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检...

更新时间:2023-12-22 浏览次数:12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担当型的崇高,如王久辛的抗日长诗《狂雪》等。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继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反而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不是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经鼓舞过多少男女老幼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总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材料二:

    诗歌创作既要表现诗人独有的情怀,也要走出个体的小世界,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诗人应当有社会良知,有一颗对故乡、祖国、人民的炽热的爱心,保持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注。当然,我们不能只注意社会生活化的表象,我们要多注意社会精神与民众道德,避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庸俗化、浅显化。

    每一个诗人都应该不断探索怎样才能写好诗,让诗歌成为照亮社会、照亮人们心灵的神灯。在创作中,要把“写什么”和“怎么写”结合起来考虑。当前的一些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诗人们既要在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体验上下功夫,更要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保持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使之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

    诗歌写作的个性与共性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性强调的是独有的个性体验,共性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性、人民性。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能够用个性化的体验和语言,去表现具有社会性的对象与内涵。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应时刻保持自省,在自己的矢志追求中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当前的一些诗人要么缺“钙”,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轻飘飘的,远离生活的本质;要么玩“捉迷藏”,把神圣的诗歌艺术当作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故意让人读不懂,孤芳自赏。这样的诗人缺乏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是在一种自己酿造的怪圈里玩弄所谓的诗歌艺术,诗人们照亮的只是自己,其结果是人们把他们遗忘。

    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近40年来,不少诗人还坚持着对现实生活的抒写和反映,体现了很好的责任感。他们的作品对时代进行了深刻的记录,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心灵信史。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诗歌作品虽然反映了现实,但只是表现了生活的表象,罗列了简单的事项,还上升不到诗歌的层面。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与注重诗歌的艺术性,是合二为一的事情,不能顾此失彼。

                                (摘编自刘晓平《新诗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要新诗中流露着恰当的情感,诗人激越的情感产生了崇高美,就能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问题。 B . 当下某些诗人鼓吹欲望性“个人写作”,认为“宏大写作”缺乏诗性,把自己缩进了自我的狭小天地,远离了社会人民。 C . 诗歌要有崇高思想,听取伟大心灵的回声,要求诗人克服自我,顺应自然和传统,在借鉴和模仿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诗艺。 D . 新时代诗歌要照亮社会、照亮心灵,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面临着在诗歌创作中个人体验和社会大生活无法协调的矛盾。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真情的恰当流露对诗歌崇高美的产生有重大影响,所以诗人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创作的诗歌就具有崇高美。 B . 百年来,中国新诗的崇高美多姿多彩,《红烛》等诸多优秀作品为新时代诗歌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C . 在新时代,我们要写出更多承担社会责任、对艺术风骨负责的大诗,体现诗歌的艺术性、时代性和人民性。 D . “江小白/一个人/深夜/买醉”,这样的诗歌里缺少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不过是一种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
    3. (3) 材料一在论述中心观点时,使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请任选两种,简要分析。
    4. (4) 结合两则材料,请分析新时代诗人要写出伟大的诗歌作品需要具备哪些因素。
  • 2. 现代文阅读Ⅱ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我跟祖父学诗。因为祖父的屋子空着,我就闹着一定要睡在祖父那屋。

    早晨念诗,晚上念诗,半夜醒了也是念诗。念了一阵,念困了再睡去。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

    祖父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我也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都是些什么字,什么意思,我不知道,只觉得念起来那声音很好听。所以很高兴地跟着喊。我喊的声音,比祖父的声音更大。

    我一念起诗来,我家的五间房都可以听见,祖父怕我喊坏了喉咙,常常警告着我说:“房盖被你抬走了。”

    听了这笑话,我略微笑了一会工夫,过不了多久,就又喊起来了。

    夜里也是照样地喊,母亲吓唬我,说再喊她要打我。

    祖父也说:“没有你这样念诗的,你这不叫念诗,你这叫乱叫。”

    但我觉得这乱叫的习惯不能改,若不让我叫,我念它干什么。每当祖父教我一个新诗,开头我若听了不好听我就说:“不学这个。”

    祖父于是就换一个,换一个不好,我还是不要。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一首诗,我很喜欢,我一念到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那“处处”两字,我就高兴起来了。觉得这首诗,实在是好,真好听。

    还有一首我更喜欢的:“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就这“几度呼童扫不开”,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客人来了,祖父总是呼我念诗的,我就总喜念这一首。

    那客人不知听懂了与否,只是点头说好。

    就这样瞎念,到底不是久计。念了几十首之后,祖父开讲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祖父说,“这是说小时候离开了家到外边去,老了回来了。家乡的口音还没有改变,胡子可白了。”

    我问祖父:“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

    祖父说:“好比爷爷像你那么大离家,现在老了回来了,谁还认识呢?小孩子见了就招呼着说:你这个白胡老头,是从哪里来的?”

    我一听觉得不大好,赶快就问祖父:“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心里很恐惧。

    祖父一听就笑了:“等你老了还有爷爷吗?”

