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东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4-03-14 浏览次数:5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1. 现代文阅读 I

    材料一:

    随着文化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精细化。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现 代文化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文艺生态与产业经济协同效应,推动文化传承创新进入新境界。

    文艺创造、文化传承常常与经济发展相伴而行。如果没有元明清市民社会的繁盛,我们今天很可能看 不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言二拍 ”等文学经典。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使我们更有 能力、更加自觉地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借助现代传播力量,诗词雅韵融入中国人时尚生活。越来越多蕴 含中国精神、彰显中国气派的文艺新作问世,以文字、声音、影像、多媒体全息等方式生动呈现并广泛传 播。

    以文化为资源,以创意为能量,文化产业已经发展为许多发达经济体的支柱产业。在我国,文化产业 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尤其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与价 值日益凸显,文艺经典不断被重新品牌化和产权化。电视剧、电影、动漫、游戏等各类改编再创作层出不 穷。亿万“用户 ”同时也是文化传承与文艺创造的主体,其作用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日益凸显。亲情孝道、 田园风光、中华美食、文房四宝等通过喜闻乐见的网络短视频深入人心。

    当前,在做好文化传承与艺术创造的公共保障基础上,我国正积极发挥文化与经济协同效应,充分利 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同时面向国内国际市场,建立推动文化传承创新行稳致远的 长效机制。

    盘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市场效能为文化传承创新注入强大动能。这些年,市场机制在激活文化创 造活力方面成效显著。一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经过创新转化,焕发新的生命力,赢得人们青睐。《典籍里 的中国》打通了传统文化与大众接受之间的隔膜, 以“文化节目+戏剧+影视化 ”的方式讲述典籍的成书、 核心思想以及流转中的闪亮故事,让典籍里的文字“活 ”起来,展现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 中国价值,一开播便好评如潮。《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传统神话及其改编作品的故事和人物基础上,运用 当代电影叙事手法与科技手段,创造性地传达成长与亲情主题,收获 40 多亿元票房,为传统文化题材开  发打开巨大的市场想象空间。在开放竞争环境下,只有充分释放市场效能,文化传承与艺术创造的种子才 能大面积落地生根,进而牢牢占据文化阵地。

    在充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过程中,锤炼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足以影响世界的文化艺术魅力。“越是民族的, 越是世界的”,这样的理念对于我们的文化产品拓展国内国际市场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从文化角度来看,具有深 厚民族传统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在国际上更受欢迎,由“西游”题材、“三国”故事等经典改编的影 视作品、动漫游戏等,是中国文化内容在国际上最有市场价值的品类之一。从产业角度来讲,在本国具有良好市 场效益的产业往往在国际上也具有竞争优势。文化产品充分满足人民需求才能赢得更多受众,经过国内市场充分 检验进而获得国际市场青睐。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积极整合国内国际技术、人才、资本等资源,提升中国文化及 相关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将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摘编自魏鹏举《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材料二: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建设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 ”,二十大报告为中国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未来中国 文化产业发展时代特征鲜明。

    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以高质量的文化 产品发挥引导民众思想和价值的重要作用,让人们通过文化产品消费,体悟其中所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形 成和积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本、精神力量。以更加丰富多样高质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 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的深厚文化基础。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坚持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 观念融通起来。在文化产品和服务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 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创造出更多既反映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又体现当代社 会发展内涵,同时也为广大民众带去更多新的审美体验的文化产品与服务。

