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4-03-06 浏览次数:9 类型:期中考试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

    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

    (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

    材料三

    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

    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我思坡老,铁绰板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东去意,试问南飞乌鹊。斜月荧荧,明星烂烂,撑住曹瞒槊。人生知几,仰天长啸寥廓。”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可称是东坡的“异代知己”。

    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金船》“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磎的《水调歌头·琵琶湖上赋》云:“我欲横吹铁笛,乍可呼醉仙客,对酒拍阑干。”竹隐词中也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浸琉璃千顷,月照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垂)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抒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晚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

    (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阅读经典。 B . 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因而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C . 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尤其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之后。 D . 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人格和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堪称苏轼的“异代知己”。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苏轼诗词成就及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到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这与其作品丰产的数量有很大关系。 B . 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在国内外都被广为传播。 C . 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 D . 苏轼的诗词作品,在词调、用韵、词意等方面部备受青睐,成为日本词人学习效仿的重要方面。
    3. (3) 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 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 B . 苏轼被贬黄州之后适应现实的残酷,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 C . 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借月夜孤鸿自喻来托物寓怀,表达孤高心境。 D . 苏轼在《定风波》一词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表现出豁达、开阔胸襟。
    4. (4) 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5. (5) 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
  • 2. 现代文阅读Ⅱ

    改  错

             许心龙

    薄雾笼罩着村庄,细雨沐浴着房舍。湿漉漉的春风追身,助人前行。墙壁上的红色大字映入眼帘:真扶贫,扶真贫,扶贫路上不落下一人。我和鹏子撑着黑色雨伞,一前一后走在水泥道上,去范志学家落实房子渗漏的问题。

    老范是我的帮扶户,个头儿低矮,很敏感的一个小老头儿。他老伴儿郝红艳,小他四岁,患病多年,但生活尚能自理。老范因个儿矮,晚婚。郝红艳嫁给老范前已有一个女儿,丈夫患病死后四年,经人撮合嫁给了老范。

    老范住的是两间砖瓦房,紧邻村道和麦田,没有院墙,空气罕见地新鲜。

    老范在房檐下站着,发现迎面走来的是我和鹏子,忙迎上来,拽着我的手往屋里让。每次他都是感激得不得了,不像有的贫困户,一见到帮扶人员,就开口要钱,不给钱就给黑脸子看。

    郝红艳正吃着早饭,见来了人,忙站起来。待看清是我和鹏子,她说:“咋又来了?天还下着雨的。”

    一下站四个人,屋里顿时很局促,光线也暗了下来。

    郝红艳忙收拾碗筷。我说:“吃好了再收拾吧。”她没接腔,端起饭菜去了厨房。

    “她耳背,别搭理她。”老范说着一屁股坐在了门旁的椅子上。

    鹏子抬头查找房子渗漏的地方。我也仰面巡视着。老范发现我俩都瞅房顶,一愣,问道:“许主任,瞅啥哩?”

    看来渗漏的问题不是老范提出的。我说:“看看你这房子下雨漏不漏。”

    老范很敏感,恍然明白了我和鹏子雨天来他家的目的。他不禁顿足,埋怨道:“又是死老婆子多嘴!”

    “那里!”鹏子指着窗户上方的暗处喊道。

    我看到了雨水浸润后的斑斑痕迹,有洗脸盆大小。我说:“天晴了就抓紧修缮吧。”

    “你放心,这房子好好的,雨漏不到屋里的。”老范阻止说,“一点儿渗漏,我自己来吧。”看到方桌角上的扶贫台账,我顺手取来,打开翻看。

    我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鹏子竟把郝红艳的名字写错了,写成了“赤红艳”。我指着台账让鹏子看。

    “名字不错的。”鹏子说。鹏子的表情好像是我看错了。鹏子大学刚毕业,我让他下乡锻炼,一边走访,一边整理台账。

    “我可是第一次听说有姓‘赤’的啊!”我不禁笑道。

    鹏子递给我一张身份证,强调说:“身份证是唯一的依据。”身份证上赫然写着“赤红艳”仨字。

    这时,郝红艳进屋,手里还拿着围裙,看到我手里捏着身份证,忙说:“我姓郝,非给我印成‘赤’,我要找干部改,他不让。”郝红艳指着门旁的老范,一脸委屈地说:“他还说:‘吃就吃吧,改啥哩!没有吃的,咋能行?”’

