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3-12-17 浏览次数:9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1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课程思政”;顾名思义,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过程中,这一过程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基于此,“课程思政”是指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它指向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即“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这一理念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

    第一,旨在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构建全课程育人环境,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育人方式的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具体的显性教育课程,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思想品德教育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育人的方向和育人的宗旨。其他课程作为隐性课程,在“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基础上,要潜移默化地渗透育人的价值,必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课程思政”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其他课程的发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课程思政”的指导作用。

    第二,旨在探索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整合。“课程思政”理念下,各类课程都有其亟待挖掘的价值元素。课程知识一般分为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学生学习多学科知识,旨在通过达到对人类之知的整体认识,形成素质底蕴。这就要求教授的学科知识应是内在整合的、完整的,这样才能实现育人的整体效应。因此,需要对多学科的价值元素进行统筹规划。基于此,“课程思政”中教师不仅要系统而科学地传授知识,还要重视建立知识与人、与生活多向度的交融关系。

    价值问题是推动“课程思政”绕不开的本源问题。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要选择正确的价值维度。首先,“课程思政”应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导向与价值引领的关系。知识导向不能没有价值作支撑,失去了价值导向就会失去人才培养的方向。其次,“课程思政”应正确认识和处理专业技能训练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以德为统领,重视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塑造,对文化知识,体育精神、审美情操和健全人格等的培养,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扎实的价值底色。全面发展要注重个性培养,在全面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再次,“课程思政”应正确认识和处理意识形态主导性和课程丰富多样性的关系。既要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知识结构的特点有所侧重,使主导性与多样性紧密结合。

    “课程思政”以课程为平台,旨在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实现学科间育人价值的勾连,实现课堂内外的联动,实现多学科教师的相互配合,达到“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实现价值引领”的育人价值的聚焦,育德才兼备的当代青年学生,只有“课程思政”成为塑造学生心灵的一门学问,课程才能真正体现出育人本质。

    (摘编自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有删改)

    材料二:

    课程思政的设计与规划必须遵循课程的运行规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的有机融合。第一,科学取舍,抓住“牛鼻子”。在课程选取上应该有所取舍,而不是全面兼顾,应该首先选取基础性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具体到实施的学校和实施的不同阶段,要根据课程的成熟程度进行优化选择而不是一哄而上,要根据师资队伍的整体情况从试点开始,在经验成熟的基础上逐步推开。第二,找准“契合点”。课程思政设计的关键和核心在于找准契合点;以无缝对接和有机互融的方式,建立生成性的内在契合关系。要立足学科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创新专业课程话语体系,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第三,注重系统设计,保证有效性。所谓系统是指教学内容与评价制度(标准),教材开发,教师培训等方面要周详考虑,并保持同步性和一致性。要基于对学科专业的研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课程的结合,并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科课程特点,进行内容体系设计、教学的具体设计和规划。并据此制定相关教学目标,教育重点、评价方案和标准。专业课程要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同维度的培育,由浅入深、由知到行,由知识掌握到内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同维度的培育。

    (摘编自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的讨论》,有删改)

    1.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课程思政在思想政治育人方面是对思政课程的有力补充,在专业课程中塑造学生美好心灵,能够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 B .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以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的方式,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达到育人价值的聚焦。 C . 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组织课堂教学,并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实现教育的最大效力。 D . 处理好意识形态主导性与课程丰富性之间的关系,就能够实现课程思政设计和规划的系统性,从而保证课程思政的有效性。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任何专业课程都兼具专业知识性和育人价值,专业课程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全可能实现统一。 B . 在课程思政实施之前,部分专业课教师教授知识时呈现出重知识导向、轻价值引领现象,难以实现育人的整体效应。 C . 立足学科的特殊性,改革专业课程话语体系,就可以找准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间的契合点,推动二者的有机融合。 D .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既能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又能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扎实的价值底色的课程才是合格的课程。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课程思政”建设理念的一项是( )
      A . 专业课教师在课上适时讲述科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探求新知,鼓励学生传承科学家科研报国的奉献精神。 B . 学校定期组织思想政治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教师联合开展教学研究,共同研讨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以及育人方式革新等内容。 C . 学校在推进课程思政时,通过课程遴选,选择部分相对成熟的课程进行试点建设,循序渐进,成熟后再逐步推广到所有的课程。 D . 以培养“面向高科技”人才为目标,注重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科特点,进行学科知识体系、教学方法的具体设计和规划。
    4. (4) 请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 , 授刑部主事。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文教大兴。御史孔儒清军,里老多挞死。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服除,以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畿内多权贵庄田,有侵民业者,辄夺还之。按行关塞,武备大饬。星变,应诏陈言,历指中官及文武诸臣贪残状,且请召还中官出镇者。益为权贵所嫉。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继宗欲宽之而无由。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由是十人者获释。尝监乡试得二卷,具朝服再拜曰:“二子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人服其鉴。

