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调...

更新时间:2024-01-08 浏览次数:12 类型:期中考试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
  •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来,《典籍里中国》这一电视节目聚焦流传千古的历史文化典籍,以“文化访谈+戏剧+影视化”的方式,对典籍里蕴含的思想精华和传奇故事进行情景化呈现、通俗化解读,牢牢地“圈住”了亿万粉丝,赢得社会不同观众群体____。优秀典籍中蕴含的深邃的中华文化为电视综艺节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天工开物》《史记》《本草纲目》等诸多____的典籍,成为《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创作____的精神宝藏。这类文化综艺节目注重内容思想深度的挖掘,其艺术呈现方式也有着较大的创新。例如《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组采用AR等现代科技、穿越古今的“双向互动”等诸多艺术手法,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天工开物》篇中宋应星“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心愿与今日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____,观众仿佛置身于“袁隆平、宋应星跨越300多年的握手”的场景,极大地增强了节目的真实感。

    历史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融合,《典籍里的中国》走向世界,该节目在海外视频网站的观看点击量逾2.5亿次左右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交口称赞 流传千古 取之不尽 交相辉映 B . 拍手称快 彪炳史册 取之无禁 交相辉映 C . 拍手称快 流传千古 取之不尽 相映成趣 D . 交口称赞 彪炳史册 取之无禁 相映成趣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历史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融合,《典籍里的中国》走向世界,该节目在海外视频网站的观看点击量逾2.5亿次。 B . 历史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融合,让《典籍里的中国》走向世界,该节目在海外视频网站的观看点击量逾2.5亿次。 C . 历史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融合,《典籍里的中国》走向世界,该节目在海外视频网站的观看点击量逾2.5亿次以上。 D . 历史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融合,让《典籍里的中国》走向世界,该节目在海外视频网站的观看点击量逾2.5亿次左右。
    3. (3) 下列与古代典籍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经》——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浪漫主义诗集——氓之蚩蚩 B . 《论语》——春秋末期——对话体散文——恐年岁之不吾与 C . 《庄子》——战国中期——寓言体散文——依乎天理 D . 《史记》——东汉——纪传体通史——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几年,很多高质量产地农产品热销全国,农民的收入也有了显著的提高。钱袋子越来越“鼓”,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好。数据显示,在烟台、大连、丹东、阿克苏等畅销农产品产地,县域农村地区的消费连年高倍数增长,农村地区网购的成交额增速,数倍高于所在城市整体的增速,成为消费增量的重要动力。

    (摘编自《2022数字经济+乡村振兴发展指数报告:县域农村“新消费”蓬勃发展》)

    材料二:

    站在全新的“赶考路”上,乡村振兴、城乡协同发展的号角越吹越响亮。广大基层干部要握牢“三农”这把时代“火炬”,更要“目光向下”,借以制度、科技、生态这三个抓手,努力挖掘广袤乡村土地中蕴藏的无限潜力与后劲。

    在长久以来的实践中,基层自治制度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与发展,引导村民开展基层自治,激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将建设美好生活的“受益者”转化为“建设者”“参与者”,把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转变为动力,赋能乡村振兴蓬勃发展。

    基层干部要把握政策方向,落实补贴等激励政策,主动联系“种粮大户”“种菜大棚”等乡村农业“头部”成员,积极与当地科研院所、高校以及科技企业保持信息互通,关键时刻能够做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将先进的数字化、科技化农业生产方式引入到田间地头,为农业生产注入“数字能量”,助力农业高效发展。

    基层干部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把握其中的“黄金分割点”,既要抓经济,也要保环境。除了做好退耕还林、落实休渔期制度等“基本功”,也要探索巩固、美化人居环境的“新技巧”。

    (摘编自杨诚《以“三个抓手”助力“三农”发展》)

    材料三:

    引才是人才事业的基础,只有源源不断的各类人才涌入乡村,才能彰显乡村活力。一则,要从高校引才,注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导向,响应国家政策,突出选调生、大学生村干部、西部志愿者等群体在高校中的招录比例,让年轻人怀揣梦想、带着情怀到乡村干事创业。二则,要将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引流、回流,把好的理念、经验、阅历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组织建设的具体做法。

    人才亦是如此,并非一出生就贴上了“人才标签”,而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成长,才能在各自领域拔尖,成为领军人物。因此,要做好培育这篇大文章,让更多人不断充沛知识,增长才能,达到人才标准。

