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社会法治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温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检...

更新时间:2024-01-09 浏览次数:32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 1. 温州市某中学将在市体育中心举行田径运动会。为熟悉运动会场地,最适宜的地图是( )
    A . 温州交通图 B . 温州地形图 C . 体育中心平面图 D . 学校平面图
  • 2. 2022年冬奥会高山滑雪项目在北京延庆赛区举行。读图1延庆赛区冬奥村附近等高线图,完成下题。
    1. (1)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海拔约为( )
      A . 1300米 B . 1500米 C . 1700米 D . 1800米
    2. (2) 运动员从冬奥村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参加比赛,其行进的方向大致为( )
      A . 西南方 B . 西北方 C . 东南方 D . 东北方
  • 3. 新加坡常年高温多雨,位于东南亚南部,濒临太平洋和印度洋,是亚洲重要的金融和航运中心。据此回答下题。
    1. (1) 新加坡地处交通要冲,主要是由于它临近( )
      A . 白令海峡 B . 苏伊士运河 C . 马六甲海峡 D . 直布罗陀海峡
    2. (2) 下列气候图中符合新加坡气候特点的是( )
      A . B . C . D .
    3. (3) 关于新加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主要用西班牙语交流 B . 经济发展慢贫穷落后 C . 居民普遍信仰基督教 D . 居民主要是黄色人种
  • 4. 根据图2某岛屿地图与甲、乙两地气温降水量图,回答下题。

    1. (1) 下列对甲、乙两地气候描述正确的是( )

      ①两地均为2月降水量最多

      ②两地气温各月变化幅度较小

      ③甲地的年降水量大于乙地

      ④两地年均气温都在20℃以上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2. (2) 图3是该岛上一种非常奇特的猴面包树,树干粗大,喜温耐旱,干季时树叶掉落以减少水分蒸发,湿季时可大量储水于树干中。这张照片可能拍摄于( )

      A . 甲地2月 B . 乙地3月 C . 甲地7月 D . 乙地12月
  • 5. 读图,完成下题。

    1. (1) 图5所示自然景观与图4中的区域对应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2. (2) 影响图5、图6所示自然景观差异的因素主要是( )
      A . 降水 B . 河流 C . 地形 D . 海拔
    3. (3) 阅读历史剧本片段,这一生活场景符合( )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山顶洞人 D . 河姆渡人
  • 6. 在湖北炎帝故里的雕像上,炎帝右手拿五谷,左手托灵芝。由此推断炎帝的重大贡献是( )
    A . 教民耕种,发明医药 B . 从事商业,建造宫殿 C . 种植水稻,发明战车 D . 制作陶器,创造文字
  • 7. 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
    A . 伯益建立夏朝 B .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 . 启创立皇帝制 D . 启是商朝第一代君主
  • 8. 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文字,可以发现甲骨文( )

    A . 字形不具延续和传承性 B . 文字载体多数是青铜器 C . 汉字的演变是由简到繁 D . 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 9. 下列农具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是( )
    A . 骨耜 B . 铁农具 C . 耧车 D . 曲辕犁
  • 10. 古蜀国时期,成都平原“尚属大泽(湖泊、湿地),卑湿不宜营邑”;到秦汉时“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饥饿),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促使成都平原发生这一变化的工程是( )
    A . 都江堰 B . 长城 C . 灵渠 D . 大运河
  • 11. 老子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深刻地认识到“万物负阴而抱阳”,他提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观点,这体现了老子思想的( )
    A . 顺应自然 B . 无为而治 C . 事物对立转化 D . 追求精神自由
  • 12. 秦始皇施行图7和图8所示措施的意图是( )

    A . 加强文化控制 B . 加强经济管理 C . 加速统一进程 D . 巩固国家统一
  • 13. 汉文帝开启了“文景之治”,从汉文帝时期发布的诏令中,可以看出他的治国理念是( )