    “他是饿怕了,”郝红艳撇着嘴说,“小时候差点儿饿死,你看他那个头儿给饿的,有一拃没?”说着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比画了一下。“个儿高个儿低还能一天吃四顿饭?”老范瞅着我笑说,“人名嘛,不就是一个符号?反正又不耽误办事,不影响看病报销。”

    我望一眼矮小的老范,说:“那也不如改过来,顺心呀!”

    “改呗,许领导!”郝红艳耳朵好使多了,不免有些激动,盯着我说,“俺娘家是郝庄,谁不知道俺姓郝?没想到给俺弄成了‘吃’。”

    我点点头说:“给你改过来。”

    郝红艳开心地笑了。看到她乐了,我猛然想起,有次我与她拉家常,曾问她:“回过娘家吗?想闺女吗?”郝红艳两眼竟瞬间冒出了泪花。我感到她心里所有的苦辣酸甜,都在那浓浓的泪水里。我和鹏子离开后,没想到老范把郝红艳好吵好骂了一顿。这是我俩再次来老范家时,郝红艳噙着泪水说的。那天刚好老范没在家,村里给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他打扫卫生去了。

    郝红艳说:“老范吵我多嘴,不让说房子漏水。许领导,老范骂我‘是该死的人了,改啥姓!’让我气得,心口窝直疼。”

    “唉,老范吵我半辈子了。”郝红艳是一言难尽,她继续说,“这个老范,儿子让住他的楼房,他不同意,嫌我多事;我60岁的老人补贴,上边给弄错了,我说去找找吧,他拦着我不让去,还说:‘原来不发你一分钱,咋过了?’我这‘吃’红艳吧,都‘吃’半辈子了,有次村支书来了,我刚想张嘴,他能捂住我的嘴,硬不让说!村支书走了,他关着门熊我,还蹦着扬手要打我……”

    “好了,别气了,人谁没个脾气?”我安慰说,“你的身份证给我,咱不‘吃’了,光行‘好’,中不中?”

    “中,中!”郝红艳激动得递身份证的手都是哆嗦的。一旁的鹏子甜甜地笑了。

    “老范这人肚囊子挺大的,一辈子就不好麻烦人。他除了个儿矮,好吵我,人是杠杠的。”郝红艳喘着气说,“老范好念叨一句话:有囊有气叫坟墓,又说又笑是活人。”

    “打是亲,骂是爱。”我牵着郝红艳皮多肉少的手,说,“名字一改过来,老范就不敢再欺负你了。”

    “对,名正言顺了,”鹏子助威道,“谅他也不敢了!”

    郝红艳松开我的手,抖索着挪了一下右腿,探头朝屋前的村道望去。

    我发现,郝红艳浑浊的眼里,起了一层雾水,亮了一丝星光。我听到郝红艳低声说:“俺家老范呢?”

    突然,郝红艳转过身来,一下从我手中夺去身份证,捂在了胸前,望着我说:“许领导,俺不改了,我得听老范的!”

    “啥?”鹏子黑亮的小眼睛瞪成了俩大鹅蛋。

    麦田里的一股清风踅来,踅乱了郝红艳的一头花发。

    只见郝红艳摇着头喃喃自语:“这个错不能改,要是改了呀,咋觉得跟少点儿啥似的!”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的开头交代老范及其家庭情况,说明他家面临的窘境,为下文“我”和鹏子去他家展开扶贫活动作铺垫。 B . 小说很注意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如郝红艳因为激动“递身份证的手都是哆嗦的”、她的手“皮多肉少”,细微之处见功夫。 C . 小说综合运用语言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描写郝红艳这一形象,使人物形象真实、丰满。 D . 小说中画波浪线的文字写郝红艳眼中含泪,表现其姓名被弄错以及被丈夫骂的委屈,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心情。
    2. (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结尾写“麦田里的一股清风踅来”,呼应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突出自然界的春天已然来临,为小说营造了温暖的气息。 B . 郝红艳希望把弄错的姓改过来,是希望得到尊重;最后却选择不改正,是因为对丈夫的爱。 C . 小说开头对墙壁上的红色大字“真扶贫,扶真贫,扶贫路上不落下一人”的描述,揭示了本文的主旨。 D . 小说先讲述郝红艳非常希望将自己身份证的姓改正确,结尾交代她又不愿改了,这说明郝红艳已经欣然接受了这个写错的姓“赤”。
    3. (3) 小说中老范是个“敏感”的人,小说是怎样刻画他的“敏感”的?请结合小说简要说明。
    4. (4) 这篇小说运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情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武灵王平昼闲居,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敺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緤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家听于亲,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是以不先进。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中国者,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王曰:“吾固闻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非社稷之神灵,即鄗几不守。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间。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令。”再拜 , 乃赐胡服。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B . 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C . 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D . 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胡服,古代各族胡人所穿服装的总称,多为贴身短衣、长裤、革靴,便于骑射。 B . 不佞,没有口才,不善用花言巧语讨好人,也用作谦词,文中为公子成的自称。 C . 稽首,恭敬的跪拜礼,头至地,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所用。 D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的“再”,与“再拜”中的“再”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武灵王锐意推行胡服骑射,但是对政策能否顺利推行尚不能确认,因此他将自己的想法透露给肥义,希望能得到他的认可。 B . 肥义坚决支持赵武灵王的改革,认为要想成就大事不必顾及别人的非议,从而打消了赵武灵王的顾虑,坚定了他改革的决心。 C . 公子成因为生病不想在胡服骑射改革中争当先进,在听了赵武灵王的解释后,明白了穿胡服的重要意义,成为改革的拥护者。 D . 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在赵国具有重大的影响力,赵武灵王希望他能在胡服改革中起到表率作用,最终亲自探访说服他。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 (5) 赵武灵王说服公子成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他多次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③刘向,字子政,汉朝宗室大臣、经学家。