    引才、育才是前提,留才是关键,只有真正留住人,留住人心,乡村的发展才会良性循环,乡村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摘编自毛龙《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源动力》)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很多高质量产地的农产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销售,成交额节节高升,这成为农村整体消费增量的主要原因。 B . 近三年,全国各区域的农村网购用户数都实现了快速增长,其中东北地区的增长速度相比其他地区最为突出。 C . 县域农村网购荔枝、木瓜等水果的年均增长率较高,说明农村食品消费走向尝鲜吃好,也说明县域农村消费已全面升级。 D . 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生活的改善,未来他们对荔枝、木瓜的需求量仍将大于对葡萄、草莓等水果的需求量。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应积极开展基层自治,不仅使农民成为建设美好生活的受益者,更成为建设者和参与者。 B . 数字经济助力农村地区农产品生产及消费,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村地区人民生产水平和消费实力的提升。 C . 壮大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既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奔赴基层就业,也要做好退役军人和致富带头人引流、回流工作。 D . 保护环境是基层干部必须重视的问题,而探索巩固、美化人居环境的“新技巧”是保护环境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3. (3) 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近三年县域农村网购水果消费趋势看,成交额年均增长率最高的水果是荔枝,它也将成为今后成交额年均增长率最高的冠军水果。 B . 实现乡村振兴、城乡协同发展,只要把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转变为动力,就能站在全新的“赶考路”上,一路向前。 C . 助力农业高效发展,要将数字化、科技化农业生产方式引入田间地头,也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开发。 D . 引才、育才是乡村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前提,因此留住人才,乡村的发展才会良性循环,乡村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5分,每小题3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养竹记

    白居易(唐)

    竹似贤,何哉?竹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眷,居易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 , 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乃芟翦荟,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蓦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竹轩记

    张九成(宋)

    子张子谪居大庾,借僧居数椽,阅七年,即东窗种竹数竿,为读书之所。因榜之曰:“竹轩。”

    客有见而问焉,曰:“耻之于人,大矣!今子不审出处,罔择交游,致清议之靡容,纷弹射而痛诋,朋友摈绝,亲戚包羞,远窜荒陬瘴疠之所侵,蛇甦之与邻。”

    子张子哑然笑曰物各有趣人各有适子方以窜逐为耻我独以适心为贵。今吾将叙吾之适,以浣子之适,其可乎?”

    客曰:“唯唯。”

    子张子曰:“今夫竹之为物也,其节劲,其气清,其韵高,冒霭雪而坚贞,延风月而清淑。吾诵书而有味,考古而有得,仰首而见,俯首而听,如笙箫之在云表,如圣哲之居一堂。爽气在游,清阴满几,陶陶然不知孰为我,孰为竹,孰为耻,孰为不耻。盎盎如春,醺醺如醉,子亦知此乐乎?”

    客闻吾言,神丧志沮,面无人色。吾因以是言而刻诸石。

    【注】①子张子:作者自称,因得罪秦桧而谪居大庾。

    1.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固,固以树德 本:本来 B . 故君子人多之 树:种,种植 C . 明日 , 履及于亭之东南隅 明日: 第二天 D . 其后之居斯者 贻:送, 赠送
    2.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居易拔萃选及第/乱易整,不武 B . 见丛竹斯/智勇多困所溺 C . 今夫竹为物也/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D . 以是言而刻诸石/君我降,与君为兄弟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子张子哑然/笑曰物各有趣/人各有适子方/以窜逐为耻我/独以适心为贵 B . 子张子哑然笑曰/物各有趣/人各有适/子方以窜逐为耻/我独以适心为贵 C . 子张子哑然/笑曰物各有趣/人各有适子/方以窜逐为耻/我独以适心为贵 D . 子张子哑然笑曰/物各有趣人/各有适子方/以窜逐为耻我/独以适心为贵
    4. (4)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作者对竹子喜爱的一项是 ( )

      ①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

      ②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

      ③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

      ④即东窗种竹数竿,为读书之所

      ⑤仰首而见,俯首而听,如笙箫之在云表,如圣哲之居一堂

      ⑥爽气在前,清阴满几,陶陶然不知孰为我,孰为竹

      A . ①③⑤ B . ①③⑥ C . ②④⑤ D . ②④⑥
    5. (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白文第一段谈竹子的四种美德,正因为有这些美德,君子们多将之作为“庭实”。 B . 白居易发现居所之竹因无人爱惜而枯萎凋敝,就花了好几天时间修整、养护竹。 C . 张九成认为万物各有追求,并不因被驱为耻,反而借此种竹读书,并以此为乐。 D . 两位作者都写“竹”的特性和人们对“竹”的态度,借此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
    6. (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