    ◆二年九月,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十三年六月,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A . 鼓励商业发展 B . 重视农业生产 C . 提倡勤俭治国 D . 废除严刑峻法
  • 14. 《盐铁论》一书中提到,汉武帝时实行币制的彻底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铸钱,同时把盐铁经营权也收归中央。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 )
    A . 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B . 成为大一统思想的精神支柱 C . 保障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稳定 D . 防止地方诸侯豪强势力过大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4小题,共60分。)
  • 15. 读图,回答问题。

    1. (1) 图9中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①运河,②亚马孙河最终注入③洋。
    2. (2) 图11中甲乙所表示的地形区分别是:甲,乙
    3. (3) 从图10中可知,南美洲人口密度高的地区主要位于,亚马孙平原的人口密度(填“大”或“小”),可能的原因是
  • 16. 读图,回答问题。

    1. (1) 两个岛屿都处于五带中的带,更靠近赤道的是岛。
    2. (2) 两岛中面积更大的是,判断理由是
    3. (3) 根据自然条件,写出两个岛屿上河流的水文特征。

      两个岛屿都面积不大,所以河流长度都较①

      两个岛都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在1500mm以上,所以河流②

      两个岛的地势大体上是③,所以河流水系的分布特征是④

  • 17. 经过几代考古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考古发现】

    ①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灰烬、烧骨、烧石。

    ②北京人遗址共发现分属四十多个男女个体的北京人化石。

    ③半坡遗址出土了石铲、石刀等生产工具,还有粟、菜籽遗存。

    ④半坡遗址出土了两枚距今6000多年的陶哨,考古家称为陶埙。

    【铭文述史】

    材料一:下图是北京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克盉(hé)及铭文拓片

    【文史互证】

    材料二:《史记·陈涉世家》记载:秦二世元年七月,一队开往渔阳的戍卒,在大泽乡遇雨受阻,无法按期赶到。按秦律“失期,法皆斩”。于是有陈胜吴广起义。

    材料三: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秦律十八种·徭律》中记载:为朝廷征发徭役,如耽搁没能出发,应罚二甲。迟到三天到五天,斥责;六天到十天,罚一盾;超过十天,罚一甲。(盾、甲为粮食的计量单位)

    材料四: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王国维《古史新证》

    1. (1)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从考古发现(填序号)可知,北京人会使用和保存火种。

      从考古发现(填序号)可知,黄河流域出现了原始农业。

    2. (2) 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一政治制度?简要说明其作用。
    3. (3) 材料三中的考古发现,让人们对陈胜吴广起义的起因有所质疑,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4. (4)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纸上之材料”(历史记载)与“地下之新材料”(考古发现)的相互印证对于历史研究的价值。
  • 18.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大一统理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孕育统一】

    材料一:春秋初,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十余个,经过三百年的兼并和战争,到春秋末只剩下秦、楚等十几个大国。

    ——摘编自李玉洁《简明春秋史》

    材料二:战国纷争之际,各国都恪守着天下定于一的信念,他们争论的出发点是如何统一,却不是是否统一。

    ——许倬云《文化与亲缘——中国人双重认同的根源》

    温州期中·期末七(上)社会期中卷(WS)——6共6页

    【实现统一】

    材料三:秦变周法,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在世袭制下世代沿袭,虽有增减,但核心不变,这是几千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巩固统一】

    材料四:“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但放弃了对地方的监察,致使地方吏治日趋腐败,于是“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摘编自《汉书》

    材料五: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时期。⋯⋯它以空前繁荣的经济文化、众多的人口和广大的地域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核心。秦汉统一与边疆开发,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同为一体的“华夷一统”现实。

    ——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1. (1)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大动荡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期孕育着哪些国家统一的因素?
    2. (2) 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朝制度的特点,并简述其影响。
    3. (3) 为巩固统一,汉代对秦朝制度进行了继承与发展,材料四中的哪些制度能够体现这一特征?
    4. (4) 依据材料五,归纳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时期的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