    1. (1) 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诗人日日独坐江楼,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B . 颈联运用典故,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自比,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之情。 C . 颔联紧承首联,写眼前所见。渔舟泛泛,燕子飞飞,“泛泛”“飞飞”巧用叠词,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D . 全诗结构严密、抒情深挚,整体基调与《登高》相似,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 (2) 尾联借“同学少年”表达诗人独到的思想感情,这与《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直抒胸臆,表现诗人高洁傲岸、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特点的诗句是:“?”
    2. (2)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3. (3) 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两句描写邻船寂静、江月无声,以此来侧面烘托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
三、积累与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

    钙,为人体必需的常量营养素,它的主要作用就像是建造高楼大厦的砖。身体里99%的钙都是在骨骼里,所以有人也把它叫做“骨骼的守护者”。

    《中国居民营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日钙摄入量仅为388.8毫克,要知道,人一天需要的钙是800毫克。并且 ____,大概也就是15%,更多的钙实际上是被当成废物排泄了。

    如果有维生素D在,情况就不一样了。它俩是“兄弟”,一起摄入,吸收率能翻倍。 ____?有一些可能被变成骨细胞“砌”到了骨头里;有一些可能变成了结石;还有一些逛游一圈,无所事事,最后又排泄了。怎么才能让这些钙沉积到骨骼里呢?这就需要一种神奇的营养素——维生素K,它能指引着血液中的钙沉积到骨骼上。要想不缺钙,饮食均衡是前提,多吃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另外,____增加吸收率,刺激骨骼增加钙的利用度。

    1. (1) 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像水稻这样的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 B . 张伯伯,我要像您一样,做革命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 C . 这些石头,像莲花瓣、老人、卧虎;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 D . 许久许久,我俩也像入睡了一样,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7. 语言文字运用

    出舱活动定在北京时间11月7日下午。我们按照先进行简单的卫生清理和进餐、再进行包括舱内状态设置、舱外服状态设置等在内的出舱前准备、最后等待指令长翟志刚打开天和节点舱舱门出仓之后再出仓的程序进行出仓活动

    出舱活动圆满的背后是长达十几年的刻苦训练。刻苦训练,就是为了出舱那一瞬间能够①____。为此,我们重新坐回离开十几年的教室,捧起航天飞行课本。几十门课程门门考试、科科过关。但这只不过是入门级考验,后面挑战生理极限的训练项目接踵而至:让人晕头转向的前庭训练,泰山压顶般的离心机训练,接近真空的低压训练……

    作为航天员的飞天战袍,一套合身的舱外服是出舱活动顺利圆满的关键。为了达到最好的人服适配性,我们还需要在40千帕压力下不断进行舱外服操作训练。一件舱外服不断地穿了脱,脱了穿,一个气液组合插件插了拔,拔了插。反反复复,②____ 地训练。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从未停止问天的脚步。今天,中国空间站建设③____,为了实现人类拥抱星辰大海的梦想,我们这些太空探索者,时刻准备着!

    1. (1) 请在文中三个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作文(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电影、电视的活动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个画面上,叫做定格。定格是动作的刹那间“凝结”,显示宛若雕塑的静态美,用以突出或渲染某一场面、某种神态、某个细节等。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定格”的人、事、物……当然,在你的脑海中一定也存留着许多定格的瞬间,或美丽,或感动,或震撼……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结合材料以“定格”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体现你的生活经历或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