      ②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

    7. (7) 同样写竹,但两篇文章中竹子的品质颇有不同,请分别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定林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人罢官,加之牙齿病痛,内心愁苦之情用一“凉”字全部托出。 B . 颔联“脱屦”“敷衾”的动作,看似平淡,恰是诗人心情的写照。 C . 在诗人眼中,定林幽静的环境适宜修身养性,祛除心中的烦忧。 D . 这首诗即兴即事,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
    2. (2) 赏析诗歌颈联。
    3. (3) 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古诗文常借用不同的动物表达各种感情。

    如曹操《短歌行》中“”。以鸟的徘徊不定写自己的求贤若渴;苏轼《赤壁赋》中“”以昆虫的朝生暮死感慨人生的短暂;杜甫《登高》中,“”两句借用两种动物,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方面写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声音哀怨凄惨,色彩冷寂清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杜牧《阿房宫赋》中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写出了宫殿的宏伟密集,表达了作者的感慨。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22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壁上乾坤

    ①一直以来有一个心愿,想去运城看永乐宫壁画。

    ②如此倾情于永乐宫壁画,并非出于某种信仰。壁画是一个时代久远的记忆符号。记忆使一切渺小的东西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

    ③惊愕并感慨时光的一再缺场,终于在2022年7月成行。河东大地一片青绿,远处黄色的黄河水,有一股渺远的寒意;夕阳悠悠垂地,夕阳中的黄河水也渐次模糊,而另一种精神之途的茫也流溢在我的目光中。在古代,整个内陆版图就像围棋棋盘,山水纵横。华夏文明往往诞生在险要之处,以山为隔,以水为分。人择水而居,这是从大自然的丛林法则中得到的吃长智。河东大地有着华夏文明独知独享的绚烂。史书记载,黄帝联合炎帝战蚩尤于涿鹿之野,其结果不仅是使黄帝牢固地控制了河东盐池,更为重要的是使黄帝与炎帝的部落得以融合,成为了华夏民族的始祖。在河东大地上,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很清晰,它是五千多年的轴心,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而黄河在流过北方广阔的疆土时,整个流域所伸张的根根系系,也通了汉民族生长的血脉和思想品质。

    ④当看到永乐宫无极殿壁画的那一刻,我似乎忘记自己是走在时间里。

    ⑤被咄咄逼人的神秘包围着,壁画默无言,又显得那么生动不加装饰。庙外,众鸟永远悠闲着一种姿态,庄稼轮回着节气,物质的世界醒着。庙内,手艺人把恒永的快乐定格在墙壁上,任岁月风云变换,任人生来去,一概不惊,花微笑。

    ⑥假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脐带,那么永乐宫壁画就是黄河的童谣,就是水陆长梦的驿站。元朝的贡献,是在河东大地留下了永乐宫壁画。相对于明王朝建立之前的纷乱,元更适合于以梦游的方式潜入。秩序和梦想的渴求,人心的内敛和充沛,赋予了与其相伴的游思一种深切的意。一个时代的趣味,于物中超物,于意中归于无意,无巧无俗,本真天性,那这个时代必然会留下一些神秘的景象。

    ⑦有人说永乐宫壁画是古之作。当我看见时,突然明白,在这个生命内部缺乏秩序的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做一个真正的赏读者,而每一件事物也都需要真正的赏读。永乐宫壁画赋予了人世间独特的美学价值,其画面更是具有纪念碑的意义。此刻,我感觉到了近800年前,元朝皇帝的一纸令,借着纪念、尊崇全真道始祖级神仙吕洞宾,用来弘扬、扩张获得元廷支持的道教威势。工匠将道教推向了无与比的社会顶峰,依然能够看到唐、宋以后盛行的吴道子“吴带当风”的传统,而且准确地表现了衣纹转折及肢体运动的关系,难度极高。壁画在用色上采用了传统的重彩勾填方法,以墨线为骨干,再填以金、朱红、青绿等色,配搭和谐。画像的立体感和辉煌的气 , 在800年后依然能让人感到强大的气场扑面而来。

    ⑧壁画艺人从历史深处走来,他们身上没有书斋文人的那股酸劲,画是他们的生存之道,来自民间的青绿山水养育了他们的性子,艺里艺外皆是艺,不媚俗,不肯降格以求,感情上一直信守着一个“艺”字,在安宁的温馨里孤寂地体验人生的喧嚣和繁闹,墙上的风景就是他们心里的风景,那种苍桑的美和随意的意境,朗照一切并洞穿一切。

    ⑨永乐宫1005.7平方米的元代壁画,还让我想到:“五更三点望晓星,文武百官上朝廷。东华龙门文官走,西华龙门武将行。文官执笔安天下,武将上马定乾坤。”这是安定团结同在的一种宇宙观,有光整的社会秩序在里面。