    祖父说完了,看我还是不很高兴,他又赶快说:“你不离家的,你哪里能够离家……快再念一首诗吧!念‘春眠不觉晓……’”我一念起“春眠不觉晓”来,又是满口的大叫,得意极了。完全高兴,什么都忘了。

    但从此再读新诗,一定要先讲的,讲过的也要重讲。似乎那大嚷大叫的习惯稍稍好了一点。“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首诗本来我也很喜欢的,黄梨是很好吃的,经祖父这一讲,说是两个鸟。于是不喜欢了。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祖父讲了我也不明白,但是我喜欢这首。因为其中有桃花。桃树一开了花不就结桃吗?桃子不是好吃吗?所以每念完这首诗,我就接着问祖父:“今年咱们的樱桃树开不开花?”

    除了念诗之外,还很喜欢吃。

    记得大门洞子东边那家是养猪的,一个大猪在前边走,一群小猪跟在后边。有一天一个小猪摔井了,人们用抬土的筐子把小猪从井里吊了上来。吊上来,那小猪早已死了。祖父就说他要那小猪。祖父把那小猪抱到家里,用黄泥裹起来,放在灶坑里烧上了,烧好了给我吃。

    我站在炕沿旁边,那整个的小猪,就摆在我的眼前,祖父把那小猪一撕开,立刻就冒了油,真香,我从来没有吃过那么香的东西,从来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东西。第二次,又有一只鸭子掉井了,祖父也用黄泥包起来,烧上给我吃了。在祖父烧的时候,我也帮着忙,帮着祖父搅黄泥,一边喊着,一边叫着,好像啦啦队似的给祖父助兴。

    鸭子比小猪更好吃,那肉是不怎样肥的。所以我最喜欢吃鸭子。

    我吃,祖父在旁边看着。祖父不吃。等我吃完了,祖父才吃。他说我的牙齿小,怕我咬不动,先让我选嫩的吃,我吃剩了的他才吃。

    祖父看我每咽下去一口,他就点一下头。而且高兴地说“这小东西真馋”或是“这小东西吃得真快”。

    我的手满是油,边吃边在大襟上擦着,祖父看了也并不生气,只是说:“快蘸点盐吧,快蘸点韭菜花吧,空口吃不好,等会要反胃的……”

    说着就捏几个盐粒放在我手上拿着的鸭子肉上。我一张嘴又进肚去了。

    自此吃鸭子的印象非常之深,等了好久,鸭子再不掉到井里,我看井沿有一群鸭子,我拿木杆就往井里边赶,可是鸭子不进去,围着井口转,而呱呱地叫着。我就招呼了在旁边看热闹的小孩子,我说:“帮我赶哪!”

    正在吵吵叫叫的时候,祖父奔到了,祖父说:“你在干什么?”

    我说:“赶鸭子,鸭子掉井,捞出来好烧吃。”

    祖父说:“不用赶了,爷爷抓个鸭子给你烧着。”

    我不听他的话,我还是追在鸭子的后边跑着。

    祖父上前来把我拦住了,抱在怀里,一面给我擦着汗一面说:“跟爷爷回家,抓个鸭子烧上。”我想:不掉井的鸭子,抓都抓不住,可怎么能规规矩矩贴起黄泥来让烧呢?于是我从祖父的身上往下挣扎着,喊着:“我要掉井的!我要掉井的!”

    祖父几乎抱不住我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表明祖父文学造诣深厚,作者借此暗示爷爷曾经很富贵。 B . 初读时,把“几度呼童扫不开”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主要是因为“我”纯粹是玩耍,不认真对待。 C . 从大喊乱叫着念诗,到“似乎那大嚷大叫的习惯稍稍好了一点”,表明“我”学诗的心态有了细微的变化。 D . “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我也要离家的吗?”等内容,表达出“我”对自己前途渺茫的忧伤。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房盖被你抬走了”,祖父的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也表现了祖父风趣幽默的性格特点。 B . 由“黄鹂”“桃花”想到“黄梨”“桃子”,既写出“我”喜欢这两首诗的原因,也与下面写吃烧猪肉、烧鸭肉的文字形成对比。 C . 对吃烤小猪和烤鸭子过程的描述,细致入微,饶有趣味,表现了祖父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D .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融入了作者的生活体验,语言生动,构思巧妙,产生了动人的艺术效果。
    3. (3) 祖父是如何教“我”学诗的?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4. (4) 本文有许多有关我的描写写出了童年的情趣,请找出两处这样的描写,并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40分)
  • 3. 文言文阅读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太祖少机警,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 , 除洛阳北部尉。建安元年秋七月,天子还洛阳,太祖遂至洛阳,卫京都。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九月,车驾出轘辕而东。自天子西迁,朝廷日乱,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

    三年春正月,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 , 公军不得进,连营稍前。到安众,绣与表兵合守险,公军前后受敌。公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 , 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

    七年春正月,公军谯,遣使以祀桥玄。八年秋七月,令曰:“丧乱已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

    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七年春正月,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二十一年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

    二十五年春正月,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评曰: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兼韩、白之奇策 , 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曹操传》)