    我们要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坚定中国文化强国建设的决心和信心,坚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 文化产业,以文化的繁荣兴盛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编自黄永林《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言二拍 ”等元明清的文学经典的创作常常与当时市民社会的 繁盛、文化产业的发展相伴而行。 B . 由“西游 ”“三国 ”等文学经典改编的文化产品,成为中国文化内容在国际上最有市场价值的品类的 事实,充分体现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这一理念。 C . 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具有发挥引导民众思想和价值的重要作用,民众如果能体悟其中所蕴含的真善美, 社会就可以获得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本和精神力量。 D . 我们只要坚持以创意为能量,坚定中国文化强国建设的决心和信心,就可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 产业,并以此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前者论证手法更丰富,除了运用引用论证,还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 B . 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虽然都涉及理论阐述,但前者的论证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句式更加灵活多变。 C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但后者更侧重于论述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D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化创新,但后者更侧重于对文化创新主体、内涵及路径的理论阐释。 
    3. (3) 下列案例中,不属于“盘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激活文化创造活力 ”的一项是( )
      A . 《清明上河图 3.0》通过挖掘原作的文化内涵与历史风貌,融合 8K 超高清数字互动技术、4D 动感影 像等多种高科技互动艺术,构筑出人在画中游的沉浸体验。 B . 近期“长江口二号 ”古船被使用“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 ”完整打捞出水,见证了中国水下 考古新的历史性突破,开启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新阶段。 C . 山东泗水举办的“胜日寻芳 ”赏花季活动,融合清明踏青郊游的传统习俗和当地地域特色,展现乡村 旅游“乡土风情 ”与现代生活“ 国潮时尚 ”的融合共生。 D . 《唐宫夜宴》将大唐盛世的传统文化形象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上,让观众在欣赏“鬓云欲度香腮雪,衣 香袂影是盛唐 ”的别样审美风姿的同时,感受中华历史和文化。
    4. (4) 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材料一提及《典籍里的中国》一播出便好评如潮,请结合材料二分析其原因。
  • 2. 现代文阅读Ⅱ

    误 会

    柳青

    那是落雪季节。我在一次考察旅行中,到了一个乡镇,是在后方,当我在八路军兵站医院和那里的政 治委员谈毕话,已是黄昏。天气很冷,我想吃一点东西,就跑到一家小饭铺里。

    在那里,我和他初次相遇。

    他年约二十四五岁,瘦长的脸上长着一张长嘴巴,不单嘴巴长,而且似乎很多嘴,能同各种的人谈各 样的话,看他那憔悴的容颜,一身灰布棉军衣整齐的样子,我想他可能是兵站医院的休养员。坐在饭铺小坑凳时,我咒骂这令人生厌的雪天。山头上、街道上、院子里……到处是白茫茫的。

    “好同志,就这天气,前方一样要打! ”那个长嘴巴漠然地说着。

    他开始问我“贵姓 ”和“哪一部分 ”一类的见面话。我看他的样子,并不懂我说的“部分 ”。因为在 这个偌大的战争中,“部分 ”实在多极了。不过,他好像由我出身的地方判断,我并非什么坏蛋,因此, 他很高兴和我谈。

    “很辛苦吧,嘿嘿…… ”当他知道我长足旅行时,他不甚健康的脸和善地笑着。

    开始筹饭时,我递给他一支烟,他谦逊地接受了。吸着烟,我们渐渐谈得很亲热,仿佛老友相遇。

    “你哪部分的,同志? ”我问。

    “一一五师! ”他说。

    “一一五师哪部分? ”我接着问。

    “听说现在归陈支队了。 ”他看我的脸,吸了两口烟。

    “那么, ”我说,“你是挂了彩在这里休养的。 ”

    “对! ”他点头说,“快好了,个把月工夫就回前方去。 ”

    一切都表现得很直率,我想:假若问他是怎样挂彩的,也许可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

    但是他等待的两碗水饺,这时端来了。他扔掉烟头子,就将一碗摆到我这边来,示意我吃。我坚持不 扰他。他也就安然地吃起来。他身体很虚弱,吃着吃着就满头汗珠。他用手揩一揩额头,擦一擦眼窝,向 我解释着:他开刀才十多天。大腿上子弹是取出去了,可身体还没复原。他想多吃点好东西,早点好了就 回部队去。

    吃过饭,他就比山说水地回答我怎样挂彩的问题。

    那是一九三八年九月十四日。他们一营人在薛公岭截击日本汽车。薛公岭是座乱石山,汽车路一转一 弯、一上一下地盘着这座山。这一回, 日本汽车要从东边到西边去。

    “这儿,你看! ”他用食指在桌上画着,“这边一道沟,这边又一道沟,汽车路就在这中间通过。我 们占领了这两道沟旁边的这个山头,这个山头……日本汽车过来了,这边沟里就打;往这边冲,这边也打; 往山头上冲,山头也打。这样,他们就上了我们的摆布…… ”他停了,缓了一口气说,“这回搞到的东西 可多啦,枪呀,炮呀, 白米呀…… ”