    ⑩时间可以把什么都改变,时间本身却永远是一副没有表情的模样,似乎只有这样才足够盛载悲喜。

    ⑪1952年,山西文物普查,在黄河岸边发现了这座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道教宫殿。正当专家学者从中汲取所需宝贵营养的时候,国家决定在三门峡修建大坝,而永乐宫正好处于规划的水库淹没区内。为了保护这“历史的宝贵馈赠”,这座宫殿经历了一次震古今的整体搬迁。

    ⑫搬迁永乐宫,没有任何借鉴,一切都得首创。要想把画有两三米高人物的大面积壁画揭下来,再迁移走, 还要做到不损坏壁画,这是一件不敢想象的事情。最好的办法是割下来,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原貌。经过反复勘察研究,决定根据画面情况,以最少损坏人物形象为原则,从不重要的画面部分开缝3-5毫米,切割成2-4平方米到10平方米大小不等的切块。对于总面积1000平方米的壁画来说,这将是个繁复的工作。在揭取壁画过程中,永乐宫大殿门口张贴出了“和黄河水赛跑”的标语口号。运输壁画的车必须减低轮胎气压,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壁画原貌。就这样,如蜗牛般缓行的运输车队,和奔腾的黄河水赛跑,341块壁画,整整搬运了40天

    ⑬世界是活着的,活着的万物,风和雾,雨和雪,所有东西都具有生命力。壁画是立体的电影,站在这样一幅幅历史巨片前,人的浮躁、人的狂妄是否可以立马灰飞烟灭?大凡人类历史的长河里,特殊的地理位置总会孕育出特殊的文化。历史的经纬里,常缝合着一条这样的神秘丝线,也只有时间才具有缝合一切、梳理一切、收割一切的力量。永乐宫,永远的吉祥如意!

    (取材于葛水平的同名散文)

    1. (1) 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è) 感(kǎi) 茫(cāng) 吃长智(qiàn) B . 花(zhān) 意(qiè) 令(chì) 古之作(kuàng) C . 尤(chī) 通(guàn) 默(jiān) 震古今(shuò) D . (zào) 气(fèn) 桑(cāng) 无与比(lún)
    2.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初次踏上河东大地,远处的黄河水将其带入对此地历史文化的遐思之中。

      B.作者把永乐宫壁画比作“童谣”,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壁画是留在黄河文化中的印迹,体现出元代文化起到承继、中转黄河文化的作用。

      C.文章多处谈及时间,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也蕴含作者内心的无尽感慨。

      D.作者把壁画比作为立体电影,意在突出壁画的强大的生命力和强烈的震撼力。

      E.作者看到永乐宫壁画时,感到“被咄咄逼人的神秘包围着”,咄咄逼人写出了壁画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3. (3) 第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赏析文中划线语句。
    5. (5) 文章题目“壁上乾坤”具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概括。
五、语言文字运用(10分)
  • 7. 以下是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的部分细节,请找出五处与原书情节、人物、主题、设定不一致或者在语言表述上有病句的内容,写在横线上。

    AI:在我的续写中,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最终得到圆满的结局。宝玉在王熙凤的阻挠下被送到南京读书,但他坚定的心意最终使他与黛玉重逢。王熙凤为了阻止他们的结合,试图通过毒害黛玉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但贾宝玉及时发现并将王熙凤绳之以法。在此之后,宝玉与黛玉结为夫妻,并在贾府中渐渐建立起自己的势力。王熙凤因其阴险狡诈的手段而为众人所憎恶,最终被废黜出家,无处可去。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完成小题。

    在线上用文字聊天,习惯性地添加语气词或符号对语言进行“软萌化”,如“好的”说成“好滴”等,被视为“文字讨好症”。此“症”从何来?网络虽便利交往,却阻隔了情感传达。为弥补这一缺失,可爱的语气词和表情包就成为最佳工具。由此看出,“文字讨好症”的初衷并不是讨好,____,与其词不达意引发矛盾,不如加些辅助修饰,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真实意思——这也许是许多“文字讨好症患者”的心理。

    1. (1) 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不超过6个字。
    2. (2) 下列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她的坚强,她意志的纯洁,她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B . 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C . “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有见他这么慌过!” D . 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六、写作题(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敦煌女儿”樊锦诗,放弃了北京、上海的工作机会,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千里迢迢来到戈壁大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为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管理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早年专攻经济学,曾任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教授,年近50岁奉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主持拟定了我国《汉语拼音方案》,推进了语文现代化进程。

    有人以兴趣为出发点选择职业,择一事终一生;有人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选择职业,干一行爱一行。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青年学子,你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怎样的选择和期许呢?

    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主题鲜明,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