    (节选自《明史•杨继宗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B . 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C . 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D . 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进士,科举时代经过殿试考取的人叫进士,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进士及第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 、榜眼、探花。 B . 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州县府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因在秋天的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叫举人。 C . 中官,即宦官,通称太监,是古代被阉割后再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成员的男性官员,宦官本为内廷官,不能干预朝政,但历史上也有宦官专权的事实。 D . 刑部是封建时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长官为刑部尚书。其他五部为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工部。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杨继宗尊师重教,成效突出。任嘉兴知府时,他大力兴办地方学校,要求年满八岁的孩子都要入学,对学官以礼相待,形成了教师文人学者竞相劝勉、文化教育繁荣兴盛的局面。 B . 杨继宗为民说话,得罪权贵。御史孔儒清查军队,却把多位里老杖死,杨继宗张贴告示调查此事,惹怒孔儒,杨继宗又当面指责孔儒越职行事,让孔儒非常恼恨。 C . 杨继宗为官清廉,抵制腐败。任嘉兴知府时,他的官署和住所很简朴,不爱金钱,宦官路过他那里,向他要钱,他只送了普通物品,要金子则要求对方出示印券,巧妙地拒绝了宦官。 D . 杨继宗慧眼识才,很有远见。他监考乡试时,发现两份优秀试卷,非常郑重和高兴 地说这两位考生将是天下的一流人才,后来,这两位考生相继考中状元,人们佩服他有眼光。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

      ②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

    5. (5) 孟子主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杨继宗是怎样兴办教育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措施。
  • 3.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高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天竺中秋

    汤显祖

    江楼无烛露凄清,风动琅玗②笑语明。

    一夜桂花何处落?月中空有轴帘声。

    【注释】①天竺:指天竺山,在今杭州西湖西。②琅玗:原为神话中的宝树,后常以琅玗比喻秀竹。

    下列对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诗第二句写景,描绘了一个月色、水光交相辉映的迷人月夜,进一步渲染了“思渺然"清幽恬静的环境气氛。 B . 汤诗首句写秋夜的静谧,下句写佳节的欢乐。一静一动,既矛盾又统一,营造了中秋之夜宁静祥和的节日氛围。 C . 诗人登楼赏月,都由眼前之景,触发无限思绪。赵诗思及去年同赏此景的友人,汤诗由景生疑,思及花落何处。 D . 同为赏月绝句,二诗均用洗练淡雅的语言,描写登楼赏月时的独特感受,情味隽永,具有空灵神远的艺术美。
  • 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宋)张先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注】,江空月静。

    【注释】汉妃一曲: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一曲”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

    1. (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的前三句是环境描写,作者通过仰观俯视多角度多层次地描绘了一幅江上美景。 B . 词人直接写岸边柳荫路上“无人”也“无影”,只有柳絮飘舞,暗写自己的孤寂。 C . 作者在船上望去,见远处有人归之影,与落日斜晖相映衬,描绘出飘飘欲仙之姿。 D . 优美的乐声饱含着今古幽思,又用“谁省”一词,用以突出此时自己才是其知音。
    2. (2) 这首词在写法上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甚大,如本词结尾句“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就与白诗“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异曲同工,请从表达技巧和所寓情感两方面赏析二者的“同工”之妙。
  • 5. 默写
    1. (1) 《<论语>十二章》以“”表明人应该向榜样学习,同时进行自我反思。
    2. (2) 《赤壁赋》中,苏轼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人生短促,人很渺小”感慨的两句是“”。
    3. (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以“”两句委婉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4. (4) 黄庭坚《登快阁》中“”两句,既描绘诗人登高所览胜景,也展示了诗人胸襟。
    5. (5)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以声衬静,写乡村宁静和谐的自然之趣的诗句是“”。
    6. (6)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美景,在姜夔《扬州慢》笔下成为“”的荒凉景象,对比之下凸显了战争带给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
    7. (7)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两句,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寄托了词人恢复中原的愿望。
三、语言文字运用(29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现在来到我们星系的行星上。巨大的气体星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和木星都分别有一个冰冻卫星做伴相随。在气体行星及其冰冻卫星的内侧就是充满岩石的温暖的内太阳系,例如,在那里有红色行星——火星。所有太阳系的行星都绕着太阳运转。