    “那么,你是怎么挂的彩呢? ”我问,忍不住笑。

    “你不要忙啊!”他改变了坐姿说,“战斗快解决时,我听见渠里有人呻吟,原来是一个同志挂了彩, 我就背他往上走。猛然觉得大腿上一痛,血就淌出来了…… ”

    “血就淌出来了 ”“个把月工夫就回前方去 ”“就这天气,前方一样要打 ”……我几乎把他的话都在 脑子里转了一遍。我竭力想了解他。

    “你参加八路军几年了? ”

    “ 四年了。 ”他说。

    “ 四年了!你是不是…… ”我考虑着词句地问,“你是一个党员,是不是? ”

    看他的眼色,他见怪我了。

    “不是…… ”他迟疑了一下回答。

    我觉得空气很不自然,想找别的话头来改换一下。“陈支队里有多少人呢? ”我问。

    “咱也不晓得。咱下火线多时了。 ”

    他简单地说了这一句,看了看我的脸。这样,空气依然是不愉快的。

    我自认我的态度是无邪的,一个想写点文章的人要求知道得更多更清楚的态度,而他却好像有了什么 心事。当我用八路军生活很苦一类的话对他表示同情时,他竟开始说起反话来,说着一些同起初显然矛盾 的话。

    “八路军太苦,真不想干了…… ”说话完全没有讲他挂彩时的庄重。

    一会儿,我要的面条也端来了。他看了看天色说:“天黑了。你吃饭,我要回去了。院部还要查房哩。” 他付过饺子钱就走了。

    当我正要起身回住室时,一道电光直向饭铺的门,接着进来一群人。我看他们一共五个人:一个拿电 筒的,好像是头目;两个背步枪的;还有两个徒手,其中一个就是长嘴巴。他这时做出凶狠的样子,长嘴巴更长了。

    拿电筒的将电光在屋里兜了一圈,问长嘴巴:

    “在哪里?在这里? ”

    “就这个! ”他两只眼睛死盯着我回答。

    我是有根有底的——哪里来哪里去,办什么事,带护照……可没办法,那个长嘴巴又多嘴起来了,好 像我们结了冤仇一样。

    “带护照不干正经事的可多啦! ”他那长嘴巴很快地煽动着。

    拿电筒的很稳健,用半命令式的口气说:

    “既然你讲认识我们的政治委员,就麻烦你踏踏雪,跟我们去院部一趟吧! ”

    我们披着雪花,踏进院部门槛时,那天同我谈了一下午的政治委员就从桌前站起来,惊奇地叫着:

    “啊——捉了这样一个汉奸! ”

    “哈哈…… ”他和我的笑声重叠着。

    政治委员向我解释误会,说有个休养员报告街上有个人,可能是汉奸。他表示他恨极了,说非把他抓 住不可。

    “没关系。 ”我一直微笑着,感到这误会很使我愉快。

    不久,我要辞别了。当我转到门口大院子时,后边雪上有些微小动静,转头一看,那个长嘴巴不声不 响地赶上来了。我听见他说话的声音——很小声的抱歉音调,他说完,还继续跟我一齐走着,暗中找寻着 我的手,找到一只就握住它。在那落雪的夜间,我只感到他的手才是温暖的——不,是我的心感到他的心 是温暖的!

    一九三八年(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 ”来后方考察旅行的目的是写点文章,因此,“我 ”对长嘴巴挂彩的故事饶有兴趣。 B . 吃饭时满头汗珠,连讲故事时都缓了口气,这表明长嘴巴伤情不轻,身体依然虚弱。 C . 长嘴巴告密回来,态度与之前相比变化很大,主要是因为他们共进来五个人,更有胆量。 D . 这次误会让“我 ”看到了后方战士的斗争风貌,给了“我 ”别样体验,因此心生愉快。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长嘴巴来称呼休养员,既强化了人物的外貌特征,又使他的告密行为显得合理。 B . 长嘴巴讲述薛公岭战斗时,破碎的语言配上比划的动作,贴合人物的身份与心情。 C . 小说中人物对话占较大篇幅,使情节更为集中紧凑,同时又有助于人物形象刻画。 D . 小说表现敌我斗争,回避正面战场的描写,而选择叙写后方平凡小事,选材独特。
    3. (3) 文中写长嘴巴对“我 ”的怀疑有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请简要分析。
    4. (4)  请谈谈小说是如何围绕“误会 ”把故事讲得曲折生动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 3.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 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 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 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