    【注】①“申”指战国申不害,“商”指战国商鞅,“韩”指西汉韩信,“白”指战国白起。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 B . 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 C . 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 D . 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郎:官职名,也可指对男子的尊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在24岁时出任要职,军中都称他为“周郎”。在本文中则是对太祖的尊称。 B . 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谷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立政之基,“社稷”也常常便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C . 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的牲畜,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牲畜被称为牢。牛、羊、豕全部具备称为“太牢”。 D . 非常:和《琵琶行》中“暮去朝来颜色故”中“颜色”同属古今异义,根据下文“超世之杰矣”可推断是非同寻常的意思。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曹公年轻时,不被世人关注,只有桥玄识得他有雄才大略,功成后的曹公心存感激,用隆重的太牢之礼祭祀他。 B . 曹公求贤若渴,希望与贤人君子共治天下,《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句,就是这一心情的形象表现。 C . 曹公重视年轻人的仁义礼让风尚,选出当地才智杰出的人接受学校教育,使圣贤的思想不致废弃,有利于天下。 D . 曹公智力胆略超群,借鉴申不害、商鞅的治国方法,又学习韩信、白起等军事家的奇谋妙策,最终缔造非凡大业。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②公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

    5. (5) 陈寿评价太祖说“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请概述太祖遗令对自己丧葬安排的“非常”“超世”之处。
  • 4. 古代诗歌阅读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紧扣题目“夜雪”展开,“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夜雪”。 B . 诗人紧紧抓住夜雪的特点,大量使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 C . “时闻折竹声”,写出了冬夜的寂静和诗人的彻夜无眠,透露诗人谪居江州时孤寂的心情。 D . 全诗诗境平易,没有对雪故作姿态的描摹,体现白居易诗歌语言自然流畅、语言质朴的特点。
    2. (2) 请谈谈本诗运用了人的哪些感官来描写这场夜雪,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2) ,渚清沙白鸟飞回。,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3. (3) 乱石穿空,。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4. (4) 漫步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襟抱与情怀:《梦游天姥吟留别》“

      ?”写出了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不屈。

    5. (5)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采用对仗句式,用“鸟”和“鱼”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田园的向往。
    6. (6) 秦观《鹊桥仙》中“”两句,词人说只要彼此情意长久,即使不能朝夕相守,也无须黯然神伤,将爱情升华到了一个哲理的高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钟扬说过,“人不是因为伟大才善梦,而是因为善梦才伟大”。他做的很多事情都着眼于十年、百年,甚至千年,哪怕自己看不到开花结果,也要把种子播撒在大地。中国古代形容社会劳动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每一个阶段承前启后____。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增填无数未知需要探索需要勘测万千新路春种具有开拓创新的关键意义。但是,这又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很多人更喜欢____,愿意竭泽而渔的“短平快”,愿意出现在“秋收”时刻,却惧怕做一个也许看不见收获季节的“春种”人。 

    今天我们太需要钟扬精神的滋养了!习近平同志曾在《摆脱贫困》一书中阐释过滴水穿石的时代哲理:水滴在牺牲的瞬间,( ),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____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当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我们何愁不能造就历史的成功契机?钟扬走了,但精神还在,当这种精神____,我们的民族也将释放出更澎湃的创造力。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周而复始  好高骛远  络绎不绝  蔚然成风 B . 周而复始  急功近利  前仆后继  蔚然成风 C . 循规蹈矩  好高骛远  络绎不绝  风靡一时 D . 循规蹈矩  急功近利  前仆后继  风靡一时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即使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 B . 即使自身的价值和成果未能看见 C . 虽然自身的价值和成果未能看见 D . 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增填,无数未知需要探索,万千新路需要勘测,“春种”具有开拓创新的关键意义。 B . 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增填,需要探索无数未知,万千新路需要勘测,“春种”具有开拓创新的关键意义。 C . 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填补,无数未知需要探索,万千新路需要勘测,“春种”具有创新开拓的关键意义。 D . 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填补,无数未知需要探索,需要勘测万千新路,“春种”具有创新开拓的关键意义。
    4. (4)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闻一多《红烛》) B . 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茹志鹃《百合花》) C . 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铁凝《哦,香雪》) D . 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
  • 7.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安一帆同学在全国新课程征文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他所在的学校召开了表彰大会以示鼓励。会上主持人与他有一番交流,请你补全相关空缺的部分。

    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

    主持人: ①

    安一帆:谢谢你的祝贺。 

    主持人:你的成功让大家倍受鼓舞。②              

    安一帆:我要感谢我的父母、老师和同学,是他们在生活、学习中给了我莫大的支持与鼓励。

    主持人:其实,你自身的天赋与勤奋也很重要。同学们也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安一帆:③

    主持人:安一帆同学说得真好!写作素材来源于阅读,更来源于生活,这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谢谢你的介绍,也祝愿你在今后取得更多佳绩!

    安一帆:谢谢大家,谢谢主持人!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的光辉,理想的实现,乃至生命的意义,全包含在“奋斗”这两个字之中。奋斗是什么呢?是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上下求索,是钟扬对“生命的高度和广度”的不懈探索,也是张秉贵等人在平凡生活中的对所爱的坚守,……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