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12-23 浏览次数:19 类型:月考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4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止斋记

    段从周

    [注]受事九郡,务求简靖。其风概严而不猛,有犯,恻怛以处之,毋。故名声莫不闻。语同僚,曰:“尔来宦途不再,岁经涉万有余里,游已倦矣!安得幽闲之地,茸一容膝之斋,其中唯竹与菊是植,终日燕坐诚可乐也!”他日又谓余曰:“我得斋名矣。”举所得,云:“行年六十,官三品,亦是人生合止时。止名斋可乎?子为我记之。”余曰:“公精力未衰,中外属望,方期大用,膏泽天下,岂容止乎?且余不敏,敢承教?”公笑曰:子言侈矣,止此,于我为过,敢有他望,以重其过?其毋愧我。遂不敢复 , 勉为之说。

    曰:“止之时义大矣哉!止有两义:有止而止者,行而止者。止而止者,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如蹇之险而止,如蒙之坎而止,止其时也。行而止者,谓行其事也,所止者,理而。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此即止其所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盖当止而止,既不失其时;当行而止,又皆得其所。由此观 , 止之为义,非专主辞禄去位,闭门却扫,与夫高蹈远引,遁世无闷之谓也。历观前人处止之义不同,有功成名全身远害而止者;有知足不辱盈好谦而止者;有委心乘化乐天知命而止者,如汉之留侯与二疏及晋之陶渊明是已。是止也固异,夫知进而不知退既得患失暨不量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万万也然皆非圣人之止也圣人之止何如?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噫!为能尽止之之道者,其唯圣人乎?孟子不曰: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又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如处止之道,以孔子为法,庶无慊于孟氏矣。敢此以为《止斋记》。

    (有删改)

    【注】公,指赵孟頫。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四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知进A而不知退B既得C患失D暨不量其才之称否E而冒之者F万万也G然皆非H圣人之止也I圣人之止何如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贷,宽容、宽恕,与成语“责无旁贷”中的“贷”意思相同。 B . 安,哪里,与《琵琶行并序》中“恬然自安”的“安”意思不同。 C . 已,与“而”连用,相当于“罢了”,与《项脊轩志》中“庭中始为篱,已为墙”的“已”意思不同。 D . 之,“它”的意思,与《兰亭集序》中“及其所之既倦”的“之”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公认为自己已经六十岁了,是人生中该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了,所以给斋院取名为“止斋”。 B . 赵公认为到现在才辞官,对于他来说已经是过错了,不敢有其他的期望来加重自己的过错。 C . 作者认为,止的含义专指辞去禄位,闭门谢客,远离官场,隐居起来,避开俗世,没有烦恼。 D . 圣人的止是想做官时就做官,不想时就辞官回家;想做多久就做多久,想快速辞官就快速辞官。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尔来宦途不再,岁经涉万有余里,游已倦矣!安得幽闲之地,一容膝之斋。

      ②公精力未衰,中外属望 , 方期大用,膏泽天下,容止乎?

      ③公笑曰:“子言矣,止此,于我为过,敢有他望,以重其过?我。”

    5. (5) 根据语境,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字词。

      语同僚 每:

      终日燕坐 燕坐:

      可乐也 诚:

      乐也 可:

      止名斋可乎 以:

      曰 谢:

      不敢复 辞:

      专主辞禄去位 特:

      功成名 遂:

      以孔子为法 愿:

二、材料作文(55分)
  •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有人主张人要在批评中强大起来,批评可以让你正视自己的问题,矫正自己的错误,制定合理的方案,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得到优化。但也有人认为,要远离他人的批评,因为它会破坏你的心智和情绪,一个总是遭到批评的人,容易变得一蹶不振,批评的副作用远大于正作用。

    关于对待赞美的态度,有人主张人应在赞美中成长,因为赞美能加强你的优点,激励你的意志,激发你的正能量。但也有人认为,对待他人的赞美要冷静,不要在赞美声中迷失自我,从而导致人生错位。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评论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1)自拟三个标题;
    (2)从第一问中任选一个标题,为其拟定三个分论点;
    (3)从第二问中任选一个分论点,使用五步论述法(引析例联结)进行论证,200字左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