    其犹龙邪! ”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 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文本二:

    三十辐,共一 , 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 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 .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 .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 .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 ”指在本名外所起的表德行或本名含义的名字,社交场合自称己名,称他人之字表敬。 B . 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 . 毂:车轮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D . 道家,先秦时期的思想流派,以杨朱、老子和庄子等为代表人物,这三人分别有“无为 ”“齐物 ” “贵己 ”等三种主张。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中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 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的思想完全相同。 B . 文本一中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 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C . 文本二中《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 ”和“无 ”的关系,并认为“无用 ”才是最大的用, 正是因为有了“无 ”,“有 ”才能发挥作用。 D . 文本二中《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 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闻之,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②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5. (5) 文本一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出“老子,隐君子也 ”? 
  • 4. 古代诗歌阅读

    牡 丹①

    韩琮

    桃时杏日不争浓,叶帐成阴始放红。

    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

    名移兰杜②千年后,贵擅笙歌百醉中。

    如梦如仙忽零落,暮霞何处绿屏空。

    【注释】①唐大中十二年(公元 858 年),韩琮被都将石栽顺等驱逐后失官。②兰杜:兰花、杜若, 名花。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牡丹不在桃杏开放的时节与之争艳,而是叶帐成阴时才绽放花朵。 B . “晓艳 ”“暮香 ”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写牡丹花朵凝露、幽香飘溢。 C . 与兰草杜若相比,牡丹贵为花中之王,擅长在富贵人家的宅第安享荣华。 D . 尾联写暮霞般的牡丹凋零,空留下似屏的绿叶,寄寓了诗人无限的感慨。
    2. (2) 诗人借牡丹表达了哪些情感态度?请简要概括。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十二章》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 ”
    2. (2) 《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

       。

    3. (3) 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游子和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nbsp;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推崇工匠精神已成为社会共识。“择一事终一生 ”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 ”的__ ____ ,“偏 毫厘不敢安 ”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 ”的卓越追求……全国劳动模范当中,是实现工匠精神的杰出 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托起一流的产业,做出一流的产品。如此一流技艺,源自从 99%到 99.99%的极 致追求,源自从一天到一生的____     ,映照着沉潜专注背后的钻劲和匠心。

    鲜花因汗水而绽放,事业因实干而兴旺。高超娴熟的技能、精雕细刻的理念,最终要落实于奋发进取 的干劲。“十三五 ”时期,从“嫦娥 ”奔月到“奋斗者 ”潜海,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京张高铁风驰电 掣……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的诞生,离不开工匠们接续奋斗的实干,刻印着劳动者远望苍穹、探索深海、焊花闪烁、刀锋起舞的身影。

    1. (1) 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月亮之所以为诗人所钟情,是因为在天体中,____ 。它有新残朔望,它有上弦下弦,它有盈亏 圆缺。满月如盘,弯月如弓。浪漫多姿的月亮,引起诗人多少多情的思绪!在诗人的眼里,月亮总是最为

    钟情的题材,古代描写月亮的诗词数不胜数。

    出于对月亮的喜爱,人们给月亮取了好多名字,比如玉兔、玉盘、素娥、冰轮、玉轮、玉蟾、蟾蜍、

    婵娟、玉桂、玉镜,等等。李白有一首《古朗月行》,就是将月亮称作白玉盘的。

    中秋节的起源____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是古代我国一 些地方对“月神 ”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 ”,是古老的“祭月节 ”,后演变成了以“家庭

    团圆 ”为主题的祭祀仪式。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 
    2. (2)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整句,请改成散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nbsp;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全社会对偶像现象多持宽容态度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弄清偶像的真义。选择偶像既然是每个人的 权利,那么还是要找靠谱点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