强势,每次都把老头儿气得离家出走,结尾老头儿“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说明了这一点。 D . 老头儿性情急躁却不记仇,这一点从老婆子外出寻找老头儿时的回忆以及文末老头儿回家后的一系列行为中可以看出来。
    2. (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 . 小说主要以妻子的视角来展开情节,采用第三人称“她”来讲述故事,不受时空限制,感情细腻丰富,叙述自由灵活。 B . 小说多用心理描写,比如老婆子气得想跟老头儿离婚,希望老头儿已经回家等心理刻画,准确展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C . 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使用插叙丰富情节,如插入“恋爱时”的场景,说明他们有很好的感情基础,从而为和好埋下伏笔。 D . 小说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修饰,处处体现着朴实之美,不仅人物做着朴实的事,说着朴实的话,叙事语言也很朴实。
    3. (3) 结合文中第⑥段对“雪”的描写,简要分析本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4. (4) 老夫妻吵架过后,老婆子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叙述。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①荆:即指楚。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翦言不用,因病    谢:推辞 B . 李信果秦军 辱:使……受辱 C . 大王之乡臣    及:趁着 D . 国中兵以拒秦 悉:挑选
    2. (2)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B . 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C . 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D . 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国派李信出征打楚国,是因为李信要求的军队人数比王翦要求的少,秦王认为李信勇敢而王翦年老胆怯。 B . 王翦不被信任重用,于是负气回老家养老,后来李信兵败,秦王亲自去请王翦统率军队,王翦欣然接受,但要求带六十万大军出征。 C . 王翦是一个聪明的人,出征前他向秦王请求奖赏,出征后又多次派人请赏,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秦王的疑心。 D . 王翦带兵抵达战场后,不理会楚军的屡次挑战,坚守不出,让士兵充分休整,最终趁楚军撤退时击败了他们,接着乘胜追击,最终灭了楚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

      ②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梦后寄欧阳永叔

    〔宋〕梅尧臣

    不趁常参久 , 安眠向旧溪

    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

    适往言犹在,浮生理可齐。

    山王今已贵,肯听竹禽啼。

    【注释】①梅尧臣:与欧阳修为多年好友。当时作者正为母守丧。②趁:跟随。常参:五品以上官员须在皇帝正朝日,去大殿朝见。③旧溪:指作者故乡宣城东西二溪。④山王:指竹林七贤中的山涛、王戎二人,都担任高官,竹林七贤以洒脱狂放著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诗人因为母亲守丧而远离朝廷很久,表达了诗人对朝政的关切、对友人的思念。而“向旧溪”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怀恋。 B . 诗歌颔联写诗人在梦境中跨越千里与友人相会,以及梦后只有一轮残月相照与一城鸡鸣相陪的情景,又与标题中的“梦后”照应。 C . 颈联“往”,指梦中的魂“往”到京城与欧相见,是承“千里梦”而来的;“浮生”句指人生不也和一场梦一样。 D . 尾联以山涛、王戎来比欧阳修,又以“竹禽啼鸣”代指往日潇散自在的生活,这是希望居高位的欧阳修不改初衷,不要忘记朋友之间的情谊。
    2. (2) 这首诗因其颔联见称于人,一些文学评论家以此联作为梅尧臣“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的范例,请对此加以赏析。
  • 5.  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1) 《归园田居》中用白描手法写房屋周围树木茂盛的句子是:
    2. (2)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诗人走在曲折的山道上,欣赏美景,不知不觉中天色暗下来的句子是:
    3. (3) 《师说》中,韩愈评价那种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的现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近日,一批老科学家留下的手稿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其中,有“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院士的【甲】《微分方程笔记》 , 每一个字都工整得有如印刷体;有著名植物分类学家王文采院士的手绘彩色植物图,每一幅图都栩栩如生,不逊于工笔画作;还有数学家周毓鳞院士的书信,信中对后生晚辈的【乙】垂问具体到“另起一行的数学公式是否该退两格”的问题……这些手稿折射出老一辈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

      实际上,这些手稿的流传,得益于一项抢救历史资料的工作,即“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这项工程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11个部委启动,着眼于80岁以上、学术经历丰富、功勋卓著的老科学家,力求真实反映自【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情况,丰富我国的科技史文献。

      【丁】截至九月底,采集工程已经搜集到600余位科学家的手稿、书信等实物原件7万余件,视频、音频等数字化资料数十万卷。研究这些资料,不仅能了解科学家的学术成长历程, 又能厘清中国现代科学发展的脉络,为创新打好进一步的基础。

    1. (1) 对文中画横线处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处,将“《微分方程笔记》”的书名号去掉。 B . 【乙】处,将“垂问”改为“指导”。 C . 【丙】处, 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改为“20世纪20年代”。 D . 【丁】处,将“截至”改为“截止”。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研究这些资料,不仅能了解科学家的学术成长历程, 还能厘清中国现代科学发展的脉络,为创新打好进一步的基础。 B . 研究这些资料,既能了解科学家的学术成长历程, 又能厘清中国现代科学发展的脉络,为创新打好进一步的基础。 C . 研究这些资料,不仅能了解科学家的学术成长历程,还能厘清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脉络,为进一步创新打好基础。 D . 研究这些资料,不仅能了解科学家的学术成长历程, 又能厘清中国现代科学发展的脉络,为进一步创新打好基础。
    3. (3) 学校将举办老科学家手稿展览活动,请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包含“手稿”“科学”两个关键词,句式对仗,不超过20字。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很多人都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这被称为绿碳。 ① ?蓝碳就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在生态学家眼里,通过增加植物光合作用尽可能除去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之储存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是一个重要途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绿碳,(    ),一直被认为是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危机的重要途径。而海洋也是固定碳、储存碳的一座大宝库。海草床、红树林、盐沼被认为是3个重要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研究表明,大型海藻、贝类乃至微型生物, ② 。2009年,联合国发布相关报告,确认了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蓝碳开始 ③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绿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B . 作为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C . 它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D . 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它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作文(60分)
  • 8.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新一批成长起来的青年是00后,这是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高速发展进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整体而言,他们成长于较80后,90后更为优越的时代背景和家庭环境之中。那么,为什么在物质生活已很丰裕的今天,仍然强调青年要“能吃苦”?青年该吃怎样的苦才更有意义呢?

    前进中学团委将组织以“丰裕时代中的‘吃苦’”为话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