    经过一番漫游之后,我们终于回到了我们这个弱小的浅蓝色星球。宇宙汪洋①____,范围之大,难以想象,而我们这个弱小的浅蓝色星球仅是其中之一,完全淹没于宇宙汪洋之中,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人类有幸来到地球这个行星上。这里有充满氧气的蓝天,有碧波荡漾的海洋,有凉爽的森林,还有柔软的草地。这无疑是一个②____的星球。从整个宇宙来看,只有这个行星上的人类开始对宇宙进行探索。我们有人类百万年来用巨大的代价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我们这个世界③____,人们勤学好问。我们的时代以知识为荣,我们是很幸运的。人类是宇宙的产物。现在暂时居住在叫做“地球”的星球上。人类返回家园的长途旅行已经开始。

    (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有删改)

    1. (1) 在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各选项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第一段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穿堂一百——一百五十!”阿Q的钱便在这样的歌吟之下,渐渐的输入别个汗流满面的人物的腰间。 B . M31有两个伴侣,它通过引力——跟使我待在座椅上相同的物理学定律——将矮椭圆星系束缚在一起。 C . (大哭)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D . 两位穿灰色大衫的——宋恩子与吴祥子,正在低声地谈话,看样子他们是北衙门的办案的(侦缉)。
    3. (3) 下列句子,不适合在交际场合中引用来表达与亲朋好友相会的喜悦心情的是( )
      A .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B .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C .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D .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人物的命名, ① 。它固然遵守了中国人命名的传统规范,但更彰显了作家艺术创作上的匠心,二者相辅和成,相得益彰。

    《红楼梦》人物命名与古代诗词密切关联,这是《红楼梦》中人物命名的一大特色,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名字, ② 。如,宝玉之名现于岑参诗“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句,林黛玉之名取义于晏几道词“黛含春怨,闲倚栏杆遍。自弹双泪惜香红,暗恨。玉颜光景与花同”。宝钗之名取于李义山的“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贾府四位小姐之名也都取自诗词:“展礼肆乐,协此元春”“迎春且薄妆”“一枝两枝梅探春”“长安豪贵惜春残”。史湘云之名取自张籍的“湘云初起江沉沉”。李纨之名也是诗词中化出的,李白《拟古诗》中有“闺人理纨素”句,“理纨”恰谐李纨。

    这些主要人物的命名 ③ 。如林黛玉之名与她的身世飘零、以泪洗面、命同落花相一致;宝钗之名与她婚后“独梦”,最终“金钗雪里埋”相关;为她们红颜薄命的预兆;湘云之名正是“水涸湘江,云散高唐”的暗示;李纨之名是她年轻寡居的写照。

    若将《红楼梦》取名的种种巧思细加梳理,简直可以写出一部内容翔实的“中国人命名艺术大观”。

    1. (1) 下列句子中的“这”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这”,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陈辰一会唱歌儿,一会跳舞,哄了半天,孩子这才不哭了。 B . 老李说话这快,跟开机关枪似的,我们大部分时间只有听的份儿。 C . 毕业二十年后再相聚,我们俩说这说那,聊了整整一个晚上。 D . 这种长幼分划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有时可以掩盖世代原则。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果树,何来“伊甸园”?在乡下,果树就是果树,它们与人为邻,应季开花,应季授粉,也被应季采摘。相较而言,这些树在城里的命运则大不相同。只要你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在一些小区里或多或少也会有几棵果树,只是它们所结下的果实多半会烂在枝头,无人问津。甚至在冬风萧瑟、白雪皑皑的时候,你仍然会看到上面挂着许多腐烂了的果实。之所以如此,想来一是因为如今物质充裕,城里人已经彻底告别了从前的饥饿;二是因为城里人的生活充分“商品化”或者“买卖化”,人们习惯通过购买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可以无视大自然于窗外、路畔、头顶触手可及的赠与。采摘这一门古老的生活技艺,被人们忘得一干二净。他们任凭窗外的果实自生自灭,从夏留到秋,从秋留到冬,掉落枝头,化为尘土。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感慨:“大多数人,即使是在这个比较自由的国土上的人们,也仅仅因为无知和错误,满载着虚构的忧虑,忙不完的粗活,却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

    又或许是,在许多城里人眼中,再好的果树也只是风景树。就像中国一些大大小小的城市里,虽然也有万家灯火,但它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那都只是一道风景。我也因此时常在想,以人与物为风景,失去了也不以为然,谁又能不承认这正是城市里陌生、隔绝、疏离随处可见的缘由与写实?许多人,虽然做了几十年的老邻居,偶尔也会互相闻见隔壁的一点点响动、一点点悲喜,却永不相识。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为“果树在乡下近人而种,应季开花、授粉和被采摘”。你认为原句和改句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请分析。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求是”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创新”即破旧立新,创造出与现存事物不同的新东西。“求是”与“创新”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新时代我们要处理好“求是”与“创新”二者的关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助力。

    请以“求是与创新”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